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中医科

治疗肾炎用哪个穴位

时间: 阅读:5550

治疗肾炎用哪个穴位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健康管理师

健康管理师

2025-02-23 13:23:42

对于肾炎的患者可以通过按摩或者针灸,刺激肾俞穴,涌泉穴,太溪穴等相关穴位可以起到有效的缓解肾炎的症状,同时建议患者还应及时去医院进行就诊,并在医生的指导下搭配的口服一些相关的药物来进行,同时治疗效果会更好。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徐长卿
    回复
    2023-08-28 19:19:30

    董氏奇穴的“三皇穴”,包括天皇、地皇、人皇,大致相当于十四经中脾经的阴陵泉、地机和三阴交,所以三皇穴善长治疗水肿性疾病,同时对生殖系统和泌尿系统疾病都有显著的疗效。

    【位置】弯曲膝盖,在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处直下1寸,也就是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穴直下1寸的地方。

    【主治】胃酸过多、反胃(倒食症)、糖尿病、肾炎、泌尿系疾病。

    【针法】贴着胫骨内侧缘下针,针刺0.5 2.5寸。

    【注意与禁忌】孕妇禁针。不适宜艾灸。天皇穴的准确位置是在阴陵泉穴下1寸的地方,并非阴陵穴,一定不要混淆,以免影响针刺效果。

    【临床应用】本穴接近脾经的阴陵泉。董师最常用它来治疗心脏病,其次也常用来治疗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头晕。对于颈项僵硬、肩臂痛、失眠也有一定的疗效。除此之外,因该穴能化湿滞、利下焦,所以也能治疗阳痿、早泄、痛经及腹水。对于急性腹泻的腹部绞痛效果极好。该穴还有一个特殊的用法,就是点刺出血来治疗乳糜尿。

    【经验】天皇穴配天皇副穴治疗胃酸过多、倒食症。天皇、人皇、地皇三穴合称下三皇。天皇配通肾、通背来治疗肾亏、肾炎、糖尿病特效。

    【位置】胫骨内侧,内踝尖上7寸处,也就是地机穴所在的位置。

    【主治】泌尿系诸多疾病。

    【针法】和脚成45度角刺入,针深1 2寸

    【临床应用】本穴治疗肾炎、糖尿病、淋病、阳痿、早泄、遗精、梦遗、蛋白尿、血尿、子宫肌瘤、月经不调、肾虚、腰痛等都有显著效果。孕妇禁针。

    【经验】下三皇配通肾、通背为治疗肾亏、肾炎、糖尿病的特效穴。

    【位置】在胫骨内侧前缘,即内踝尖直上3寸,当胫骨后肌和趾长屈肌之间的缝隙中。这个穴位其实就是三阴交。

    【主治】淋病、阳痿、早泄、遗精、脊椎疼痛、脖颈疼痛、头晕、手麻、糖尿病、血尿、眼痛、腹泻、神经炎皮炎。

    【针法】针刺1.0 2.5寸。孕妇禁针。

    【临床运用】由于其健脾化湿、疏肝益肾的功效较强,所以治疗上述生殖、泌尿系统的疾病疗效较好。当其他穴位配人皇穴时,需要注意针刺的方向,比如治疗足部疾病,应略向后直刺;治疗躯干疾病时,针尖应略向上斜刺。配灵骨用来治疗寒凝型痛经特效;配灵骨治疗子宫收缩无力屡试皆效;配天皇治疗产后尿潴留特效。除此之外,该穴还可以治疗眼睑下垂,交替施以烧山火手法加艾灸3 10分钟(隔日1次),效果显著。配阳陵泉治疗肾绞痛疗效佳。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3-08-28 19:19:30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肾俞的别名5出处6特异性7穴名解8所属部位9肾俞穴的定位10肾俞穴的取法11肾俞穴穴位解剖 11.1层次解剖11.2穴区神经、血管 12肾俞穴的功效与作用13肾俞穴主治病证14刺灸法 14.1刺法14.2灸法 15肾俞穴的配伍16特效 *** 17文献摘要18肾俞穴研究进展 18.1对肾脏功能的影响18.2对膀胱的影响18.3对肠功能的影响18.4对免疫功能的影响18.5对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18.6对巨噬细胞的影响18.7增强 *** 活力18.8治疗遗尿18.9治疗尿频18.10治疗血尿18.11治疗腰痛18.12治疗肾绞痛18.13治疗尿毒症 19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肾俞 1拼音

    shèn shù

    2英文参考

    Shènshū BL23 [中国针灸学词典]

    shènshù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2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2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穴位 肾俞 汉语拼音 Shenshu 罗马拼音 Shenshu 美国英译名 Kidney Locus 各


    号 中国 BL23 日本 23 法
    国 莫兰特氏 V23 富耶氏 V23 德国 B23 英国 B23 美国 BI23

    肾俞为经穴名[1](Shènshù[2]BL23)。出《黄帝内经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1]。肾俞是肾的背俞穴[1][2]。肾即肾脏,俞即输注,本穴是肾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故名肾俞[1]。肾俞穴主治肝肾、膀胱等疾患:如腰脊酸痛,小便淋沥,尿频尿闭,遗尿尿血,阴中疼痛,遗精白浊,阳痿旱泄,月经不调,痛经,血崩,赤白带下,不孕,头痛眩晕,视物不明,耳鸣耳聋,水肿,消渴,咳喘,虚劳,中风失语,手足不遂,失眠健忘,癫疾,少腹急痛,肾泄,骶部疼痛,脚膝拘急,遗精,阳痿,早泄,不育,遗尿,白带,腰背酸痛,头昏,耳鸣,耳聋,小便不利,喘咳少气,带下,腰痛,溺血,泄泻,目眩,虚喘,肾炎,肾盂肾炎,支气管哮喘,坐骨神经痛,神经衰弱,现代又多用肾俞穴治疗肾炎,肾绞痛,肾下垂,尿道炎,肾结石,糖尿病,神经性耳聋,斑秃,性机能障碍,腰部软组织损伤,尿路感染, *** 缺乏,膀胱肌麻痹,膀胱肌痉挛,胃出血,肠出血,痔疮,肝肿大,哮喘,贫血,肋间神经痛,脑血管病后遗症等。

    4肾俞的别名

    少阴俞(《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肾念(《灸法残卷图》)、高盖(《针灸学》(南京))。

    5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背腧》:在十四焦(椎)之间。

    6特异性

    肾俞穴为肾之背俞穴。

    7穴名解

    肾即肾脏,俞即输注,本穴是肾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故名肾俞[1]。

    肾为人体的泌尿器官,五脏之一。《说文》:“肾,水脏也。”《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载:“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释名·释形体》:“肾,引也。肾属水,主引水气灌注诸脉也。”本穴系肾在背之俞穴,内应肾脏,是肾气转输、输注之所,治肾疾要穴,故名之。[3]

    8所属部位

    腰部[4]

    9肾俞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肾俞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2][5]。

    肾俞穴位于脊柱区,第二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卧取穴[1]。

    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

    肾俞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肾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肾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肾俞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肾俞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10肾俞穴的取法

    俯卧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肾俞穴位于脊柱区,第二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卧取穴[1]。

    俯卧位,两髂嵴高点相平处正中再向上2个棘突,旁开1.5寸处取穴[6]。

    快速取穴:肚脐水平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其下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肾俞穴[7]。

    11肾俞穴穴位解剖

    肾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骶棘肌、腰方肌、腰大肌。有第二腰动、静脉后支。分布著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外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肤由第一、二、三腰神经后支分布。肾位于腰方肌和腰大肌的前面,脊柱的两侧是腹膜后位器官。在腰背部的投影为:后正中线外侧2.5厘米和8.5厘米处各作两条垂直线,通过第十一胸椎和第三腰椎棘突作两条水平线。在上述纵横标志线所围成的左右四边形范围内,即相当于左右两肾脏的体表投影位置。肾门在肾区内,投影在肾区的内侧半,约相对于第一腰椎体的水平。经肾门的主要结构。从后向前排列有输尿管、肾动脉和肾静脉,还有围绕其间的神经纤维、淋巴结、淋巴管和脂肪组织。

    11.1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腱膜和胸腰筋膜浅层→竖脊肌[1]。

    11.2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2、第3腰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第2、第3腰神经后支的肌支和相应腰动脉背侧支分支分布[8]。

    布有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外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第二腰动、静脉后支通过[5]。

    12肾俞穴的功效与作用

    肾俞穴具有益肾助阳,强腰利水的功效。

    肾俞穴有调肾气、强腰脊、聪耳目的作用[1]。

    肾俞穴为治疗腰部疾病及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重要腧穴[9]。

    肾俞穴位于第2腰椎旁,与肾脏内外相应,是肾脏之气输注于背部的处所,故能治疗肾脏病[9]。

    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肾二者主水液,司二便,故肾俞穴能治疗水液代谢失常而致的一切疾病[9]。

    肾为先天之本,又为生殖发育之源,男子藏精,女子系于胞中,故肾俞穴可治疗妇科及男性病[9]。

    肾开窍于耳,腰为肾之府,取肾俞穴又能治疗耳部病和腰部病[9]。

    肾俞穴与肾脏相应,而为之俞,有益肾固精、清热利湿之功。凡痛之涉及于肾者,如虚劳,羸瘦、腰痛、梦遗、胸胁胀满、耳聋、目黄、溺血、浊淫,以及女子带下、月经痛等,均可取此。[3]

    13肾俞穴主治病证

    肾俞穴主治肝肾、膀胱等疾患:如腰脊酸痛,小便淋沥,尿频尿闭,遗尿尿血,阴中疼痛,遗精白浊,阳痿旱泄,月经不调,痛经,血崩,赤白带下,不孕,头痛眩晕,视物不明,耳鸣耳聋,水肿,消渴,咳喘,虚劳,中风失语,手足不遂,失眠健忘,癫疾,少腹急痛,肾泄,骶部疼痛,脚膝拘急,遗精,阳痿,早泄,不育,遗尿,白带,腰背酸痛,头昏,耳鸣,耳聋,小便不利,喘咳少气,带下,腰痛,溺血,泄泻,目眩,虚喘,肾炎,肾盂肾炎,支气管哮喘,坐骨神经痛,神经衰弱,现代又多用肾俞穴治疗肾炎,肾绞痛,肾下垂,尿道炎,肾结石,糖尿病,神经性耳聋,斑秃,性机能障碍,腰部软组织损伤,尿路感染, *** 缺乏,膀胱肌麻痹,膀胱肌痉挛,胃出血,肠出血,痔疮,肝肿大,哮喘,贫血,肋间神经痛,脑血管病后遗症等。

    肾俞穴主治肝肾、膀胱等疾患:如腰脊酸痛、小便淋沥、尿频尿闭、遗尿尿血、阴中疼痛、遗精白浊、阳痿旱泄、月经不调、痛经、血崩、赤白带下、不孕、头痛眩晕、视物不明、耳鸣耳聋、水肿、消渴、咳喘、虚劳、中风失语、手足不遂、失眠健忘、癫疾、少腹急痛、肾泄、骶部疼痛、脚膝拘急等[1]。

    肾俞穴主治遗精、阳痿、早泄、不孕、不育、遗尿、月经不调、白带、腰背酸痛、头昏、耳鸣、耳聋、小便不利、水肿、喘咳少气[8]。

    肾俞穴主治月经不调,带下;阳痿,遗精;遗尿,小便不利;耳聋,耳鸣;腰痛;水肿[6]。

    肾俞穴主治遗精,阳痿,遗尿,溺血,泄泻,头昏,目眩,耳鸣,耳聋,虚喘,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水肿,腰痛;以及肾炎,肾盂肾炎,支气管哮喘,坐骨神经痛,神经衰弱等[5]。

    现代又多用肾俞穴治疗肾炎、肾绞痛、肾下垂、肾盂肾炎、尿道炎、肾结石、糖尿病、支气管哮喘、神经衰弱、神经性耳聋、斑秃、性机能障碍、腰部软组织损伤等[1]。

    1.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肾绞痛,遗尿,尿路感染,阳痿,早泄,遗精, *** 缺乏;

    2. 外科系统疾病:肾下垂,膀胱肌麻痹及痉挛,胃出血,肠出血,痔疮,肝肿大;

    3. 其它:月经不调,腰痛,哮喘,耳聋,贫血,肋间神经痛,脑血管病后遗症等。

    14刺灸法14.1刺法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1]。

    直刺0.5~1寸[8][6],局部有酸胀感[6],可向臀部和下肢部放散[6]。

    直刺1~1.5寸[5]。

    注意:肾俞穴不能深刺,以防刺伤肾脏[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39240.。

    14.2灸法

    可灸[1][8][6]。

    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5]。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艾灸肾俞是补肾最有效的方法,每次灸5~15分钟,可治肾疾导致的腰痛、腿痛[7]。

    15肾俞穴的配伍

    肾俞配殷门、委中,有行气通经络的作用,主治腰膝酸痛。

    肾俞配京门,为俞募配穴法,有温补肾阳的作用,主治遗精,阳痿,月经不调。

    肾俞配听宫、翳风,有益肾气聪耳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

    肾俞配关元、三阴交,有壮元阳,助运化,利水湿的作用,主治肾炎,小便不利,水肿。

    肾俞配三焦俞、关元,治尿频[6]。

    肾俞配心俞、神门,治失眠、健忘[6]。

    肾俞配耳门、听宫,治耳聋、耳鸣[6]。

    肾俞配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治下肢麻木、瘫痪[6]。

    16特效 ***

    每天按揉肾俞穴50~100次,可补肾强身[7]。

    17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寒热、食多身羸瘦、两胁引痛……久喘咳、少气、溺浊赤,肾俞主之。骨寒热、溲难,肾俞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肾俞、内关,主面赤热。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虚劳羸瘦。

    《针灸大成》:肾虚水肿。

    《针灸大成》:主虚劳羸瘦,耳聋肾虚,水脏久冷,心腹膜满胀急,两胁满引少腹急痛。

    《医宗金鉴》:下元诸虚,精冷无子。

    《太平圣惠方》:理虚劳,耳聋,肾虚及水脏胀,挛急腰痛,小便浊,阴中疼,血精出,五劳七伤,冷呕,脚膝拘急,好独卧,急肿如水。

    18肾俞穴研究进展18.1对肾脏功能的影响

    针刺肾俞可使患者泌尿功能明显增强,酚红排出量也较针前增多,尿蛋白减少,高血压下降,这种效应一般可维持2~3h,个别可达数日,患者水肿也减轻,甚至消失。动物实验证实给造有输尿管瘘的狗从胃内或直肠内灌入一定量的水,在肾泌尿量增加的基础上,针刺“肾俞”可引起水利尿的抑制,同时伴有肾小球滤过率的降低。功能状态不同,针刺肾俞可有不同效应。例如,健康人在水负荷下,针刺肾俞配复溜则表现为抗利尿作用。[6]

    针刺肾俞穴,对正常机体的水利尿作用有抑制作用,但对肾病尿少者有利尿作用[1]。对出现蛋白尿的慢性肾炎或高血压患者,可使尿蛋白减少或消失[1]。

    针刺健康人肾俞,可引起肾曲小管排泄量增加,对肾小球滤过值无影响。

    用毫米微波照射正常家兔和急性缺血家兔的“肾俞穴”后,肾血流量皆较前明显升高。切断肾神经后,肾血流量增加的幅度大于未切断肾神经者(P<0.05)。

    18.2对膀胱的影响

    针刺肾俞对膀胱张力有一定的调整作用,针后可使紧张性膀胱松弛,松弛性膀胱紧张[6]。

    针刺家兔肾俞穴,引起膀胱内压上升占17.91%,下降占34.86%。

    18.3对肠功能的影响

    针刺肾俞,对肠功能障碍者可使其肠功能正常化,说明针刺肾俞有调整肠功能的作用[6]。

    18.4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针刺肾俞后RBCC3bR升高,说明受体兴奋、红细胞免疫黏附活力增强,RBCIC降低(可能与细胞加速运送和处理免疫复合物,使红细胞膜上空位C3bR受体数目增多有关),从而增强机体潜在代偿能力。[6]

    18.5对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

    如在家兔或大鼠的“足三里”、“肾俞”针刺,结果发现尿中17 酮类固醇的含量明显增高,肾上腺皮质变厚,细胞体积增大,腺体重量增加。有人针刺肾上腺皮质萎缩、分泌功能低下的模型大鼠的“肾俞”,发现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激活作用。有人给实验大鼠注入地塞米松,引起肾上腺皮质分泌活动抑制,同时血浆外源性糖皮质激素保持在高水平的背景下,针大鼠双侧“肾俞”15 min,其血浆皮质酮含量显著高于地塞米松对照组。因此,针刺肾俞穴可以消除地塞米松对肾上腺皮质分泌活动的反馈抑制。结果提示,对某些因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需要采用激素治疗的患者辅以针刺治疗是可行的。[6]

    18.6对巨噬细胞的影响

    针刺“足三里”、“肾俞”,可见家兔巨噬细胞功能有明显增强,但连续针刺7次(每日1次)反看不出明显反应。[6]

    18.7增强 *** 活力

    艾灸肾俞等,能使肾阳虚大鼠 *** 活力显著增强。

    18.8治疗遗尿

    以肾俞输穴注射治疗遗尿200例,配三阴交,药物用阿托品注射液。结果:痊愈88例,占44%;显效58例,占29%;好转40例,占20%;无效14例,占7%。总有效率为93%。[6]

    取肾俞等,针灸加埋线,治疗250例,有很好疗效。

    18.9治疗尿频

    灸肾俞、命门治疗老年性尿频症70例,用悬灸法,灸10 min后,再配神门、太溪穴,常规针刺,留针40~60 min,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结果:痊愈37例,显效25例,好转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7%。[6]

    18.10治疗血尿

    以肾俞、足三里输穴注射疗法治疗肾病血尿39例,取双侧腧穴,药物用鱼腥草注射液6 mL,板蓝根注射液6 mL,交替用药,每次注射另加磷酸川芎嗪2 mL,混合使用。每周3次治疗。结果:基本痊愈16例,好转16例,无效7例。痊愈16例中见效时间最短为半个月,平均时间为2.4个月。[6]

    18.11治疗腰痛

    以肾俞、大肠俞、委中、承山治疗腰腿痛1793例。结果:痊愈1420例,显效256例,好转46例,无效29例。[6]

    18.12治疗肾绞痛

    以肾俞、委中、足三里治疗肾绞痛25例,针刺根据虚实实施提插捻转补泻手法,留针25~40 min,期间行针加强 *** 。结果:显效22例,占88%;好转3例,占12%。总有效率为100%[6]。

    针刺患侧肾俞等,治疗85例,对疼痛有较好疗效。

    18.13治疗尿毒症

  • 徐长卿
    回复
    2023-08-28 19:19:30

    曲泉穴归属足厥阴肝经,有调节月经不调、痛经、肾炎、膝关节疼痛等作用。

    【取穴位置】

    位于人体的膝内侧,屈膝,当膝关穴节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解剖位置】

    在胫骨内髁后缘,半膜肌、半腱肌止点前上方,缝匠肌后缘;浅层有大隐静脉,深层有腘动、静脉;布有隐神经、闭孔神经,深向腘窝可及胫神经。

    【主治病症】

    曲泉穴主治前阴、肝肾、膝部等疾患:如小便不利、遗尿、癃闭、疝气腹痛、阴痛阴痒、遗精白浊、阳痿早泄、月经不调、阴挺、经闭、血瘕、身热头痛、目赤痛、胸胁支满、发狂、衄血、膝胫冷痛、筋挛不伸、四肢不举等。现代又多用曲泉穴治疗肾炎、肠疝、尿潴留、阴道炎、子宫下垂、前列腺炎、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

    【穴位配伍】

    曲泉穴配膝眼穴、梁丘穴、血海穴,有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膝膑肿痛。

    曲泉穴配百会穴、气海穴,有温阳益气的作用,主治阴挺。

    曲泉穴配中极穴、阴陵泉穴,有清利湿热的作用,主治小便不利。

    曲泉穴配丘墟穴、阳陵泉穴治胆道疾患;

    曲泉穴配肝俞穴、肾俞穴、章门穴、商丘穴、太冲穴治肝炎;

    曲泉穴配复溜穴、肾俞穴、肝俞穴治肝肾阴虚之眩晕、翳障眼病;

    曲泉穴配支沟穴、阳陵泉穴治心腹疼痛、乳房胀痛、疝痛;

    曲泉穴配归来穴、三阴交穴治肝郁气滞之痛经、月经不调。

    【按摩手法】

    按摩曲泉穴时,屈膝,在膝关节内侧,大腿与小腿连接褶皱尽头的凹陷处便是曲泉穴。以大拇指垂直按压同侧曲泉穴,两手同时进行,每次5~8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

    治疗期间注意不要进食油腻、辛辣食物,并注意避免着凉。

  • 徐长卿
    回复
    2023-08-28 18:18:20

    太溪穴的研究进展

    太溪穴主治病证

    太溪穴主治前阴,肺胸,五官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遗精,阳痿,遗溺,月经不调,经闭,疝瘕积聚,不眠,癫狂,咳喘,唾血,头痛,牙痛,咽喉肿痛,鼻衄不止,耳鸣耳聋,热病烦心,多汗,心痛,胸胁支满,消渴,黄疸,痿症,腰痛,足跟肿痛,两腿生疮,头痛目眩,齿痛,耳聋,耳鸣,气喘,胸痛咯血,失眠,健忘,遗精,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眩晕,咳血,多梦,泄泻,齿痛龈肿,视力减退,咳嗽,咯血,不寐,腰背痛,足跟痛,现代又多用太溪穴治疗肾炎,膀胱炎,口腔炎,慢性咽炎,神经性耳聋,神经衰弱,乳腺炎,下肢瘫痪,肾炎,遗尿,肺气肿,支气管炎,哮喘,慢性喉炎,腰肌劳损,心内膜炎,膈肌痉挛等。

    太溪穴主治前阴、肺胸、五官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遗精、阳痿、遗溺、月经不调、经闭、疝瘕积聚、不眠、癫狂、咳喘、唾血、头痛、牙痛、咽喉肿痛、鼻衄不止、耳鸣耳聋、热病烦心、多汗、心痛、胸胁支满、消渴、黄疸、痿症、腰痛、足跟肿痛、两腿生疮等。

    太溪穴主治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气喘、胸痛咯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

    太溪穴主治头痛,眩晕,耳聋,耳鸣,咽喉肿痛,齿痛;咳喘,咳血;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失眠,多梦;小便频数,泄泻;消渴,腰痛。

    太溪穴主治咽喉肿痛,齿痛龈肿,耳鸣,耳聋,视力减退,咳嗽,气喘,咯血,消渴,不寐,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频数,腰背痛,足跟痛等。

    现代又多用太溪穴治疗肾炎、膀胱炎、口腔炎、慢性咽炎、神经性耳聋、神经衰弱、乳腺炎、下肢瘫痪等。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膀胱炎,遗精,遗尿;

    (2)呼吸系统疾病:肺气肿,支气管炎,哮喘;

    (3)五官科系统疾病:慢性喉炎,口腔炎,耳鸣;

    (4)运动系统疾病:下肢瘫痪,足跟痛,腰肌劳损;

    (5)其它:心内膜炎,神经衰弱,乳腺炎,膈肌痉挛。

    刺灸法

    刺法

    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有触电感向足底放散。

    灸法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太溪穴的配伍

    (1)太溪穴配少泽,有滋肾阴,清虚热的作用,主治咽喉炎,齿痛。

    (2)太溪穴配飞扬,为原络配穴法,有滋阴补肾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

    (3)太溪穴配肾俞、志室,有温肾壮阳的作用,主治遗精。阳痿,肾虚腰痛。

    (4)太溪配关元、中极、肾俞、膀胱俞,治小便频数。

    (5)太溪配大陵、神门、三阴交,治失眠。

    (6)太溪配肾俞、命门、志室、腰阳关、委中,治肾虚腰痛。

    (7)太溪配太冲、风池,治头痛、眩晕。

    (8)太溪配三阴交、听官、听会,治耳鸣、耳聋

右背菱形肌炎是什么病严重吗

我前两天起来的时候突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