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中医科

肚脐长黑有哪些中医处方可以调理呢

时间: 阅读:13451

肚脐长黑有哪些中医处方可以调理呢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柳华

柳华

2025-04-03 16:51:55

肚脐上出现发黑情况的话,考虑有可能是跟局部的色素沉着有一定的关系的,建议您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一定要注意饮食,多吃一些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水果蔬菜,有一定的美白皮肤的效果,如果出现发黑以及皮肤增厚情况的话,要及时去正规医院的皮肤科就诊,单纯的中医治疗并没有特别理想的作用!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木槿
    回复
    2023-10-06 04:04:24

    肚脐贴的作用有很多,各种中药材做的肚脐贴更是有:消宿食停饮,化石水坚症,开胸膈痹结,除心腹寒疼,止呕吐泄利,疗黄疸水肿,坚齿发,暖腰膝,开腠理,通关节,行血脉,除肿痛,缩小便,下乳汁,破瘀血,杀蛔虫的作用。

    首先选择蜀椒、艾蓉、桂圆肉作为肚脐贴的原料。目的是甚麽?

    1, 蜀椒,又名花椒,以四川出产的川椒为道地药材。

    《长沙药解》黄元御:辛,性温,入足阳明之胃,足厥阴之肝,足少阴之肾,足太阴之脾经。暖中宫,暖生命之门,驱寒湿止痛,是呕吐的最佳治疗方法,是止痛的良医。蜀椒性温降,驱寒湿,温水暖土,温中降下,不食不饮,有化水之硬度,胸廓张开,膈不通,能消除寒痛,止呕泄利,治黄疸浮肿,固牙固发,暖腰膝,开关节,活血消肿止痛,减便降乳,破瘀杀

    中医讲究四味五味,我们已经知道味了。至于蜀椒的味道,蜀椒的植株长得比较枯涩,是金气凝结的形象。蜀椒辛温,气凝成紧就会出现麻。

    2,艾绒,以河南南阳蕲艾为道地药材。

    《雷公炮制药性解》理中锌:味苦,性温,无毒,入肝脾经,主治各种疾病艾灸,温中理气,解郁调经,固胎止崩漏,消除慢性痢疾,祛邪气,治霍乱,生泥止血。

    艾叶温能使肝脾畅通,无瘀滞。其中一位女士,可是气血两端,现在土木调整,那么营健和谐,但百病自足。至于湿中等价,长耳也引用。煎者宜鲜,灸者宜老。生吃冷,熟吃热。

    3,桂圆肉,又名元肉,龙眼肉,圆肉。以不加糖,甘甜而不腻为佳。

    《本草经解》叶

    它是平的,甜的,无毒的。掌握五脏邪气,缓解厌食,排毒,除三虫。长期服务,意志坚强,聪明,聪明,开明。

    圆肉平,秋、秋为金,入太阴肺经;甘无毒,得土之土味,入太阴脾经。气味起起落落,气味混浊。

    脾为五脏之本,邪聚,其气必空;圆肉味甘,益脾,而脾健则五脏俱全,但恶鬼不可忍。肾存记录,肾存水。圆肉气润肺,肺金出肾水,水养平安。味甘益脾,补脾即自食。甘能解毒,故除法。三虫被湿热改变;气平益肺,肺金藏,肺益清肃。水路畅通,虫子没了。

    长时间呼吸润肺益肺,味甘益脾。脾主周身血,肺主周身气,足生精气,单阴气强,心、肝、肾滋补。肝藏魂,肝养血,所以魂强而明。如果肾脏富含水分,就会很轻,很警觉。我的心被鲜血滋润,所以我不老。心是可及的,神也是。

    《玉楸药解》黄元御

    甘性温和,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健脾养血,养肝生精。

    桂圆能补脾,润其生精,养肝,但凉风燥之,降心火以消暑除烦。滋阴生血是最好的产品,但不湿毁阳。要想赢,要回到土地上,任重而道远。以有智力为名,《本草》表示有智力更好。神属于血,智慧来自神,这也是一个内在的原因。

    张锡纯:桂圆肉甜,香,扁。液体粘稠湿润,需要心脾用药。它能孕育心血(色浓味甜的药都能生血),保持心气(甘香皆有助气),滋养脾血(甘味归脾),健脾和圣

    辛、热、毒,入肺、大肠、脾、胃、肾五经。生者味辛,可出血,寒邪所发。成熟的味道比较苦,可以止血,保持胃寒,沉寒凉。若肾无阳,脉断肠,则以黑络为导。

    干姜属肺科,其辛性以性热为特征,故又入脾胃、大肠。至于少阴入门,黑附是向导。丈夫的血热了就去,活人去做,就适合他了。但是熟悉出血、崩漏、淋证的人都可以止血,为什么呢?若盖极反,血去阴没,则阳不附,可助阳生,阴复。你看到火,它尝起来又苦又黑。你留着不走,你的血就安全了。但长期气虚、盗汗过多、手脚冰凉者,宜用。如果最初的病是火,那就是背着废柴去灭火,是危险的生命。不在乎!丹溪曰:?干姜散肺气,能止咳嗽,治血虚发热,宜与补阴药同用。?。入肺益肺气,入肾燥湿,入气引血药入血。东源云:也要多消耗能量,多吃气。干姜热时,说补脾,独海藏说放脾。为什么??泄一?字不是泄脾之正气,而是泄脾寒湿之邪。因为是辛热干,所以说是放脾。活人可以堕胎。

    《雷公炮制药性解》黄元御

    味道刺鼻,温热。入足阳明之胃,足太阴之脾,足厥阴之肝,手太阴之肺经。燥湿温中,抑滞降浊,补火土,食之,温脾胃,暖手足,调阴阳止呕,冲下止咳,解郁止滑。加味真武汤:益者去芍药,加干姜。

    扶阳脐贴

    《长沙药解》黄元御

    甘、辛、香、性温,入厥阴肝经。温肝活血,化瘀祛湿,消除腰腿寒气,缓解腹痛。

    肝属木,藏血,性温。当暖空气上升,阳气和朔风积聚成热,就把心变成了火。木头暖了,太阳半升,火热了,太阳就完全浮起来了。人们知道气是阳,却不知道气里其实含有阴的本质,知道血是阴,却不知道气里其实含有阳。

    血中之温,化火为热源,若温度足,则阳盛人健,而温度弱,则阴盛人病。阳福生,阴胜死,生与死不同,美与恶不同,阳与阴不同,优与劣不同。愚蠢的飞天蠕蠕而动,还懂得生与死的美与恶,下士无用武之地,不懂阴阳尊卑,永恒的灾难之源已经堆积在你阴阳之家。?

    如果你想长生不老,你必须帮助杨琪,而帮助阳气的方法应该植根于气血。杨艮是弱者,而方胎的中间,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也没有多余的东西。没有人因为温暖的空气太多而生病。他的肝又热又疼,是因为没生意。他温郁,却产生风燥,不是阳气而是阴虚。

    肉桂温润,补血,温中。甘甜至地,甘甜至木,甘甜芳香气,善行停滞,是肝脾郁结的最佳解。

    金味辛,木味酸,苦,金木氏抑郁症,肺肝病。包金的性质是收藏,木材的性质是分散。黄金据说是跟着皮革走的,而皮革是不收的,所以是辛。木是直的,直是散而不散,所以酸。辛导致肺病,酸导致利

    温度,辣味,毒少。主温、中下气、止痛、燥湿血痹、祛风、调养、止咳防寒、清热。(用于浸泡和烘焙)

    吴茱萸的温度,与木和谐,入厥阴肝经;辛味少毒,得西燥之金味,入太阴肺经。气味升起,太阳也升起。

    中间脾也,太阴经也,肺主气,也是太阴,气温使肺降,太阴也温,所以温中降气。

    寒邪若在胸腹部,真气不通,会痛;信文受欢迎,分散,所以也缓解痛苦。心暖肺,肺气若通,则水路可调,故除湿。血哭成关节痛。肝含血,但血温活跃,故为血痹之主因,温阳可发散,故逐风为邪。

    肺主宰皮毛,管理热量,热量被抽空,热量自开。如果形状是冷的,喝冷的,会伤肺。肺疼了,气不降,火逆着,咳嗽逆着寒热。吴茱萸温肺降肺气,寒热咳嗽的症状是自宁。

    《玉楸药解》黄元御

    性辛、苦、温,入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温中渗湿,散结破凝,降浊止呕,升清阳止血。

    在1,干姜,将药材(除桂圆肉外)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并磨成粉末,然后将桂圆肉和粉末耐心地混合并捣碎,中间不添加任何蜂蜜和水等液体,利用桂圆肉的粘性与其他药材混合,用手揉成圆形。

  • 紫苏
    回复
    2023-10-06 04:04:24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大宝库,很多人以为这是一句空话

    其实不是,中国治病的学问,源远流长,上千年积累下来的各种经验,

    到了现代,进一步的梳理、验证,用于临床,

    其可靠性、实用性、低成本性的特点简直无人能敌。

    当美国人为一个小病花上上万美元、见下医生拖半月一月、服点药物无效且欲哭无泪的时候,

    我们何不庆幸祖国有如此积累深厚的医学,想想简直幸福到没边了好不?

    自神农尝百草,中国人对医学世界的认知,就已经开始了,

    到东汉张仲景师写就伤寒杂病论就已经昭示着中医这门学问,已经到了高度成熟的地步。

    中医手上的宝贝,真的能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我们今天不说理论了,一切以医学实证为例。

    我们今天把困扰很多人的既顽固又常见的12种疾病做个整理,个个都是经过事实检验的经典之方以飨读者:

    1、治疗痔疮

    荆芥、刘寄奴各12克,蝉蜕3克。

    加水3000毫升,漫泡2小时,煎沸后半小时去渣取药液,盛人盆中,先熏洗3~5分钟,再坐浴30分钟。

    每日2次,第2次用时再加热。

    一般3日1剂,夏季1~2日1剂。

    治疗106例治愈92例,治愈率86.8%。

    一般用药2~5剂,2剂后外痔肿痛消失,3~5剂嵌顿痔核还纳,症状消失。

    (中国肛肠病杂志,1990.4:38)

    2、治疗慢性咽炎

    治疗组100例以草决明、麦冬、玄参各5~10克,加200毫升开水浸泡10分钟后,频频饮服,可反复加开水3~4次,每日数次。

    对照组100例以复方新诺明片(过敏者以乙酰螺旋霉素代替)和麦迪霉素交替服用。

    两组疗程均为1~2月。

    以症状、体征消失,停药3月内无复发为痊愈。

    结果治疗组痊愈78例,好转13例,总有效率91%;对照组分别为18例、28例和46%。

    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部分患者出现食欲不振恶心、便秘、皮肤瘙痒等症。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3:171)

    3、治疗扁平疣

    取生薏苡仁500克,研细末,加白砂糖500克,拌匀。

    每次1匙,每日2~3次,温开水冲服,一般连用7~14日。

    共治97例,病程3个月~5年。

    结果痊愈73例显效5例,有效7例,无效12例。

    (中医杂志,1981,6:45)

    4、治疗痤疮

    取菟丝子30克,加水500毫升,煎取300毫升,待温,外洗或用纱布浸后外敷患处。

    每日1~2次7日为1疗程,酌用1~2疗程。

    共治50例,I度20例,Ⅱ度18例,Ⅲ度10例,N度2例。

    以丘疹基本平复,炎性丘疹消失为痊愈。

    结果痊愈14例,显效21例,有效12例。

    (浙江中医杂志,1996,4:179)

    5、治疗盗汗、自汗

    五味子、五倍子各100克共研细末,过筛,加人70%酒精适量,调成厚糊状,装瓶密封备用。

    也可现用现调。

    每次取药糊如鸽蛋大小摊于5~6厘米见方的塑料薄膜上,贴在肚脐正中,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24小时换药1次。

    共治50例,一般2~8次贝效,总有教率91%(中药通报.1986,5:58)

    6、治疗高脂血症

    决明子20克,每日1剂,水煎服2次,1个月为1疗程,一般服2个疗程。

    共治53例,治疗前甘油三酯(TG)均>1.8mmol/L,最高达3.6mmol/L;总胆固醉(TC)均>6.3mmol/L,最高达9.6mmol/L。

    结果治疗后50例TG降至1.3mmol/L以下TC降至5.4mmol/L以下,总有效率94%。

    (中医杂志,1998,12:710)

    7、治疗黄褐斑

    生山楂300克,研为细末备用。

    先用温水洗面,揩干后取山楂粉5克,鸡蛋清适量调成糊状,薄薄覆盖于面部,保留1小时,早晚各1次。

    敷上药糊后,可配合手法按摩。

    60次为1疗程。

    共治12例色素沉着部位以前额颧部为多,其次在鼻梁或上磨部。

    以面部色素沉着消退,肤色如常人为痊愈。

    结果痊愈6例,总有效率83.3%。

    (湖北中医杂志,1994,5:47)

    8、治疗酒渣鼻

    每晚用颠倒散(方出《医宗金鉴》:大黄、硫黄各等份,研为细末)5克

    加凉水适量调成糊状临睡前用毛笔涂鼻部,次晨洗去。

    2周为1疗程一般用2~3个疗程。

    共治20例,以红斑丘疹、脓疱全部消退为痊愈。

    结果痊愈10例,显效7例,好转2例,无效1例。

    另用上方治疗面部痤疮10例,效果亦好。

    (吉林中医药,1983,4:

    37)

    9、治疗三叉神经痛

    白芍50克,炙甘草30克,酸枣仁20克,木瓜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共治42例服药7~25剂,疼痛全部缓解。

    随访1年未复发者30例;半年后复发,但发作次数减少,疼痛明显减轻者12例。

    (中医杂志,1983,11:

    9)

    10、治疗斑秃、脱发

    ①取茯苓500克烘于研为细末,每服6克,每日2次,或于睡前服10克,用白开水冲服。

    同时用补骨脂、旱莲草各25克加人75%酒精200毫升,浸泡1周后外用,每日涂患处数次。

    共治斑秃8例,均在2月内治愈,未出现副作用。

    (中华皮肤科杂志,1982,2:110)

    ②茯苓500~1000克,研细末,每次6克,白开水冲服,每日3次,1个月为1个疗程。

    治疗脱发23例,痊愈20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95.6%。

    (湖北中医杂志,1996,1:

    58)

    11、治疗胃下垂

    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金明渊老中医经验:

    苍术10~15克,加水,武火煮沸3分钟,再以文火缓煎20分钟,煎成药汁约300毫升;亦可用沸水漫泡,服时如喝香茗,少量频饮(不宜一饮尽杯)。

    连服3个月为1疗程。

    共治32例,均获良效。

    (中医杂志,1997,2:

    71)

    12、治疗消化性溃疡、胃炎

    蒲公英20克,为末,用开水泡30分钟代茶饮,每日1剂,1个月为1疗程。

    共治91例,胃溃疡4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7例,胃炎21例,均由上消化道钡透或胃镜证实。

    以2个月后溃疡面愈合,胃黏膜正常为治愈。

    结果治愈51例,好转35例,无效5例。

    (中医药学报,1991,1:41)

    注:本文由豆瓣用户“当世界终结时”收集整理

  • 山亭柳
    回复
    2023-10-06 04:04:24

    肚脐拔寒气的偏方

      肚脐拔寒气的偏方,我们都知道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为了自己的健康就要时刻注意,特别是一些比较特殊的群体,比如说肚脐有寒气的人,更要时刻的注意自己的情况。以下分享肚脐拔寒气的偏方。

      肚脐拔寒气的偏方1

      去寒气的方法有很多,对于外感寒邪的患者,可以先用生姜及红糖熬水饮用,具有驱寒暖胃的效果;其次,还可以泡热水澡,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加快体内寒气排出,同时可按摩肚脐上中脘穴、关元穴等穴位能驱散风寒。

      此外,还可以遵医嘱服用藿香正气丸、理中丸等中成药调理,通过后背刮痧、拔罐、针灸或者艾灸等物理方式,去除体内寒气。

      对于脾阳虚、心阳虚和肾阳虚等患者,由于内生寒邪所致,可遵医嘱艾灸心俞、肾俞、脾俞、关元、气海等穴位,具有温补效果,有助于去除寒气。

      患者治疗期间要做好保暖措施,避免食用生冷的食物,以免病情加重。

      肚脐是一个穴位,是神阙穴,叫做先天之地,后天之气舍,对人体来说是最后封闭的'地方。神阙穴从经典来说,这个地方是不能针刺的,主要是由于这是一个凹陷,很难进行洁净的消毒,会有引起感染的风险。肚脐这个地方可以拔罐,也可以做艾灸,比如绕脐腹痛的时候,这地方可以拔罐

      有的人有荨麻疹的时候,也是在肚脐拔罐的,特别是荨麻疹的时候,在拔罐的时候一定要求肚脐是翻出来的,不能拔太轻,要拔重一点。但肚脐这块拔罐,需要特别小心不能拔的时间过长,如果这个地方起泡,因为不通风,所以就会影响病人的康复问题。即使拔了罐,也应该仔细的观察,留2-3分钟起罐,保证病人的安全。

       怎么判断体内有没有寒气

      三伏天已至,还没抓紧时间进行“冬病夏治”的亲们注意了,养生的大好时机正在悄悄流逝,错过就只能等明年了!要知道用好三伏天是可以将深藏体内多年的寒气“逼”出来的!那么怎么判断体内有没有寒气呢?

       以下症状是有寒气是表现

      手脚冰凉、怕风怕冷;病症以肿胀、疼痛为特征;腹痛、腹泻、分泌物清稀、色白;口干渴,面色青白、舌苔白;背部酸楚不舒;呕吐、咳嗽、吐痰、鼻塞、喷嚏等。

      这知识寒气的一些变现,我们每个人的体内多多少少都会有寒气,特别在夏季,特别容易被寒气入侵,因为我们长时间的使用空调、吃冷饮冰水等消暑食品等。

      你知道寒气会给人体带来哪些疾病吗?常见疾病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风湿免疫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的许多疾病,例如慢支、肺气肿、过敏性鼻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脂肪肝、肩周炎、肿瘤、风湿类风湿等等,大多数都与寒气有关!

      肚脐拔寒气的偏方2

       脐疗偏方

       1、治疗小叶增生

      天麻或天麻片

      穴位:神阙穴(肚脐)

      方法:从药店买来成块的天麻或中成药天麻片,打粉后填入肚脐内,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每天晚上贴,早晨取下。

      配服逍遥丸,效果更好

       2、治疗胃气不足

      方法:取一粒健胃消食片或补中益气丸捣碎,填入肚脐,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每次贴12个小时,然后休息12个小时。

       3、治疗鼻炎

      处方:党参10g,白术7g,干姜5g,炙甘草3g,扑尔敏2粒。粉碎成细粉,填神阙穴

       4、治疗自汗、盗汗、遗尿

      用五倍子15克(或五倍子30克、朱砂3克),焙干研细,睡前敷于肚脐或涌穴上治疗盗汗。

       5、失眠

      桑葚子煮汤。还可用归脾丸,贴在肚脐上。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晚上贴上,早上拿下来。

       6、治疗肠胃受寒呕吐呕腹泻

      十滴水滴肚脐,寒热两邪通吃

      把十滴水滴在肚脐里,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封盖,12个小时以后取下。

       7、治疗前列腺肥大

      白胡椒细辛各15克,研粉每次取药3克敷于肚脐处,外用麝香风湿膏盖上,3日换一次,10次为1疗程,后停2天继续1疗程,本方对前列腺肥大,小便淋漓难解而无湿热者,有较好的疗效。

       8、失眠

      取五味子、远志、石菖蒲各10克,枣仁20克,红花3克;或三七、丹参各10克,石菖蒲、远志、硫磺各20克,红花6克,共同研成细末,均用40度白酒调成稠膏状,涂满肚脐,外用胶布固定,每晚换药1次。

       9、治疗阳虚真寒假热上热下寒

      用附子、细辛研磨成细末,加姜汁调成膏状外敷肚脐。附子性卒热,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功效。细聿性辛温,有祛风,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宣通鼻窍功效。凡辨证属于阳气虚弱、真寒假热、上热下寒的疾病,都可以用此法来治疗。糖尿病本病后期易出现四肢疼痛水肿、僵硬拘挛等表现,每到冬季则症状加重痛苦难忍。用以上药物敷脐治疗,每次12小时,2天1次。

       10、内痔、外痔、混合痔等出现的便血、肿胀及疼痛

      肛泰贴剂:其药物成分为地榆(炭)、五倍子、冰片、盐酸小檗碱、盐酸[罂]粟碱等,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燥湿敛疮、消肿止痛之效,用于内痔、外痔、混合痔等出现的便血、肿胀及疼痛。肛泰贴剂需外用,洗净脐部(神阙穴,即肚脐眼)周围皮肤,擦干,然后将贴剂胶布撕开,将药片对准脐部粘贴牢固,一次1片,一日1次。

      肚脐拔寒气的偏方3

       暖宫方法排出寒气

       1、饮用温补的饮品,例如姜茶、葱鼓汤等

      葱豉汤、姜茶、姜丝萝卜汤等饮品,都是属性比较温热的饮品,饮用后对身体有温补的效果,可以促进体内寒气的排出,起到暖宫作用。缓解因为宫寒所引发的月经紊乱、痛经等症状。日常也要多喝热水、香菜葱白汤等饮品,适当进食苍耳鸡蛋等食物。

       2、用热水袋、毛巾对腹部进行热敷

      痛经期间,当用毛巾热敷腹部的时候,可以使局部的皮温升高,从而减少寒气对腹部的刺激,缓解腹部的疼痛感。也能使腹部的血液流动速度加快,避免经血在盆腔等部位出现淤积的现象,有利于经血的排出。但是不建议使用过烫的热水袋进行热敷,否则可能会灼伤腹部皮肤。

       3、定期使用热水泡脚

      热水泡脚能加快机体血流的速度,起到驱寒效果。建议每次泡脚的时间保持在10分钟-15分钟左右即可,否则长时间泡脚,容易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出现头晕目眩等症状。除了在痛经的时间泡脚以外,平时也可以多泡脚,能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建议一周泡2-3次左右即可。

       4、服用暖宫的中药

      常见的暖宫的中药材有:艾叶、附子、干姜、人参、当归、肉桂以及花椒、吴茱萸等药物,服用后能温阳散寒。其次,也能使用中成药或是中成制剂进行调理,例如艾附暖宫丸中、附子理中汤、温经汤等药物。但是服药之前,需要遵循医生掌握合适的剂量,不宜擅自服药。

  • 冉冉云
    回复
    2023-10-06 03:03:14

    产后肚脐眼黑,考虑是由于怀孕期间体内雌激素分泌较多,导致色素沉着造成的。对身体健康是没有影响的,分娩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颜色会逐渐淡化。如果想加速恢复过程,可以在保证肚脐眼清洁卫生的同时涂抹维生素e进行治疗。维生素e具有很好的滋润皮肤效果,同时也可以淡化色素,日常生活中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亦有淡化色素的作用。

咽喉炎有小结可以按摩吗

艾灸完疲乏正常吗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