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支气管肺炎中医怎么治疗
中医治疗主要以清热利肺,清肺化痰祛痰,止咳平喘为主,但是具体用药要到医院临床医生根据孩子具体临床症状辨证分析孩子的病情之后才能够对症治疗,建议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带临床医生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治疗,自己不要盲目让孩子用药,以免耽误病情。
婴幼儿的抵抗力弱,很容易被外界环境刺激,引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婴幼儿的肺部还未发育好,一旦被病毒或者细菌趁机而入,就会产生支气管炎。许多家长第一时间就是送孩子打针,这样并不是最好的方法。打针可能杀死了细菌,但是体内还有病毒存在,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小孩子上呼吸道感染,病情时好时坏,往复不止。喝中药又担心对婴幼儿不好,因为西药疗效快,让家长忽视了抗生素的危害,其实中药的危害真的比西药小很多。
1、小儿支气管炎的表现
胸部有湿罗音,干咳转而变成湿咳,体温可达38℃以上,影响睡眠,严重的发生呕吐腹泻等症状,病期可达数周,若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引发肺炎。
2、小儿支气管炎的药方
中医可以将婴幼儿支气管炎分为风寒,风热,脾肺虚,阴虚肺热,痰湿,痰热,燥热伤肺这六种,治疗上以宣肺清热,疏风散寒,降热平喘,滋阴润燥,清肺化痰为原则。痰热型方药清金化痰汤。风寒型药方华盖散。脾肺虚中药是玉屏风口服液,燥热伤肺型可以服用润肺清燥合剂,痰湿型服用橘红化痰液,风热型可以服用急支糖浆,阴虚肺热就喝养阴清肺口服液。
3、小儿支气管炎的护理
去医院让医生辨证论治后,觉得中药麻烦的家长,可以让医生直接开中成药。多给孩子喝水,发热期间给流质易消化的食物,使用物理降温法降低体温。
里热外寒
证见鼻塞流涕,恶寒无汗,咳喘较重,苔白,脉浮数,此乃肺气被遏、不得宣降。
治宜清热散寒、宣肺定喘。
麻杏甘石汤加味:
麻黄3克、杏仁6克、生石膏9克、甘草3克、生桑皮9克、炙枇杷叶9克、前胡3克,水煎服。
如喘急加地龙6克、葶苈子6克。
温邪犯肺证见高热神昏,鼻干无涕,频咳少痰,苔薄黄,脉洪数。
治宜清热解毒、宣肺止咳。
银翘散加味:
银花12克、蒲公英18克、大青叶12克、苇根9克、竹叶9克、牛蒡子9克、杏仁6克、鱼腥草9克、甘草3克、羚羊粉0.5克(冲服),水煎服。
咳重加桔梗6克、炙枇杷叶9克;口渴重者加花粉9克、元参9克。
燥邪伤肺证见唇、舌、鼻均干,干咳少痰,痰粘难以咯出,咽喉干痛,口渴,舌红,脉数。
治宜养阴清燥、润肺止咳。
桑杏汤加减
沙参6克、杏仁6克、川贝6克、桔梗6克、全石斛9克、甘草3克、胖大海9克、花粉6克,梨皮为引,水煎服。
燥甚者加青果9克、麦冬9克。
溼热郁肺证见胸满痰阻,鼻翼扇动,喉中痰声重浊,苔厚腻,脉滑数。
治宜清肺开郁、涤痰祛浊。
千金苇茎汤合贝母瓜蒌散加减:
苇根9克、冬瓜子9克、生苡仁9克、生桑皮9克、瓜蒌6克、杏仁6克、浙贝9克、莱菔子9克、天竺黄3克,水煎服。
痰吐不爽者加半夏3克、竹茹6克。
护理措施温馨提示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冬天屋内要经常通风换气,但应注意避免对流风,患儿要注意保暖。夏天暑热,可用被单将患儿包好,抱至室外阴处乘凉,使之吸入新鲜空气,改善缺氧.
2、 保证充分休息与睡眠:
各项检查处置应集中进行,避免过多哭闹,以减少耗氧量和减轻心脏负担。
3、发热护理:
(1)风寒闭肺型患儿,服宣肺散寒药后,稍加盖被,服热稀粥,以助汗出。应以微汗出为宜,避免风吹。此时若高热汗多,可用干毛巾擦拭,不要用冷水擦浴或冰敷,以防腠理骤闭,邪气不能外达。
(2)痰热闭肺型患儿,高热无汗,可用冰袋或溼毛巾敷前额。
4、饮食护理:
给予富有营养及维生素的流食,如人乳、牛乳、菜水和果汁。患儿因高热呼吸增快,丢失水份较多,故应适当地多补充水分。
不宜大量食用含脂肪丰富的食物及辛辣炙之品,以免助热生痰。重症肺炎患儿,喂食、喂水、喂药时,应将患儿抱起呈斜坡位,少量勤喂,下咽后再喂,以防误吸窒息,造成突然死亡。
5、保持呼吸道通畅:
小儿患肺炎时,肺泡内气体交换受到限制,体内有不同程度的缺氧。如果鼻腔阻塞或气管、支气管内有大量痰液,会影响空气的吸入,加重缺氧。
因此,家长要及时为患儿清除鼻分泌物并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且要防止粘稠痰堵塞及奶汁、药物呛入引起窒息。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溼度,避免空气干燥,有利于痰液咳出。
相关文章:
[小儿肺炎的症状和表现]
[小儿肺炎用什么药最好]
[小儿肺炎传染吗 护理措施是什么]
建议:对于小儿支气管炎中医这个问题一定要重视。你提到的小儿支气管炎中医的问题,为你解答如下。最好是去中医那里抓药。小儿支气管炎的主要特征就是反复咳嗽、咳痰,因此无论是清气化痰丸、清金降火汤,还是清金化痰汤,此三方均以清肺化痰立法,用治痰热之症。其中清气化痰丸以胆南星、瓜蒌仁、半夏等祛痰药配伍黄芩清泄肺热,且以胆南星为君,清热化痰之功独胜,多用于痰热互结之咳痰黄稠难咯者;清金降火汤则在半夏、桔梗、贝母、前胡、瓜蒌等祛痰药中伍用黄芩、石膏,清肺止咳之力较强。清金化痰汤则于黄芩、栀子、知母等清泄肺热之中配伍瓜蒌仁、贝母、麦冬、桑白皮、桔梗等清润化痰之品,清肺降火中并能润燥化痰,故宜用于痰火蕴肺,燥火炎上而见咳痰黄稠难咯,并伴咽痛,面赤,咳痰带血者。
肺炎是由不同的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致的肺部炎症。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及肺部湿罗音为主要表现。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夏季节较多。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是我国婴儿死亡的第一位原因。
本病属中医“肺炎喘咳”的范畴。
病因病机
外因为感受风邪,包括风寒,风热;内因为小儿形气未充,肺脏娇嫩,痰浊内蕴。
外邪袭肺,使肺气郁闭,炼津成痰,痰阻肺络,壅塞气道,致宣肃失职,肺络失宣,而水液输化无权,留滞肺络,凝而为痰,阻于气道,故可出现咳嗽,气促,喉中痰鸣;若热邪炽盛,灼津炼液成痰,痰阻气道,痰随气升,则出现壮热烦渴,喘咳多痰,甚则痰声辘辘。邪盛而正虚,内陷厥阴则动风惊厥;心阳虚衰则脉细欲脱,均属危重变证。病后期,正胜邪却则迅速向愈,正虚邪恋则产生阻虚肺热或营卫不和的证候。
本病病位在肺,常累及脾,亦可内窜心肝。其病理机制为肺气郁闭,痰热为主要病理产物。
辨证论治
1.常证
风寒闭肺证
证候:恶寒发热,无汗不渴,咳嗽气喘,痰稀色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开肺,止咳化痰。
方药:小青龙汤加石膏汤。若鼻塞不通者,加辛夷、苍耳子宣肺通窍;痰多者加白前、莱菔子、橘红以化痰止咳。
风热闭肺证
证候:发热恶风,微有汗出,咳嗽气急,痰多,痰黏稠或黄。口渴咽红,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热重者加柴胡、黄芩、山栀、板蓝根以清热解毒;咳剧痰多者加浙贝、瓜蒌、天竹黄以宣肺止咳化痰;大便秘结者加瓜蒌仁、大黄以通腑泄热。
痰热闭肺证
证候:壮热烦躁,喉间痰鸣,痰稠色黄,气促喘憋,鼻翼煽动,或口唇青紫。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宣肺,涤痰定喘。
方药: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五虎汤是由麻杏石甘汤加细茶组成。麻杏石甘汤宣肺定喘,细茶有清神化痰作用,配合葶苈子、大枣泻肺降气,以增强清热涤痰、泻肺定喘的作用。热甚者加黄芩、连翘、山栀清热解毒;痰盛者加贝母、天竹黄、桑白皮以清热化痰;喘甚痰涌、便秘者,加生大黄、牵牛子以通腑泻肺;面唇青紫者加丹参、红花、赤芍活血通脉。
阴虚肺热证
证候:病程较长,低热出汗,面色潮红,干咳无痰。舌质红而干,苔光剥,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肺。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阴虚肺热较重者,加青蒿、地骨皮以滋阴退热;热重者,加黄芩、知母以清解肺热;咳甚者,加川贝母、枇杷叶润肺止咳;大便干结者加生地黄、当归、火麻仁以补血润肠;盗汗明显者加龙骨、牡蛎以固涩止汗。
肺脾气虚证
证候:病程延长,低热起伏,气短多汗,咳嗽无力,纳差,便溏,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四肢欠温,舌质偏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健脾。
方药:人参五味子汤。虚汗多者加黄芪益气固表止汗;痰多者加半夏、陈皮、胆南星燥湿化痰;咳嗽甚者加紫菀、款冬花肃肺止咳。
2.变证
心阳虚衰证
证候:突然面色苍白而青,口唇发紫,呼吸浅,额汗不温,四肢厥冷,虚烦不安,右胁下可出现瘀块,舌苔薄白,质略紫,脉象微弱疾数。
治法: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心阳虚衰时,伴见面色、唇舌青紫,右肋下瘀块明显者,可加当归、红花、丹参以活血化瘀,通利血脉;若出现气阴两竭时,宜加用生脉散以育阴潜阳救逆。
内陷厥阴证
证候:壮热神昏,烦躁谵语,四肢抽搐,口噤项强,两目上视,舌质红绛,指纹青紫,可达命关,或透关射甲。
治法:平肝息风,清心开窍。
方药: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羚角钩藤汤具有凉肝息风、增液缓急之功,牛黄清心丸具有清热解毒、醒神开窍之功,两方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息风开窍之效。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