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中医科

请问什么是三焦辨治疗法

时间: 阅读:9980

请问什么是三焦辨治疗法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祝由师

祝由师

2025-02-23 12:29:58

但身体上出现一些疾病反应的时候,是需要及时进行调理和改善的,如果不能够及时进行调理和改善的话,往往会对身体来说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的,针对您说的这种情况的话,建议及时的通过药物来进行留下的恢复和治疗,平时可以参加一些有氧运动来增强身体抵抗力

最新回答共有4条回答

  • 景天
    回复
    2023-10-04 10:10:27

  • 山亭柳
    回复
    2023-10-04 10:10:27

    三焦辨证,是清代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外感温热病进行辨证归纳的一种方法。

      三焦辨证是依据《内经》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在《伤寒论》六经辨证及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将外感温热病的证候归纳为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用以阐明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热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证候表现及其传变规律。

      上焦病证主要包括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的病变,其中手太阴肺的证候多为温病的初起阶段;中焦病证主要包括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和足太阴脾的病变,脾胃同属中焦,阳明主燥,太阴主湿,邪入阳明而从燥化,则多呈现里热燥实证;邪入太阴从湿化,多为湿温病证;医学教育网整理下焦病证主要包括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的病变,多为肝肾阴虚之候,属温病的末期阶段。

      一、辨三焦病证

      (一)上焦病证

      指温热之邪侵袭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以发热汗出、咳嗽气喘,或谵语神昏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汗出,口渴,咳嗽,舌边尖红,脉浮数或两寸独大;或见但热不寒,咳嗽,气喘,口渴,苔黄,脉数;甚则高热,大汗,谵语神昏或昏愦不语,舌謇肢厥,舌质红绛。

      【证候分析】肺主气,外合皮毛,与卫气相通。上焦病证中,温热之邪初犯人体,既可肺卫同时受邪,出现卫表证候与肺的证候;也可局限于肺脏受邪,邪热壅肺而卫表症状不甚明显。

      温热之邪犯表,卫气失和,肺气失宣,故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舌边尖红,脉浮数或两寸独大等症;温邪上扰清窍则头痛,伤津则口渴,迫津外泄则汗出;医学教育网整理邪热入里,故身热不恶寒;邪热壅肺,肺失肃降而上逆,则见咳嗽,气喘;口渴,苔黄,脉数,均为邪热内盛之征。

      若肺经之邪不解,病情严重时,温热之邪可逆传心包。邪陷心包,热扰心神甚或热闭心神,则见谵语神昏,或昏愦不语,舌謇;里热炽盛,蒸腾于外,故见高热,大汗;阳热内郁,不达四肢,故肢厥;灼伤营阴,则舌质红绛。

      本证以发热汗出、咳嗽气喘,或谵语神昏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二)中焦病证

      指温热之邪侵袭中焦脾胃,邪从燥化和邪从湿化,以发热口渴、腹满便秘,或身热不扬、呕恶脘痞、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热面赤,呼吸气粗,腹满,便秘,神昏谵语,渴欲饮冷,口干唇裂,小便短赤,苔黄燥或焦黑起刺,脉沉实有力。或身热不扬,头身重痛,胸脘痞闷,泛恶欲呕,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黄腻,脉濡数。

      【证候分析】温邪自上焦传入中焦,脾胃二经受病,若邪从燥化,表现为阳明燥热证;若邪从湿化,则成为太阴湿热证。

      邪入阳明,热炽津伤,胃肠失润,燥屎内结,故见腹满、便秘;邪热蒸腾,则身热面赤、呼吸气粗;热扰心神,故见神昏谵语;灼津耗液,则见渴欲饮冷、口干唇裂、小便短赤;苔黄燥或焦黑起刺,脉沉实有力,为燥热内结,津液被劫之征。

      邪从湿化,湿热郁阻中焦,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故见胸脘痞闷、泛恶欲呕、大便不爽或溏泄;湿遏热伏,郁于肌腠,故身热不扬;湿性重着,湿热郁阻,气机不畅,故头身重痛;苔黄腻,脉濡数,为湿热内蕴之象。

      本证以发热口渴、腹满便秘,或身热不扬、呕恶脘痞、便溏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三)下焦病证

      温热之邪犯及下焦,劫夺肝肾之阴,以身热颧红、手足蠕动或瘛疭、舌绛苔少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热颧红,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神倦,耳聋,或见手足蠕动、瘛疭,心中??大动,舌绛苔少,脉细数或虚大。

      【证候分析】温病后期,邪传下焦,损及肝肾之阴。肾阴亏耗,耳失充养,故耳聋;神失阴精充养,故神疲;阴亏不能制阳,虚热内生,则见身热颧红,口燥咽干,手足心热,舌绛苔少,脉虚大;医学教育网整理热邪久羁,真阴被灼,水亏木旺,筋失所养,虚风内扰,以致出现手足蠕动,甚或瘛疭,心中??大动等症。

      本证以身热颧红、手足蠕动或瘛疭、舌绛苔少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二、三焦病证的传变

      三焦病证多由上焦手太阴肺经开始,传入中焦,进而传入下焦,此为“顺传”,标志着病情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的病理进程。若病邪从肺卫而传入心包者,称为“逆传”,说明邪热炽盛,病情重笃。故《温病条辨。中焦篇》总结为:“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医学教育网整理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

      三焦病证自上而下的传变,是一般的规律。临床有邪犯上焦,经治而愈,并不传变者;亦有上焦病证未罢而又见中焦病证者,或自上焦而径传下焦者;亦有中焦病证未除而又出现下焦病证者,或起病即见下焦病证者;还有两焦病证错综互见和病邪弥漫三焦者。因此,对三焦病势的判断,应根据临床资料,进行全面、综合地分析。

  • 龙葵
    回复
    2023-10-04 09:09:17

    、六经辨证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首先创用六经辨证,主要用于伤寒,亦即外感热病,但其原则和方药也用于内科杂病。这种辨证方法汉以后流传甚广,对祖国医学影响很大。

      所谓六经,前人认为主要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但是足经受病,手经也往往会波及,所以实际是从整个经络脏腑病理进行辨证的一种方法。大体说来:风寒客于肌表,营卫失和,为太阳病;外邪由表入里,阳气亢盛,胃腑里实就是阳明病;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则为少阳病。三阴经病主要见于寒邪入里、正虚阳衰的情况,脾胃虚寒为太阴病;心肾阳衰为少阴病;疾病末期,阳气未复,正邪交争而出现的寒热错杂、厥热胜复证为厥阴病。总之,三阳病主热、主实,三阴病主寒、主虚。

      临床上,六经病证既可单独出现,又可同时累及两经、三经。凡二经三经证候同时出现,不由传变而成的,谓之“合病”;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病证,两经证候交并,由传变而成者,谓之“并病”;由一经转变为另一经病者,谓之“传经”。合病、并病、传经,主要取决于正气的强弱、邪气的多少,治疗的当否。

      下面,把六经病的主要证治作一简要介绍。

      (一)太阳病

      太阳主一身之表,外感风寒,出现恶寒、发热、头痛、颈强、脉浮等证,谓之太阳病。又分为经证、腑证两类。

      1.太阳经证是病邪束于肌表的阶段,又分“中风”与“伤寒”两种。

      (1)太阳病“中风”:主证为发热恶风、汗出、头颈强痛、脉浮缓。即八纲中的表虚证。治疗用解肌发表之法,以桂枝汤为主方。

      (2)太阳病“伤寒”:主证恶寒发热、无汗、骨节疼痛、脉浮紧。即八纲中的表实证。治疗用发汗解表之法,以麻黄汤为主方。

      2.太阳腑证是因表邪不解,循经入腑(膀胱)所引起。又分“蓄水证”与“蓄血证”两种。

      (1)蓄水证:表邪入腑,阻遏膀胱气化,致水热蓄结膀胱。主证为:烦渴饮水,小便不利,或渴欲饮水,水入即吐,或兼有发热恶风,脉浮数等。治疗以五苓散为主方。

      (2)蓄血证:表邪随经入里,热与血结于下焦少腹部位。主证为:少腹急结或硬满;精神如狂或发狂、小便自利、脉沉涩。治疗以桃仁承气汤或抵当汤为主方。

      (二)阳明病

      阳明病多是太阳病入里化热所致,亦有因误治致津伤而引起者。临床多表现为里实热证。也可分经、腑证两个类型。

      1.阳明经证邪传入里,邪热炽盛,但肠中尚无燥屎阻结。主证为壮热、大渴、大汗、烦躁、不恶寒反恶热、舌苔黄燥、脉洪大。治疗用清里热法,以白虎汤为主方。

      2.阳明腑证邪热内结,与肠中糟粕搏结而成燥屎。主证为:潮热、出汗、腹满而硬,大便秘结、神昏谵语,或循衣摸床、脉沉实。治疗用通腑泻热法,以大承气汤为主方。

      (三)少阳病

      少阳病是病邪介于太阳、阳明之间的阶段,习称半表半里证。本病可以从太阳病发展而来,也可以从本经起病。主证为:“寒热往来、胸胁满闷,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食、口苦咽干、目眩、舌苔白、脉弦。”治疗用和解表里法,以小柴胡汤为主方。

      (四)太阴病

      太阴病可由三阳病失治误治传变而来,或外邪直中太阴所致。临床多表现为脾阳虚而有寒湿之证。主证为:四肢倦怠、肌肉烦疼、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大便溏泻、口不渴、舌淡苔自、脉缓。治疗用温中散寒法,以理中汤为主方。

      (五)少阴病

      少阴病可由他经病变失治误治传来,也可因外邪直中而成。为心肾虚衰严重阶段。其主证为:脉微细,但欲寐(似睡非睡、欲睡不得)。又分为以下二型。

      1.虚寒证除主证外,尚有无热恶寒、手足逆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脉象沉微等证。治疗用回阳救逆法,以四逆汤为主方。

      2.虚热证除主证外,兼见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小便黄、舌红绛、脉沉细数。治疗用清热、救阴法,以黄连阿胶汤为主方。

      (六)厥阴病

      为六经病证的后期阶段,病情较为复杂而危重。临床多呈寒热错杂的证候。

      其主证为:四肢厥冷或与发热交错出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利不止。治疗要温清并用,如属蛔厥者,可用乌梅丸之类治疗。

      二、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是温热病辨证的又一方法,弥补了卫气营血辨证的不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它既代表人体上、中、下三部病变的所在,也代表温病的一般发展过程(初、中、末三个阶段)。

      (一)上焦证候

      包括肺和心包两个部分的病证。

      1.肺病发热、微恶寒、咳嗽,气喘,脉浮数(可见于温病卫分证)。

      2.心包病高热夜重、躁扰不安或神昏谵语、口不甚渴,舌质渐现红绛(可见于温病逆传营分之证)。

      (二)中焦证候

      包括胃、大肠、脾病的证候,可分为燥热和湿热两个类型。

      1.胃肠燥热发热、不恶寒反恶热、面红目赤、腹满硬痛而拒按、便秘、尿短赤,或热结旁流(大便燥结不通,有时泄出黄臭粪水,不见燥屎泄出),下利灼肛。苔黄干糙,甚则色黑而起芒刺,脉洪大或沉数有力(可见于气分证)。

      2.中焦湿热发热不高,午后较甚,胸脘痞闷、恶心、头重身倦、渴不多饮、便溏、苔黄腻、脉缓或濡数(可见于温病的湿温证)。

      (三)下焦证候

      包括肝与肾两个部分的证候。如邪热耗伤肾阴可见手足心热、咽干、心烦不寐等症状。肾阴亏损导致肝阴不足,肝风内动,可见手足抽动;头晕目眩,甚则突然昏倒等症状(可见于温热病的末期)。

      三、小结

      1.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是外感热性病的三种辨证方法。六经辨证最早,是各种辨证的先导,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对外感热病的认识还不够完全,随着医学的发展,这种辨证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多种热病辨证的需要,于是又创立了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从而补充了六经辨证的不足,这样就形成了祖国医学对外感热病进行辨证论治的较为完整的理论。

      2.外感热病可分为“伤寒”与“温病”两大类。一般说来,六经辨证主要是用于外感风寒之邪所致的病证,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主要是用于外感温热之邪所致的病证。

      3.六经病证可以概括为三阳病(即太阳、少阳、阳明)、三阴病(即太阴、少阴、厥阴)两大类。三阳病的特点是:发病之始,其病程较短,正邪激烈抗争,症状的表现多呈亢奋性,在八纲辨证中属表实热。三阴病的特点是:正气已趋于衰微,症状的表现多呈衰退性的,在八纲辨证中属里虚寒。

      临床上,六经病证既可发于阳,也可发于阴。它的一般传变规律是:阳经多从太阳经开始,然后传入阳明或少阳;如正气不足,也可传入阴经。阴经多从太阴开始,然后传入少阴、厥阴。这是顺经传。也有越经而传的,如太阳病可传入太阴病。

      4.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虽然都用于温病,但前者主要是由表入里、从“横”的方面来认识疾病的,而后者是由上到下、从“纵”的方面来认识疾病的,它补充了前者的不足。临床上,多以前者为主。

      三焦病证的一般传变规律是,温热病首先侵犯上焦,并由上焦传向中焦、下焦。

痰湿吃四神丸可以吗

操逼多了会肾亏吗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