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中医科

风寒犯肺证好治吗

时间: 阅读:4137

风寒犯肺证好治吗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白敛

白敛

2025-02-23 16:53:24

病情分析:
风寒犯肺症好治疗,风寒入肺是由于感受风寒之邪伤到肺藏,患者出现一些咳嗽的情况,患者还会出现一些咳嗽,气喘发热,鼻塞,流鼻涕,全身无汗等症状,通过中医辨证论治以后是可以治愈的。
指导意见:

最新回答共有4条回答

  • 空青
    回复
    2023-08-28 00:00:34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3-08-28 00:00:34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定义4实喘·风寒袭肺证的症状5证候分析6实喘·风寒袭肺证的治疗 6.1治法6.2方药治疗实喘·风寒袭肺证6.3针灸治疗实喘·风寒袭肺证6.4实喘·风寒袭肺证的食疗方法 6.4.1推荐食材6.4.2推荐食疗方7关于实喘8关于喘证9参考资料附:1治疗实喘·风寒袭肺证的方剂 1拼音

    shí chuǎn ·fēng hán xí fèi zhèng

    2英文参考

    excessive dyspnea with syndrome of windcold invading lu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定义

    实喘·风寒袭肺证(excessive dyspnea with syndrome of windcold invading lung[1])是指风寒袭肺,以咳嗽,气喘,胸闷,痰色白而清稀,口不渴,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咽痒,舌不红,苔薄白,脉浮紧等为常见症的实喘证候[2]。

    4实喘·风寒袭肺证的症状

    《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风寒外束喘,喘必有力,其气粗,有余之喘也。”

    喘咳气急,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色白,兼有头痛,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而滑,脉浮紧[3][4]。

    喘息咳逆,胸部胀闷,呼吸急促,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常有头痛,恶寒,或伴有发热,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而滑,脉浮紧[5]。

    5证候分析

    《东医宝鉴》卷五:“风寒喘,寻常感冒,风寒内郁,肺胀逆而为喘。”

    风寒袭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5]。

    风寒上受,内合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故喘咳气逆,胸部闷胀。寒邪伤肺,凝液成痰,则痰多稀薄色白。风寒束表,皮毛闭塞,故见恶寒、头痛、发热、无汗等表寒证。苔薄白而滑,脉浮紧亦为风寒在表之征。[3][4]

    6实喘·风寒袭肺证的治疗6.1治法

    实喘·风寒袭肺证治宜宣肺散寒[3]。

    6.2方药治疗实喘·风寒袭肺证

    《景岳全书·杂证谟》:“凡风寒外感,邪实于肺而咳喘并行者,宜六安煎加细辛或苏叶主之。若冬月风寒感甚者,于本方加麻黄亦可,或用小青龙汤、华盖散、三拗汤之类主之。”

    风寒喘可用金沸草散、麻黄散、加味三抝汤等方治疗[6]。

    风寒喘可用麻黄汤[备注]麻黄汤(《伤寒论》):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治疗。方中麻黄、桂枝宣肺散寒解表;杏仁、甘草化痰利气。若寒痰阻肺,痰气不利可加半夏、橘红、苏子、紫菀、白前等;若得汗而喘不平,可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备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伤寒论》):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厚朴、杏仁,和营卫,宣肺气;若属支饮复感外寒而喘咳,痰液清稀多泡沫,可用小青龙汤[备注]小青龙汤(《伤寒论》):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发表温里。[3]

    6.3针灸治疗实喘·风寒袭肺证

    [4]

    治法:散寒止咳,宣肺平喘。

    选穴:以手太阴肺经穴、背俞穴为主。取列缺、尺泽、风门、肺俞穴。

    随证配穴:鼻塞流涕者,加迎香。寒热者,加支正。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背部穴可加灸或拔火罐。

    方义:列缺、尺泽、肺俞宣肃肺气,风门功专解表疏风,上穴共用,有解表散寒、宣肺平喘之功。

    6.4实喘·风寒袭肺证的食疗方法

    [5]

    6.4.1推荐食材

    生姜、杏仁、大蒜、葱白、杏仁、紫苏、淡豆豉等。

    6.4.2推荐食疗方

    1.防风粥(《千金方》):粳米60g,防风5g,葱白适量。先以防风、葱白水煎取汁,粳米煮粥,粥成加入药汁,再煮数分钟即可。每日2次,3天为1个疗程。

    2.葱豉汤(《补缺肘后方》):葱白10g,豆豉10g。用温水泡发豆豉,洗净备用。将清水放人锅中,大火烧开后,放入葱白、豆豉,煮10~15分钟即可。每日1剂,分2次服,3天为1个疗程。

    3.葱白粥(《济生秘览》):糯米50g,葱白、白糖各适量。先煮粳米,待粳米将熟时把切成段的葱白2~3茎及适量白糖放入即可。每日2次,3天为1个疗程。

    7关于实喘

    实喘(dyspnea of excess [7]、excessive dyspnea[1])为病证名[8]。是指辨证为实证的喘病[1][7]。包括实喘·风寒袭肺证、实喘·外寒内热证、实喘·燥热伤肺证、实喘·痰湿蕴肺证、实喘·风热犯肺证、实喘·痰热壅肺证、实喘·外寒内饮证等。

    8关于喘证

    喘证为证名。简称喘,亦名喘逆、喘促、喘息。以呼吸急促为临床主症,其发病与肺肾关系密切,盖“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见《类证治裁·喘证论治》)。喘证颇多危急病情,须辨证精确,治疗及时。

    喘证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严重者每致喘脱。为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以及久病体虚所致。其病主要在于肺、肾,亦与肝、脾等脏有关。[3]

    喘病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他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状的病证。一般来说,邪气壅肺者为实喘,精气内虚者为虚喘。[4]

    喘证大要分为实喘与虚喘两大类,实喘为邪气壅肺,气失宣降,治予祛邪利气[3]。实喘的基本病理属于“清浊相干,气乱于肺。”(见《黄帝内经灵枢·五乱》)如外感六淫,水饮痰浊壅阻于肺,使肺气失于宣降,此为实喘。禀赋虚弱或元气亏损,使“肺主气”的功能明显削弱,以致肾不纳气,治予培补摄纳[3]。

    实喘以祛除病邪为大法,虚喘当补元摄纳为主。不少患者,久病喘证,元气已损,兼有病邪(痰浊、水饮、气壅)者,属于虚实夹杂之证,治宜兼用扶正与祛邪二法,通常在发病时,先以祛邪为主;邪去大半,则以扶正法为主。喘证发作,每兼咳嗽,亦须喘、咳同治。如喘而声高气粗,喉中痰鸣,声如拽锯者,称之为哮喘,简称为哮。除药物治疗外,亦可配合针、灸、外治和药物穴位电离子透入法。至于虚喘、实喘,又可因为病因、证候、体质等不同情况而分为多种证型。

    喘证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不但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且可因其它脏腑病变影响于肺所致。为此必要时需结合辨病,与有关病篇互参,以便全面分析疾病的特点,并掌握其不同的预后转归。[3]

    现代医学的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等病,在发生呼吸困难时,可参照治疗。[3]

  • 龙葵
    回复
    2023-08-27 23:23:24

    定义
    风寒束肺证:风寒之邪侵袭肺卫,郁遏肺气,失于宣降,卫表失和所引起的咳嗽,咳痰清稀色白及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症。
    寒邪客肺证:寒邪侵犯肺系,肺气失宣,郁遏阳气,常表现咳嗽气喘,痰稀色白,畏寒肢冷等症状。
       病因
    风寒束肺证:风为百邪之长,常与寒邪合并,侵犯人体。肺位上焦,开窍于鼻,外合皮毛,风寒之邪从肌表皮毛或口鼻而入,导致肺失宣畅、卫气郁滞的风寒束肺证。因此,张景岳说:「表证者,邪气之自外而入者也,凡风寒暑湿燥火,气有不正,皆是也……阴邪化寒,寒则伤形……伤形者,浅则皮毛,深则经络,故凡外受风寒,而病为身热、体痛者,以寒邪伤形也。经曰:『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然而六邪之感于外者,又惟风、寒为最,盖风为百病之长、寒为杀厉之气。人身内有脏腑,外有经络,凡邪气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乃入于孙络;留而不去,乃入于络脉,留而不去,乃入于经脉;然后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气自外而内之次也。然邪气在表,必有表证。」
    寒邪客肺证:寒为阴邪,既可伤于肌表,又可直接侵犯脏腑,肺为娇脏,「其性恶寒、恶热、恶燥、恶湿」(《临证指南医案》),寒邪客肺,肺之宣降失职,加之寒邪易伤阳气,则易形成里寒证。正如《黄帝内经·素问》所云:「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欬。」
       病机
    风寒束肺证:风寒外袭,卫阳被遏,不温肌肤,营气郁滞,卫表失和,腠理闭塞,故《景岳全书》云:「凡初诊伤寒者,以其寒从外入,伤于表也。寒邪自外而入,必由浅渐深,故先自皮毛,次入经络,又次入筋骨,而后及于脏腑,则病日甚矣。故凡病伤寒者,初必发热,憎寒,无汗,以邪闭皮毛,病在卫也;渐致筋脉拘急,头背骨节疼痛,以邪入经络,病在营也。夫人之卫行脉外,营行脉中,今以寒邪居之,则血气混淆,经络壅滞,故外证若此。」肺失宣降,不得清肃,则肺气上逆,因「肺气清肃」(《医门法律》),「只受得本然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医学三字经》)。因此,风寒束肺证的病机,可大致划分两个方面:一是风寒外束的卫表失和,一是邪伤于肺的肺失宣降。若风寒束肺证不解,表寒入里,寒壅肺气,气道不畅,则喘促发作,正如《症因脉治》所云: 「风寒喘逆之症,头痛身痛,身发寒热,无汗恶寒,喘咳痰鸣,气盛息粗。」若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职,影响水津输布,水饮停肺,聚湿成痰,则易形成外束风寒,内有停饮阻肺,甚则头面浮肿的病症,或素有伏痰饮邪,内蓄肺系,外寒引动伏饮,诱发喘哮。
    寒邪客肺证:肺受寒侵,肺气被困,寒壅于肺,肺失宣降,气道不利;寒伤阳气,阴寒内盛。总之,寒邪客肺证,其病机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寒客于肺,肺壅气阻;一是里寒偏盛。若寒邪偏盛,也可伤及胃腑,影响受纳腐熟功能,「自此而渐至呕吐、不食、胀满等证」(《景岳全书》);也可留滞经络、关节,形成气血运行不畅的痹证或痉证;若寒邪直中于里,将出现肢厥、下利等急证,故《类证治裁》云:「凡伤寒不由阳经传入,而直入阴经者,手足厥冷,脉微细,下利清谷,名曰中寒,仲景所谓急温之,宜四逆是也。」
       鉴别要点
    风寒束肺证:咳嗽,声音重浊,咳痰清稀色白,鼻塞,流清涕,头身疼痛,轻度发热恶寒,无汗,苔白或薄白,脉浮紧。以咳嗽,咳痰清稀色白和风寒表证并见为临床特征。
    寒邪客肺证:咳嗽,喘促,胸闷,痰液清稀色白,形寒肢冷不发热,舌淡苔白,脉迟缓。以突然发作的咳嗽气喘和里寒证并见为审证要点。
    别分
    风寒束肺证与寒邪客肺证,病位均在肺,病因均与「寒」相关,故临床悉备共同的症状:咳嗽,咳痰质稀色白,恶寒,苔白。但因病位侧重点不同,临床症状也有表里轻重的不同。
    风寒束肺证:风寒外袭肺卫,束遏肺气,不得宣发肃降,气逆则为咳,故咳嗽,咳痰清稀色白;「《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肺居外而近上,合于皮毛,皮毛喜受邪,故肺独易为咳也」(《备急千金要方》)。《医方类聚咳嗽门一澹寮方》亦云:「皮毛乃肺之合,皮毛受风寒,先从其合而伤肺气,故为嗽。」肺开窍于鼻,肺失宣发,上窍不利,故鼻塞,流清涕,声音重浊,「感风者鼻塞声重,伤冷者凄惨怯寒……」(《直指》)风寒外束肌表,困遏卫阳,不得外达,故恶寒;邪正交争,故发热;腠理闭塞,则无汗;风寒外袭,肌表经络气血不畅,故头身疼痛;张景岳认为:「有寒胜而受风者,身必无汗而多咳嗽,以阴邪闭郁皮毛也。」 《赵李合壁》亦云:「伤风之病,本由外感,但邪轻而浅在皮毛,始为伤风,皮毛为肺之合,而上通于鼻,故见鼻塞声重,知其邪之在外也;若咳嗽痰喘,其邪实又在内也。」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束表之象。
    寒邪客肺证:寒邪袭肺,肺失宣降,邪壅肺系,气道不利,肺气上逆,则咳嗽气喘;寒伤阳气,不能温化水饮,影响肺布水津,故水饮停聚为痰,则咳痰质稀色白,因此,张景岳说:「肺主皮毛而居上焦,故邪气犯之则上焦气壅而为喘。」寒邪伤阳,阴寒凝滞,故形寒肢冷;阳虚气血运行不利,气血不荣于舌,故舌淡苔白;寒凝脉道,故脉迟缓。
    风寒束肺证与寒邪客肺证,就其临床症状而言,虽然二者均有咳嗽,但寒邪客肺证,往往咳嗽症重,且兼有喘促胸闷等肺闭证,缘由寒邪壅遏肺气使然。风寒束肺证,一般不具喘闭之象。二者均有恶寒证,但风寒束肺证,因病变部位仅在肺卫之间,尚兼有表证,由邪郁卫阳所致,故恶寒发热并见;寒邪客肺证,因病变部位完全在肺在内,并无表证,由于寒伤阳气,阴寒偏盛,故形寒肢冷不发热,其寒象较重。
    风寒束肺证和寒邪客肺证,除具备肺系的症状外,前者尚兼有表证:发热恶寒,鼻塞流清涕,无汗,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紧;后者还兼有里寒证: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迟缓。总之,寒邪客肺证的临床表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肺壅气阻的咳喘胸闷;一是里寒证。风寒束肺证的临床表现,也可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外邪袭肺的肺失宣降;一是风寒表证。
    风寒束肺证和寒邪客肺证,就其病机病势而言,风寒束肺证的病机为:风寒袭表,卫表不和,邪伤于肺,肺失宣降,不得清肃,肺气上逆,若表寒入里,则易形成寒邪客肺,或表证不解,入里化热,形成热邪壅肺,或肺不布津,水津停聚生痰,则外有风寒,内有停饮;或素有伏饮,感寒诱发喘哮。寒邪客肺证的病机是:寒壅肺系,气道不利,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寒伤阳气,里寒偏盛。若寒伤胃腑,则呕吐、纳差、胀满,若寒留关节,则病痹证或痉证,甚者寒邪直中,形成寒厥证。
    风寒束肺证和寒邪客肺证,就其病史病程而言,前者病因为风寒之邪,其病自表而起,起病较缓,病情较轻,病程较短;后者病因为寒邪,起病较急骤,多呈急性发作,病程较长。就病因而言,前者是「风」「寒」并重,后者则只有「寒」,前者为表寒证,后者为里寒证。
    风寒束肺证,治疗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用杏苏散(《温病条辨》);寒邪客肺证,治疗宜温肺散寒,止咳平喘,方用华盖散(《和剂局方》)。

唇风饮治疗湿热吗

杆状体肌病2型遗传吗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