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便秘吃什么药
湿热便秘可以通过去湿通便的药物进行调理,像通便灵胶囊,麻仁润肠丸,黄连上清片等药物能够改善便秘以及去除湿热的作用,在饮食中也要吃一些清淡食物,多吃绿叶蔬菜以及应季的新鲜水果,多喝温热水,不要吃过于肥腻以及辛辣饮食。
可以试试香丹清,先调理胃肠道间健康状况,再改善胃肠道功能,最后做到润肠通便,排除体内毒素。这个不含泻药成分,温和舒适,是中药草本药物,适合便秘者、排便不畅者使用,疗效不错。除了药物治疗外,还有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饮食改善的辅助内容。
阴虚火旺属虚火,多由精亏血少,阴液大伤,阴虚阳亢,则虚热虚火内生。一般阴虚内热多见全身性的虚热征象。而阴虚火旺,其临床火热征象往往较集中于机体的某一部位。如阴虚而引起的牙痛、咽痛、口干唇燥、骨蒸潮热、颧红,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均为虚火上炎所致。
人参健脾丸,中成药名。为补益剂,具有健脾益气,和胃止泻功效。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饮食不化、脘闷嘈杂、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不思饮食、体弱倦怠。
阴虚火旺可伴随全身症状,人参健脾丸主治脾胃虚弱,因此,不建议吃。建议中医辨证治疗,可采用中医中药方法调理,可服坤泰胶囊,滋阴清热、安神除烦。宜多吃些清补类食物,宜食甘凉滋润、生津养阴的食品,如豆腐、鱼类等清淡食物,还可多食用沙参粥、百合粥、枸杞粥、桑葚粥、山药粥等粥品。同时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情绪稳定,心平气和。
病因
多因饮食不节不洁,损伤肠胃,湿热之邪乘虚内犯所致。湿热侵袭大肠,壅阻气机,故腹痛,里急后重;湿热熏灼肠道,脉络受损,血腐成脓,故下痢赤白脓血;湿热下注,水谷传导失司,清浊不分,故暴注下迫,色黄而臭;湿阻大肠,热炽气滞,大肠气机不畅,故腹泻不爽;热炽肠道,则肛门灼热水液从大便外泄,故小便短赤,热盛伤津故口渴,身热,粪质黏稠腥臭。舌红苔黄腻为湿热之象;湿重于热,脉象多见濡数,热重于湿,脉象多见滑数。
临床表现
腹痛下痢,里急后重,或大便脓血,或暴注下泄,肛门灼热,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或腹痛拒按,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并见发热汗出,午后热盛,
胸脘满闷,肢体沉重,纳呆呕恶,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鉴别诊断
1.腹泻
一般实证归大肠,虚证归咎于脾。肠虚滑泄,治不离脾。实证加腹泻,常见的两种,一为此证,另一为伤食。后者有暴饮暴食史,腹泻物酸腐,依据两点可鉴别。虚证腹泻,有肠虚滑脱(责之于脾、肠)、脾虚腹泻(责之于脾)、五更泄泻(责之于脾、肾)等等,或涉及单一脏腑,或累及多脏腑。实证均不难鉴别。
2.大肠热结
是指邪热结于大肠引起的病变。症见便秘或热结旁流,泻下黄臭粪水,腹痛拒按,舌苔黄燥,脉沉实有力。见于温热病阳明府实症。治宜清热泻下,导滞为主。
辨证要点
1.大肠之症,腹痛、腹泻;
2.实证,病程较短,身体不亏;
3.湿热证,苔黄腻,泻下较臭,或脓血、或如水注等等。
辨证施治
1.临床上之痢疾、泄泻均以本证为多,治疗当以祛邪。其新感属此证尤多,治疗以通因通用为要,忌用收涩止泻之品。痢疾患者应注意调气行血的运用,若下血较多应该重用行血之品,脓多者宜重用理气药;泄泻患者当湿热分清,其泻可止。但湿热泄泻容易耗伤气阴,年老体虚之患者可引起伤阴、伤阳或阴阳俱伤之危重证候,除治疗上须随证施方,还应高度重视此类患者的病情变化。
2.在治疗痢疾时,应始终顾护胃气。在治疗湿热痢的方药多系苦寒之品,不应长时间大量使用这一类药物,以防伤胃气。
3.若本证久而不愈,反复发作,表现正虚邪恋,宜扶正祛邪兼用。其药物灌肠往往是临床上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药用白头翁、秦皮、黄柏、夏枯草、青黛、紫草、明矾、牡蛎、乌梅、罂粟壳、五倍子等。每剂加水1000毫升煎至200毫升,湿度37~38℃,开始每次用50~100毫升于早晚各作保留灌肠1次,适应后每次用200毫升,每日灌肠1次。患者取侧卧位,臀高头低,慢速灌肠,灌入后取胸膝位15分钟,再仰卧1小时以上。
4.治则
清热,利湿,解毒,调气,行血。
(1)内服方药
1)芍药汤加味芍药、黄芩、黄连、大黄、银花、槟榔、当归、甘草、木香。本方适用于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证的痢疾患者。水煎,取汁300毫升,分2~3次服用,每日一剂。
若痢疾初起,兼有表证,加荆芥、防风、羌活;如热毒盛者,下痢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则加白头翁、秦皮、地榆、丹皮;若挟食滞,苔腻脉滑,加用神曲、青皮、陈皮、芒硝(入汤冲服);若湿热留连不去,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加用人参(党参)、白术、干姜;若下痢初作,表证已解,痢犹未止,可用香连丸,日三次;若痢下为酱色,时作时止,可加用鸦胆子仁治疗,成人每日三次,每次15粒,胶囊分装,饭后服,连用7~10天。
2)葛根芩连汤加味葛根、黄芩、黄连、甘草、银花、茯苓、木通、车前子。本方适用于腹痛,泻下急迫为主证的泄泻患者。水煎,取汁300毫升,分2~3次服用,每日一剂。
若湿热泄泻以湿邪偏重,舌苔微黄厚腻,脉濡缓,可加用厚朴、薏仁;挟食滞者宜加神曲、山楂、麦芽;如有发热、头痛、脉浮等风热表证,加连翘、薄荷;如在夏季盛暑之时,可酌加藿香、香薷、扁豆花.荷叶。
(2)外敷药物
1)苦参粉适量,温水调成糊状敷脐。
2)栀子适量,研为细末,鸡蛋清调成膏,贴双足涌泉穴。
3)白矾、五味子、五倍子研为细末,用开水调成膏,贴神阙穴。
4)噤痢膏牙皂、细辛、葱6根(拭净泥土,勿洗),田螺2个,小麦曲。诸药混合,捣融如膏,贴于神阙穴,盖以纱布、绷带固定,药干另换。
5)热泻散黄连、滑石、广木香、吴茱萸,诸药混合粉碎为末,过筛,取药末,撤于2~8平方厘米胶布中间,分别贴于神阙、大肠俞,1日换1次。
6)大黄,或甘遂、大戟研为细末,用醋凋敷脐部固定。适用于疫毒痢腹胀者。
(3)灌肠疗法临床上对长期反复不愈之本证患者,常采用灌肠疗法。
1)蒲公英、败酱草、红藤、穿心莲、黄柏,加水煎至150毫升,温度在30~40℃时作保留灌肠。如能保留8小时以上,疗效更佳。
2)锡类散、云南白药、生肌散、5%普鲁卡因,加入生理盐水中,加温后保留灌肠。
3)苦参,浓煎,每次用50毫升,加奴夫卡因,作保留灌肠。
4)白头翁,煎成药液100毫升,每日作保留灌肠1次。治阿米巴痢疾。
5)大蒜,捣汁,加温开水160毫升,作保留灌肠。治阿米巴痢疾。
6)野菊花煎剂100~15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1次,10~15日为一疗程,休息数日后可开始第二疗程。
其他疗法
1.针刺
取穴天枢、足三里、阴陵泉、曲池、委中;发热恶寒身痛者加合谷、曲池;暑热吐泻者加金津;玉液;胃脘胀痛者加中脘、内关;食积者加巨阙;便粘腻,腥臭,里急后重者加上巨虚、下巨虚,强刺激。曲泽、委中、金津、玉液可点刺放血,天枢穴刺后拔罐。休息痢加脾俞、胃俞、关元、肾俞。日治疗1次。
2.拔罐
在大肠俞、三焦俞、气海、天枢、关元和足三里的穴位上,每日拔吸一次。
你好
胃肠湿热导致的清气不能上升,浊气不能下降,浊气上逆引起口臭,便秘等症状,一般药物很难根治.中医中药长期临床实践积累了许多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建议你用传统中药虫草,黑矾,黑枣,核桃仁,栀子,当归,砂仁,厚朴,三棱,穿山甲,寸曲,麦芽,上甲,下甲,红花,海南沉,铁胆粉,蜂胶,蜂蜜,蜂蜡治疗,可以快速治愈不复发.用这些传统中药辨证施治,可以彻底清除胃肠湿热,荡涤胃肠浊气,调理胃肠功能,消除发病根源,从而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这些药物你在当地药店即可买到,省钱方便,疗效确切.祝你健康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