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28岁左脚冰凉是什么原因
根据自己出现左脚发凉的临床表现情况,是气虚阳气不足,末梢循环不良,导致肌肉组织损伤的临床表现,在临床检查确定以后,可以考虑通过温阳散,寒活血通络,活血化瘀和促进组织代谢指标恢复的方法进行治疗。
1 概说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祖国医学脱疽范畴,多因寒湿及外伤血瘀等瘀阻经脉,致气血不能到达肢端,肢端失去气血之濡养所致。
西医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中小动静脉的非化脓性炎症,瘀阻血液循环,肢端失去血液供应,导致趾(指),乃至肢端冰凉、麻木、疼痛,甚至溃烂、坏死。
2 中国历代医学家对脱疽的认识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黄帝内经》对脱疽就有详细的论述,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发于足指名脱痈,其状赤黑。”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将脱痈改作脱疽,脱疽病名延用至今。
汉代华佗《神医秘传》曰:“此症发于手指或足趾之端,先痒而后痛,甲现黑色,久则溃败,节节脱落。”并创立四妙勇安汤。至今用四妙勇安汤加减治疗脱疽仍有一定疗效。
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曰:“毒在肉则割,毒在骨则切。”提出了手术清创的方法,与现在的蚕食式清创基本一致。
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对脱疽有详细的论述,曰:“夫脱疽者,外腐而内坏也……凡患此者,多生于手足……其疼如汤泼火燃,其形则骨枯筋练。”总结出“和气血,补脾胃……滋津液,壮肾水”等治疗原则。创立解毒济生汤、阴阳二气丹、清神散等有效方剂及手术清创、灸法、外敷等外治方法。丰富了辩证论治的内容。
明代《景岳全书·脱疽》篇引薛立斋言“此证因膏梁厚味酒面炙爆积毒所致,或不慎房劳,肾水枯竭”而致。又曰“盖死肉乃毒气盛而拒绝营气所致。况,至阴之下气血难达”
清代邹五峰所创的顾步汤,对后世研究治疗脱疽仍有一定指导意义。
清代祁广生《外科大成·脱疽》载“于未延散时,用头发十余根,缠患指本节尽处,扎十余转,渐渐紧之。随用蟾酥饼放原起米粒头上,加艾灸至肉枯疮死为度。次日,本节尽黑,方用利刀寻至本节缝中,将患指徐顺取下。如血流,以金刀散止之。余肿以离宫锭子涂之。次日,倘有黑气未尽,单用蟾酥饼研末掺之,膏盖之,黑气自退,其脓自生,用红黑二膏照常法生肌收口。”这些手术方法对清除坏死组织仍有参考价值。
《康熙字典》注曰“疽者,五脏不调之所致,阴滞于阳则生疽。”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曾在重庆等地成立脉管炎研究机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3 病因病机
西医认为
(1)吸烟,烟碱引起血管收缩。(2)寒冷刺激,造成血管痉挛。(3)激素水平紊乱,引起血管舒缩失常。(4)霉菌感染。
另外,我经多年观察,许多病人发病前患足曾有外伤史,有些曾伤于数年前,甚至10余年前。故认为外伤引起血管内瘀血及慢性迁延性感染也是其病因之一。
以上诸因素造成中小动静脉痉挛,非化脓性炎症,以及血液粘稠度增高,导致血栓形成,甚则闭塞血流,肢端血液供应障碍,是脉管炎的主要病机。
中医认为
(1)寒湿侵袭,凝滞脉络。(2)外伤血瘀,阻滞脉络。(3)情志失调,气滞血瘀。
以上诸因素闭阻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不能到达肢端,肢端失去气血之温养,而造成疼痛、溃烂、甚至坏死是脱疽的主要病机。
我的认识
如任老言“痰饮的停留壅塞的病理,与血栓形成,颇有类似之处”(《任应秋论医集》)。脉管炎因其寒湿、外伤之病因,血管痉挛,血栓闭塞的病理及患肢麻木、疼痛、发紫的症状,与中医风邪、痰浊、瘀血理论有一定相似之处。
4 症状
临床表现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于青壮年男性。病变多从单侧下肢开始,逐渐发展成双侧,甚至累及上肢。根据病变发展大致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局部缺血期:患肢有发凉、麻木感,患足和小腿轻度酸痛。走一段路后小腿酸痛,肌肉抽筋,迫使病人跛行或坐下休息,休息一会后疼痛可消失,再行走一段后又可发作,即“间歇性跛行”。部分病人有游走性浅静脉炎。患足皮肤轻度苍白,患侧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减弱。
第二期营养障碍期:患肢冰凉,持续性疼痛,夜间为甚,剧烈疼痛,迫使病人不能入睡,弯膝抱足而坐,或将患肢垂底,疼痛稍可缓解。患肢皮肤苍白,或出现潮红、青紫及紫斑。皮肤干燥,趾(指)甲增厚脆裂。小腿肌肉萎缩。患侧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第三期组织坏死期:患肢疼痛更加剧烈。趾(指)端发黑、干性坏疽、溃疡形成,并逐渐向全趾(指)蔓延,甚至延及足踝。如并发感染,变为湿性坏疽,疼痛更加剧烈,患肢出现肿胀。感染严重时,可出现发热、畏寒等症状。
中医辨证
实证
寒湿型:间歇性跛行,或患肢麻木、疼痛,得温则减轻,遇寒则加重,患足皮肤苍白,触之冰凉。若寒甚则疼痛剧烈,舌质淡而青,苔薄白,脉紧。若湿甚则患肢沉重而痛,疲乏,食欲不佳,舌苔厚腻,脉濡缓。
风痰郁阻型:患肢酸痛,麻木,皮肤潮红,触之不温,肢端可见溃疡坏疽。伴胸闷,恶心,食欲不佳,舌质胖,苔滑腻,脉弦滑。
血瘀型:患肢持续性剧烈疼痛,休息得温痛不减,患趾(指)紫红或暗红,皮肤变薄粗糙干裂,触之冰凉,肢端可见干性坏疽或溃疡。伴面色晦暗,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
热毒型:患肢灼热疼痛,潮红或暗红肿胀,触之灼热。肢端溃烂坏死,脓液黄而粘,气味恶臭,舌暗红,苔黄腻或黄燥。热毒内陷脏腑时伴恶寒发热,口干渴,烦闷。
虚证
气虚血瘀型:患肢疼痛,紫暗,皮薄干裂,肌肉萎缩,触之不温。肢端溃烂、坏疽,久不愈合,脓液清稀。伴有消瘦乏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淡紫,苔薄,脉涩无力。
阳虚型:患肢疼痛,冰凉,得温稍舒,触之冰凉。肢端暗黑,溃疡坏疽,久不愈合。伴畏寒肢冷,腰腿酸软,口淡不思饮食,面色暗淡,舌质淡或淡紫,少苔,脉沉细无力。
脾虚湿困痰阻型:患肢沉重疼痛,肌肉萎缩或肿胀。肢端可有溃疡,久不愈合。伴疲乏懒言,恶心,不思饮食,或见头昏,舌质淡,苔白滑或腻。
阴血两虚型:患肢疼痛,干瘦,肢端暗红,可见溃疡坏疽,久不愈合。伴头晕失眠,五心烦热,盗汗,舌尖暗红,脉细数。
上述证型是我多年理论探讨和对大量病人的详细观察总结的。但具体面对病人时,各型界限不一定清楚,有时几个证型相互夹杂。因此临证必须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详细辩证,灵活选方用药,才能取得满意疗效。
鉴别: 本病与动脉硬化性闭塞的区别主要在于本病多发于青壮年,而动脉硬化性闭塞多发于中老年,肥胖,高血压患者。
5 中医治疗
据有关书籍和杂志根等资料整理出传统治法如下:
寒湿型:宜温阳散寒除湿,寒甚用阳和汤加减,湿甚用独活寄生汤加减。
风痰郁阻型:尚无资料记载,我曾用半夏白术天麻加减有效。
血瘀型:宜活血通络,用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加减。
热毒型:宜清热解毒,用四妙勇安汤、顾步汤加减。
气虚血瘀型:尚无资料记载,我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有效。
阳虚型:宜温肾助阳,用金匮肾气汤、右归丸加减。
脾虚湿困痰阻型:尚无资料记载,我曾用六君子汤合四妙散加减有效。
阴血两虚型:宜滋阴养血,用六味地黄汤合四物汤加减。
我的治疗方法
脱疽多因寒湿、外伤之病因,血管痉挛,血栓闭塞的病理及患肢冰凉、疼痛、发紫的症状,与中医寒湿、瘀血理论有一定关系,本人以除湿、散寒、化瘀为主,以穿山甲、羚羊角、全蝎等药组成协定方溶栓通脉散(丸)结合辩证加服其他中成药治疗。
溃疡面可外敷祛腐生肌膏,坏死组织用蚕食疗法清除。
另外,感染严重时可适当配用抗菌素。
6 保健
由于脉管炎多于潮湿、受冻、创伤及吸烟等因素有关,所以患者应时刻注意防潮、防冻、防创伤,戒烟酒。
7病例介绍
刘某,男,28岁,2010年9月12日接诊(电话问诊)。
患者十年前左下肢曾有外伤史,近两三年来渐觉左脚发凉,左下肢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病情不断加重,左足发凉逐渐加重,并逐渐疼痛,曾到多家医院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方治疗无效。近半年来病情不断加重,左足冰凉疼痛明显,夜间尤甚,不能入睡,自诉左足青紫。
中医诊断:脱疽,寒湿血瘀证。
治宜散寒除湿,活血化瘀。
溶栓通脉散600g,早晚各10g,温开水冲服,一月 1 疗程,间断加服天麻丸。
嘱戒烟酒,避寒湿,防创伤。
2010年10月14日电话告诉,患足疼痛稍减,青紫基本消退。原法再治一月。
2010年11月23日电话告诉,患足转温,休息时疼痛消失,行走时稍觉疼痛,色泽基本恢复正常。
单服溶栓通脉散一月痊愈。
电话随访一年正常。
杨某,男,32岁,2010年12月2日就诊。
患者近五年来无明显诱因渐觉左足疼痛,走路时加重。多方治疗时轻时重。近一年来患足逐渐冰凉,疼痛不断加重,足背外侧逐渐溃烂,经病友介绍来诊。
自述左足持续性剧烈疼痛,以足趾为甚,遇冷加重,夜间痛甚,难以入睡,伴畏寒腰困。
查:左足青紫、肿胀,足背外侧溃疡约五分钱币大,有少量清洗脓液。左足触痛明显,触之冰凉,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舌淡略紫,脉细涩。
中医诊断:脱疽,寒凝血瘀证伴肾虚。
治宜温肾散寒,活血化瘀。
溶栓通脉散600g,早晚各10g,温开水冲服,一月 1 疗程,按说明加服济生肾气丸。
嘱戒烟酒,避寒湿,防创伤。
2011年1月4日二诊,患足疼痛稍减,青紫肿胀稍有消退,溃疡面缩小。原法再治一月 。
2011年2月3日三诊,患足转温,休息时患足疼痛基本消失,行走时稍觉疼痛,青紫肿胀基本消退,溃疡面结痂。畏寒腰困基本消失,精神逐渐转佳。继原法再治一月。
2011年3月8日四诊,休息时患足疼痛消失,行走时仍稍觉疼痛,患足色泽基本恢复正常,溃疡面愈合。
单服溶栓通脉散一月痊愈。
随访一年正常。
党某,男,46岁,2011年2月20日就诊(电话问诊)。
约八年前渐觉右下肢疼痛,继而累及双下肢,多方治疗未愈,近一、两年来疼痛不断加重,且右大趾逐渐溃烂。现双下肢紫暗、发凉、持续性疼痛,右足为甚,夜间痛甚,难以入睡。伴疲乏。
中医诊断:脱疽,气虚血瘀证。
治宜补气行血,化瘀通络。
溶栓通脉散600g,早晚各10g,温开水冲服。连服一月 ,按说明加服补中益气丸。
嘱戒烟酒,避寒湿,防创伤。
2011年3月23日电话告诉,双下疼痛稍减,夜间稍可入睡,右大趾溃烂如前,原法再治二月。
2011年5月28日电话告诉,双下肢紫暗稍退,基本转温,小腿疼痛基本消失,右大趾溃疡面结痂。精神好转。
原法继治二月后诸症消失,精神转佳。右大趾溃疡面愈合。
电话随访一年正常。
黄某,女,33岁,2011年4月6日就诊。
患者右下肢轻度间歇性跛行近三年,未介意,但病情逐渐加重,近两、三个月来渐觉双足疼痛,发凉,渐见发紫。伴疲乏,胃胀,食纳欠佳。
查:双下肢轻度肿胀、青紫,右足明显,触之冰凉,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舌淡稍青,苔白。脉涩无力。
中医诊断:脱疽,脾胃虚弱,寒湿血瘀证。
治宜健脾散寒化瘀。
溶栓通脉散600g,早晚各10g,温开水冲服,一月 1 疗程,按说明加服香砂六君丸。
嘱戒烟酒,避寒湿,防创伤。
2011年5月8日二诊,左足疼痛消失,色泽恢复正常。右足疼痛稍减,肿胀、青紫基本消退。胃胀基本消失,精神食纳好转。原法再治一月。
2011年6月11日三诊,右足转温,休息时疼痛消失,行走时稍觉疼痛,色泽基本恢复正常。
前法继续治疗一月,右足疼痛消失,行走正常,色泽恢复正常。胃胀消失,精神食纳转佳而告痊愈。
随访一年正常。
主要是血液的新陈代谢减缓,低气温使血管收缩,血液回流能力减弱,使得手脚,尤其是指尖、脚尖等部尾的血液循环不畅,末稍神经循环不好造成的。 手脚冰凉护理方案; 1、每天泡脚 泡脚是最有效的方法。在较深的盆中加入40度左右的热水,让水漫过脚踝。浸泡20分钟左右,就会感觉到全身发热,这说明血液循环畅通后身体开始发热。如果在泡脚的同时再揉搓双脚,效果会更好。 2、有氧运动 慢跑、快步走、跳绳、跳迪斯科、打太极拳等,都会让全身各个部位活动起来,促进血液循环,但不可运动过度,高强度的运动,大量的出汗,会“发泄阳气”,起到相反的作用。 3、穿棉袜 纯棉袜子不仅柔软舒适,还可吸收脚汗,让双脚整天都能保持干爽舒适。 4、进补热量食物 为增加热量,改善手脚冰凉要有意进补。可补温热食品,如牛、羊肉或狗肉;而南方气候较温和,应清补甘温之味,如鸡、鸭、鱼类才更加适合;而且要尽量少吃寒性水果如梨、荸荠等。 5、保证充足睡眠 每天至少要保证6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储藏阳气,阴精蓄积。 6、按摩手脚心 有时间的时候可以经常揉搓手脚心,以改善末端血管的微循环状况,并具有手脚温暖的效果。
男人冬天手脚冰凉主要是身体内湿气重的原因造成的。建议你在饮食上调整一下,应该有所改观。
食疗除湿方法如下:
1、葱姜蒜、辣椒:在祛除湿气方面,葱姜蒜和辣椒这些配料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辣椒和姜,性微热,祛湿比较有效,要注意食用葱姜蒜、辣椒的量,达到平衡,过多则会导致火气旺盛,不要刚去了湿又来了火。
2、绿豆:绿豆具有清热解毒,利尿的功效,可以有效去除体内的湿邪,可以熬绿豆汤,当做饮品。
3、红豆:红豆有利尿解毒、强心健脾的功效,可有效消除水肿,排出毒素,祛除湿气,因此在冬季可以多喝点红豆汤,或和薏米一起熬制,还可加些红枣、百合等,但是注意不要加大米,会影响祛湿效果。
4、芹菜:芹菜味甘苦,又纤体瘦身、排毒败火、祛除湿气的功效,是富含营养的蔬菜,可以选择常用的炒制方法,也可以榨汁来喝,饭后来杯芹菜汁是非常好的选择,芹菜汁尽量在晚上喝。
5、冬瓜: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清胃降火之功效,常吃可减脂祛湿,可见冬瓜是非常好的食物,可以熬制冬瓜排骨汤、冬瓜老鸭薏米汤,祛除湿气,也可以清炒冬瓜片。
6、薏米:薏米的祛湿效果非常好,比较常见的食用方法是和红豆一起熬粥,也可以将薏米炒熟泡茶喝,或打成粉,冲泡来饮用,都是不错的方法。
7、适当的体育锻炼也可以祛除体内湿气,但是要坚持。
手脚冰凉怎么办?
(1)“阳气内守”造成手足冰凉
进入冬季不少人都有手足发凉的现象,有些人认为这是所谓“虚”的表现,强调要运动,要进补。于是不少手足发凉的人就盲目地早起锻炼,进食补品。其实这并不符合中医冬季养生的原则。
中医里讲,冬季是阳气内伏的季节,谓之“阳伏于下,于时为冬”。手足,相对躯干而言是人体的末端,中医称其为“四末”。冬季“阳气内守,不达四末”,所以容易出现手足冰凉。冬季锻炼宜慢跑、散步
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适当进补,调节阳气,平时注意保温,保持手足清洁干燥,搓摩手足心,以改善人体末端血管的微循环状况,达到暖手、暖足的作用。
起居调养强调了要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同时,冬季锻炼宜有选择地进行慢跑、散步、打太极拳等项目,不宜做过度、高强度的运动。另外,衣着过少、室温过低,既易患感冒,又消耗阳气;反之,则易出汗,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所以,冬季保暖要适度。不能随意药补饮食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的古训。《饮膳正要》中说:“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也就是讲,冬季要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
因此,要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但是,这里必须注意的是同属冬令,各地区的气候条件迥然有别,进补的方法也不同。北方冬季寒冷,可酌补温热的食品,如牛、羊、狗肉等;而南方气候较温和,进补应清补甘温之味,如鸡、鸭、鱼类为宜;气候干燥的地方,应多吃甘润生津的食品,如水果、蔬菜、冰糖为宜。此外,还要因人而异,不可乱补,特别是药补,应该有医生指导。
(2)冬天一些人总感觉手脚冰凉是很常见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自然界的温度降低,阳气不足,而人体自身的阳气也会不足,身体出现阳虚的表现。另外,因为天气寒冷,人体血管收缩、血液回流能力就会减弱,使得手脚,特别是指尖部分血液循环不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神经末梢循环不良”,而导致手脚总感觉冰凉。这样的情况一般多发生于女性,特别是中年以上的女性较为常见,脑力劳动者要比体力劳动者更易出现手脚冰凉,在身体健康的年轻男性身上则很少出现。
寒冷会使人的全身或者局部血液循环不良,或者肢体末梢儿血液循环障碍,这会导致手脚冰凉。经常长期的手脚冰凉,可以称为“冷寒症”。中医理论认为这是气虚、气滞、阳气不足的反应。女性在经期、孕期和产期等特殊生理时期,由于体虚,更容易引起手足冰冷。如果不及时加以预防,会导致精神不佳、身体畏寒的反应,严重的还可引起下肢的静脉曲张。
1.吃西洋参。这是一种补气的良药,性平和,补而不燥。可以单独泡水饮用。
2.吃芝麻、花生。富含维生素E和多种营养,可以帮助维生素B的吸收,加强神经对抗寒冷的能力。维生素E 还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可以加强肢体末梢儿的血液循环。
3.吃洋葱、辣椒等可以帮助身体产生热量、促进血液循环的食物。
其他措施:
平时多用热水泡脚,既能使身体暖和,又能舒缓疲劳神经。
(3) 不少人秋冬季节会出现手脚冰凉的症状。中医认为,怕冷是由于体内阳气虚弱所致。治疗手脚冰凉的症状,主要在于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如果经常按摩以下3个穴位,一定会收到满意的疗效。
1.按摩涌泉穴。先用右手掌快速搓揉左脚心,然后用左手掌快速搓揉右脚心,搓到有热感为止。每天早晚搓揉100下,接着搓揉各脚趾100余下。中医学认为,人体诸多经脉都汇集于足底,与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都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刺激涌泉穴,有益于补肾壮阳、强筋壮骨。经常坚持搓揉此穴必然会促使手脚冰凉症状的康复。
2.按揉气冲穴(大腿根里侧)。此穴下边有一根跳动的动脉,先按揉气冲穴,后按揉动脉,一松一按,交替进行,一直按揉到腿脚有热气下流的感觉为止。
3.按揉、拍打肾俞穴(两边腰眼)。稍用力各拍打100余下。
根据“动则生阳”的观点,通过加强对手脚的锻炼,可改善手脚冰凉的症状。除了上述方法外,还可以通过步行、慢跑、爬楼梯、跳健身舞等进行全方位的锻炼。如果手冰凉,上肢的活动量应大些,如果脚冰凉,下肢活动量应大些。
食疗能改变阳气虚弱状况,增加肌体热量。如常用的大枣红糖汤(大枣10个、生姜5片、红糖适量,每晚煎汤喝),对改善手脚冰凉的症状颇为有效。另外,适当多吃些羊肉、狗肉等,可暖中补虚、开胃健脾、益肾养肝、御寒去湿。
(4)多吃花生可缓解手脚冰凉!
进入冬季,手脚冰凉是不少年轻女性都会遇到的麻烦。手脚冰冷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自律神经的功能调节不顺畅,血管变细引起。加上脚趾、膝盖、肩膀、手指等都是运动较多的关节部位,脂肪少,热度容易散失,血管也较少,更容易感到发冷。手脚冰凉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