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中医科

基因神经耳聋针灸好吗

时间: 阅读:11233

基因神经耳聋针灸好吗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推拿按摩助人为乐

推拿按摩助人为乐

2025-04-02 18:15:35

基因性耳聋用针灸的方式治疗很好,针灸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但是如果耳聋的时间超过一年的话,针灸治疗就没有多大的效果,在治疗基因神经耳聋的时候,患者可以通过药物的方式来治疗,在治疗期间患者应该注意饮食清淡。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3-10-09 01:01:51

    您好:一、药物治疗:因为感音神经性聋的致病原因较多,机制与病理改变不尽相同,故讫今尚无一个简单有效、适用于任何情况的药物与治疗方法。目前多在排除或治疗病因性疾病的同时,宜早选用血管扩张剂,降低血液粘稠度的药物、维生素B族、能量制剂,以及必要时在一定期间内应用类固醇激素等进行治疗。如罂粟碱、肝素、654-2、氢麦角碱、地巴唑、川芎嗪、葛根黄酮等血管扩张剂口服或注射。维生素B1、B6、B12,三磷酸腺苷、辅酶A、细胞色素C、低分子右旋糖酐,碳酸氢钠,高压氧等治疗,药物治疗无效者可配助听器。

    二、助听器:是帮助聋人听取声音的扩音装置。它的主要由微型传音器、放大器和耳机、耳模、电源等组成。助听器种类很多,单供个体用者就有气导和骨导、盒式和耳级式(包括眼镜式、耳背式、耳内式),单耳与双耳等助听器,需经耳科医生或听力学家详细检查后才能正确选用。一般讲,语频平均听力损失35—85dB者可使用,若两耳损失程度大体相同者可用双耳助听器或将单耳助听器轮换戴在双耳。若双耳听力损失程度差别较大,但都不超过50dB者,宜给听力较差耳配用;若一耳听力损失超过50dB,则应给听力较好耳配戴助听器。此外,还应考虑听力损害的特点,例如助听器应该用于语言识别率较高,听力曲线平坦,骨气导间隙较大或动态听力范围较宽的耳。传音性聋应用气、骨导助听器均可,外耳道狭窄或有炎症等患者只能用骨导型助听器。感音神经性聋者多用气导型。有重振者需配用具备自动增益控制或自动重振控制装置的助听器。

    三、耳蜗埋植:又称电子耳蜗或人工耳蜗。适用于中青年双侧极度耳聋,使用高功率助听器无效,耳内无活动性病变。X线断层拍片或CT检查证明内耳结构正常,耳蜗电图无反应,鼓岬或圆窗电刺激可诱出脑干反应者。

  • 空青
    回复
    2023-10-09 01:01:51

    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治疗比较棘手,其治愈的可能性不大,在医院就诊的多是不可逆的神经迷路陈旧性病变,实际上已无药物治疗适应症,但这类病变早期并非不治之症,如耳毒性抗生素中毒,除新霉素可迅速致聋外,一般都呈缓慢发展,通常要经历几个月才导致耳聋,病变初期(2周之内),若发现及时经激素治疗有可能改善甚至治愈。但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往往已经超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造成不可逆的听力障碍。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有各种不同的结果,如果患者比较年轻,耳聋程度不重,又及时发现及时就诊(发病一个月之内),治疗效果往往是有效的,听力有可能改善甚至痊愈。如果患者的年纪比较大,又合并有各种基础病,比如高血压、高血脂、血管硬化等疾病,再加上耳聋程度比较严重,比如是全聋,这种突发性聋治疗效果往往是比较差的。如果突发性聋的病程超过一个月以上,往往疗效不佳,带来的有可能会是终身的一个听力障碍。

  • 泠青沼
    回复
    2023-10-09 01:01:51

    神经性耳鸣一部分伴有听力损失,也有一部分表现为单纯耳鸣,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发生耳聋耳鸣。神经性耳鸣的药物治疗:主要通过应用扩血管,营养神经,利多卡因,抗焦虑镇静等,也可以高压氧治疗。

  • 景天
    回复
    2023-10-09 00:00:41

    如果您的情况不是突聋的话,那一般情况下耳聋是很难治愈的,因为感音神经性聋的内耳毛细胞坏死脱落,是不能再生的。不要
    (1)不要单一迷信药物、针灸等治疗,病程较久的感音神经性耳聋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2)只要有残余听力,应在听力师指导下尽早选配助听器,开发利用残余听力。
    (3)助听器不是普通商品,不经专业选配在商店随意购买的助听器不仅难起良效,还可因过度放大声音使听觉受损害,因此必须在专业助听器验配机构由听力师、助听器验配师,通过听力检查,根据听力损失曲线选配合适的助听器,要像配戴眼镜保护视力那样,配好助听器保护残余听力。
    (4)对聋儿而言,需通过家长、耳科医生、助听器验配师、聋儿康复的语训老师共同努力,才能使聋儿能听会说成为现实。

小儿推拿店的鼻炎调理有用吗

右耳耳鸣针灸可以吗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