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中医科

咽喉炎足三里可以用温针灸吗

时间: 阅读:14042

咽喉炎足三里可以用温针灸吗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佩兰

佩兰

2025-02-23 15:47:18

如果有咽喉炎,在足三里进行温针灸治疗都是有作用的,因为温针灸主要是增强免疫力,而咽喉炎是由于免疫力下降引起有炎症而出现了疾病,咽喉炎也可以根据情况选择一些中药调理,如果有感染还要抗感染处理。

最新回答共有4条回答

  • 云胡不喜
    回复
    2023-10-02 08:08:21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3-10-02 08:08:21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经穴名·液门 4.1出处4.2穴名解4.3特异性4.4所属部位4.5液门穴的定位4.6液门穴的取法4.7液门穴穴位解剖 4.7.1层次解剖4.7.2穴区神经、血管 4.8液门穴的功效与作用4.9液门穴主治病证4.10刺灸法 4.10.1刺法4.10.2灸法 4.11液门穴的配伍4.12特效 *** 4.13文献摘要 5经穴别名·液门 5.1大巨·液门 5.1.1液门的别名5.1.2出处5.1.3穴名解5.1.4所属部位5.1.5大巨穴的定位5.1.6取法5.1.7穴位解剖 5.1.7.1层次解剖5.1.7.2穴区神经、血管 5.1.8大巨穴的功效与作用5.1.9主治病症5.1.10配伍5.1.11刺灸法 5.1.11.1刺法5.1.11.2灸法 5.1.12文献摘要5.1.13研究进展 5.2渊腋·液门 6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液门 1拼音

    yè mén

    2英文参考

    Yèmén TE2 [中国针灸学词典]

    Dàjù ST27 [中国针灸学词典]

    Yuānyè GB22 [中国针灸学词典]

    yèmé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E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J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液门:1.经穴名;2.经穴别名。[1]

    4经穴名·液门穴位 液门 汉语拼音 Yemen 罗马拼音 Yehmen 美国英译名 SecretionDoor 各


    号 中国 TE2 日本 2 法
    国 莫兰特氏 TR2 富耶氏 德国 3E2 英国 T2 美国 TB2

    液门为经穴名(Yèmén TE2)[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针灸甲乙经》作腋门,《备急千金要方》作掖门[2]。属手少阳三焦经[1]。液门是手少阳三焦经的荥穴,五行属水[1][3]。液即水液,门即门户,此穴为本经荥穴,属水,有通调水道之功,犹如水气出入之门户,故名液门[1]。液门穴主要用于外感热病,头面五官疾患等:如头痛,热病汗不出,疟疾,耳鸣,耳聋,耳痛,急性结膜炎,急性扁桃体炎,齿龈痛及手背红肿疼痛,目赤,喉痹,手臂痛,呼吸气短,善惊妄言,眩晕,面赤,泪出,目赤肿痛而涩,牙痛,咽肿,手背红肿,五指拘挛,寒热,发热,咽喉肿痛,指臂挛痛,咽喉炎,耳疾,齿银炎,角膜白斑,前臂肌痉挛或疼痛,手背痛,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精神疾患等。

    4.1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三焦者,上合手少阳,出于关冲……溜于液门,液门,小指次指之间也,为荥。

    4.2穴名解

    液即水液,门即门户,此穴为本经荥穴,属水,有通调水道之功,犹如水气出入之门户,故名液门[1]。

    液,指水液,水之精。《黄帝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载:“水谷入于胃……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意指津之浊而不流者;通掖,《说文》:“掖,臂下也。”《淮南子·谬称》:“王子闾张掖而受刃。”《史记·商君传》:“干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汉书·高后纪》:“入未央宫掖门。”颜注:“掖门,非正门,而在两旁,若人之臂掖也。”《天文志》:“左右掖门,掖门内六星。”门,为出入之处。液门,在《针灸甲乙经》及《千金翼方》中称“腋门”,在《备急千金要方》中称“掖门”。《要方·卷八·诸风门》谓:“掖门在掖下攒毛中一寸,名太阴阳,一名掖间,灸五十壮,主风。”是又另一“掖门”。掖同腋。《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腋下三寸。”本穴为手少阳三焦经之荥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脉属三焦,穴为水性,荥者小水,脉气由此始发,转入于海,因名液门。穴能主液所生病与腋部诸病也。[4]

    4.3特异性

    液门穴为手少阳三焦经五输穴之之荥穴,五行属水。

    4.4所属部位

    指间[5]

    4.5液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液门穴在手背部,当第4、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3]。

    液门穴位于手背,第四、五指间,指蹼缘上方赤白肉际凹陷中。微握拳取穴[1]。

    液门穴位于手背侧第四、五指缝间,当指掌关节前方赤白肉际处[2]。

    液门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

    液门穴在指间的位置

    液门穴在指间的位置

    液门穴在指间的位置(肌肉)

    液门穴在指间的位置(骨骼)

    4.6液门穴的取法

    微握拳,掌心向下,于第四、五指间缝纹端,即赤白肉际处取穴。

    液门穴位于手背,第四、五指间,指蹼缘上方赤白肉际凹陷中。微握拳取穴[1]。

    微握拳,拳心向下,于第4、5指间缝纹端,当赤白肉际处取穴[6]。

    快速取穴:抬臂俯掌,手背部第4、第5指指缝间掌指关节前可触及一凹陷处即是液门穴[7]。

    4.7液门穴穴位解剖

    液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筋膜、手背深膜、骨间背侧肌。有来自尺动脉的指背动脉。分布著尺神经手背支。手背皮薄,有毛及皮脂腺,富有弹性。该穴皮肤由尺神经的指背神经分布。在皮下筋膜内,手背浅静脉非常丰富,互相吻合成网状。手的血液回流是以手背静脉为主。手背的浅淋巴管与浅静脉伴行,手掌远侧的浅淋巴管网,经指蹼处也汇入手背的浅淋巴管。在手背,伸指肌腱之间有腱束相连,称腱联合。伸指时,使其动作协同而相互牵拉,尤以中、环、小指的腱联合更为明显。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手背深筋,经伸肌腱第三与四根腱之间的腱联合,达深层尺神经支配的骨间肌。

    4.7.1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第四与第五指近节指骨基底部之间→第四骨间背侧肌和第四蚓状肌[1]。

    皮肤→皮下组织[8]。

    4.7.2穴区神经、血管

    有指背神经(尺神经分支)和掌背动脉分布[8]。

    布有尺神经的手背支和来自尺动脉的指背动脉[2]。

    4.8液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液门穴有清热散风、聪耳明目作用[1]。

    液门穴具有清头目,利三焦,通络止痛的功效。

    液门穴为手少阳三焦经之荥穴,“荥主身热”,“荥输治外经”,故本穴多用于三焦热盛等头面五官病及相关的实热性疾病[9]。

    液门穴有清热泻火、安神定志之功,治咽痛、目清、耳聋、齿痛、寒热、狂疾,及伤津而致干燥之症,均可取之[4]。

    液门穴又治臂痛手背肿等症,均宜泻法[4]。

    有医者治一战汗未出者,其人抖擞 *** ,家人惊惧,夤夜扣门,延请求治。医一针甫下合谷,汗立出而战立止。由此观之,液门生津则可,若谓其针下生津,或即利合谷而得汗之类也,适逢其欲汗未汗之会耳。三焦为决渎之官,液门穴为手少阳经之荥穴,功能除烦热,存津液,通调水道,故为治疗液所生病之门户。[4]

    4.9液门穴主治病证

    液门穴主要用于外感热病,头面五官疾患等:如头痛,热病汗不出,疟疾,耳鸣,耳聋,耳痛,急性结膜炎,急性扁桃体炎,齿龈痛及手背红肿疼痛,目赤,喉痹,手臂痛,呼吸气短,善惊妄言,眩晕,面赤,泪出,目赤肿痛而涩,牙痛,咽肿,手背红肿,五指拘挛,寒热,发热,咽喉肿痛,指臂挛痛,咽喉炎,耳疾,齿银炎,角膜白斑,前臂肌痉挛或疼痛,手背痛,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精神疾患等。

    液门穴主要用于外感热病,头面五官疾患等:如头痛、热病汗不出、疟疾、耳鸣、耳聋、耳痛、急性结膜炎、急性扁桃体炎、齿龈痛及手背红肿疼痛等[1]。

    液门穴主治头痛、目赤、耳聋、耳鸣、喉痹、疟疾、手臂痛[8]。

    液门穴主治呼吸气短,善惊妄言;头痛,眩晕,面赤,泪出,目赤肿痛而涩,耳聋,耳鸣,耳痛,牙痛,咽肿,喉痹;手臂痛,手背红肿,五指拘挛;疟疾,寒热,热病汗不出[6]。

    液门穴主治头痛,发热,目赤,耳鸣,耳聋,咽喉肿痛,指臂挛痛等[2]。

    1、头面部病症:头痛、咽喉炎、耳疾、齿银炎、角膜白斑等。

    2、其他病症:疟疾、前臂肌痉挛或疼痛,手背痛,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精神疾患等。

    4.10刺灸法4.10.1刺法

    直刺0.3~0.5寸[8][6][2][1],局部有胀痛感[6],可扩散至手背[6];针尖略向上(手腕部),不断运针,针感可沿着三焦经脉循行向上到肘部[6]。

    4.10.2灸法

    可灸[1][6]。

    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2]。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4.11液门穴的配伍

    液门穴配风池、太阳、率谷治偏头痛[1]。

    液门穴配鱼际、尺泽治扁桃体炎[1]。

    液门穴配中渚治手背红肿疼痛[1]。

    液门配听宫、听会,治耳鸣、耳聋[6]。

    液门配侠溪、丘墟、光明,治狂疾[6]。

    液门配鱼际、少商,治咽喉肿痛[6]。

    液门配中渚、阳池,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手背痛。

    液门配鱼际,有清利咽喉的作用,主治喉痹。

    液门配外关、听宫,有清头目,利三焦的作用,主治耳鸣,头痛。

    4.12特效 ***

    每天早晚用拇指指腹按揉液门穴200次左右,可缓解头痛、目眩、咽喉肿痛、眼睛赤涩、龋齿等病症[7]。

    4.13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疟,项痛,因忽暴逆,液门主之。风寒热,液门主之。胆眩寒厥,手臂痛,善惊,妄言,面赤,泣出,液门主之。下齿龋,则上齿痛,液门主之。狂疾,液门主之。

    《针灸大成》:主惊悸妄言,咽外肿,寒厥,手臂痛不能自上下,痃疟寒热,目赤涩,头痛,暴得耳聋,齿龈痛。

    《备急千金要方》:主手臂痛。

    《医宗金鉴》:主治咽喉红肿,牙龈痛,手臂红肿,耳暴聋,不得眠等证。

    5经穴别名·液门

    液门为经穴别名[1]。

    5.1大巨·液门

    液门即大巨[1]。见《医心方》。

    穴位 大巨 汉语拼音 Daju 罗马拼音 Tachu 美国英译名 Super Great 各


    号 中国 ST27 日本 27 法
    国 莫兰特氏 E27 富耶氏 E27 德国 M27 英国 S27 美国 St27

    大巨为经穴名(Dàjù ST27)[10]。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腋门、液门、掖门。属足阳明胃经。大为小之对,巨即巨大,穴在腹部最大隆起处,故名大巨[10]。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遗精,早泄,睾丸炎,阳萎,惊悸不眠,疝气,肾气冲心,阳痿,便秘,偏枯,四肢不用,惊悸不寐,腹直肌痉挛,肠梗阻,膀胱炎,尿潴留,腹痛,腹泻,阑尾炎,肠炎,尿道炎,失眠等,是腹部手术针麻常用穴之一。

    5.1.1液门的别名

    液门(《医心方》),掖门(《外台秘要》),腋门(《针灸甲乙经》)。

    5.1.2出处

    《针灸甲乙经》:大巨,一名腋门,在长溪下二寸,足阳明脉气所发。

    5.1.3穴名解

    大为小之对,巨即巨大,穴在腹部最大隆起处,故名大巨[10]。

    大,饱满充实之意。巨,同钜,富也。大巨者,像腹壁之丰满光泽,而内容又复钜富也。本穴适当腹部隆起最高大处,内应小肠及膀胱部位,其所包裹者至为丰富珍贵,有如巨大之仓库,小肠属手太阳经,膀胱属足太阳经,二经俱称巨阳。古太与大通,故本穴命名取“大巨”,以其功用在两太阳经也。其主治为小腹胀满及小便不利,故名为“大巨”。[4]

    5.1.4所属部位

    下腹[11]

    5.1.5大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大巨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3][12]。

    大巨位于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仰卧取穴[10]。

    大巨位于脐下2寸,旁开2寸处[13]。一说“去腹中行当各三寸”(《针灸资生经》)[13]。

    大巨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大巨穴的位置

    大巨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大巨穴的位置(肌肉)

    大巨穴的位置(内脏)

    5.1.6取法

    仰卧位,在天枢下2寸,石门穴(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

    大巨位于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仰卧取穴[10]。

    仰卧位,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上2/5与下3/5交点,中线旁开2寸处取穴[14]。

    5.1.7穴位解剖

    大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腹膜壁层)。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分布著第十一肋间神经。皮肤由第10、11、12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分布。腹直肌鞘包裹腹直肌,可分为前层和后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前叶形成,后层由腹内斜肌后叶和腹横肌腱组成。在脐下4.5厘米处,后层的鞘转移至前层,以加强鞘的前壁,而该处以下的腹直肌鞘后层缺少,由于腱膜的中断,下缘形成一弓状游离缘,称半环线。半环线以下的腹直肌后面,仅为增厚的腹横筋膜(腹内筋膜的一部分)。穴位下相对应的器官是大网膜、小肠。

    5.1.7.1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10]。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壁[12]。

    5.1.7.2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肋间神经、动脉和腹壁下动脉分布[12]。

    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并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分支通过,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13]。

    5.1.8大巨穴的功效与作用

    大巨有调肠胃,固肾气的作用。

    大巨有理气益肾作用[10]。

    大巨有理气和血作用,主治小腹胀满及小便不利[4]。

    5.1.9主治病症

    大巨穴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遗精,早泄,睾丸炎,阳萎,惊悸不眠,疝气,肾气冲心,阳痿,便秘,偏枯,四肢不用,惊悸不寐,腹直肌痉挛,肠梗阻,膀胱炎,尿潴留,腹痛,腹泻,阑尾炎,肠炎,尿道炎,失眠等,是腹部手术针麻常用穴之一。

    大巨穴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遗精、早泄、惊悸不眠、疝气[12]。

    大巨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小腹胀满、肾气冲心、小便不利、遗精、阳痿、早泄、疝气、便秘、偏枯、四肢不用、惊悸不寐等[10]。

    现代又多用大巨治疗腹直肌痉挛、肠梗阻、膀胱炎、尿潴留等[10]。

    大巨主治腹痛,腹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疝气,遗精,阳痿,早泄等[13]。

    大巨穴主治遗精,早泄,阳痿;小便不利;小腹胀满,疝气[14]。

    大巨是腹部手术针麻常用穴之一。

    消化系统疾病:阑尾炎,肠炎,肠梗阻,便秘,腹痛;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潴留,膀胱炎,尿道炎,睾丸炎,遗精,阳萎,疝气;

    其它:失眠。

    5.1.10配伍

    大巨配天枢、足三里,治肠梗阻[14]。

    大巨配中极、膀胱俞,治膀胱炎、尿潴留[14]。

    大巨配天枢、三阴交,治腹痛[14]。

    大巨配关元、急脉,治遗精、早泄[14]。

    5.1.11刺灸法5.1.11.1刺法

    直刺0.8~1.2寸[12]。

    一般直刺0.5~1.O寸[10]。

    直刺1~1.5寸[13],局部酸胀,针感向下放散[14]。

    5.1.11.2灸法

    艾炷灸5~7壮,温灸10~15分钟[10]。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13]。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5.1.12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偏枯,四肢不用,善惊。

    《类经图翼》:烦渴,惊悸不眠。

    《外台秘要》:主腹满痛,善烦,?疝,偏枯,四肢不用,善惊。

    《针灸大成》:主小腹胀满,烦渴,小便难,?疝,偏枯,四肢不收,惊悸不眠卧。

    《备急千金要方》:主疝偏枯。阴交、气海、大巨主惊不得卧。

    5.1.13研究进展

    大巨穴向下透刺加626电针麻仪,对1549例腹式输卵管结扎术的镇痛优良率为98.4%。优点是手术时具有剖腹层次清楚,牵拉反应轻,术中呕吐少,术后恢复快。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BMI指数计算及评价女性安全期计算器预产期计算器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五行八字成人血压评价体温水平评价糖尿病饮食建议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基础代谢率计算补钠计算器补铁计算器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5.2渊腋·液门

    液门即渊腋[1]。见《针灸学》(南京)。

  • 半夏
    回复
    2023-10-02 07:07:11

    针刺足三里的方法

    针刺足三里的方法,足三里在我们的人体中是一个重要的位置,平时尽量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按摩或者是针灸类的治疗,帮助身体的放松。以下看看针刺足三里的方法。

      针刺足三里的方法1

    1、位置:足三里穴位于膝盖前外侧下方凹陷处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的位置。

    2、作用:足三里号称人体保健第一要穴,民间有“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 之说。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增强消化功能,增进食欲;改善心脏功能。

    调节心律;常按揉足三里穴能预防和减轻很多常见病,如胃十二指肠溃 疡、急性胃炎、胃下垂、呕吐、肠炎、便秘、胆囊炎、胆肾结石绞痛及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对解除急性胃痛效果明显。

    3、操作:主要可以从针灸按摩等方法来实现。我们先来说说针刺吧。足三里这个穴位,用针刺法可以分为直刺和斜刺两种。所谓直刺,就是毫针与穴位呈垂直方向。

    对于足三里穴的直刺,需要稍偏向胫骨方向,直刺1-2寸,以有麻电感向足背反射为得气;如果是斜刺的话,是向足尖方向斜刺,可进针2-3寸,以酸胀感向下扩散到足背,有时向上扩散到膝为度。

    4、虽说足三里是人体长寿养身的要穴,但也要适得其法,操作时注意度,不可过激。针灸足三里必须由专业人员操作,以免出现断针、滞针等危险情况。

      针刺足三里的方法2

    针灸

    直刺法

    稍偏向胫骨方法,直刺1—2寸。针刺感觉:有较强的酸胀感觉。

    斜刺法

    向下刺法:向下刺入,进针2-3寸。针刺感觉:酸胀感向下扩散到足背,有时向上扩散到膝。

    灸法

    用艾条艾灸双侧足三里穴,每次灸15-20分钟,艾灸至局部皮肤发红,有温热感,艾条缓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动,以不烧伤局部皮肤为度。

    温针灸

    即针刺和艾灸的结合,是在毫针针刺足三里,得气后于针柄上捻捏艾绒或套置一段1~2厘米的艾条,燃点加温。多用于强身保健。

    按摩

    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每穴按压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注意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针刺一样的酸胀、发热的感觉。

    穴位注射

    脾胃功能差,急慢性肠炎的患者,可以在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足三里穴位注射。用注射器抽取5毫升维生素B12,选定足三里穴,消毒后进行穴位注射,注射过程中可以根据针感强弱,适当提插行针,酸胀感适中为度。注意注射后半小时内不可用水擦洗。

      针刺足三里的方法3

    足三里穴怎么找

    足三里是人体的健康大穴,位置在于小腿处。在查找的过程中,应该是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处往下约四横指就是足三里的位置。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查找,像用右手心按住膝盖顶部五指朝下,中指顶端外向一指的位置就是右腿的足三里。

    临床上可以通过对于足三里的刺激包括按摩、针刺等方式,可以通过足三里穴位来调节经络来调节身体的免疫力,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小腿外侧面犊鼻下三寸,简便取穴方法是找到小腿的外侧面,膝盖的凹陷处,也就是所说的膝眼,用自己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并排,然后食指近拇指的一侧缘靠近膝盖的凹陷处,小指的外侧缘与胫骨的交叉点,就是足三里,也就是离膝眼有四横指的距离,是足三里的位置。

    或者有更简便的方法来取穴,就是站立弯腰,同侧手虎口围住髌骨外缘,其余四指向下,中指指尖处就是足三里。足三里之所以取名为三里,它可以理上、理中、理下,能够燥化脾湿、生发胃气,可以治疗腹部的'疾病。

    另外,对于疾病也可以很好的调治,像患者出现的阳痿、女性出现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还有高血脂症、高血压、胃下垂、十二指肠溃疡、胃炎等等都可以通过该穴位来进行辅助治疗。

    足三里是中医的一个穴位,是足阳明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常用保健穴。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凸三寸,胫骨前缘一横指,在髌骨韧带外侧凹陷处,我们用手从膝盖处开始沿着胫骨向下在胫骨突然凸起处向外一横指就是足三里位置。

    三寸指手指并拢,以中指横纹处为准,四指宽度就是三寸、一横指就是一寸。

    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右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之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

    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

    怎么找足三里穴位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找穴时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为此穴。

    按摩足三里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

    2、治疗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羸瘦。

    3、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痢疾,阑尾炎,肠梗阻,肝炎,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绞痛,风湿热,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肾炎,肾绞痛,膀胀炎,杨痿,移精,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休克,失眠等。

    4、修饰曲线,恢复窈窕、促进肠胃功能的恢复、促进代谢。

    温馨提示

    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穴位一次,每次每穴按压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注意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针刺一样的酸胀、发热的感觉。

眩晕耳鸣针灸有用吗

老年突发性耳聋能针灸吗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