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哪个穴位治疗乳腺增生
治疗乳腺增生可以按摩乳根穴。库房穴,这些穴位都可以辅佐治疗乳腺增生。同时配合口服逍遥丸或者是乳癖消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中成药这样效果更为明显。同时还需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油腻的食物。做到低盐低脂饮食。
乳腺增生症的针灸治法小结
乳腺增生症临床上以乳房疼痛和乳房内肿块为特征,在一侧或两侧乳房摸到大小不等、软硬不一、界限不太清楚的肿块,表面似乎有小颗粒,与皮肤筋膜无粘连,用手指按压后可感到疼痛。同时,伴有乳房胀痛,个别患者痛还向腋下及上肢放射。此病的症状轻重往往与女性的月经周期密切相关。
乳腺增生症属中医学“乳癖”之范畴,多因思虑伤脾、恼怒伤肝、情志过激,导致肝脾两伤、冲任失调,以致气郁、痰浊、瘀血互结于乳房,遂成肿块。
与临床其他治疗方法相比,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症效果显著,具有明显的治疗优势。具体如下:
(一)身柱透至阳穴法
临证可用26号4寸长针从身柱穴向下成30°角进针,贴近皮肤使针沿皮下缓刺入,直透到至阳,行泻法,每次留针1小时。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看疗效。
评析:
(1)吾临证常用此法治疗乳腺增生。如患者肝火太盛则酌加太冲;阴虚则酌加太溪;气血亏虚则酌加足三里、脾俞;月经不调则酌加三阴交。
(2)乳房位于胸前部,胸大肌和胸筋膜的表面。其上起第2?3肋,下至第6?7肋。内侧至胸骨旁线,外侧可达腋外线,乳头平第4肋或第5肋水平。而身柱与至阳穴正当乳房解剖界限之上限与下限之间。其临证用刺法,可有效通调两乳间失畅之气机。身柱穴临证常以之治疗痈疽疔疮为著,尤善托疮排毒。身柱透至阳穴实际是起到了通调乳房部气机,托疮排毒,软坚散结的功效。
(二)肝俞截根法
此法见于彭静山所著《针灸秘验与绝招》。
评析:乳腺增生症的针灸治法,或疏肝,或理气,或疏肝理气并用,皆可奏效。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彭氏通过肝俞一穴,疏肝而后理气,直指乳腺增生之疾根本所在,治疗上绝不拖泥带水,堪执治疗之牛耳。临证用之,其效甚著。
(三)针灸大家贺普仁的治法,则又另得其妙
在他眼中,乳癖之邪幻化成三种形象,分别治之。①肝郁气滞型:选足临泣治之。②肝肾亏虚型:选照海穴治之。③冲任失调型:选足临泣、照海穴治之。
评析:此法独具匠心,不直接以肝论治,而是以“胆”“肾”论治,颇有张士杰“援物比类”的味道。
(四)四关穴
太冲+合谷穴针刺法。
评析:《标幽赋》:“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已之。”太冲为肝经原穴,刺之可疏肝解郁;合谷亦为大肠经原穴,手足阳明同气,乳房原为足阳明胃经所属,刺合谷可调足阳明经经气,功同理乳间之气机。故临证刺四关是从疏肝理气来论治的。
(五)神阙穴敷药法(乳脐散)
评析:此种办法最后能制成成药,则为患者之福。
(六)内关+太冲穴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症法(针刺时以内关穴为主)
评析:针灸治则有“心胸内关谋”之说。此方以内关为主治乳癖,以宽胸理气为先,疏肝为次,与四关穴治法性质相同。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七)天宗穴位埋线治疗乳腺增生法
评析:天宗穴与乳房相对,此法颇有阴阳互治之意,亦包含有医学哲学之妙理,其治病格调之高,值得业针者反复回味之。
(八)鱼际穴温针灸治乳癖法
评析:此法治疗乳癖实巧。亦有宽胸理气之味道。鱼际为肺经之荥火穴,因肝属木,木为火之母,根据补母泻子法,实则泻其子,故肝木实,泻其荥。所以,针鱼际又具有疏肝解郁兼清肝火的作用。另外,灸法又可起到“气血不足可补之,经络不通可通之”的功效。故而,临证用鱼际一穴就可起到疏肝理气,活血通络的功效。
(九)天泉穴拍打刺络放血法
其方法是:取患侧天泉,双侧发病取双侧治疗。用清水或自配活血通络之液蘸后用手拍击天泉穴部位,约拍击百次后,穴位处即可出现紫红色大小不等的散在瘀血斑,然后以三棱针将此瘀血斑刺破放血数滴,10天治疗1次,一般连续3?5次即可。如络刺部位仍有瘀血斑时,则需继续治疗,直至拍不出瘀血斑,方停止治疗。
评析:天泉穴属手厥阴心包经,而乳癖多为情志所伤、经络瘀滞、气郁血结,久而化痰。故治应调气活血,化痰通络。络刺天泉可通阴阳所结之气,使气机通达,乳癖因而得消。
(十)第4腰椎旁开1.5寸寻找反应点针刺治乳癖
评析:此法是根据新针刺八字疗法基本原则,即“阴阳,平衡,相对,反应”这八字而治之。
(十一)传统针法
大多必取乳房旁侧之膻中、屋翳或乳根酌加配穴以治之。
评析:传统针法虽有一定之效,但相对于以上十种治法而言,其临证取穴太多。而且,乳房部位较敏感,还是尽量远端取穴治之最妙。
以上十一种乳腺增生症的治法,之所以称为小结,是因为还有许多行之有效的针刺方法未列入在内。治乳癖最好先从治“气”着手。因为,乳房部位气机和顺,气行则血行,气血行则经络通,通则不痛。
乳腺增生多发生于30-50岁的女性。中医的艾灸对乳腺增生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目前是乳腺增生的一个很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艾灸的穴位主要是有以下几个。
第一个是屋翳穴,屋翳穴取自胸部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四寸即可。
第二个是库房穴,库房穴取穴是当胸部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四寸。
第三个穴是膺窗穴,膺窗穴取穴部位在于胸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四寸。
第四个是天溪穴,天溪穴位置在于胸部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六寸。
第五个是乳中穴,取穴部位在于第4肋间隙,位于乳头中央,前正中线旁开四寸。
第六个是乳根穴,乳根穴取穴部位是人体的仰卧位时,胸部和乳头直下,乳房根部凹陷处,第5肋间隙中压痛酸胀感的部位就是乳根穴。
第七个就是谭中穴,谭中穴的取穴部位是人体坐位或仰卧位,当身体正中线上两乳头之间连线的中点,平第4肋间,按压时也有酸痛感,便是此穴的一个部位。
乳腺增生是一种对健康危害较大的乳腺疾病,需要及早治疗,并且做好护理调养工作,而且乳腺增生是可以通过艾灸治疗的,但是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那么乳腺增生艾灸哪个部位?乳腺增生用艾灸灸哪里?艾灸的穴位有点多,下面就来详细了解吧。
1、阿是穴
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天应穴、不定穴等。这一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部位。
艾灸阿是穴的主要目的是疏通经络,激发气血运行。
2、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中点,肩部最高处。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俯伏或者俯卧的姿势,此穴位于人体的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
功效:肩井穴的主治疾病为:肩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项强痛,乳痈,中风,瘰疬,难产,诸虚百损。
3、天突穴
位置:天突穴为任脉、阴维任脉交会穴,仰靠坐位取穴,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功效:天突穴主治咳嗽,哮喘,胸中气逆,咯唾脓血,咽喉肿痛,舌下急,暴喑,瘿气,噎嗝,梅核气。
4、肝俞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穴:取穴:俯卧位或俯伏坐位,先找到背部取穴标志:两肩胛骨下缘连线中点--第7胸椎,再向下数至第9胸椎,根据骨度分寸法,肩胛骨内侧缘与脊柱之间为3寸,两线的中点即脊柱旁开1.5寸处为肝俞穴所在。
功效:而乳腺增生症的发生与肝郁气滞关系密切,故针刺肝俞、期门等穴可起到疏肝解郁、散结止痛之功效。
5、三阴交
位置:位于足太阴脾经穴位,位于小腿三阴交内侧,踝关节上三寸。
取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
功效:三阴交主治腹痛,肠鸣,腹胀,泄泻,便溏,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不孕,难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足痿,瘾疹,失眠,神经衰弱,荨麻疹,神经性皮炎。
6、太冲穴
位置:位于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取穴:人体太冲穴位于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功效:太冲主治头痛,眩晕,疝气,月经不调,癃闭,遗尿,小儿惊风,癫狂,痫证,胁痛,腹胀,黄疸,呕逆,咽痛嗌干,目赤肿痛,膝股内侧痛,足跗肿,下肢痿痹。夜晚磨牙。
7、太溪穴
位置:在足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功效:太溪主治肾虚证,阴虚五官病证,肺系疾患,腰脊痛及下肢厥冷、内踝肿痛,消渴,小便频数,便秘。
8、艾灸方法
每天艾灸一次,每次每穴10-15分钟。10天为一个疗程。用隔姜灸或艾条灸。
隔姜灸:切1元钱硬币厚度的姜片,用牙签扎上眼,然后上置艾状(底座大约2厘米左右,每次用3-4状);
艾条悬灸:用艾条温和灸或用艾灸盒温和灸,使其有热感。软化结节,减轻症状。
9、艾灸的禁忌
1、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女性私处、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2、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