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中医科

风湿热痹有什么特症

时间: 阅读:12153

风湿热痹有什么特症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健康管理师

健康管理师

2025-02-01 20:56:53

我伸手必会出现全身性的症状,比如说考古发热口干,舌苔厚腻等等风湿热痹通常属于急性疾病,一般需要到正规的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明确是哪一种病因导致的风湿热病,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导致风,湿热痹等疾病,一般有痛风性关节炎此类的患者会发生单一关节的红肿和热同。另外还有一部分的方式性关节炎的患者会以大关节热痛红肿,肌肉酸痛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景天
    回复
    2023-10-11 01:01:42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3-10-11 01:01:42

    我们已经知道热痹是以热邪为主而导致的以肢体关节热痛等具有热象为主要临床特征的风湿病。有人问得病热痹是如何形成的呢?又如何预防呢?

    其实热痹的形成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多为暑热之邪,或兼风湿等邪侵袭;内因为素体虚弱,卫外不固,或素体阳盛或阴虚内热,或感邪化热。内外因作用机体,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逐渐促使热痹发生。

    一、热邪侵袭而至热痹。如果久居炎热潮湿之地,或处于天暑地蒸之中,或长期在高温环境中工作,暑热或兼风湿等邪就容易侵袭机体,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热痹。如《临证指南医案·痹》云:“有暑伤气,湿热入络而为痹者”;吴塘也指出“风暑寒湿,杂感混淆”可致热痹;或热毒入里燔灼阴血,瘀阻经脉,伤于脏腑,蚀于筋骨而发为热痹。

    二、邪郁化热而至热痹。外邪侵入,郁久均可化热。风寒湿邪日久不愈,留滞经络关节,郁而化热而致热痹。如宋·骆龙吉《增补内经拾遗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客于经络,郁而为热痹也”;《医学入门》说:“热痹,或湿生热,或风寒郁热”;《类证治裁》也云:“风寒湿合而成痹,蕴邪化热蒸于经络,四肢痹痛,筋骨不舒”,“初因风寒湿郁闭阴分,久则化热攻痛。”

    三、内热复感而至热痹。素体阳气偏盛,脏腑经络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等外邪,邪郁化热或邪从热化,阻滞经络,气血不通而致痹。故清·尤怡在《金匮翼·痹证统论》中说:“热痹者,痹热于内也。内经论痹有云: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所谓阳遭阴者,腑脏经络,先有蓄热,而复遇风寒湿气客之,热为寒郁,气不得通,久之寒亦化热,则痛痹E熻然而闷也。”

    四、阴虚内热而至热痹。有些人平素体内阴虚,或者虚人久用温燥之药,或失治误治,脏腑功能失调,病久伤阴,阴津耗伤,筋脉失养而致痹。如清·汪文绮《杂症会心录·痛痹论》说医家不分寒热,“概以外邪为治,病热渐增,阴液渐耗,虚虚之祸,有不可胜言者矣。风自内动,湿热内生者,属阴虚有火,表之清之证变虚损者居多”。现代章真如认为虚热者,久治缠绵,痛处不红不肿,皮肤干燥,肌肉瘦削,五心烦热,脉多细数,舌红苔薄黄即为阴虚热痹。

    五、热自内生而致热痹。有的人素体阳盛,或阳郁生热,阳热亢盛,即“气有余便是火”,火热之邪内生而致痹。现代谢海洲指出:“……热肿者,为阳气郁积操作而不行也,皆为阳气运行障碍所致。”另外,脏腑积热蕴毒,热毒从内攻外,不需感受外邪,也可成为热痹。如《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中说:“热毒气从脏腑出,攻于手足,手足则焮热赤肿疼痛也。人五脏六腑井荥俞,皆出于手足指,故此毒从内而出也。”

    六、痰瘀热阻而至热痹。有的人爱吃肥甘厚腻食物或酒热海腥发物,导致脾运失健,湿热痰浊内生;或风寒湿邪久滞,瘀阻经络,郁而化热;或痰瘀化热化火;或热伤津液,血脉涩滞,血停为瘀,湿凝为痰,痰瘀与热互结,阻滞经络而致痹。如清·顾靖远《顾松园医镜·痹》说:“邪郁病久,风变为火,寒变为热,湿变为痰”,提出“痰火”亦可阻络而致痹。

    总之,热痹多为感受暑热火邪或兼风湿等邪,或风寒湿痹日久不愈,邪留滞经络关节,郁而化热,或嗜食甘肥厚腻,湿热痰浊内生,或素体阳气偏盛或久病伤阴,脏腑经络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邪郁化热或邪从热化,或痰瘀化热,热邪留滞肌腠经络关节而致。其基本病机为邪热壅盛,痹阻不通。本病多为实证,也有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其邪以热邪为主,兼见风、湿、痰、瘀等;其虚以阴虚为主。病位在肢体关节、筋脉、肌肤,涉及心、肝、肾等脏腑。

    从以上可以看出热痹的发展,一般是由表入里,由浅及深,由经络而脏腑,甚则出现脏腑痹,以心痹最为常见。

    平时做好预防工作:

    1.要做到:避热、避湿,注意预防暑热侵袭;居室以安静、通风,温度适宜,汗出时应避风。

    2.吃上要禁食辛辣、温燥、油腻、刺激性食物;易食用清淡易消化之品,多选用寒性或者是凉性的食物,或者是使滋补肝肾清热之品,平时多喝水。

    3.发现疾病早期治疗,积极治疗,以防痹深入骨、深入脏腑。

  • 空青
    回复
    2023-10-11 01:01:42

    风湿性关节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却完全不同。

    风湿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黄帝内经》上,被称之称为痹,所以中医俗称类风湿为“痹症”。 风湿病全称为风湿类疾病,它包括所有侵蚀肌肉骨髂系统并累及全身的一类综合性结缔组织疾病,如关节、肌肉、肌腱、滑囊等。它主要是以疼痛、肿胀为主要表现,被称为“不死的癌症”。 风湿病学会对关节炎和风湿性疾病大致分为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增生性关节炎、痛风关节炎等几种最为常见。

    因风湿病大多累及关节而引起疼痛,酸痛,麻木、肿胀,甚至红肿变形,重者会造成关节骨质的破坏,导致关节变形,生活不能自理。且大多为慢性,反复发作,长期折磨人的疾病, RA累及滑膜的关节表现为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其中以远端指间关节最易受累,其次为肩、踝、肘等关节。晨僵十分常见。早期腕背部肿胀,PIP梭形肿胀,压痛,手指麻木,不能握拳,持重,后期病人可以出现典型手部体征,包括手部肌肉萎缩(MCP)向外侧半脱位形成“尺偏畸形”,PIP过伸面,DIP过屈呈“鹅颈畸形”腕部屈肌腱鞘炎压迫正中神经时可产生腕管综合征。肩关节和膝关节病变常使患者丧失自理能力。RA主要侵犯手足小关节,心、肺等其他器官或组织亦可受损,主要病理变化为关节滑膜炎症、组织浸润,滑膜翳形成,软骨及骨组织受到侵蚀,反复滑膜炎症,导致关节结构的破坏、畸形和功能丧失,最终丧失劳动力。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炎症性、进行性、对称性和破坏性的关节疾病。症状为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困难及发僵,长久不愈的晚期症状则为关节畸形和强直,导致终身残废,风湿病是世界举世公认的疑难病,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10月12日定为“世界关节炎日”。我省风湿病的防治水平还不平衡,尤其是基层医生对风湿病诊断、治疗、预防等知识的认识存在明显不足,误诊、误治、滥治等情况屡屡发生。

    风湿性关节炎是风湿热的一种表现。风湿热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的全身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初起时常有丹毒等感染病史。风湿热起病急,且多见于青少年。风湿性关节炎可侵犯心脏,引起风湿性心脏病,并有发热、皮下结节和皮疹等表现。风湿性关节炎有两个特点:一是关节红、肿、热、痛明显,不能活动,发病部位常常是膝、髋、踝等下肢大关节,其次是肩、肘、腕关节,手足的小关节少见;二是疼痛游走不定,一段时间是这个关节发作,一段时间是那个关节不适,但疼痛持续时间不长,几天就可消退。血化验血沉加快,抗“0”滴度升高,类风湿因子阴性。治愈后很少复发,关节不留畸形,有的病人可遗留心脏病变。

    类风湿性关节炎则属自身免疫性疾病,虽不属于遗传性疾病,但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多发生于20—40岁女性。早期症状多为关节疼痛、肿胀、发僵、活动不便,时轻时重,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常遗留骨关节强直畸形。虽然少数病人可有心血管疾病,但绝大多数病人无心脏症状,类风湿因子阳性。

    由此可见,风湿与类风湿虽然都是关节炎,都有关节疼痛症状,但并不是同一种病,不能混为一谈。

    风湿性关节炎是风湿热的一种表现。风湿热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的全身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初起时常有丹毒等感染病史。风湿热起病急,且多见于青少年。风湿性关节炎可侵犯心脏,引起风湿性心脏病,并有发热、皮下结节和皮疹等表现。风湿性关节炎有两个特点:一是关节红、肿、热、痛明显,不能活动,发病部位常常是膝、髋、踝等下肢大关节,其次是肩、肘、腕关节,手足的小关节少见;二是疼痛游走不定,一段时间是这个关节发作,一段时间是那个关节不适,但疼痛持续时间不长,几天就可消退。血化验血沉加快,抗“0”滴度升高,类风湿因子阴性。治愈后很少复发,关节不留畸形,有的病人可遗留心脏病变。

    类风湿性关节炎则属自身免疫性疾病,虽不属于遗传性疾病,但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多发生于20—40岁女性。早期症状多为关节疼痛、肿胀、发僵、活动不便,时轻时重,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常遗留骨关节强直畸形。虽然少数病人可有心血管疾病,但绝大多数病人无心脏症状,类风湿因子阳性。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

    虽然一百多年以前,已经提出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个病名,而且此后世界各国对本病的病因也作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可惜直到如今,仍无定论。发病的原因,目前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许多年来,感染曾被怀疑为本病的病因。因为这也有一定证据:本病的发热、白细胞增多、局部淋巴结肿大等炎症现象,都与感染所引起的炎症十分相似。有关报告提到过的病原体种类甚多,如类白喉杆菌、梭状芽孢杆菌、支原体(一种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微生物)和风疹病毒等,尤其是猪支原体感染后所发生的关节炎与人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极为相似。但这些微生物都不能经常地被培养出来或被移植。用抗生素或手术清除感染病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和病程无直接影响。有人曾将病人的白细胞、淋巴细胞或血浆输入健康志愿者身上,并未引起类似的疾病。近年来有人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能与EB病毒有关。至今,感染因素仍受到不少学者的重视。

    因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于女性,怀孕期间关节炎症状常减轻,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抑制本病等,认为内分泌因素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似有一定关系。但根据研究,病人的肾上腺结构及其他内分泌功能多属正常。

    另外,因类风湿性关节炎在某些家族中发病率较高,有人认为可能与遗传有关。

    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主张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并提出自身免疫学说,目前已为多数学者所承认。

    人们认为,本病起病为先有感染原(细菌、病毒、支原体等)侵入关节腔,以病原体作为抗原刺激滑膜或局部引流淋巴结中的浆细胞,可以产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后,抗体即转变为异体,再刺激浆细胞就会产生新的抗体,这就是类风湿因子。类风湿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结合成免疫复合物,这种物质能激活身体内的另一部门——补体系统,释放出炎症介质如组织胺,引起关节滑膜和关节腔内炎症,从而促发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滑膜细胞的吞噬作用。这些吞噬免疫复合物的细胞称为类风湿细胞。为了消除这种免疫复合物,类风湿细胞自我破裂,释放出大量的酶,这些酶叫做溶酶体酶,其中就包括多种酸性水解酶,它们专门破坏滑膜、关节囊、软骨和软骨下骨的基质,造成关节的局部破坏。

    一般来说,受凉、潮湿、劳累、精神创伤、营养不良、外伤等,常为本病的诱发因素。光华医院曾对10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统计,以寒冷(42%)和潮湿(27%)诱发者占绝大多数,此外,尚有感染(10%)和外伤(8%)及无明显诱因可查者(13%)。

    祖国医学对该病早有精辟的记载,古代医家所称的“白虎历节”、“痛风”、“痹”等都象这类疾病,认为多由风寒湿邪气乘虚侵入人体,或素有蕴热,风寒湿郁久化热,留滞经络,闭塞不通而成,若日久不愈,肝肾亏损,筋骨失于濡养,以致关节畸形僵硬。

  • 冉冉云
    回复
    2023-10-11 00:00:32

    对于通风的分类,有一些分类方法,但主要是根据其症状来定的,以下文章就是介绍关于痛风症状的分类,一起来了解一下。
    1、痰瘀痼结症状:关节刺痛,夜晚加剧,发作频繁,伴结节,关节畸形肿胀,活动受限。舌黯红,或有瘀斑,脉细弦或涩。
    症候分析:痰瘀互结,滞留经脉,气血瘀阻,则见关节刺痛,多发结节;痰瘀为阴邪,夜晚阳气不足,痰瘀痹阻益甚,故疼痛加剧,发作频繁;痰瘀久痹,痼结经络,骨节经气不通,失于气血濡养,则关
    节畸形肿胀,活动受限;舌黯红或有瘀斑,脉细弦或涩,为痰瘀痹阻之征。
    2、风寒湿痹症状:足趾关节冷痛而肿,遇寒益剧,得温则减,局部皮肤微红或不红。舌淡红,苔薄,脉弦紧。
    症候分析:风寒湿邪,袭入经络,寒性凝滞,故痹阻气血,致足趾关节冷痛而肿,遇寒益剧,得温则减;寒伤阳气,血运衰少,故局部皮肤微红或不红;舌淡红,苔薄,脉弦紧,为风寒湿痹之征。
    3、风湿热痹症状:足趾关节红肿热痛,或游走痛,或有发热、汗出、烦热、咽痛。舌红苔薄,脉弦数。
    症候分析:风湿热邪,袭入机体,伤及卫表,则发热、汗出、咽痛;入于经络,痹阻气血,则足趾关节红肿热痛;风引湿热,走窜经络,则游走性痛;舌红苔薄,脉弦数,为风湿热痹之征。

为什么天冷肛门下坠?

人参雪莲复合肽肾阴虚能吃吗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