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视神经病变针灸怎样扎
根据身体患有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病变表现情况,在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可以配合针灸进行治疗,促进身体视神经功能恢复代谢的一种调理措施和方案。
视神经萎缩
【概述】
视神经萎缩(optic atrophy)不是一个疾病的名称,而是指任何疾病引起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其轴突发生病变,致使视神经全部变细的一种形成学改变,为病理学通用的名词,一般发生于视网膜至外侧膝状体之间的神经节细胞轴突变性。
视神经萎缩是视神经病损的最终结果。表现为视神经纤维的变性和消失,传导功能障碍,出现视野变化,视力减退并丧失。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针灸主要治疗原发性和炎症引起的继发性视神经萎缩。除上述症状外,眼底检查尚可见视乳头颜色为淡黄或苍白色,境界模糊,生理凹陷消失,血管变细等。现代西医学对本病尚缺乏特效疗法。
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在50年代后期就受到了较大的重视,有针灸治疗小儿早期视神经萎缩的报告[1]。也有百例大样本的临床观察[2]。在60年代,有的还以经络测定仪测定的数据为依据,选穴配方和运用补泻手法治疗本病[3]。自七十年代后期起,则主要从不同方面寻求提高疗效的途径。如在穴位选择上,除用传统穴位外,还发现了一些有效的新穴;在手法上,则强调在补法的基础上使感应到达眼区;在穴位刺激方法上,以针刺为主,亦运用头针、穴位注射、电针及耳针等法。针灸治疗本病的效果,由于各地评判标准不一,刺灸方法各异,有所差别,有效率在55~90%之间。
【治疗】
头针
(一)取穴
主穴:视区。
(二)治法
用28号2寸针,快速刺入并推进至所需深度。两侧均刺,然后接通电针仪,连续波,频率为240次/分,强度以可耐受为度,通电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3~4天,再进行下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治疗87例共136只眼,包括原发性、继发性及外伤性视神经萎缩。显效20只(14.4%),有效56只(40.6%),无效62只(45.0%),总有效率为55.0%。其中以外伤性视神经萎缩效果最差。多在第一、二疗程见效,于第三、四疗程效果最佳。本法有一定远期疗效[9]。
体针(之一)
(一)取穴
主穴:新明Ⅰ、球后、风池。
配穴:新明Ⅱ、内睛明、瞳子髎、翳明、攒竹、光明、百会、肝俞。
内睛明位置:目内眦之泪阜上。
(二)治法
主穴,每次仅取1穴。可始终用1穴,亦可交替轮用。配穴每次取1~2穴,其中新明Ⅱ,一般与新明Ⅰ相配。
操作方法为:新明Ⅰ进针时,应先将耳垂向前上推拉,针尖向前上方呈45度角,快速刺入,缓慢送针至下颌骨髁突后侧面,深度约1~1.5寸左右,耐心寻找满意针感。当针感出现后,即应用热补手法,紧插慢提结合捻转,诱导针感至眼区,以眼球出现热胀闪电感者为佳,施手法1~2分钟,出针,不留针。球后穴选30号2~2.5寸长毫针,速破皮刺入皮下,针尖沿眶下缘略右后上方刺入1.5~2寸左右,待患者觉眼部有酸胀感或有眼球突出感,不加捻转提插,留针10分钟。风池穴以左手按准穴位,右手将针速刺或捻转进穴,针尖宜朝同侧瞳孔直视方向,进针1~1.5寸左右,用提插捻转手法,使针感逐步向眼区或前额放射,然后向下插针1~2分深,拇指向前捻转3~9次,即可产生热感,如无热感向眼区放射,可反复进行3~5遍。留针15分钟。新明Ⅱ针尖向额部垂直刺入深度约5~8分深,当出现酸、麻、沉胀感后,应用快速捻转结合提插手法,先以紧插慢提结合捻转之补法运针1分钟,再以均匀提插结合捻转之平补平泻法运针半分钟,最后用紧提慢插结合捻转之泻法运针半分钟,即予出针。内睛明穴用30号毫针沿眶内侧壁直刺,用压针法,轻刺缓压,徐徐进针,至出现针感留针。其余眼区穴,用类似手法。肢体穴进针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手法。上述穴位,除已标明的,均留针15~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停针5天,再继续下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基本治愈:视力恢复1.0以上,或在原视力基础上提高5行以上,或者0.01以下,提高到0.2以上,视野扩大25度以上;显效:视力提高3行以上,或由原视力提高10倍以上,视野扩大15度以上;有效:视力稍有提高,但不及显效;无效:治疗前后未见变化。
以上法治936例,共1 680只眼。其总有效率在64.0~88.8%之间[4,5,6,7]。其中698例共1 252只眼按上述标准评定,基本痊愈103只(8.2%),显效112只(9,0%),有效586只(46.98%),无效451只(36.0%),总有效率为64.0%[4]。发现采用热补手法促进气至病所者,疗效较为满意。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球后、翳明。
配穴:内睛明、瞳子Liao、足光明、三阴交。
(二)治法
每次取1主穴,1~2个配穴。用氦氖激光针灸仪行刺入式照射,将输出功率为2毫瓦的光针和针尖调整至红光集中一点,放入75%酒精内消毒10分钟,再刺入所选穴位,得气后照射10分钟。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日。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25例共39只眼,结果:显效11眼,有效19眼,无效9眼,总有效率为76.9%[10]。
体针(之二)
(一)取穴
主穴:眶上穴、接力穴、前额中点透印堂。
配穴:太阳、率谷、风池、外关。
眶上穴位置:眶上内1/3和外2/3交点处。
接力穴位置:枕骨粗隆与耳尖联线中点。
(二)治法
主穴均取,据症配配穴。眶上穴用2寸针,针弯30度左右沿眶上壁向视神经孔方向刺入1.5寸或1.7寸深,不作手法;接力穴以2.5~3寸毫针向风池方向刺入,进针2.5寸左右,用捻转法,20分钟后再捻转1次;前额中点透印堂用2寸针,进针1.5寸左右,手法同接力穴。配穴常规针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110例164只眼,结果,痊愈12只眼,显效71只眼,有效39只眼,无效42只眼,总有效率74.4%。并发现年龄小,病程短者疗效好[11]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承泣、球后。
配穴:风池、大椎、哑门。
(二)治法:
药液:维生素B12(100毫克/毫升),乙酰谷酰胺(100毫克/2毫升)。
每次选主穴和配穴各1穴。穴位可轮流应用。主穴每穴注入维生素B12 0.5毫升,配穴注入乙酰谷酰胺1~2毫升。注射方法:均用5号齿科针头承泣或球后穴,应先用左手食指将眼球推向上方固定,然后沿眼眶下缘慢慢刺入0.7~1.5寸深,有得气感后,缓缓推入药液。风池穴直刺,略斜向下,深1~1.5寸;大椎直刺,针尖微斜向上;哑门,患者头部微向前倾,针尖对准下颌骨方向,均徐徐刺入1~1.5寸,推入药液。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10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48例,均为5~7岁儿童,结果基本痊愈18例(37.5%),有效24例(50.0%),无效6例(12.5%),总有效率为87.5%。其中以脑炎后遗本病者疗效较差[8]。
【主要参考文献】
[1]郑毓佳。针灸治愈小儿早期视神经萎缩四例初步经验介绍。山东医刊 1958;(1):29。
[2]哈医大眼科。针灸对各型视神经萎缩的疗效观察。黑龙江医刊 1959;(1):11。
[3]袁善堂,等。针治视神经萎缩的疗效及经络测定的初步观察。广东中医 1960;(9):428。
[4]李聘卿。针刺新明穴治疗视神经萎缩698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 1989;9(2):1。
[5]葛书翰,等。针刺球后穴治疗视神经萎缩38例报告。中医杂志 1988;29(5):48。
[6]李志明,等。针刺风池等穴治疗视神经萎缩气至病所的疗效观察。针灸论文摘要选编(中国针灸学会)1987:44,北京。
[7]焦国瑞。针灸临床经验辑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307。
[8]施炳培。穴位注射治疗视神经萎缩48例。陕西中医 1986;7(4):170。
[9]天津市眼科医院新医疗法组。头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疗效观察。新医药学杂 1977,(9):28。
[10]李桂森,等。刺入式氦氖激光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附25例39眼报告。吉林中医药 1990;(4):15。
[11]王雪峰,等。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110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 1993;13(6):9。
【诊断】
仅根据眼度视盘灰白或苍白是无法确诊的,必须结合视功能检查才能诊断。由于该病可有多种原因引起,必须尽可能同时作出病因诊断。首先应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的可能性,辅以头颅X线等检查,一般可列入常规,其他头颅CT及MRI等亦选择性应用。
【治疗措施】
病因治疗为首要的,其次可给予中西医综合治疗。一旦视神经萎缩,要使之痊愈几乎不可能,但是其残余的神经纤维恢复或维持其功能是完全可能的。因此应使患者充满信心及坚持治疗。由于各种药物的应用未能采取严格的双盲试验(有时也不允许),因此很难说明何种药物及方法一定有效。药物中常用的包括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1、B12、ATP及辅酶A等,血管扩张药及活血化淤药类如菸酸、地巴唑、维生素E、维脑路通、复方丹参等。近年来通过高压氧、体外反搏穴位注射654-2等均已取得一定效果。中药补中益气汤类及针刺治疗早已证明有效,可继续应用发掘整理。尚应提及的是,禁止吸烟及饮烈性酒,增强机体体质,做保健操、气功等在某些病例均有一定效果。
【病因学】
由多种原因均可引起,常见有缺血、炎症、压迫、外伤和脱髓鞘疾病等如下:
1.颅内高压致继发性视神经萎缩
2.颅内炎症,多见于结核性脑膜炎或视交叉蛛网膜炎
3.视网膜病变
⑴血管性,视网膜中央动脉或静脉阻塞,视神经本身的动脉硬化,正常营养血管紊乱、出血(消化道及子宫等)
⑵炎症
⑶青光眼后
⑷视网膜色素变性
⑸Refsum病
⑹黑蒙性家族性痴呆
4.视神经炎和视神经病变
⑴血管性,如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⑵脱髓鞘病
⑶维生素缺乏
⑷由于铅或其他金属类等中毒
⑸带状疱疹
⑹梅毒性
5.压迫性所致
肿瘤,包括脑膜瘤、颅咽管瘤、垂体腺瘤、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
骨骼疾病,包括Paget病、畸形性骨炎、颅骨狭窄病等
眶部肿瘤
6.外伤
7.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神经节苷脂病等
8.遗传性疾病
Leber病,小脑性共济失调,周围神经病变如Chareot-Marie-Tooth病
9.营养性视神经萎缩
10.杂类
在儿童其原因更复杂如下:
1.染色体异常
猫叫综合征,染色体18长臂部分缺失
2.脂性疾病
Tay-sachs病,Sandhoffs病,乳糖基酰基(神经)鞘氨醇中毒症,NIEMANN-Pieck病,α-β-脂蛋白血症(Bassen-kornzwig综合征)
3.粘多糖病
Hurlers粘多糖病,同胱氨酸尿病
4.矿物代谢缺陷及其代谢
Menkes病、幼年性糖尿病,胰腺囊性纤维变性,全身性神经节甙脂症、Zellwage氏病、Albers-Sch?nberg病
5.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
Ushers综合征、Kesrns-Sayer综合征、Alstrom综合征
6.灰质病
Battens病、婴儿神经轴索营养不良症,Hallervorden-Spatz病
7.小脑性共济失调
Behr视神经萎缩,Marie共济失调,遗传性运动或感觉性多神经病变,Charcot-Marie-Tooth病,橄榄体-桥脑小脑变性
8.原发性白质病变
异常性脑白质变性,Krabbers病,海绵质白质变性(Canaran),啫苏丹白质变性,Merzbacher-pelizaeus病,Cockayne综合征
9.脱髓鞘疾病
肾上腺白质变性,多发性硬化
10.家族性视神经萎缩
Leber病,婴儿型视神经萎缩(隐性、显性)
11.颅内压增高
假脑瘤,颅内出血,颅骨狭窄症,导水管阻塞脑积水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视力减退和视盘呈灰白色或苍白。正常视盘色调是有多种因素决定的。正常情况下,视盘颞侧颜色大多数较其鼻侧为淡,而颞侧色淡的程度又与生理杯的大小有关。婴儿视盘色常淡,或是检查时压迫眼球引起视盘缺血所致。因此不能仅凭视盘的结构和颜色是否正常诊断视神经萎缩,必须观察视网膜血管和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有无改变,特别是视野色觉等检查,综合分析,才能明确视盘颜色苍白的程度。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病损时可出现裂隙状或楔形缺损,前者变成较黑色,为视网膜色素层暴露;后者呈较红色,为脉络膜暴露。如果损害发生于视盘上下缘区,则更易识别,因该区神经纤维层特别增厚,如果病损远离视盘区,由于这些区域神经纤维导变薄,则不易发现。视盘周围伴有局灶性萎缩常提示神经纤维层有病变,乃神经纤维层在该区变薄所致。虽然常用眼底镜检查即可发现,但用无赤光检眼镜和眼底照像较易检查。视盘小血管通常为9~10根,如果视神经萎缩,这些小血管数目将减少。同时尚可见视网膜动脉变细和狭窄、闭塞,但该现象不是所有视神经萎缩皆有,一般球后视神经萎缩无影响,如果视神经萎缩伴有视网膜血管改变,则必须直接影响视网膜血管,才能发生视网膜血管的改变。常用的视神经萎缩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二种:前者视盘境界清晰,生理凹陷及筛板可见;后者境界模糊,生理凹陷及筛板不可见。视野检查应注意适用小的红色视标,可见中心暗点,鼻侧缺损、颞侧岛状视野、向心性视野缩小至管状视野双颞侧偏盲等。色觉障碍多为后天获得性,红绿色障碍多见,色相排列检查法优于一般检查法。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早期意义不大,晚期可见视盘荧光减弱和后期强荧光。视觉电生理检测包括视网膜电图(ERG)、眼电图(EOG)和视诱发电位(VEP)等对诊断病情及预后等均有一定的辅助意义。
手术治疗视神经萎缩
视神经萎缩是一种视神经纤维在各种病因影响下发生变性和传导功能障碍而致视力减退或丧失的一种严重眼病。病因十分复杂,治疗十分困难。
视神经萎缩的临床表现为:视乳头颜色变淡或苍白,视力不同程度、不同速度的下降,视野向心性缩小、缺损、偏盲,甚至视神经功能完全丧失。
视神经萎缩的病因很多,一般常见的病因有视网膜、脉络膜的变性、炎症及萎缩均可引起视神经萎缩,如视网膜色素变性、高度近视等;视神经的脱髓鞘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视神经脊髓炎等;炎症:如视神经炎、球后视神经炎、脑膜炎、败血症等;缺血性疾病:如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颅内动脉供血不足或阻塞、动脉硬化、高血压、红瘢狼疮、大量出血、低压性青光眼等;长期的视乳头水肿;中毒及营养不良:如铅、砷、苯、甲醇、乙醇、烟草、CO、二氧化硫、奎宁、有机磷、乙胺丁醇等,营养不良如B族维生素缺乏造成的恶性贫血等;压迫:如颅内、眶内肿瘤压迫,先天性颅缝早期闭合,视神经管骨折碎片压迫等;遗传性疾病,最多见为lede氏先天性视神经萎缩;肿瘤:视神经原发性肿瘤及视神经转移瘤;梅毒;外伤、视神经直接的挫伤;各类青光眼。
视神经萎缩病因复杂治疗困难,过去人们应用“针灸”、“中药”、及“高氧压”等办法治疗,但效果不明显,也不持久。特别是遗传性视神经萎缩,根本治疗方法是基因治疗。近年来遗传病的治疗取得了相当程度的进展,但这些研究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所以仍处在临床观察阶段,没有广泛应用临床。
视神经萎缩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视神经纤维退变、神经胶质增生、视神经内毛细血管闭塞所致。基于此病理特点我院从1995年开始采用国内外领先手术办法,即血管分流术、网膜血管再植术治疗视神经萎缩,可使供应视神经及视网膜的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睫状后短动脉的血流量增加,改善了视神经及视网膜的缺血状态,丰富了视神经及视网膜的营养,使病人的视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和视野的扩大。
上网过久小心视神经萎缩
视力明显减退,看东西不清楚或者视野缩小了,瞳孔散大,怕光,如果有以上症状,要赶快就诊。专家提醒,在青年人群中,因用眼不当发生视神经炎者有增多趋势。这种视神经萎缩症,将导致失明。
据眼科专家介绍,引起视神经萎缩的病因,有先天遗传性视神经病、外伤、炎症(大多眼睛伴有疼痛)、中毒(如乙胺丁醇等药物及烟、酒中毒)、肿瘤(长在头颅或眼眶内)等等,小孩、成人、老人都可能发生。而现在青年中以视神经炎继发为多见,这同长期上网,看电视,用眼不当密切相关。
专家提醒,当发生眼睛剧痛,或伴有头痛、呕吐,病人需赶快就诊。另外也可能没有任何征兆,这就需要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尤其是有遗传病史的,或近期视力明显减退、视野缩小的。
摘要: 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在50年代后期就受到了较大的重视,有针灸治疗小儿早期视神经萎缩的报告。也有百例大样本的临床观察。在60年代,有的还以经络测定仪测定的数据为依据,选穴配方和运用补泻手法治疗本病。自七十年代后期起,则主要从不同方面寻求提高疗效的途径。如在穴位选择上,除用传统穴位外,还发现了一些有效的新穴;在手法上,则强调在补法的基础上使感应到达眼区;在穴位刺激方法上,以针刺为主,亦运用头针、穴位注射、电针及耳针等法。针灸治疗本病的效果,由于各地评判标准不一,刺灸方法各异,有所差别,有效率在55~90%之间。
关键词:针灸治疗 视神经萎缩
视神经萎缩是视神经纤维受各种病因损害而发生变性和传导功能障碍的退行性病变。其特征为视力下降、视野缩小和眼底的视神经乳头苍白。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多发生于视神经外伤、中毒症,或原发于进行性麻痹等;继发性视神经萎缩多发生于眼底疾患之后,如继发于视神经视网膜炎、视乳头水肿、视网膜脉络膜炎、视网膜变性等。
诊断要点
根据症状及眼底检查,结合外伤、中毒、颅内炎症、肿瘤、血管性疾病及眼底疾病病史进行诊断。
一、临床表现
1.有原发性眼病的表现或其他病史。
2.视力逐渐或突然下降,甚至仅存光感,但少有完全黑蒙。
3.视野检查:视野有不同程度及特征的损害,如偏盲、周边视野缩小等。
4.眼底检查: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可见视乳头颜色变淡或苍白,边缘清晰继发性视神经萎缩可见视乳头颜色变淡呈灰白或蜡黄色,边缘模糊,视网膜血管变细。
二、辅助检查
1.视神经诱发电位P波潜伏期延长。
2.其他辅助检查头颅X线片、CT等,有助于查明病因。
治 疗
一、体针疗法
1.处方:取穴分为四组,第一组取头部的穴位,如鱼腰、太阳、阳白;第二组取百会、风池等;第三组取远隔部位的穴位,如紫宫、玉堂、膻中、内关、神门等;第四组取远隔部位的穴位,如T1~T5夹脊穴、大 杼 、风门、肺俞。第一组、第三组穴位同时取用,第二组、第四组穴位同时取用。两种处方交替使用。
还可根据病因加取穴位。
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毫针,向下平刺阳白0.5?0.1寸,向后平刺太阳0.6?0.2寸;横向平刺鱼腰0.5?0.1寸。向前平刺百会1.0?0.2寸;向鼻尖方向斜刺风池0.6?0.2寸。向脊柱方向45?角斜刺T1~T2夹脊穴、大 杼 、风门、肺俞0.5?0.2寸。向下平刺膻中、玉堂、紫宫0.8?0.2寸;直刺内关1.0?0.2寸;直刺神门0.3?0.1寸。
每天针刺1~2次,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3~5次。均用中等强度捻转手法,捻转的幅度为2~3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10~30秒。
3.按语:头部血管分布着来自T1~T5的自主神经,所以还选了T1~T5节段区内的穴位。
通过调节相应节段的自主神经的功能来调节病变部位的血液供应,选用第二组、第四组穴位的目的'就在于此。取用第一组、第二组穴位既可调节高位中枢的功能,也可调节视神经的功能。
二、电针体穴疗法
1.处方:与体针疗法的选穴相同。取穴分为四组,第一组取头部的穴位,如鱼腰、太阳、阳白;第二组取百会、风池等;第三组取远隔部位的穴位,如膻中、玉堂、紫宫、内关、神门等;第四组取远隔部位的穴位,如T1~T5夹脊穴、大 杼 、风门、肺俞。第一组、第三组穴位同时取用;第二组、第四组穴位同时取用。两种处方交替使用。 2.操作方法:分为两步,第一步进针操作与体针疗法一样,第二步为电针疗法操作方法。第一步操作完毕后,在第一组(头部的穴位)与第三组穴位之间,在第二组(头部的穴位)与第四组穴位之间,分别连接电针治疗仪的两极导线,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现明显的局部肌肉颤动或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每次电针治疗20分钟,每天治疗1~2次。每次电针6~8个穴位即可。没有接电疗仪的穴位,按普通体针疗法进行操作。
三、耳针疗法
1.处方: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取一侧的眼、目1、目2。
(2)配穴:取另一侧的脑点(缘中)、脑干。
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28号0.5~1.0寸毫针斜刺或平刺耳穴。每天针刺1~2次,每次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均用中等强度捻转手法,捻转的幅度为2~3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10~30秒。
四、电针耳穴疗法
1.处方: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取一侧的眼、目1、目2。
(2)配穴:取另一侧的脑点(缘中)、脑干。
在上述耳针疗法处方的基础上,选取单侧的体穴内关、后溪、中渚(双侧交替使用)。
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28号0.5~1.0寸毫针斜刺或平刺耳穴。用28~30号毫针,直刺内关1.0?0.2寸,直刺后溪0.6?0.2寸,直刺中渚0.4?0.1寸。然后在耳穴与内关、后溪、中渚之间分别连接电针治疗仪的两极导线,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现明显的局部肌肉颤动或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每次电针6个穴位(主穴、配穴交替使用),每次电针20分钟。每天治疗1~2次。没有接电疗仪的耳穴,按普通耳针疗法进行操作。
古代成方举例
1.肝虚自不明:灸肝俞二百壮。小儿斟酌可灸二七壮。(《千金方》)
2.目昏:头维、攒竹、睛明、目窗、百会、风府、风池、合谷、肝俞、肾俞、丝竹空。(《神应经》)
3.眼目昏花,视物不明:上星、心俞、肝俞、肾俞、二间、足三里、光明。(《杨敬斋针灸全书》)
参考文献
1.张雅林 视神经萎缩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观察 [期刊论文] -光明中医2009(4)
2.于慧.危立飞.王锐 睛明穴的临床应用探讨 [期刊论文] -针灸临床杂志2008(12)
3.徐红.刘坚.徐斯伟.宗蕾.张仁 针灸治疗难治性眼病的文献分析 [期刊论文] -中国针灸2008(8)
4.林碧珠 视神经萎缩的中医治疗近况 [期刊论文] -中外健康文摘 医药月刊2008(7)
扎针灸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在准备扎针灸的时候,首先要把身体清洗干净,最好穿宽松的衣服,以便暴露针灸部位,不要穿连裤袜等不容易脱掉的衣服。要保持精神愉快,不要紧张,使身体处于平稳的状态。??
2、对于年岁大的人,在进行针灸的时候,最好采取卧位,取穴部位不宜过多,手法要轻,因为老年人身体比较弱,对疼痛的耐受性比较差。在给老年人针灸的时候,还要注意观察,一旦出现晕针等现象时,最好及时停止治疗。??
3、在给孕妇进行针灸治疗的时候,千万不要针刺合谷,三阴交等穴位,也不要针刺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等部位,因为在刺激这些部位后,有可能会引起子宫收缩,导致早产、流产等现象的发生。??
4、在给小孩做针灸治疗的时候,因小儿的囟门部位尚未愈合或是愈合后头部组织比较薄弱,所以在囟门部位最好不要针刺治疗。另外,小儿的哑门,风府等穴位也不能进行针刺治疗。在给小儿扎针灸的时候,还要注意不要留针,以避免出现意外现象。??
5、对患有血友病,严重的肝脏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的人最好不要进行针灸治疗,以免在针灸时出现血流不止现象。另外,患有肿瘤的人最好不要进行针灸治疗。局部皮肤有溃烂,感染现象,也不能进行针灸治疗。??
6、在扎针灸的时候,要想让针灸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在每次针灸结束之后,最好在3个小时之内扎针灸部位不要接触水,比如,不能洗澡,游泳等。在作息方面,针灸后,要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出现乏力等现象。??
7、在扎针灸的时候,饮食上也要引起注意,尽量避免饮酒,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在饥饿的时候,最好不要针灸,以免出现低血糖,晕针等症状。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疾病分类4疾病概述5疾病描述6症状体征7疾病病因8诊断检查9治疗方案10针灸治疗11参考资料附:1治疗视神经炎的穴位2治疗视神经炎的方剂3治疗视神经炎的中成药4视神经炎相关药物 1拼音
shì shén jīng yán
2英文参考neuropapillitis
optic neuritis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ophthalmoneuritis
3疾病分类眼科
4疾病概述视神经炎为病名。指以视力减退伴眼部疼痛为主症的眼科疾病。多由副鼻窦炎、扁桃体炎、维生素B类缺乏、药物中毒、颅内感染以及恶性贫血、梅毒等所引起。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远近视力减退,眼球转动时疼痛,眼眶深部痛及头痛,瞳孔扩大或对光反应迟钝。本病属中医“暴盲”范畴。[1]
视神经炎是指视神经任何部位发炎的总称,临床上根据发病的部位不同,视神经炎分为球内和球后两种,前者指视盘炎,后者系球后视神经炎。
症状:
(一)视力减退:
(二)视野改变:
(三)瞳孔改变:视力完全丧失,瞳孔直接对光反应缺如;视力严重减退,瞳孔直接对光反应减弱,持续光照病眼瞳孔,开始缩小,续而自动扩大,或在自然光线下,遮盖健眼,病眼瞳孔开大,遮盖病眼,健眼瞳孔不变,叫Gunn氏现象。
治疗:
(一)病因治疗。
(二)皮质激素治疗:急性病人,由于视神经纤维发炎肿胀,若时间过长或炎性反应过于剧烈,都可使视神经纤维发生变性和坏死。因此,早期控制炎性反应,避免视神经纤维受累极为重要。
(三)血管扩张剂:球后注射妥拉苏林或口服妥拉苏林、烟酸等。
(四)支持疗法: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肌肉注射,每日一次,还可用三磷酸腺苷20mg肌注每日一次.
(五)抗感染治疗:如有感染情况,可使用抗生素(青霉素,先锋霉素)。
5疾病描述视神经炎泛指视神经的炎性脱髓鞘、感染、非特异性炎症等疾病。因病变损害的部位不同而分为球内段的视 *** 炎及球后段的球后视神经炎。视神经炎大多为单侧性,视 *** 炎多见于儿童,球后视神经炎多见于青壮年。
6症状体征炎性脱髓鞘性视神经炎患者表现视力急剧下降,可在一两天内视力严重障碍,甚至无光感;通常在发病1-2周时视力损害严重,其后视力逐渐恢复,多数患者1-3个月视力恢复正常。除视力下降外,还有表现为色觉异常或仅有视野损害;可伴有闪光感、眼眶痛,特别是眼球转动时疼痛部分患者病史种可有一过性麻木、无力、膀胱和直肠括约肌功能障碍以及平衡障碍等,提示存在多发性硬化的可能。有的患者感觉运用或热水浴后视力下降,此称为Uthoff征,可能是体温升高会影响轴浆流运输。常为单侧眼发病,但可能为双侧。儿童与成人的视神经炎有所不同,儿童视神经半数双眼患病,而成人双眼累及率明显低于儿童。儿童视神经炎发病急,但预后好,约70%的患者视力可恢复至1.0,50%-70%的VEP检测恢复正常。感染性视神经炎和自身免疫性视神经炎的临床表现与脱髓鞘性视神经炎类似,但无明显的自然缓解和复发的病程,通常可随着原发病的治疗而好转。
7疾病病因病因较为复杂:
1、炎性脱髓鞘:是较常见的原因。炎性脱髓鞘性神经炎确切的病因不明,很可能是由于某种前驱因素如上呼吸道或消化道病毒感染、精神打击、预防接种等引起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视神经的髓鞘脱失而致病。由于完整的髓鞘是保证视神经电信号快速条约式传导的基础,髓鞘脱失使得视神经的视觉电信号传导明显减慢,从而导致明显的视觉障碍。随着病程的推移,髓鞘逐渐修复,视力能也逐渐恢复正常。该过程与神经系统鞘疾病多发性硬化的病理生理过程相似;视神经炎常为MS的首发症状,经常伴有脑白质的临床或临床下病灶,并有部分患者最终转化为多发性硬化。
2、感染:局部和全身的感染均可累及视神经,而导致感染性视神经炎。
①局部感染:眼内、眶内炎症口腔炎症、中耳和乳突炎以颅内感染等,均可通过局部蔓延直接导致的视神经炎。
②全身感染:某些感染性疾病可导致视神经炎,如:白喉(白喉杆菌)、猩红热(链球菌)、肺炎(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痢疾(痢疾杆菌)、伤寒(伤寒杆菌)、结核(结核杆菌)、化脓性脑膜炎、脓毒血症等全身细菌感染性疾病,其病原体均可进入血流,在血液中生长繁殖,释放毒素,引起视神经炎症。病毒性疾病如流感、麻疹、腮腺炎、带状疱疹、水痘等,以及Lyme螺旋体、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弓形体病、弓蛔虫病、球虫病等寄生虫感染,都有引起视神经炎的报道。
3、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Wegener肉芽肿、Behcet病、干燥综合征、结节病等均可引起视神经的非特特异性炎症。除以上原因外,临床上约1/3至半数的病例查不出病因;研究发现其中部分患者可能为Leber遗传性视神经。
8诊断检查(一)诊断:
1、眼部检查
患眼瞳孔常扩大,直接光反应迟钝或消失,间接光反应存在。单眼受累的患者通常出现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障碍,该体征表现为,患眼相对于健眼对光反应缓慢,尤其在检查者将光线在辆眼之间交替照射时,缓解的瞳孔直径比健眼大。眼底检查,视 *** 炎者视盘充血、轻度水肿,视盘表面或其周围小的出血点,但渗出物很少。视网膜静脉增粗,动脉一般无改变。球后视神经炎者眼底无异常改变。
2、视野检查
可出现各种类型的视野损害,但较为典型的是视野中心暗电或视野向心性缩小。
3、视觉诱发电位
可表现为P100波(P1波)潜伏期延长、振幅降低;球后视神经炎时,眼底无改变,为了鉴别伪盲,采用客观的VEP检查可辅助诊断。据研究,视神经炎发病时,90%的患者VEP改变,而视力恢复后仅10%的VEP转为正常。
4、磁共振成像
眼眶的脂肪抑制序列MRI可显示受累视神经信号增粗、增强;头部MRI除可以帮助鉴别鞍区肿瘤等颅内疾病导致的压迫性视神经病外,还可以了解蝶窦和筛窦情况,帮助进行病因的鉴别诊断;更为重要的是,通过MRI了解脑白质有无脱髓鞘斑,对选择治疗方案以及患者的预后判断有参考意义。对典型的炎性脱髓性视神经炎,临床诊断不需做系统的检查,但应注意查找其他致病原因,如局部或全身感染以及自身免疫病等;以下指引征需系统检查与其他视神经病鉴别:发病年龄在20-50岁的范围之外;双眼同时发病;发病超过14d视力仍下降。
(二)鉴别诊断
1、间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视力骤然丧失,眼球运动时无疼痛,视盘肿胀趋于灰白色,视野缺损最常见为下分。在巨细胞动脉炎所致的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轴,患者年龄大于50岁,多见于70岁,血沉和C反应蛋白进差有助鉴别诊断;肺动脉炎性(AION多见于40-60岁,病史中多数也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沉淀吸烟史等。
2、Leber视神经病
常发生于十几岁或二十几岁的男性,可有或无家族史。一眼视力迅速森市,然后另眼在暑天至数月内浪市。可有视盘旁毛细血管抗张,视盘水肿,随后为视神经萎缩;线粒体DNA点突变检查可帮助鉴别诊断,多数表现为178位点突变,也可有3460和14484位点突变。
3、中毒性或代谢性视神经病变
进行性无痛性双侧视力丧失,可能继发于酒精中毒、营养不良,各种毒素如乙胺醇、氯喹、异烟肼、氯磺丙脲、重金属,以及贫血等。
其他视神经病,如前露窝肿瘤导致视神经炎,应注意鉴别。
9治疗方案部分炎性脱髓性视神经炎患者,不经治疗可自行恢复。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目的是减少复发,缩短病程,据研究,单纯口服泼尼松的复发率是联合静脉注射组的2倍,其使用原则如下:
1、患者为首次发病,以前并无多发性硬化或视神经炎病史:
①若MRI发现至少一处有脱髓鞘,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加速视力恢复、降低复发几率;
②MRI正常者,发生多发性硬化(MS)的可能很低,但仍可用静脉给长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加速视力的恢复。
2、对既往已诊断多发性硬化或视神经炎的患者,复发期可应用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或酌情选择免疫抑制剂、丙种球蛋白等,恢复期可使用维生素B族药及血管扩张剂。
对感染性视神经炎,应与相关科室合作针对病因治疗,同时保护视神经;自身免疫性视神经病也应针对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正规、全程的糖皮质激素治疗。
10针灸治疗视神经炎的针灸治疗参见暴盲症:[1]
暴盲的针灸治疗:取攒竹透鱼腰、鱼腰透丝竹空、瞳子髎、球后、太阳、风池等穴为主。肝阳上亢者加太冲、光明;气滞血瘀者加内关、膈俞;气血亏虚者加肝俞、足三里。目胀加关冲放血、行间。水针:可选球后、合谷;睛明、外关;光明、风池。三组穴位交替使用。用维生素B1或B12注射液加少许0.5%盐酸普鲁卡因作穴位注射,每穴0.5毫升,每日1组穴。[2]
11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