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中医科

淤伤处发热中医处方有哪些

时间: 阅读:6567

淤伤处发热中医处方有哪些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金樱子

金樱子

2025-02-23 16:25:56

你好瘀伤处如果出现发热,有可能淤血比较严重或者出现了感染的情况,需要根据具体的症状来决定,使用中医处方比如水肿比较明显的话可以用冰消散,你最好详细的说明一下自己的病情,或者将图片上传一下。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龙葵
    回复
    2023-08-28 12:12:20

  • 山亭柳
    回复
    2023-08-28 12:12:20

      由于内容太多,这里只列举主治方子条文附后:
      1、桃仁承气汤方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 大黄四两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炙) 芒硝二两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仁承气汤。《伤寒论》
      2、抵当汤:
      水蛭三十个(熬) 虻虫三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鞕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伤寒论》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鞕,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伤寒论》
      阳明病,其人善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善忘,屎虽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伤寒论》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宜抵当汤;若脉数不解,而下利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方见前)《伤寒论》
      妇人经水不利下,抵当汤主之。(亦治男子膀胱满急有瘀血者) 《金匮要略》

      3、抵当丸方
      水蛭二十个(熬) 虻虫二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洗)
      右四味,捣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可不余药,宜抵当丸 。《伤寒论》
      4、下瘀血汤
      大黄二两 桃仁二十枚 蟅虫二十枚(熬,去足)
      右三昧,末之,炼蜜和为四九,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 《金匮要略》
      5、鳖甲煎丸方

      鳖甲十二分(炙) 乌扇三分(烧) 黄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妇三分(熬)干姜三分 大黄三分 芍药五分 桂枝三分 葶苈一分(熬) 石韦三分(去毛) 厚朴三分 牡丹五分(去心) 瞿麦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一分 人参一分 蟅虫五分(熬) 阿胶三分(炙) 蜂巢四分(炙) 赤硝十二分 蟋螂六分(熬) 桃仁二
      右二十三昧,为末,取锻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千金方》用鳖甲十二片,又有海藻三分,大戟一分,蟅虫五分,无鼠妇、赤硝二味,以鳖甲煎和诸药为丸)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金匮要略》
      6、大黄蟅虫丸方
      大黄十分(蒸) 黄芩二两 甘草三两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药四两 干地黄十两 干漆一两 虻虫一升 水蛭百枚 蛴螬一升 蟅虫半升
      右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金匮要略》
      7、桂枝茯苓丸方
      桂枝 茯苓 牡丹(去心) 桃仁(去皮尖,熬) 芍药各等分
      右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害。
      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下血者,后断三月下血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获苓丸主之。 《金匮要略》
      简单整理这么多吧!

  • 龙葵
    回复
    2023-08-28 12:12:20

    此类药物功能清泄里热,解除热毒,凉血泻热,主要用于热性体质和里热证候。
      1、玄参
      玄参为玄参科植物玄参和北玄参的根,含玄参素,环烯醚萜甙类;还含挥发油、生物碱等;药理试验证明、玄参水浸液,醇浸液和煎剂都有降低血压的作用;玄参还有扩张血管和强心作用;多种玄参屑植物的侵剂都有镇表和抗惊厥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苦,功能滋阴降火,凉血解毒,适用于热病烦渴,发斑,骨蒸劳热,夜寐不宁,自汗盗汗,伤津便秘及咽喉肿痛等症。
      用量:6--12克;但大便溏泄及痰湿盛者忌用。
      推荐:
      导赤散治疗急性泌尿系感染等疾病
      开窍凉血解毒-神犀丹
      黄连解毒汤治败血症等病
      2、决明子
      决明子为豆科植物炖叶决明或决明的种子,内含蒽酯及蒽醌甙,决明素及维生素A等,药理试验证明:决明子有降低血压和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有抗多种致病菌和软便泻下的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微寒,味甘、苦,功能清肝明目,利水通便,适用于肝热或肝经风热所致的目赤涩痛,羞明多泪等;此外对治疗高血压,肝炎,肝硬化腹水及习惯性便秘等也有效。
      用量:3--9克,捣碎煎服。
      3、地骨皮
      地骨皮为茄科枸杞属植物枸杞的根皮,内含桂皮酸,多种酚类物质,甜菜碱及亚油酸等;地骨皮有显著的解热作用,其煎剂可使血糖降低,有降低血清胆固醇和抗脂肪肝的作用,地骨皮的浸剂对动物有显著的降低血压的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淡,功能凉血,退蒸,清泻肺热,适用于虚劳潮热盗汗,肺热咳喘,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痈肿恶疮以及肺结核和高血压症等。
      用量:一般为3--9克。
      4、芦根
      芦根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地下茎,内含薏苡素,天门冬酰胺等。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功能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适用于热病伤津、烦热口渴、胃热呕吐、噎膈、反胃以及治疗肺热咳嗽、肺痈等。
      用量:一般干者9---30克;鲜者15--40克。
    5、连翘
      连翘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果实,内含挥发油,连翘酚,黄酮甙,生物碱等;药理试验表明:连翘有广谱抗菌作用,所含连翘酚可能是主要抑菌成分;连翘还有抗炎、镇吐、利尿和强心的作用;所含黄酮甙能增强毛细血管的致密度,因而对毛细血管破裂所致的出血,皮下溢血等均有止血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微寒,味苦,功能清热解毒,散结消肿,适用于温热,丹毒,斑疹,痈疡肿毒及过敏性紫癜等。
      用量:一般6--9克。
      推荐:
      解毒养阴-清营汤
      治身热多汗-竹叶石膏汤
      治伤寒的白虎汤
      6、牡丹皮
      牡丹皮为毛茛科芍药属植物牡丹的根皮,含牡丹酚,牡丹酚甙,挥发油和植物甾醇等。药理试验证明:牡丹皮有降低血压作用;有镇痛、镇静、抗炎和解热作用;对多种致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凉,味苦、辛,功能清热,凉血、和血、清瘀,适用于热人血分,发斑、惊痛、吐血、痈疡,跌打损伤等症。
      用量:5---9克,但脾胃虚寒泻泄者忌用。
      7、知母
      知母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含多种皂甙及皂甙之,此外还含有两种黄酮类成分、芒果甙等。试验证明:知母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对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潮热均有明显疗效。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苦,功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适用于肺热咳喘或阴虚咳嗽,烦热消渴,骨蒸劳热,小便不利,大便燥结等症。
      用量:一般6---9克,但肾阳虚,两尺脉微弱及大便溏泄者忌用。
      8、板蓝根
      板蓝根为十字花科大青叶属植物菘兰和草大青的根,含板蓝根靛甙,大青素B,B--谷甾醇等;板蓝根有显著抗病毒作用。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有条钩端螺旋体作用。临床上用板蓝根煎剂口服或肌肉注射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有显著疗效;对急慢性肝炎均有一定疗效,能缓解或消退症状,促进肝功能改善;用板蓝根治疗病毒性皮肤病,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玫瑰糠疹,扁平疣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苦,功能清热解毒,凉血,利咽,适用于流感脑炎、乙型脑炎、肺炎、丹毒、热毒发斑、火眼、疱疹等。
      用量:——般5—9克;但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9、金银花
      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花蕾,含绿原酸,肌醇,黄酮类成分等;药理试验证明:金银花有抗炎和解热作用,对流感病毒和多种致病菌、皮肤致病真菌都有抑制作用,反映了金银花的清热解毒功效。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功能清热,解毒,适用于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疮、痈、疖肿等热毒壅盛之症。
      用量:一般为6-12克;但虚寒泄泻及疮流清脓无热毒者不宜用。
      推荐:

      钟玉池用狗肝菜治高热
      清热降压野菊花(图)
      10、夏枯草
      夏枯草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花卉或全草,内含三萜皂甙及其甙元齐墩果酸,挥发油及维生素,氯化钾等;药理研究证明:夏枯草的全草均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其煎剂对某些常见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多种致病菌亦有抑制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苦、辛,功能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适用于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目珠疼痛,羞明流泪、头痛、眩晕等;用于痰火郁结所致的瘰疠,瘿瘤等。
      用量:一般为9克左右。
      11、栀子
      栀子为茜草科植物山栀的果实,含多种苦味素甙,还含甘露醇,熊果酸等,栀子有利胆作用,或使胆汁分泌增加;同时栀子有降温,镇静,镇痛和抗惊厥作用;还有抗微生物作用,对多种致病菌及多种皮肤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苦,功能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适用于热病虚烦不眠、黄疸、目赤、衄血、热毒疮疡等症。
      用量:3—9克。
      12、蒲公英
      蒲公英为菊科植物蒲公英的带根全草,含蒲公英甾醇、胆碱、菊糖和果酸等;其煎剂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又有保肝、利胆和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苦,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适用于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肩挑腺炎,胃炎、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等。
      用量:9——15克,捣烂外敷,可用于乳痈、疹疮、痈肿等。

  • 龙葵
    回复
    2023-08-28 11:11:10

    感冒发热,证见畏寒发热,鼻塞流涕,头痛,全身关节酸痛,皆因风寒乘虚侵袭人体,寒盛生热。如《伤寒论》所言:「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明代医家张介宾认为:「人伤于寒而传为热病,寒盛则生热也,寒散则热退。」治疗感冒发热时,着重于散寒透热以恢复机体功能。组方散寒透热兼以扶正,使寒散热退,正复邪除而病愈。方用辛透化湿汤。
    寒热往来发热
    寒热往来发热,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定时或不定时发作。中医称之为少阳证,认为这是少阳病正邪相争所出现的典型热型,可伴见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其病机是邪入半表半里,枢机不利而致。治宜和解表里,补中扶正。方用和解少阳汤。
    处方:柴胡30克,黄芩15克,半夏10克,人参1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功用:和解少阳。
    加减运用:属疟疾者,加常山、草果;正气不虚者,去人参以防闭门留寇;口干咽燥者,加天花粉、知母;伴见全身关节酸痛者,加桂枝、白芍;伴见咳嗽喘急者,加炙麻黄、杏仁;伴干咳少痰者,加芦根;大便干结者,加大黄。
    发热汗出
    发热出汗,见于体虚易发生反复感冒之人,发热且出汗较多,或服用西药解痛退热药后出汗较多、动辄复感。中医称之为外感风寒表虚证。病因为风寒客表,营卫不和,卫阳不固,营阴失守,汗液外泄。治宜调和营卫,固表止汗。方用调和营卫汤。
    处方:黄芪30克,炒白术15克,防风15克,炒白芍30克,桂枝3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功用:调和营卫,固表止汗。
    加减运用:大便干结者,加熟大黄;伴咳喘者,加炙麻黄、杏仁。
    高热大渴
    高热大渴,多见于各种温热病中,表现为高热(体温在39℃以上)和大量汗出同时出现,伴见面赤,烦渴引饮,口舌干燥,脉洪大有力,中医称之为阳明经热盛。病因为外感寒邪,入里化热,迫津外泄。治宜甘寒滋润,清热生津。方用仲景白虎汤。
    处方:生石膏100克,知母15克,粳米30克,甘草10克。水煎二次混合,分2~4次服。
    功用:滋阴降火,清热固表。
    加减运用:伴见恶寒者,加柴胡、黄芩;神昏谵语、四肢抽动者,加羚羊角粉;伴见皮肤有出血斑者,加黄连;体虚者,加人参;恶心呕吐、舌苔厚腻者,加半夏、藿香、滑石。
    阴虚发热
    阴虚发热,多因患者素体阴亏,或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或误用、过用温燥药物,导致 *** 亏虚,水不制火,表现为午后或夜间身热,或骨蒸潮热,或伴手足心热。本病阴虚为本,虚火为标。治宜滋阴生津,退热除蒸。方用滋阴清热汤。
    处方:鳖甲30克,生地30克,生白芍30克,青蒿30克,地骨皮30克,白薇15克,银柴胡15克,黄芩15克,黄芪30克,山药15克,太子参15克,甘草10克。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功用:滋阴清热。
    加减运用:便秘甚者,加大黄;失眠者,加酸枣仁、珍珠母;伴有盗汗者,去青蒿,加锻牡蛎、浮小麦。
    血虚发热
    血虚发热,是指血液不足,脏腑功能失其濡养,机体功能失调,阴不敛阳,阳气外浮而发热,一般热像不高,伴见烦躁,口渴喜饮,目赤面红,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治宜补气养血以清热。方用益气养血清热汤。
    处方:炙黄芪30克,当归30克,炒白芍30克,桂枝15克,焦白术30克,五味子15克,地骨皮30克,白薇15克,人参10克,酸枣仁30克,熟地15克,枸杞子20克,山萸肉15克,炙甘草10克。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功用:益气养血,养阴除热。
    加减运用:伴见便秘者,加肉苁蓉、黑芝麻;月经淋漓不停者,加阿胶珠、生地炭、三七粉。
    气虚发热
    气虚发热,常在劳累后发生或加重。病因为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气化功能失调。发热但热势不扬,可伴见自汗,易疲劳,易患感冒。治宜益气固表,和营除热。方用益气固表汤。
    处方:黄芪30克,炒白术20克,防风15克,人参10克,炒白芍30克,桂枝20克,地骨皮30克,白薇15克,甘草10克。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功用:益气固表,甘温除热。
    加减运用:自汗多者,加锻牡蛎、浮小麦;大便干结者,炒白术易生白术,加淮山药、火麻仁;伴有恶寒发热者,加柴胡、黄芩。
    阳虚发热
    阳虚发热,指阳虚之体感受风寒邪毒,或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脾阳受损而导致的发热,表现为全身阵阵微恶风寒,喜热怕冷,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腰膝酸软,嗜卧不爱动。病因为体虚受寒,寒郁于内,格阳于外,阴阳失衡,营卫失调。治宜温阳散寒,调和营卫。方用温阳清热汤。
    处方:麻黄10克,制附子10克,细辛6克,白芍30克,桂枝20克,人参10克,紫苏叶30克,甘草10克。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功用:温阳散寒,调和营卫。
    加减运用:伴见胸闷憋气者,加栝楼、薤白;大便溏稀者,加炮姜、炒白术;大便干结者,加肉苁蓉、火麻仁。
    湿郁发热
    湿郁发热,表现为发热缠绵数日,午后更甚,汗出黏着,周身潮湿,身重头困,腹胀纳差,便溏,苔腻。病因为湿热内蕴,三焦气化失利,水湿内遏,其热不扬。治宜芳香化浊,调畅气机。方用清暑芳化汤。
    处方:藿香15克,黄芩15克,柴胡15克,茯苓30克,半夏15克,白豆蔻12克,薏苡仁30克,青蒿30克,滑石2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功用:芳香化浊,清退郁热。
    加减运用:呕恶者,加竹茹、陈皮;胸闷、苔腻者,加郁金、佩兰;大便干结者,加大黄;大便溏稀、排便不畅者,加炒白扁豆、槟榔;大便溏稀、次数较多者,加炮姜;关节胀痛者,加秦艽、木瓜。
    痰湿发热
    痰湿发热,多见于肥胖之人。病因为痰湿交结,气机郁遏,营卫失调而发热。症见恶寒发热,或夜热晨退,伴见面色暗红,脘腹痞满,口中黏腻,恶心纳差,便溏不畅。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清热。方用化痰祛湿汤。
    处方:茯苓30克,半夏15克,陈皮15克,苍术15克,白术15克,炒黄芩15克,炮姜30克,苏梗15克,枳实15克,银柴胡15克,生姜3片。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功用:健脾和胃,化痰祛湿。
    加减运用:大便干结者,加大黄;大便黏滞不畅者,加槟榔;睡眠不宁者,加菖蒲、郁金;呕吐者,加代赭石、旋复花;关节胀痛者,加秦艽、木瓜、薏苡仁;胸闷憋气者,加桂枝、薤白。
    气郁发热
    气郁发热,表现为时觉身热心烦,往来寒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伴见口苦咽干,善太息。病因为肝气郁结,气滞日久,内蕴化热。治宜疏肝解郁,清肝泄热。方用疏肝解郁汤。
    处方:柴胡15克,黄芩15克,苏梗15克,厚朴15克,郁金15克,茯苓30克,青蒿30克,青皮15克,槟榔2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功用:疏肝解郁,清肝泄热。
    加减运用:口黏、舌苔厚腻者,加半夏、陈皮;大便干结者,加大黄;心烦意乱、情绪焦躁者,加牡丹皮、炒栀子;口干舌燥者,加芦根、麦冬;睡眠不宁者,加合欢皮、酸枣仁、珍珠母。
    血瘀发热
    血瘀发热,多见于有外伤史或手术史的病人,西医称之为吸收热。表现为午后或晚间全身潮热,微汗出,体温多在37℃~38℃之间。病因为瘀血阻滞,气血壅遏,阳气不得抒发,以致发热,可伴见身体有固定痛处或肿块,舌质青紫有瘀斑。治宜活血化瘀,疏通气血。方用活血化瘀清热汤。
    处方:当归20克,川芎20克,桃仁15克,青蒿30克,柴胡20克,黄芩15克,乌药15克,丹参15克,红花15克,甘草15克。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功用:活血化瘀,调和阴阳。
    加减运用:大便干结者,加大黄;潮热甚者,去柴胡、黄芩,加地骨皮、白薇;气虚无力者,加黄芪、人参。

注射抗生素多了身体虚,有什么办法可以调理

火疖子发热吃什么药好的快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