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如何治疗手足口病
中医针灸在治疗手足口病的时候,可以通过刺激穴位的方式来治疗,除了针灸以外,患上手足口病的人在治疗的时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抗病毒的药物来治疗手足口病,手足口病属于传染性的疾病,家里如果有两个孩子建议隔离治疗。
中医辨证治疗:部分省、市预防手足口病的药方
(1)《广东省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指南(试行)》提出: 小儿预防手足口病方:
①金银花茶,材料:金银花6g,大青叶6g,绵茵陈15g,生苡仁10g,生甘草3g。用法:水煎服。服法:一日2次。作用:有清热解毒、健脾化湿之功能,适用于易感人群预防。
②百合银耳粥,材料:鲜百合50克,银耳10克,大米100克。
用法:洗净百合、银耳并切碎后,与大米同煮为粥。
服法:一日2-3次,每次1碗。作用:养阴润肺、养胃生津、益气健脾之用。
(2)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发布“手足口病”预防处方:
①生薏米、赤小豆、 绿豆各3份,生甘草1份。用法:生甘草加水适量,煎煮10分钟后去渣,加入生薏米、赤小豆、绿豆,煮粥食用。
②银花6克,白菊花6克,生山楂10克,生甘草3克。
用法:加冰糖适量,以沸水500亳浸泡后频饮。
(3)《浙江省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技术指导方案》指出:对于无手足口病发生的区域:
(一)个人预防:1.做到“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
2.儿童避免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二)家庭和托幼机构等环境:
1.居室要保持良好的通风;
2.儿童的衣被物品要勤洗晒;
3.对公共玩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对于有手足口病发生的区域:
① 白菊花6克、金银花6克、生甘草3克,沸水200毫升冲泡,可加适量冰糖,代茶饮。
② 生米仁10克、扁豆10克、绿豆10克煮粥食用。
③ 佩带中药香囊。组成:藿香、艾叶、肉桂、山萘等各等量。
功效:芳香化浊辟秽,清热利湿解毒。制法:将处方中各味药洁净处理,去除杂质,烘箱60度下干燥后,在洁净区内将药材混合粉碎至100目以上,有条件者粉碎至1000目(采用微粉粉碎法),将粉碎的药粉包装成4克/袋,再制成香囊袋剂。用法:每人1个(3.5克/个),每天挂前胸佩带,晚上睡觉时放置枕边。
(4)《江苏省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指南(试行)》提出,预防手足口病的药方:
①双花防毒饮:金银花10g,野菊花10g,蚤休15g,茯苓 10g,甘草3g。上药加水300ml,浸泡30分钟,以武火(大火)煎煮沸腾,改用文火(小火)煎煮15分钟,煎成药液150ml。每日1剂,药液分 2~3次服,连续服用7~10天。3岁以下婴幼儿可减量服用。
②玉屏风口服液合板蓝根冲剂,连续服用7~10天。
(5)《青岛市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方案(试行)》指出,个人预防:
①黄芪15克、生薏仁10克、绿豆10克,先煮黄芪取其液,然后加入生薏仁、绿豆,煮粥食用。
②使用中药药枕。组成:藿香、艾叶、白菊花各60克。制法:将处方中各味药洁净处理,去除杂质,制成药枕使用。功效:芳香化浊,利湿解毒。
③中药漱口法。组成:金银花10克、荷叶5克。制法:加水煎药汁漱口。功效:清热解毒、疏风化湿。
(6)《安徽省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方案(试行)》建议参考使用中药预防措施:
金银花6克、芦根10克、淡竹叶3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一日两次连续服用7天-10天。3岁以内婴幼儿可减量服用;3岁-6岁可服用本剂量;6岁以上者可加量服用。
(7)山东省临沂市发布手足口病中医防治方案,在手足口病中医预防方面:
需要黄芪12克、防风9克、苍术9克、升麻9克、藿香6克、板蓝根12克、甘草3克,水煎服,日一剂,连用5天。
(8)武汉市中医医院:
结合十余年来接诊的手足口病患儿的治疗和此次暴发的手足口病的发病及症候特点,认为以下方剂可以预防手足口病。
组方:金银花10g连翘10g芦根15g竹叶6g生甘草3g。
用法:水煎服,一日两次,连续服用7天-10天。3岁以内婴幼儿可减量服用;3岁-6岁可服用本剂量;6岁以上者可加量服用。功用:清热解毒,生津化湿。
(9)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专家开出手足口病中药预防方案:
黄芪12克,防风9克,苍术9克,升麻9克,藿香6克,板蓝根12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用5天。
(10)卫生部驻阜阳时专家组提供预防建议:
本病流行期间,推荐以下方药:①白菊花6克、藿香6克、生甘草3克、生山楂10克,上方加水200毫升加冰糖适量,煎至100毫升后频饮。②生苡仁15克、赤小豆15克、绿豆15克、生甘草5克, 煮粥调服。
(11)上海市中医医院院长虞坚尔教授提出,在预防手足口病时,市民可服用双黄连等中成药,食用米仁粥、银花茶、金银花露等。在加强儿童预防时,家长可用适量菖蒲、藿香、白芷、艾叶制作香袋,给孩子佩带胸前。
(12)广东省中医院儿科杨丽新主任医师推荐:
将金银花、茵陈、生薏仁、大青叶(即板蓝根的叶子)、甘草等放入水中,煮开后20分钟倒出,当茶饮用。喝三五天就可以,但体虚、容易拉肚子的孩子不要喝。
(13)预防手足口病的食疗方。理论依据:
2008年是戊子年,主运是火运有余,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其病发生于今年的二之气-少阴君火,中医认为“诸痛痒疮,皆属心火。”又因为小儿生机旺盛,其性为少阳,所以这个病多发于小儿,病机主要是属火。同时去年又是一个暖冬,中医认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预防: 用三豆饮加白菜心冰糖:
黄豆50粒,绿豆30粒,黑豆20粒,白菜心100克,冰糖20克。黄豆大生肝液,绿豆清热解毒养阴,黑豆以补益肾水,白菜心养阴清热利水,清心火,冰糖性凉最养胃阴,诸药并用可以增液清火,又都为平时之食物,最不损人正气。故为预防手足口病之良药
(14)青岛市卫生局近日公布防治手足口病中药药枕的药方。有关负责人介绍,药枕使用的中药有藿香、艾叶、白菊花三种,都是常见的中药材,没有刺激性气味,将这些药物塞进枕头中,在幼儿休息时使用,就可以起到预防手足口病的作用。
(15)2008年《海南省防治手足口病中医药临床技术方案(试行)》中指出,除要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等预防措施外,还建议参考使用以下中药预防措施(组方):
金银花6g、板蓝根10g、芦根10g、淡竹叶3g、生甘草3g,水煎服,一日两次,连续服用7-10天,每次50毫升。
服用注意:3岁以内婴幼儿可减量服用;3至6岁幼儿可服用本剂量;6岁以上者可适当加量服用。
(16)中医认为湿热体质的小儿最容易感染手足口病。比较概括地说,湿热体质的主要表现有:性情急躁,思维不够敏捷,肢体懒惰,不爱运动,口中常可闻到异味,大便黏滞不爽,小便发黄,喜欢吃煎炸烧烤食物及甜食,爱喝含糖饮料,很少饮用足量的凉白开水,进食水果与蔬菜也很少,时有皮肤疮疖等病发生,经常出现上火症状。
对那些具备湿热体质的少儿作为预防手足口病的重点人群,采取以下预防措施:饮食必须清淡,多吃甘寒、甘平的食物如绿豆、空心菜、苋菜、芹菜、黄瓜、冬瓜、藕、西瓜、西红柿、各类食用菌、薏苡仁、荸荠等。少食或不食辛温助热的食物,比如各类甜食、煎炸食物。每天坚持饮用足量的凉白开水,不要喝含糖饮料,尽量保持充分的睡眠。
(17)中成药治疗:可以应用炎琥宁、热毒宁、醒脑静等药物静脉滴注治疗。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一)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二)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
2.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一)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病情危重者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二)血生化检查。
部分病例可有轻度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病情危重者可有肌钙蛋白(cTnI)、血糖升高。C反应蛋白(CRP)一般不升高。乳酸水平升高。
(三)血气分析。
呼吸系统受累时可有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酸中毒。
(四)脑脊液检查。
神经系统受累时可表现为: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多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五)病原学检查。
CoxA16 、EV71等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阳性或分离到肠道病毒。咽、气道分泌物、疱疹液、粪便阳性率较高。
(六)血清学检查。
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等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一)胸X线检查。
可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网格状、斑片状阴影,部分病例以单侧为著。
(二)磁共振。
神经系统受累者可有异常改变,以脑干、脊髓灰质损害为主。
(三)脑电图。
可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少数可出现棘(尖)慢波。
(四)心电图。
无特异性改变。少数病例可见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Q-T间期延长,ST-T改变。 (一)临床诊断病例。
1.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
32. 2.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
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
无皮疹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
(二)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
1.肠道病毒(CoxA16 、EV71等)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
2.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CoxA16、EV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
3.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6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三) 临床分类。
1.普通病例:手、足、口、臀部皮疹,伴或不伴发热。
2.重症病例:
(1)重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如:精神差、嗜睡、易惊、谵妄;头痛、呕吐;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体征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2)危重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
①频繁抽搐、昏迷、脑疝。
②呼吸困难、紫绀、血性泡沫痰、肺部罗音等。
③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 (一)其他儿童发疹性疾病。
手足口病普通病例需要与丘疹性荨麻疹、水痘、不典型麻疹、幼儿急疹、带状疱疹以及风疹等鉴别。可根据流行病学特点、皮疹形态、部位、出疹时间、有无淋巴结肿大以及伴随症状等进行鉴别,以皮疹形态及部位最为重要。最终可依据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进行鉴别。
(二)其他病毒所致脑炎或脑膜炎。
由其他病毒引起的脑炎或脑膜炎如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呼吸道病毒等,临床表现与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重症病例表现相似,对皮疹不典型者,应根据流行病学史尽快留取标本进行肠道病毒,尤其是EV71的病毒学检查,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
(三)脊髓灰质炎。
重症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AFP)时需与脊髓灰质炎鉴别。后者主要表现为双峰热,病程第2周退热前或退热过程中出现弛缓性瘫痪,病情多在热退后到达顶点,无皮疹。
(四)肺炎。
重症手足口病可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应与肺炎鉴别。肺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急促等呼吸道症状,一般无皮疹,无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痰;胸片加重或减轻均呈逐渐演变,可见肺实变病灶、肺不张及胸腔积液等。
(五)暴发性心肌炎。
以循环障碍为主要表现的重症手足口病病例需与暴发性心肌炎鉴别。暴发性心肌炎无皮疹,有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阿斯综合征发作表现;心肌酶谱多有明显升高;胸片或心脏彩超提示心脏扩大,心功能异常恢复较慢。最终可依据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进行鉴别。 具有以下特征,尤其3岁以下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
(一)持续高热不退。
(二)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
(三)呼吸、心率增快。
(四)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
(五)高血压。
(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七)高血糖。 门诊医师在接诊中要仔细询问病史,着重询问周边有无类似病例以及接触史、治疗经过;体检时注意皮疹、生命体征、神经系统及肺部体征。
(一)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按照《传染病防治法》中丙类传染病要求进行报告。
(二)普通病例可门诊治疗,并告知患者及家属在病情变化时随诊。
3岁以下患儿,持续发热、精神差、呕吐,病程在5天以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心、肺、脑等重要脏器功能,根据病情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三)重症病例应住院治疗。危重病例及时收入重症医学科(ICU)救治。 (一)普通病例。
1.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2.对症治疗:发热等症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二)重症病例。
1.神经系统受累治疗。
(1)控制颅内高压:限制入量,积极给予甘露醇降颅压治疗,每次0.5-1.0g/kg,每4-8小时一次,20-30分钟快速静脉注射。根据病情调整给药间隔时间及剂量。必要时加用呋噻米。
(2)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参考剂量:甲基泼尼松龙1mg-2mg/kg·d;氢化可的松3mg-5mg/kg·d;地塞米松0.2mg-0.5mg/kg·d,病情稳定后,尽早减量或停用。个别病例进展快、病情凶险可考虑加大剂量,如在2-3天内给予甲基泼尼松龙10mg-20mg/kg·d(单次最大剂量不超过1g)或地塞米松0.5mg-1.0mg/kg·d。
(3)酌情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总量2g/kg,分2-5天给予。
(4)其他对症治疗:降温、镇静、止惊。
(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护。
2.呼吸、循环衰竭治疗。
(1)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2)确保两条静脉通道通畅,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
(3)呼吸功能障碍时,及时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建议呼吸机初调参数:吸入氧浓度80%-100%,PIP 20 -30cmH2O,PEEP 4-8cmH2O,f 20-40次/分,潮气量6-8ml/kg左右。根据血气、X线胸片结果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适当给予镇静、镇痛。如有肺水肿、肺出血表现,应增加PEEP,不宜进行频繁吸痰等降低呼吸道压力的护理操作。
(4)在维持血压稳定的情况下,限制液体入量(有条件者根据中心静脉压、心功能、有创动脉压监测调整液量)。
(5)头肩抬高15-30度,保持中立位;留置胃管、导尿管。
(6)药物应用:根据血压、循环的变化可选用米力农、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药物;酌情应用利尿药物治疗。
(7)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8)监测血糖变化,严重高血糖时可应用胰岛素。
(9)抑制胃酸分泌:可应用胃粘膜保护剂及抑酸剂等。
(10)继发感染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3.恢复期治疗。
(1)促进各脏器功能恢复。
(2)功能康复治疗
(3)中西医结合治疗。
(三)中医治疗。
1.普通病例:肺脾湿热证
主症:发热,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咽红、流涎,神情倦怠,舌淡红或红,苔腻,脉数,指纹红紫。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透邪
基本方药: 甘露消毒丹加减
连翘、金银花、黄芩、青蒿、牛蒡子、藿香、佩兰、通草、生薏米、滑石(包煎)、生甘草、白茅根
用法用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药物用量。水煎100—150毫升,分3—4次口服。
加减:
(1)便秘加大黄;
(2)咽喉肿痛加元参、板蓝根;
中成药:蓝芩口服液、小儿豉翘清热颗粒、金莲清热泡腾片、抗病毒口服液等。
2.普通病例:湿热郁蒸证
主症:高热,疹色不泽,口腔溃疡,精神萎顿,舌红或绛、少津,苔黄腻,脉细数,指纹紫暗。
治法:清气凉营、解毒化湿
基本方药: 清瘟败毒饮加减
连翘、栀子、黄芩、黄连、生石膏、知母、丹皮、赤芍、生薏米、川萆薢、水牛角
用法用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药物用量。日一剂,水煎100—150毫升,分3—4次口服,或结肠滴注。
中成药:紫雪丹或新雪丹等;热毒宁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
3.重型病例:毒热动风证
主症:高热不退,易惊,呕吐,肌肉瞤动,或见肢体痿软,甚则昏蒙,舌暗红或红绛,苔黄腻或黄燥,脉弦细数,指纹紫滞。
治法:解毒清热、熄风定惊
基本方药:羚羊钩藤汤加减
羚羊角粉(冲服)、钩藤、天麻、生石膏、黄连、生栀子、大黄、菊花、生薏米、全蝎、白僵蚕、生牡蛎
用法用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药物用量。日一剂,水煎100—150毫升,分3—4次口服,或结肠滴注。
中成药: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或新雪丹等;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等。
4.危重型病例:心阳式微 肺气欲脱证
主症:壮热不退,神昏喘促,手足厥冷,面色苍白晦暗,口唇紫绀,可见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舌质紫暗,脉细数或沉迟,或脉微欲绝,指纹紫暗。
治法:回阳救逆
基本方药:参附汤加味
人参、炮附子、山萸肉
用法用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药物用量。日一剂,浓煎鼻饲或结肠滴注。
中成药: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
5.恢复期:气阴不足 余邪未尽
主症:低热,乏力,或伴肢体痿软,纳差,舌淡红,苔薄腻,脉细。
治法:益气养阴,化湿通络
基本方药:生脉散加味
人参、五味子、麦冬、玉竹、青蒿、木瓜、威灵仙、当归、丝瓜络、炙甘草
用法用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药物用量。日一剂,水煎分3—4次口服。
针灸按摩:手足口病合并弛缓型瘫痪者,进入恢复期应尽早开展针灸、按摩等康复治疗。
6.外治法
口咽部疱疹:可选用青黛散、双料喉风散、冰硼散等,1日2—3次。
手足口病是一种有传染性的疾病,这样的疾病主要是发生在儿童中间的比较多,我家孩子也得过这样的病,知道治疗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方法一、西医治疗。如果没有合并症,手足口病患儿多数一周即可痊愈。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处理,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B、C及抗病毒药物。此外,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病症,应及时复查。
2.方法二、中医治疗。金银花、板蓝根、连翘各6克,黄连3克,煎水漱口。如果疼得厉害,或者牙龈有红肿,可用板蓝根10克,黄芩、白藓皮各6克,双花3克,竹叶、薄荷各2克,煎水含漱。
3.方法三、食疗方。荷叶粥:鲜荷叶2张,白米50克,将荷叶切碎,煮粥给宝宝吃。竹叶20片,灯芯10根,扁豆15克,滑石6克,加少许糖,煎水给宝宝喝。食疗方法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不过同时治疗的效果也不是太好,只能是做为一种辅助的治疗。
注意事项
得了手足口病的孩子要饮食丰富、营养全面,在治疗期间要注意卫生,而且要防止进行传染。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