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痰湿会常咳嗽吗
有痰湿的话可能会经常咳嗽,喉咙有痰会引起咳嗽,但是对于体质虚弱的患者可能不会,对于正常人来说喉咙有痰会刺激咽喉部,以及祈祷他的人际出现反射性咳嗽,有助于清除痰湿异物,等需要化痰并促进排痰不需要进行镇咳处理,对于体质虚弱或者比如说重症肌无力,营养不良,可能会出现对痰液刺激不敏感的情况,及时喉咙有痰可能被明显的咳嗽动作导致喉咙有痰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定义4内伤咳嗽·痰湿证的症状5证候分析6内伤咳嗽·痰湿证的治疗 6.1治法6.2方药治痰湿咳嗽6.3针灸治疗痰湿咳嗽6.4痰湿咳嗽食疗方 7关于咳嗽8参考资料附:1治疗痰湿咳嗽的穴位2治疗痰湿咳嗽的方剂3治疗痰湿咳嗽的中成药4痰湿咳嗽相关药物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内伤咳嗽·痰湿证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内伤咳嗽·痰湿证 已经自动替换为痰湿咳嗽 ,可点此恢复原貌 ,或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拼音
tán shī ké sòu
2英文参考productive cough due to phlegmdamp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endogenous cough with phlegmdamp syndrom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定义痰湿咳嗽(endogenous cough with phlegmdamp syndrome[1])又称内伤咳嗽·痰湿证,是指脾虚失运,痰湿内生,上渍于肺,以咳嗽多痰,痰白而黏,胸脘作闷,食纳不佳,四肢乏力,苔白腻,脉濡滑等为常见症的内伤咳嗽证候[2]。
4痰湿咳嗽的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象濡滑[3]。
5证候分析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4]。
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故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粘腻或稠厚;脾运不健故食甘甜肥腻物品反而助湿生痰,湿痰中阻则胸闷脘痞、呕恶;脾气虚弱故食少、神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为痰湿内盛之征。[3]
6痰湿咳嗽的治疗6.1治法痰湿咳嗽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止咳[3]。
6.2方药治内伤咳嗽·痰湿证痰湿咳嗽可用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前方用半夏、茯苓燥湿化痰;陈皮、甘草理气和中。亦可加苍术、厚朴,加强燥湿化痰作用。适用于咳而痰多稠厚,胸闷,脘痞,苔腻之证。后方用苏子、白芥子、莱菔子降气化痰止咳,适用于痰浊壅肺,咳逆痰涌,胸满气急,苔浊腻之证。若寒痰较重,痰粘白如沫,怕冷,加干姜、细辛、温肺化痰;久病脾虚,神倦,酌加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脬。症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丸以资调理。[3]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卉局方》):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
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六君子汤(《医学正传》):人参、炙甘草、茯苓、白术、陈皮、制半夏
6.3针灸治疗内伤咳嗽·痰湿证方一
湿痰侵肺型以取肺俞、太渊、中脘、丰隆等穴,兼喘者加灸定喘,并用梅花针叩刺八髎,使轻微出血[5]。
方二
治则:肃肺理气,止咳化痰
处方:肺俞 太渊 三阴交
方义:肺俞调理肺气,清肃之气自行;太渊为肺经原穴,取之肃理肺气;三阴交疏肝健脾,滋阴润燥,化痰止咳。
随证配穴:丰隆、阴陵泉。
操作:毫针刺,补虚泻实,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6.4内伤咳嗽·痰湿证食疗方推荐食材:橘红、柚子、半夏、蜂蜜、山药等[4]。
推荐食疗方[4]:
1.橘红糕:橘红10g研成细末,与白糖200g和匀为馅,米粉500g以水少许润湿,放蒸屉布上蒸熟,后压实,切为夹心方块米糕。不拘时酌量食用。
2.柚子炖鸡(《本草纲目》):柚子1个,雄鸡1只,生姜、葱、食盐、味精、料酒等各适量。鸡去皮毛、内脏,洗净。柚子去皮,留肉,将柚肉装入鸡腹内,放入砂锅中,加入葱、姜、料酒、食盐、水。将盛鸡的砂锅置于有水的锅内,隔水炖熟,即可食用。
3.半夏山药:粥怀山药30g研末,煮生半夏30g取汁一大碗,去渣,调入山药末,再煮数沸,酌加白糖和匀。空腹食,日1~2次。
7关于咳嗽咳嗽(cough[1][6])为病名[7]。是指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6]。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咳嗽为肺系疾患的一种常见病症[5]。
宋以前,咳、嗽同义[7]。《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咳”指肺气上逆作声,有声无痰;“嗽”指咯吐痰液,有痰无声;有声有痰为“咳嗽”[8]。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3]。
咳嗽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本证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咳嗽发病较急,除咳嗽主症外,常兼见表证,但若调治失当,可转为慢性咳嗽;内伤咳嗽经久难愈,感受外邪亦可急性发作。慢性咳嗽迁延日久,或年老体弱,脏气大伤,则可并发喘息,成为咳喘。[8]
现代医学的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凡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照本文治疗[8]。
咳嗽既是具有独立性的证候,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因久咳致喘,表现肺气虚寒或寒饮伏肺等证者,参阅喘证、痰饮。
详见咳嗽条。
8
你好!根据你说的症状咳嗽老有痰,这种情况有可能是气管炎的症状,引起气管炎的原因比较多的。
引起气管炎常见的原因可能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有关,痰多尤其是早晨也与体质有关,如果按照中医说法属于痰湿体质,可以用一些二陈丸或通宣理肺丸。
百科——生活篇
痰湿体质,会出现的十五种症状,你中了几个?
1、男人有障碍,女子经期不调。
2、男子阴囊潮湿,女子白带异味。
3、口苦口臭,口中黏腻有异味。
4、面部油腻,容易长痘痘、长痤疮。
5、头发油腻严重,还会有脱发的情况。
6、身体困倦乏力,总是躺着不想动。
7、嗜睡没精神,头晕昏沉,恍恍惚惚。
8、身体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明显。
9、胃口不好,容易腹胀、拉肚子。
10、大便黏腻粘马桶、味道很冲。
11、有脚气,脚气臭味大、瘙痒。
12、睡觉呼噜声大,经常流口水。
13、身体轻微浮肿,面部、下肢较明显。
14、胸闷气短,咳嗽痰多。
15、舌苔厚腻。
中医认为“百病皆由痰湿作祟”,现代医学也表明,痰湿是导致多种疾病的重要因素,有研究发现,约20.9%的高血压病,19.4%的糖尿病,11.7%的肥胖均与痰湿有关。
今天,我们就和大家聊聊为什么会出现痰湿?又该如何祛痰湿?
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景岳全书》中记载:“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丹台玉案·痰门》中也有提到:“痰生于脾,多四肢倦怠,或腹痛肿胀,泄泻,其脉缓,肥人多有之,名曰湿痰”。
历代医家对痰湿的深入认识中,均认为痰湿之生,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
首先是肺,肺主宣降,通调水道,可以输布津液;如果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必然导致水湿内停,聚为痰浊。
其次,脾主运化,为运化体内水液的重要脏器,如果脾失健运,则会导致水液内停聚而成痰湿。
而肾主水,主气化,若肾虚不能制水,加上气化受阻,不能化气行水,又会生痰湿脂浊。
这就像是每个人的体内都存在一个“小水池”。肺脾肾三者协同,促进“水池”的水流动,每天流入新水,排出废水。
如果肺脾肾这三个脏器中的任何一个或者三者均出现问题了,导致“水池”的水更新受到影响,时间一长,水池的水就逐渐积累了很多浓稠的废水,进而也导致身体 健康 “垮”了。
体内有痰湿的人,通常也会有诸多不适,比如经常感到身体困重,嗜睡,皮肤易出油,少食乏力,大便不爽,畏寒肢冷,胸闷气短,舌苔发厚,白腻舌,或黄腻舌,也可出现齿痕舌、裂纹舌等症状。
很多朋友会从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痰”,认为这里的痰指的是从口中咳出来的痰液,而实际上,从中医角度来说,痰也有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2种,咳出来的痰液属于前者,而无形之痰,虽然没有实质的痰液咳出,却可引起患者出现头晕目眩、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
因此,治痰并不能单纯地祛痰,而是以理气为先,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济生方·痰饮论治》中也有相关论述“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
具体细分,痰主要有4类,分别是寒痰、热痰、燥痰和痰湿。
痰湿,也就是湿与痰互相夹杂存在,湿聚可成痰,而痰又会进一步影响体内的水液运化,导致水液聚集增多,体内湿气加重。因此,临床观察发现,痰湿体质的人往往多发咳嗽、哮喘、痰多、头晕、肠胃不适、呕吐等症状。如果不注重身体的调理,长此以往,容易诱发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肥胖症、慢性胃炎等疾病。
在治疗上,因肺失宣降而致液聚生痰,当以宣肺化痰为主,可用二陈汤加减辨治。如果因脾失健运,湿聚成痰,则以健脾化痰治疗为主,可用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如果因肾虚而致水泛为痰者,通常以温阳化痰治疗为主,可用金匮肾气丸加减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湿邪致病,常常与寒邪或热邪“狼狈为奸”,合为寒湿或湿热,而在很多体内有痰湿的病友中,也多存在寒或热,故治疗时需辨明寒热,根据实际情况用方用药。
以上相关内容表述望能让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通过点击我头像进行私信。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