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和内热怎么区分
阴虚和内热它指的是由于体内阴虚亏虚水不能够治火所致的发热症状当出现这些症状的时候,应该及时的进行治疗,可以口服一些药物来进行缓解,使身体得到有效的改善的。如果得不到改善的话,会让你受到危害和损伤的建议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改善
实热,证名。 多由于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所致,此外,精神过度刺激、脏腑机能活动失调亦可引起。患者表现为面红目赤、口唇干裂、口苦燥渴、口舌糜烂、咽喉肿痛、牙龈出血、鼻衄出血、耳鸣耳聋、疖疮乍起,身热烦燥、尿少便秘、尿血便血、舌红苔黄、可有芒刺、脉实滑数。
虚热,是一病证名。在《诸病源候论·病热候》中有记载。多因内伤劳损所致,如久病精气耗损、劳伤过度,可导致脏腑失调、虚弱而生内热、内热进而化虚火。根据病机不同,一般将虚热进一步分为阴虚火旺和气虚火旺两种病状。
阴虚火旺都多表现为全身潮热、夜晚盗汗、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躁动不安、舌红无苔、脉搏细数。治疗时应以生津养血、滋阴降火为原则。气虚火旺者表现全身燥热、午前为甚、畏寒怕风、喜热怕冷、身倦无力、气短懒言、自汗不已、尿清便溏、脉大无力、舌淡苔薄。
其实这个加入阴阳和内外的观念就好理解了,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你记住阳一般是卫外的,就很好记
如果阴虚和阳胜同时出现,就是虚热实热外热里热了,但一般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的情况还是出现在正邪相争的阶段,所以症状上来说最明显的就是表症和里症的区别了。
?
拓展资料:
虚热临床表现:
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热烘、口干舌痛以及烂嘴角、流鼻血、牙痛、梦中遗精,夜寐不安,头目昏晕,心悸烦躁,精神不振,体倦无力,或兼小便短赤而有热感,舌质红,脉细数。
实热表现:
梦中遗精,夜寐不安,头目昏晕,心悸烦躁,精神不振,体倦无力,或兼小便短赤而有热感,舌质红,脉细数。
参考资料:-实热
我们所说的阴虚内热又称阴虚发热。指由于体内阴液亏虚,水不制火所致的发热证。症见两颧红赤,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夜热早凉,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养阴清热,或滋阴降火。用青蒿鳖甲汤、百合固金汤等。 阴虚内热型的十个症状: 1、手心热、足心热、不欲近衣被。
2、心中烦热、思冷饮、冷食。
3、口干、口苦、咽干、恶心。
4、睡眠不宁、盗汗、躁汗、遗精。
5、发热。(高热、低热或体温不高皮肤有热感)
6、出血。(鼻衄、齿衄、皮下有出血点等均系由阴虚内热所致者)
7、头晕、心悸、周身无力、面色苍白。
8、大便干、小便黄或黄赤有热感。
9、脉细数、大数、弦数。
10、舌苔黄或黄腻、干燥少津或焦黄兼少津。 湿热及症状 一年中,除春夏秋冬四季外,中医还有“长夏”一说,即夏末初秋、眼下高温酷暑季节这段时间。 高温酷热后,接连阴雨绵绵,人体极易感受外来湿邪的侵袭,出现浑身无力、舌苔浊腻、脾胃不合、食欲下降、心烦焦躁、头身困重、口渴恶心等,中医称此为“夏日伤寒”或湿热病。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 所谓热,则是一种热象。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 温病的一种,表面发热、头痛、尿黄而短、身重而痛、苔黄腻。易引发黄疸、膀胱炎、痢疾等病症。湿热是湿邪化热内蕴会烦热,口苦,胸痞,黄疸,小便短赤,湿疹,要清热燥湿,利水,利胆,可多吃细米,白萝卜,马蹄,白菜这些清热利水的食物。 湿热的一般表现为: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疗疱;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但通常所说的湿热多指湿热深入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便搐稀,尿短赤,脉濡数;其他如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苫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伯冷交替,脉弦数;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 湿热的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湿重的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或三仁汤、平胃散;热重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甚至葛根芩连汤。在这一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药,如湿疹、疔疱,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参、白藓皮;关节肿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加白头翁、地榆、车前子等、白带黄臭可加龙胆草、苦参等;血尿可加小蓟草、茅根、石苇、扁蓄等等。 此外,因热往往依附湿而存在,所以,应注意起居环境的改善和饮食调理,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这是预防湿热的关键。
1 阴虚内热的症状
1.手足心热、夜热早凉、不欲近衣被。
2.心中烦热、喜冷饮、冷食。
3.口干、口苦、咽干、恶心。
4.睡眠不宁、潮热盗汗、遗精。
5.发热(高热、低热或体温不高皮肤有热感)。
6.出血(鼻衄、齿衄、皮下有出血点等均由阴虚内热所致)。
7.头晕、心悸、周身无力、面色苍白。
8.大便干、小便黄或黄赤,有热感。
9.脉细数、大数、弦数。
10.舌苔黄或黄腻、干燥少津或焦黄兼少津。
2 阴虚内热和阴虚火旺是一样的吗不完全一样。
阴虚内热与阴虚火旺的病因是一样的都是由阴虚引起,然而虽然病因相同,但二者症状却存在一定的差异。
阴虚火旺的患者常表现为虚热干燥并伴有以干为主的现象,如口干,咽干,鼻子干,眼睛干,皮肤干等,而阴虚内热常表现为内热症状,如嗓子疼,潮热,盗汗等。此外,两种病症的调理方法也有所不同,之所以要对这两种症状进行区别就是为了能够对症下药做针对性调理。
3 阴虚内热和阴虚火旺哪个严重阴虚火旺更严重。
阴虚内热与阴虚火旺病因一样但是程度不同,阴虚内热主要是以全身性的虚热为主,也就是中医里讲的虚火内盛,而阴虚火旺主要集中在五脏六腑上,并且阴虚火旺还会有头晕,咽喉肿痛,手脚发热等虚火上炎的症状,不过不排除有时这二者之间会同时存在,也就是说从整体上看有阴虚内热的症状,可某个脏器又有火旺症状。
4 阴虚内热应该怎么调理阴虚内热证的人群宜静养,而睡觉是最好的养五脏之阴的方法,同时阴虚的人体内阳气偏亢盛容易想动,而静能制动,所以起居规律对阴虚体质的保健非常重要。
阴虚的人可以适当少剧烈运动多做些安静柔和的运动如打坐、瑜伽等,另外,此类人起居应有规律,居住环境宜安静,避免剧烈运动或在高温酷暑下工作,不宜蒸洗桑拿。
阴虚内热人群饮食上要少食羊肉、韭菜、辣椒、葵花子、煎炸烧烤等食性温燥烈之品,宜以清补类食物为主,可多吃些甘凉滋润、生津养阴的食品以增加自身阴液缓解内热。
定义
胃阴虚证:胃中阴液不足,虚热内生,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常见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和阴虚证候。
胃热证:胃中实火内炽,胃气失和,气血壅滞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常见胃脘灼痛,口渴,便秘和里热炽盛的证候。
病因
胃阴虚证:多因急性胃病,迁延不愈,伤津耗液,或热性病、温热病,耗津灼液,或吐、下后,阴液损失过多。或平素嗜食辛辣炙煿食品,劫夺胃阴,或精神忧郁,日久化火,肝火消耗胃液,或劳倦过度,耗伤气阴,则阴虚生内热。
胃热证:可由外感寒邪,或燥邪,入里化热,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火邪迫胃,或外感热邪,直接侵犯胃腑,或饮食不节,嗜食辛辣燥烈煎炒之品,致积热内蕴。
病机
胃阴虚证:胃为燥土,喜润而恶燥,感邪受病易与燥热相合,煎熬津液,「夫胃本属土,土似喜火而不喜水,然而土无水气则土成焦土,何以生物哉?况胃中之土,阳土也,阳土非阴水不养,胃中无水断难化物,水衰而物难化,故土之望水以解其干涸者,不啻如大旱之望时雨也」(《辨证录》)。因此,胃阴不足,则失于润养,胃失和降,常导致虚火内生。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生理状态下,协同完成消化水谷和吸收精微的功能,「脾胃者,脾为仓廪之官,胃为水谷之海。胃主司纳,脾主消导,一表一里,一纳一消,运行不息,生化无穷,至于周身气血,遍体脉络、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皆借此以生养」(《外科正宗》)。只有脾胃功能健旺,受纳运化水谷,并将气血精微输布和营养周身,才能保持健康无病,故《明医杂着》云:「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津液上升,糟粕下降,斯无病矣。」若胃阴不足,受纳不及,表现为饮食异常。通降不利,表现为大便的异常。若胃失和降,气机逆乱,则可出现胃虚气逆的病证。胃中阴液不足,则可见津伤胃燥,日久耗伤肾阴,可致胃肾阴液枯涸。
胃热证:因胃中火热炽盛,故机能亢进,胃热消谷而致中消证。胃热炽盛,胃火上炎,血随火升,则可见上部出血:吐血,鼻衄,齿衄。若胃热炽盛,津液燥涸,二便不通(大便秘结,小便干涩),饮食不下,反而上逆,则为噎膈。若中焦蕴热,运化失常,浊气上攻,气机郁滞,可致痞满,阳明热盛,机能亢进,「阳胜则热」,常可致身热,「而胃居上焦下脘两者之间,故胃气热,热则上炎,故熏胸中,而为内热也」(《医经溯洄集))。胃热津伤,筋脉失养,则病痉证。邪热循经直达头面,则病头痛,正如张景岳所说:「火邪头痛者,虽各经皆有火证,而独惟阳明为最,正以阳明胃火盛于头面而直达头维,故其痛必甚,其脉必洪,其证必多内热,其或头脑振振痛而兼胀,而绝无表邪者,必火邪也。」若胃火炽盛,久壅中焦,劫烁阴液,往往火盛伤阴而转成虚证:胃阴虚证。若胃阴虚证日久,常可累及胃气,终致胃之气阴俱竭之证。
鉴别要点
胃阴虚证:饥不欲食,纳差,胃脘隐痛,口咽干燥,大便干结或便意缺乏,或脘部痞满不适,或形体消瘦,或呃逆干呕,或午后及夜间烦热,舌红少津,甚则舌有裂纹,脉细数。以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和阴虚证共见为临床特征。
胃热证:胃脘部灼热疼痛,口渴喜冷饮,胃中热辣,吞酸嘈杂,或食入即吐,或消谷善饥,能食消瘦或齿龈红肿热痛溃烂,或鼻衄、齿衄,或吐血鲜红,或口臭心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以胃脘灼痛、口渴、便秘等里热炽盛证为临床特征。
鉴别分析
胃阴虚证与胃热证均有热象,具备了津伤胃热,胃失和降,纳运失职的共同病机,故有胃痛、善饥、口干渴、大便干结、烦热、呕吐、形体消瘦、舌红、脉数的共同症状。
胃阴虚证:因胃中津液不足,阴不制阳,虚火内生,胃虚有热,气机不利,胃中失和,则纳食减少,饥而不欲食,正如《张氏医通》所云「饥不能食,此证有二:一属胃中虚热,六君子加姜汁、炒川连。一属阴火乘胃,六味丸加赤桂五味。」饥,因有热消谷,不欲食则属胃纳不佳。胃中阴津亏乏,胃络失于濡润滋养,经脉失运,气滞不通,脉络拘急,则胃脘部隐隐作痛。胃为中焦阳土,开窍于口,若津伤液燥,不能濡润食道及口咽,则口咽干燥,属阴津不足,非实火耗津,故所饮亦不多。《古今医统大全》认为:「若胃虚亡液阴亏而为渴者,血受病也,常用甘温辛酸之剂滋其阴,阴生而燥除,燥除而渴已矣。」胃肠相接,胃液充足,则能下润肠道,传送糟粕成粪便而排出体外,若阴液不足,大肠失于滑润,传导失职,则出现大便干结,或便意缺乏,「此由脾胃有热,发汗太过,则津液竭,津液竭,则胃干结,热在内,大便不通也」(《诸病源候论》)。胃有虚热,气机不畅,胃气失和,故胃脘部痞塞满闷,因虚致痞。「痞满与胀满不同,胀满是内胀而外亦形,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痞满,宜调中补气血,消痞清热,攻补兼施」(《寿世保元》)。阴液不足,精血不充,则形体消瘦。胃阴虚损,胃不得濡润,胃气失于顺降而上逆,则为干呕。虚火上逆动膈,则呃逆;胃阴不足,虚火内生,故午后及夜间烦热。舌红少津,甚则舌有裂纹,脉细数,为阴虚津不上承,内有虚火之象。
胃热证:胃中蕴热,壅滞经脉,气血逆乱,气机阻滞,则胃脘部灼热疼痛。里热炽盛,灼津耗液,津不上承,则烦渴,引水自救。肝经郁热,横逆克犯胃土,肝胃气热,逆而上奔,可见吞酸嘈杂,呕吐,食入即吐。对吐酸的病邪病位,《玉机微义》认为:「谨按吐酸一证,以病机言之,则属于热,以脏腑论之,则脾胃受病」。刘完素认为:「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流而不腐,动而不蠹,故吐呕。酸者,胃膈热甚,则郁滞于气,物不化而为酸也。酸者,肝木之味,或言吐酸为寒者误也。」「胃膈热甚则为呕,火气炎上之象也」。《症因脉治》对胃热呕吐进行了辨证:「胃火呕吐之症,食入即吐,其味或酸或苦,五心烦热,夜卧不宁,口中干渴,二便阻涩,此胃火呕吐之症也。」胃中有火,火能杀谷,腐熟过盛,则消谷,谷消则善饥,「中消主胃……消中者,胃中蓄热,善食而瘦,燥热郁甚……」胃腑蕴热,循经上蒸,气血壅滞,故齿龈红肿热痛溃烂,阳明胃热熏蒸,火迫气逆,热伤荣血,血随火气升逆而为上部出血:鼻衄、齿衄、吐血鲜红,胃中腐浊之气随火上行,则口臭。火热内盛,消灼肠中津液,大肠阴液亏乏,不能滋润肠道,传导失职,故大便秘结。胃火壅盛,下及膀胱,热盛伤津,小便化源亏乏,故小便短赤。因此,《温疫论评注》认为:「热到膀胱者,其邪在胃,胃热灼于下焦。在膀胱但有热而无邪,惟令小便赤色而已,其治在胃。」舌质红,苔黄,脉滑数,为里热内盛,气血运行加速之征。故《脉经》曰:脉「滑疾,胃中有热。」
胃阴虚证与胃热证,就其临床症状而言,二者均有胃痛,但前者是胃脘部隐隐作痛,属阴液不足,胃络失养所致;后者是胃脘部灼热疼痛,属实热气滞胃腑所致。二者均有善饥,但前者是饥而不欲食,属虚火盛,但胃纳差;后者是消谷善饥,属胃火盛,腐熟过亢所致。二者均有津伤的症状,但前者是口咽干燥,属阴虚不濡润口腔、咽喉所致;后者是口渴喜冷饮,属邪实热盛,伤津耗液。二者均有大便干结,但前者是阴液亏虚,不润大肠,传导失职;后者是热盛肠燥,糟粕不行。二者均有烦热,前者是阴虚发热而心烦;后者是热盛扰乱心神而烦躁。二者均有呕吐,但前者是虚火气逆的干呕呃逆;后者是胃火挟肝气上逆的呕吐吞酸嘈杂。此外,胃阴虚证,尚兼有食欲不振、胃脘痞满的胃阴不足、受纳功能低下的症状;而胃热证,则兼有食欲旺盛,并有齿龈红肿热痛溃烂,口臭,鼻衄,齿衄,吐血鲜红的胃腑功能亢进、热蒸胃络、迫血妄行和胃热挟浊气上逆的症状。胃阴虚证的舌脉是舌红少津,甚则舌有裂纹,脉细数;胃热证的舌脉是舌红苔黄,脉滑数。前者是阴虚津伤;后者是热盛气血运行加速。
胃阴虚证和胃热证,就其病机病势而言,前者病机为胃中阴液亏虚,失其濡养滋润,上不能润咽,下不能滑肠,受纳功能低下,胃失和降,虚火内生;后者病机为胃火炽盛,受纳功能亢进,热盛伤津,热迫血行,和降失常,气血壅盛。前者是阴虚生内热为虚热证;后者是火热内炽为实热证。阴虚多致热盛,热盛又损阴液,而致阴虚,二者互为因果,临床阴虚和热盛可同时并见,不管起因是阴虚,抑或是热盛,终能导致阴虚热盛的共同病理转归。若胃阴虚日久,亦可损伤肾阴,形成胃肾阴枯液涸;若胃火炽盛,津伤液燥,则可形成噎膈;邪热挟浊气,上壅气机,则可致痞满;热炽胃中,蒸腾于外,可致身热;津伤筋脉失养,则病痉证;邪热循经上攻,则病头痛;若胃热日久,耗气伤阴,则可形成胃的气阴两虚证。胃阴虚证和胃热证,二者病位均在中焦胃脘,但后者常与肝相关。
胃阴虚证和胃热证,就其病史病程而言,前者多有胃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病史,多见于热性病或温热病后期,津伤未复;后者多有感邪化热,或热邪内犯,或肝郁化火,或嗜食辛辣煎炒之品的病因。前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胃脘隐痛,呈慢性发作,时作时止;后者起病较急剧,病程较短,胃脘灼痛,急性发作。
胃阴虚证,治疗宜滋阴养胃,降火和中,方用养胃汤(《临证指南医案》),《类证治裁》认为:「若脾阳不亏,胃有燥火,则当用香巖养胃阴之法。凡病后热伤肺胃津液,以致虚痞不食,舌绛嗌干,烦渴不寐,便不通爽,此九窍不和皆胃病,岂可以芪术升柴治乎?故先生必用降胃之法,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此即宗《内经》『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之理也。故治胃阴虚不饥不纳用清补……」胃热证,治疗宜清胃泻热,降逆和中,方用清胃散(《脾胃论》)。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