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呼吸时毛孔如何开合
在静坐呼吸时,要想让毛孔开合,可以做一些功能性锻炼,盘膝端坐,与静坐时的姿势相同,先用短呼吸练习,渐渐加长。静坐呼吸是一种很好的健身,可以让全身穴位一起搏动,全身毛孔在一开一合的呼吸,对于身体是有好处的,但是在做这种锻炼时一定要放松。
现在来谈谈以呼吸提升静坐专注力的各种技巧,光是简单的呼吸本身就足以收摄多种感官,在此先介绍两种入门的技巧。
1.数息
轻轻专注于吸气与吐气,把注意力放在鼻尖或下丹田。下丹田是道家的术语,也就是“气”或生命能量的根源,可以想象成在肚脐下方约三指宽的位置或肚脐和耻骨的正中央。
每一次吸气,只需知道自己在吸气,轻轻吸气,观察吸气的过程,直到吸满了气为止。吸气时,开始数“一”,直到吐完气为止。重复同样的吸气、吐气循环,同样的,吸气、吐气时数“二”。
每个吸气、吐气循环计数一次,只有吸气时才计数,直到数完“十”为止,再回到“一”重新计数。不断重复“一”到“十”的吸气、吐气循环,直到静坐时间结束。
这一过程越来越熟练之后,可以开始留意呼吸的质地,留意一呼一吸之间随之而来的温暖、微微刺痛,以及其他伴随着呼吸而来的各种感受,就像母鸡呵护小鸡一般,留意所观察到的每一个特质。
这一观察可以延伸至整个吸气和吐气的循环。将数息的过程慢慢拖长,直到把气吐完,数到吸气和吐气之间的那一个空当为止。 在练习数息的过程中,不需要干扰呼吸的过程。只需要扮演一个被动的旁观者,看着电影剧情慢慢展开,跟着一呼与一吸,不需要跑进电影里去当工作人员或演员!
如果心思飘散了,轻轻把它带回当下这一刻。当下这一刻只是数息。分心了,就回来数息,除了数息之外,没有什么好忙的。以同样的方式,反复处理分心的问题,一发现就回来数息。不需为老是分心而自责,只需要知道刚刚分心了,然后把心轻轻带回数息这个方法。对你而言,全世界只剩下一件事,那就是数息。这就是数息法。
请记得,这一简单的方法会用到两种感官:呼吸的观想及数息的思维。修得深入了之后,还会用到其他的感官,举例来说,觉知到温暖、刺痛等发生于表面的触感。
2.观息
观息可以说是熟练于数息法之后,自然衍生出来的方法,让心灵观察呼吸的整体和片段的特质。同样的,你可以将注意力放在鼻尖或下丹田,仿佛站在鼻尖或下丹田这一制高点上,观照着自己呼吸的过程——全心观照吸进来的气,全心观照呼出去的气。
缓慢但仔细地注视着随这一呼一吸而生的所有觉受,但是,不要干扰呼吸的自然过程。吸进来的气是暖还是冷?是长还是短?这气息令人愉悦吗?只感觉到呼吸本身,还是同时有其他觉受呢?就这样,缓缓地长养一呼一吸,同时留意伴随着呼吸而来的种种特质。
随着心灵逐渐平静,特别留意在吐气结束时,到下一次吸气之前的短暂停留。和之前一样,轻轻地剖析这段“暂停”的性质。不需要试图延长或缩短,只需观看。这个方法也称为“观息”,梵文称为“anapana(安那般那)”,也是观照过程自然演变出来的。 和之前提到的一样,要是心灵散乱了,你只需要知道这一点,并把注意力拉回来观照呼吸,就可以了。
如果等会儿还是一样有杂念浮出来,只要知道了,再次回到观息这一方法就好。就这么继续下去,直到这广阔的宇宙只留下一件事,那就是你的呼吸。
其他的一切,你都知道,但你会回到呼吸里。就这么继续下去,将注意力收摄到一个点上,这个点就只是你的呼吸。这是你唯一要进行的修炼。
无论有多少杂念纷飞,只管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去,心灵终究会恢复平静。我在此不会多谈当心灵完全契入一呼一吸,与呼吸完全合一,直至“无息”可观时的境界。你必须自行探索身心合一所带来的全然幸福和轻松感。这与数息并无多大不同,你必须自己发掘,一心一意地专注于数息直到无息可数时究竟会发生什么。这听起来很矛盾,会不会?
从另一个角度来谈:由数息演变出来的观息,特别将注意力集中在一呼一吸中暂停的瞬间,其实就是融合了“观(vipassan)”和“止(amatha)”的止观法门,因为观息法结合了两大静坐法而非常有效,正因如此,诸多圣哲不约而同地传授这一法门。
一 端身正坐:不拘姿势,正襟危坐于椅子上也行,但背不要靠。最好能盘腿,因为盘腿静坐不唯于心灵有益,对身体的健康也功莫大焉。而盘腿也不拘单、双、散等坐法。屁股底下略略垫高一些(以自己感觉适度为宜)使上半身正直。至于其他坐姿的细节可参考诸多资料。
二 自然呼吸:不必为了静坐而煞有介事地制造什么特殊的呼吸方式,或道听途说,或寻章摘句地运用一些似是而非的呼吸方式。纯粹听任身体本能的需要而自然呼吸。
三 观照呼吸:将你的注意力放在鼻孔处(非某一点,而是气息进出时的感觉),感觉、感受、体察、体会、观照(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呼吸在鼻孔处的进出。勿分析,勿评判,勿思理,勿联想……停止一切用心,“只是”观察呼吸。
说明:
1、初学静坐,当然难以静下来,但不要想去掉胡思乱想以后再来静坐观息。相反,只要去一心观息,集中注意力去体察呼吸,心自然会趋于宁静;
2、开始,注意力会随着平时思虑的惯性天南海北,东奔西跑,它一跑到别处及时警觉并收回到体察呼吸上来,就好了,不必懊恼、急躁。
3、其实,当静坐深入以后,会发现宁静不是被你创造出来的,你的内心一直是宁静的,而你的静坐只是帮助你去发现这一点而己。由此以后,才可能真正做到念兹在兹,随时随地都可安住于清明静定之境。
在实践基础之上,我们可继续按下列步骤来实践更深入的观呼吸静坐:
1、随着你鼻孔气息的进出,全身都会随之而有一种张缩、起伏的感觉。你越是平静,越是放松,越能清晰地感受到全身这种随着呼吸而来的起伏感。
2、将你关注鼻端的注意力移向全身这种起伏感上,去体察、感受,也即是说,将觉知从鼻端这个比较小的目标上移向全身呼吸带来的张缩起伏感这种比较大的目标上。
3 、去体会这种随呼吸而来的全身的张缩感,而不要去执着于身体某个具体的局部的状态。
4、不仅体会身体上下各部位的呼吸带来的波及辐射感,而且还要体会从内向外的这种波及辐射感。像平静的湖面投入一粒石子所带来的涟漪一般,不断波及整个湖面。
5、继而去全然地体会每次呼气。体会呼气时身、心所产生的释放、松驰、下沉的感受。因为呼气与身心的松驰是相关联的,而吸气是与兴奋、振作相关联的。
6、全然去体会呼吸带来的身心的放松感。将这种感受真切地体会出来 。这时是身心最好的充电和休养。
7、进而去体会呼气整个过程以及呼完气息之后尚未开始吸气之前(即不呼也不吸)内心的状态。也就是说,从此,即开始由对呼吸的关注转向对心灵的关注。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