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在中医中如何辩证
中医治疗鼻出血的方法有不同,清热降火,润肺止血适用于肺,经热盛症状为鲜红的鼻出血,咳嗽,鼻塞等适用于胃火炽盛症状为深红色的笔出现,口渴身热等。滋阴降火,止血适用于阴虚火旺症状为少量出血头晕耳鸣,舌红,苔少脉细数,可选用知柏地黄汤加减治疗
流鼻血的原因及治疗是什么呢?中医学来说,流鼻血可分为燥热及虚弱两类,多数常流鼻血的人群兼具两种症状,即中医常说的阴虚火旺。那么,流鼻血的原因及治疗是什么呢?下面我马上就告诉大家吧。
鼻出血的表现
轻者仅表现为鼻涕带血丝或从鼻孔滴血;重者鼻出血如涌泉,如堵住出血一侧的鼻孔,则从口中或另一侧鼻孔流出。出血量超过 500毫升者,会出现头昏、口渴、乏力、面色苍白;出血量超过1000毫升者,可出现胸闷、心慌、脉速无力、血压下降、出冷汗等休克症状。
流鼻血的原因
流鼻血,也称鼻出血,是指由于鼻孔内的毛细血管脆弱,血管受到破坏后,血液从鼻孔里流出,是一种医学上的疑难病症。
中医认为流鼻血是由于人的气血上逆导致的。鼻属于肺窍,鼻子出现病症,一般来说,与肺和肝等部位出现异常有着很大的关系。当人的气血上升,特别是肺气较热时,人就会流鼻血。肺气过热时,人的眼底也会带血或出血。上火和流鼻血的原因是一样的,都是气血上逆导致的结果,但上火不是导致鼻子出血的原因。
流鼻血的治疗方法
临床证明,中医治疗流鼻血的效果较好,相比手术治疗,对人体的损伤也较小。如果经常流鼻血,首先要治疗阴虚火旺,需要去肝火,健脾胃,强心清肺。对于因阴虚火旺引起的流鼻血,专家建议坚持服用七理汤。
七理汤为中医古方,因其能对人体七大主要器官起到很好的调理作用而得名。七理汤对阴虚火旺有很好的调理功效,可以从根本上治疗流鼻血。
流鼻血的预防措施
当小儿患鼻炎、鼻窦炎时要及时治疗鼻腔粘膜的肿胀、充血,以减少鼻粘膜毛细血管的扩张而避免鼻出血的发生;当小儿发烧、咳嗽时,可因高体温导致鼻粘膜充血及毛细血管扩张,加之咳嗽震动,极易诱发鼻出血,应及时给以降温、止咳药物;一些不良习惯如抠鼻子可造成鼻粘膜的损伤而引起出血,此时应教育孩子尽快改掉坏习惯。
同时外部因素的影响也要预防,夏天气候炎热,或冬季天气干燥,都会因气候原因而导致鼻出血,因此夏季要注意多饮水,室外活动时应避免太阳的暴晒;冬季室内空气干燥可使用加溼器或开窗通风,不要让室温过高,保持空气的溼度,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减少鼻出血的发生。
对于经常鼻出血的患儿可在鼻腔内涂石蜡油、薄荷油、金霉素鱼肝油等以保持鼻粘膜溼润;有的孩子常常晚上鼻子出血,可在睡觉前用棉签蘸上金霉素软膏在鼻腔内涂上薄薄的一层,这样可以防止鼻粘膜干燥,有效地减少鼻出血。
鼻出血可归为虚实两大类。属实者有肺热,胃火,肝火;属虚者有肝肾阴虚,阴虚肺燥,脾不统血。实证者因火热迫血妄行而致衄,虚证者因阴虚血热或气虚不摄血而鼻衄。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鼻出血治疗中药方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到你。
鼻出血治疗中药方
中医诊断
肺经热盛
证候:鼻衄发作突然,鼻血点滴而出,色鲜红,量不多,鼻腔干,可伴有咳嗽痰黄,口干身热。鼻肌膜色红或在易出血部位见有糜烂,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数。
辨析:燥热之邪犯肺,肺经热盛,热邪上壅鼻窍,伤及脉络,血溢脉外而鼻衄;邪热壅肺,故咳嗽痰黄;邪热未入里扰血,故出血不多;燥热伤津,则鼻干、口干、身热;舌、脉均为肺热之象。
胃热炽盛
证候:鼻衄量多,血色深红,鼻肌膜色红干燥,可见出血点。伴见烦渴引饮,或齿龈肿胀,衄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辨析:阳明为多气多血之府,其火最盛。胃热炽盛,上扰鼻窍,络伤血溢,故出血量多。热灼津亏,则口干,鼻燥,齿龈红肿,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脉均为胃热炽盛之象。
肝火上逆
证候:衄血较多,色深红,时作时止,来势骤急,伴有烦燥不安,头痛,眩晕,耳鸣,口苦咽干,胸胁胀满,面红目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辨析:肝主藏血,为刚脏,其性劲急;肝火上逆,扰及鼻窍,迫血外溢,出血量多且不时而发;火热上扰清窍,则头痛,眩晕,耳鸣口苦、咽干;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故胸闷胀满,烦躁易怒。舌、脉均为肝火旺盛之象。
肝肾阴虚
证候:鼻衄时作时止,血色淡红,量不多,渗血沥沥。兼证:口干津少,耳鸣,目眩,心悸失眠。舌红绛少苔,脉细数。
辨析:肝肾阴方,虚火上炎,灼伤鼻窍,故鼻衄血色淡红,渗渗而出;虚火上扰清窍,故眩晕、耳鸣;水亏火炎,心肾不交则心悸失眠,口干津少。舌、脉均为阴虚之象。
阴虚肺燥
证候:涕中带血,量少,多于擤涕、揉鼻、喷嚏时诱发,鼻肌膜干燥或干萎,或有干痂附着,伴有口干、咽燥、咳嗽少痰。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辨析:燥邪伤津,肺阴不足,津液无以上润,则鼻干、口干、咽燥,常有鼻衄发生;阴津亏耗,鼻失所养,肌膜干燥或干萎;肺阴不足则咳嗽少痰。舌、脉均为阴虚肺燥之象。
脾不统血
证候:鼻衄渗渗而出,淋漓难止,血色淡红,鼻肌膜可见表浅溃疡,出血量可少可多,但其势较缓;兼见面色不华,神倦懒言,头昏眼花,食少便溏;舌淡,苔薄,脉缓弱。
辨析:脾气虚,气不摄血,血无所主而外溢,气血不足,故衄血色淡;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无华;脾虚失运,故食少便溏,神倦懒言,舌、脉均为脾虚之征。
中医治疗
治疗中应根据病情,掌握"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在鼻衄发作时应采用冷敷,压迫止血,鼻内填塞等外治法止血,再分析鼻衄的病因,进行辨证施治。
辨证选方
肺经热盛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黄芩汤(《医宗金鉴》)加减。黄芩9g,山栀子9g,连翘12g,桑白皮12g,薄荷9g,荆芥6g,赤芍12g,丹皮12g,麦冬9g,白茅根15g,侧柏叶9g,大蓟9g,小蓟9g,甘草6g,咳嗽痰稠者加瓜蒌仁、贝母。
胃热炽盛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清胃汤(《脉固症治》)合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黄芩15g,黄连6g,芦根12g,藕节9g,升麻9g,生石膏(先煎)30g,生地15g,丹皮12g,赤芍12g,犀角(冲服)2g,大蓟9g,白茅根15g、若失血过多,加黄精、桑椹子等以养血止血。
肝火上逆
治法:清肝泻火,降逆止血。
方药: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减。龙胆草6g,山栀子9g,黄芩9g,柴胡12g,木通6g,生地15g,车前子18g,泽泻2g,当归12g,甘草6g,羚羊角(冲服)1.5g,代赭石15g,钩藤15g,茜草12g,侧柏叶9g。血量多可酌加白茅根、仙鹤草、旱莲草等,口干甚者,可加麦冬、元参以养阴生津。
肝肾阴虚
治法:滋养肝肾,养血止血。
方药:知柏地黄汤(《医方考》)加味。熟地黄15g,山萸肉9g,山药30g,茯苓12g,泽泻12g,丹皮6g,知母6g,黄柏6g,阿胶10g,旱莲草12g,桑椹子9g,仙鹤草9g,白及9g。
阴虚肺燥
治法:养阴清肺,润燥止血。
方药: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加减。生地黄15g,麦冬9g,白芍15g,丹皮9g,玄参12g,贝母9g,白茅根15g,旱莲草9g,藕节9g,侧柏叶9g,甘草6g。
脾不统血
治法:健脾益气,摄血止血。
方药:归脾汤(《济生方》)加减。人参9g,黄芪15g,白术9g,茯苓12g,当归12g,生地15g,阿胶10g,木香9g,炒枣仁30g,大枣5枚,仙鹤草30g,血余炭9g,桑椹子30g,桂圆肉6g。若大衄不止,出血过多,面色苍白,心神恍惚,有阴脱阳亡之危急证候,宜急投独参汤,或加附子以回阳救逆。
其他疗法
冷敷法与压迫止血法
1.冷敷法:用冷水浸湿手中或冰袋,敷于患者额部或颈部,有抑阳降火,凉血止血的作用。《太平圣惠方?第三十七卷》道:"盛新汲水淋颈后宛中,淋不止。一两罐即瘥。"
2.指压法:以手指掐压患者正中发际1~2寸处,或将两侧鼻翼向中线方向压迫止血。
中药局部外用
1.香墨浓研,滴入鼻中。
2.将云南白药、白及粉或三七粉吹入鼻腔出血处。同时压迫止血。
3.将上述止血药或马勃,百草霜,血余炭等涂于棉片上,贴于出血处或塞于鼻腔。
4.用棉球浸透复方薄荷油再蘸西瓜霜(西瓜霜主要成分为西瓜霜,黄连,贝母,罗汉果,广豆根,梅片等)填塞局部1小时后取出,每日1次,连用3天;同时内服中药清肺止血汤(由黄芩,山栀,生地,丹皮,茅根,藕节炭,侧柏炭,茜草,桑白皮,当归,黄芪,甘草组方)取得较好效果。
5."复方止血油"局部应用:将白及加工提取,加麻黄素粉,制成油剂。用时将止血油滴入棉片,塞于鼻出血部位。
6.中药止血药膜的应用:以血余炭,血竭、三七、大黄、蒲黄、白及,五倍子、枯矾各等量加工成粉,过120目筛,以聚乙烯醇为基质成膜,紫外线消毒后备用,分成10?200px大小,用时置于鼻出血处。
7.白矾研成细末,用时将棉球蘸白矾末,塞于鼻腔止血。
8.芦荟研粉,用凡士林纱条粘着,填塞鼻腔止血,或取芦荟粉0.5~1g加温开水5~10ml搅化,滴鼻。
9.将大黄碾成粉末,过筛后炒制成炭,用2%甘油水溶液浸制纱条或棉片,止血时应用。
针灸
1.取穴上星,委中,合谷,少商,气海,足三里。先于委中,少商刺血,再刺上星,合谷,留针20分钟,10分钟行针1次。
2.火柴灸治疗鼻衄:在磷片上划燃后,对准少商穴迅速点灸,手法轻,瞬时灸穴,听到"啪"的响声即可,灸后局部出现米粒大瘢痕,再以同法点灸身柱,鼻衄明显减轻。
3.指压百劳穴2~5分,可止鼻衄。
4.耳针止鼻衄:取鼻的同侧耳穴内鼻,外鼻,神门等耳穴按压王不留行粒,可作为鼻衄的辅助治疗。
5.导引法:令病人双足浸入温水中或将大蒜捣烂,敷于足心涌泉穴上。亦可将吴茱萸捣成末状,炒热,调醋,敷于双足上。有引血下行,减轻鼻衄的功效。
鼻出血
(一)
【辨证】肝火上炎,热伤阳络。
【治法】清肝凉血。
【方名】止衄立效汤。
【组成】生地24克,生白芍15克,柏叶炭18克,犀角9克(另煎),仙鹤草9克,川军炭6克,辽宁沙参12克,甘草6克,藕节12克。
【出处】邢子亨方。
(二)
【辨证】郁怒全国各地肝,肝火亢盛,木火刑金,损伤肺络,血溢鼻窍。
【治法】泻肝凉营,清热润肺。
【方名】泻肝润肺止衄汤。
【组成】龙胆草10克,条黄芩10克,焦栀子10克,炙桑皮30克,白茅根30克,生地30克,粉丹皮10克,麦门冬12克,元参10克,草决明10克,仙鹤草12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儿童酌情减量。
【出处】杨景海方。
(三)
【辨证】肺热壅盛。
【治法】清肺泻热,凉血止血。
【方名】清金止衄汤。
【组成】桑白皮30克,黄芩10克,山栀炭10克,白茅根10克,茜草10克,侧柏叶10克,紫草10克,当归10克,旱莲草10克,怀牛膝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中国医药学报》。
(四)
【辨证】胃火炽盛,血分蕴热,灼伤血络。
【治法】清热凉血,滋阴降火。
【方名】镇衄汤。
【组成】生地黄30克,桑白皮30克,白茅根30克,党参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高齐民方。
(五)
【辨证】肺胃热盛,迫血妄行,溢于络外。
【治法】清热消瘀止血。
【方名】三黄止血汤。
【组成】大黄6克,黄芩12克,川连3克,山栀12克,黑栀12克,茅根30克,桑叶12克,地榆15克,茜草根15克,仙鹤草15克,银花15克,黄柏10克,元参15克,水牛角12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瘳霭邦方。
(六)
【辨证】火盛阳络,逼血上逆。
【治法】清热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名】四白汤。
【组成】白木槿花10克,生石膏30克,白豆腐250克,白砂糖30克。
【用法】先煎生石膏,再入白木槿白豆腐,文火煎至豆腐有小孔再入糖,喝汤吃豆腐。
【出处】《河北中医》。
(七)
【辨证】肝、肺、胃之火上炎。
【治法】清火凉血止血。
【方名】清火止衄汤。
【组成】炒黄芩10克,山栀10克,丹皮10克,生地12克,赤芍10克,侧柏叶10克,白茅根30克,水牛角(先煎)30克,炒牛膝6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四川中医》。
(八)
【辨证】肺胃蕴热,热灼伤阴,脉络受损,迫血妄行。
【治法】养阴清热,凉血止血。
【方名】加减犀角地黄汤。
【组成】犀角5克,生地黄20克,白芍10克,甘草10克,白茅根20克,藕节15克,侧柏15克,牛膝10克,条芩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肖子伟方。
(九)
【辨证】血热壅盛,迫血妄行。
【治法】凉血活血止血。
【方名】安血饮。
【组成】白茅根20-30克,龙骨15-25克,牡蛎15-25克,生三七粉(吞服)3-5克,白芨粉10-15克,生在大黄6-10克,藕节炭(或藕汁)20-30克。
【用法】冷水浸泡半小时,煮沸20分钟即可服用,药汁宜稍凉服用,每日1剂。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山西省中医院肿瘤三科 胡上娇
夏天,人的鼻子流血,与天气炎热及鼻腔的干燥程度有关。热盛造成的流鼻血都是实证,如肺热、胃热、肝热等。
肺经热盛
外感风热首先侵犯肺,邪热循经而上壅于鼻窍,风热伤及脉络,血液热涌而溢于鼻中,故为“鼻衄”—鼻中出血。
肝火上逆
情志不乐,肝气郁结,久之化火,或因暴怒伤肝,肝火上逆,血液随火动而迫于鼻腔,血液外溢,发生鼻出血。所以夏季天气燥热,人在生气、发怒,甚至是休息不好时,都可能气血上逆,导致鼻腔出血。
胃热炽盛
胃素有积热,或因为暴饮烈酒,过食辛辣,以致胃热炽盛,火热内积,循经络上行,损伤鼻中阳络,血随之热涌,发生鼻衄。故饮酒过多,及喜食五辛热食,动于血,血随气溢,发为鼻衄。
所有的“流鼻血”并不都是因热盛-上火而引起的。脾胃虚弱也可以引起流鼻血。 脾胃虚弱在中医看来是一种虚证,由于正气亏虚、血失统摄引起,主要表现为肝肾阴虚和脾不统血。脾气虚弱,不能摄血,造成血液不能循经而行,溢于血管外导致流鼻血。
1.肝肾阴虚
久病伤阴,肝肾不足,水不涵木,肝不藏血,虚火上炎,血液升腾,溢于清窍,而为鼻衄。
2、脾不统血
久病不愈,忧思劳倦,饮食不节,损伤脾气,脾气虚弱,统血失司,气不摄血,血不循经,脱离脉道,渗溢于鼻,而致鼻衄。
一般来说,据医生介绍,实证引起的流鼻血量较多,而且伴随着大便干燥或便秘,而虚证引起的流鼻血则鼻血较少,断断续续地反复间断发作,而且大便偏稀,因虚证引起的流鼻血多常见于老人和小孩,而实证引起的流鼻血则多见于中青年。
如果是因为热盛造成的流鼻血,可以吃一些清热通便的中药,如牛黄解毒丸、牛黄清心丸等来泻火、通便。也可以吃一些泻火的食物或是喝一些去火的凉茶,不过,凉茶性味偏寒凉,易损害人的阳气和津液,更能损伤人的脾胃功能。所以要在医生建议下喝。
如果是因虚证引起的流鼻血,此时需要的不是“去火”,而是要进行健脾益气。可以吃一些健脾益气、摄血止血的药来调理脾胃。
抬头止血是不可取的,这样做只是看不见血外流,但实际上血还是继续在向内流,无法达到止血效果。流鼻血时如果抬头,会血液会被吞咽入食道及胃肠,刺激胃肠黏膜产生不适感或呕吐。出血量大时,还容易吸呛入气管及肺内,堵住呼吸气流造成危险。
所以,当流鼻血的时候,千万别抬头,而是头部应该保持正常直立或稍向前倾的姿势,使已流出的血液向鼻孔外排出,以免留在鼻腔内干扰到呼吸;也可以用冷毛巾敷头部,用手指在鼻翼上施加压力3-5分,也可用消毒棉花蘸0.1%肾上腺素或云南白药,填塞鼻腔10分钟,等不出血轻轻取出棉花。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