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中医科

潮热经方有哪些

时间: 阅读:5714

潮热经方有哪些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健康管理师

健康管理师

2025-04-04 08:17:56

出现骨蒸潮热的情况,一般是跟肾阴不足有一定的关系的,建议可以适当的服用一些六味地黄丸或者是知柏地黄丸等滋补肾阴的中药来进行调理,一般是可以达到理想的改善效果的!也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紫苏
    回复
    2023-10-11 19:19:05

    二二三、“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前面三二条辨已介绍过调胃承气汤,中脘穴至神阕段 有压痛、拒按 时,就是调胃承气汤证,堵在十二指肠处,即胃跟小肠的连结段。不在胃里故“ 不吐 ”,又下不去,故“ 不下 ”,大便没有,不上不下很难受,自然“ 心烦 ”。

    调胃承气汤里有大黄、芒硝和炙甘草,比例为4:2:2,大黄用酒洗过,攻?下的力量就没那么快,炙甘草让原本攻下速度快的大黄芒硝停在十二指肠,芒硝把它打散,大黄把它清出来。

    二二四、“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鞭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大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一定要等到外证已解才可攻里。“ 不恶寒 ”代表外证欲解,还未全部去掉时会有“ 身重、短气 ”,但“ 脉迟 ”,脉已缓下来,代表病人在恢复中。“潮热、腹满”是阳明证,这时可以攻里。

    阳明的主证:一、潮热,二、不恶寒,三、燥渴,四、腹满。

    大、小承气汤如何区分?这一条辨不是很清楚,是因为宋朝后人把《伤寒杂病论》一分为二,拆成《伤寒》和《金匮》使然。

    现把《金匮》里的几个方子拿来一起解读,消化系统的病就完整了。阳明讲的是实,非热(发炎),肠胃炎不在此列。

    《金匮》里有 大黄甘草汤 :大黄2钱,甘草1钱。《灵枢·平人绝谷第三十二》:“胃……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人胃的下方常留食物二斗,可维持生命7天。如果这食物坏死了或不干净,要马上清除它, 那如何知道食物坏死了? 出现朝食暮吐现象,早上吃下去的食物到黄昏时吐出来,代表食物在胃里并没有消化掉,用大黄甘草汤。

    经方有两个朝食暮吐证:一、虚证,条辨一三四,吴茱萸汤;二、胃家实证,大黄甘草汤,为阳明证第一处方,舌苔一定是黄的,会恶心。吃坏食物,经方开的就是大黄甘草汤,只有两味药。

    第二个处方才是 调胃承气汤 ,堵在十二指肠,幽门挡到了吐不出来,梗在中膈的位置,下脘建里水分一带有压痛,心里很难过,知道里面有东西梗到,有实的时候是持续24小时痛,虚证是时好时坏地痛,可以问病人:“痛是持续的还是断续的?”

    如果堵在小肠里,是第三个处方 小承气汤 。 如何知道堵在小肠里? “腹大满不通”,主要症状是排气,因为大肠里是空的,所以会不断地放屁,舌苔黄,肚子持续地痛,拒按,关元穴有压痛点。小承气汤三味药:大黄、厚朴、枳实。

    如果堵在大肠里,是第四个处方 大承气汤 :大黄、芒硝、厚朴、枳实四味。 如何知道堵在大肠里? 七天没有大便,小便深黄(任何阳明燥实小便均是黄色),无屁,有的大便如鞭子(大肠四周堵住,只留中间一条通路),有的一天十几次下利(只留小肠壁一丝缝,只能排水),天枢穴有压痛点。

    如果堵在阑尾,是第五个处方 大黄牡丹皮汤 。如何知道堵在阑尾里? 足阳明经经过阑尾,故急性阑尾炎的人右腿膝盖弓起会比较舒服,足三里下一寸阑尾穴有压痛点。大黄牡丹皮清阑尾炎,大部分人痛右边,少数人痛左边。学习经方后要对经方有信心,不要轻信西医说盲肠化脓破裂很危险必须开刀,盲肠还是很有用的,虽然小小的一段,《金匮》中再详解。

    如果痛的地方瞬间不痛,一摸下腹这块很烫,其它地方冰冷,就是盲肠破裂转腹膜炎了。西医治疗不停地用抗生素,经方用 当归赤豆散 ,赤小豆和当归两味药,但是赤小豆必须发芽(平常发出芽后放冰箱冷冻备用,定期检查更换新的)。胆囊结石致胆破裂与腹膜炎同证,也用当归赤豆散。破裂后腹膜会把它包起来成不规则型,发芽的赤小豆取其药性,可以深入不规则处。不用煮,两味药打在一起,粘答答的吃下去,效果很好,病人马上能动,原来不能动因为一动就痛。

  • 泠青沼
    回复
    2023-10-11 19:19:05

    发表方一:豆豉同葱白一起食用;方二:食用生姜、小蒜或葱白;方三:茗茶饮服;方四:杏仁与醋同煎汁饮服。
    攻里方一:大黄煎汤服;方二:桃仁煎汤服。
    和解方一:防风、黄连、五味子煎汤服;方二:赤小豆、薏苡仁、粳米食用;方三:甜菜汁、生瓜菜汁饮服;方四:大枣、杏仁、桃仁、乌梅、橘皮煎汤服;方五:鸡蛋生吞一枚或打破煮成浆啜食;方六:胎盘血饮服。
    温经方一:附子或人参煎汤服:方二:黑大豆炒焦后用酒热服;方三:韭根、葱白煎服;方四:蜀椒、胡椒煎汤服;方五:鸽屎炒焦后用酒饮服。
    食复劳复方一:麦门冬同甘草、竹叶、粳米一同煎汤服;方二:饭烧成灰研末饮服;方三:橘皮水煎服;方四:鳖甲烧存性研末用水冲服。

  • 云胡不喜
    回复
    2023-10-11 19:19:05

    玄武汤 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 茯苓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 上五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加减玄武汤【处方】 白术1两,芍药1两,白茯苓7钱,甘草3钱。 【功能主治】伤寒数日未解,六脉浮沉,身疼头痛,恶寒潮热,咳嗽痰喘,遍身疼痛,手足冷痹,饮食少思,脏腑溏痢,四时伤寒。 【用法用量】上用生姜5片,煎至8分服。 头痛,加川芎、细辛;泄泻,加木香、藿香;咳嗽,加五味子、半夏;遍身疼痛,加官桂、川芎;有痰,加南星、陈皮;水泻,加军姜、木香;四肢疼痛,加附子(名真武汤);心烦,加人参、麦门冬;热未除,加黄芩、干葛;3日无汗,如疟恶寒恶热,加麻黄、桂枝。 【摘录】《臞仙活人方》卷二

  • 木槿
    回复
    2023-10-11 18:18:55

    中医内科经方药体系大体可分成下列几大系统:

    麻黄桂枝系、柴胡系、白虎承气汤系、四君四物系、六味地黄系等。


    本系方剂皆出自《伤寒论》、《金贵要略》,其主方麻黄汤、桂枝汤原为外感风寒之主方,但通过各种加减化裁,变化出一个庞大的方剂体系,不仅治疗外感有效,同时在治疗各种内伤病方面也有极为显著的效果。

    1.麻黄汤类方:


    ①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组成,水煎服用,治疗头痛,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脉浮而紧的风寒表证;

    近人通过大量临床资料及试验证明,此方对感冒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证明古人所谓风寒表证,大体上就是西医所说的病毒性上感;


    ②此方加生石膏,为大青龙汤,主治头痛,身痛,发热恶寒,恶寒口渴,烦躁,脉浮紧,此为表实兼有里热,即风寒表证入里化热之主方。

    近人用此方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恒有疗效,如加银花、连翘、公英、败酱等清热解毒药则疗效更确切。


    ③大青龙汤去桂枝、姜、枣,名为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中医谓此方适应烦、喘、渴、咳四大证。

    用现代医学观点来看,此方适合于一切支气管、肺部之感染,包括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以及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之肺不感染。


    ④麻杏石甘汤去杏仁名越婢汤,主治分水,一身体悉肿,。

    近人经验可治疗急、慢性肾炎及各种内分泌性浮肿。


    ⑤麻黄汤去桂枝,名三拗汤,治疗风寒咳嗽及喘息。


    ⑥麻黄汤加白术,名麻黄加术汤,治疗各种风湿疼痛;


    ⑦麻黄汤去桂枝、姜枣加薏苡仁,名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治疗风湿一身尽疼,发热,日普所剧者;


    ⑧麻黄附子细辛汤,乃阳虚感寒之主方,可治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沉细。

    近人认为此方对一切病毒性上感均有较好的疗效,尤其适合于体质素虚、血压偏低的上感,另外对病窦综合征亦有一定疗效;


    ⑨上方去细辛,加甘草,名麻黄附子甘草汤,作用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同,但解表寒之力较弱。

    桂枝汤号称“群方之冠”,方出《伤寒论》,由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组成,主治头痛,发热恶寒,有汗,脉浮紧,此为风寒表虚证,即现代之伤风感冒类。此方之主要运用不在治疗伤风感冒,而在通过加减化裁,治疗一系列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的诸多内伤病证。

    ①此方加厚朴、杏仁,名桂枝加厚朴杏子让,治风寒喘息;

    ②此方加葛根,名葛根汤,治分喊表虚兼项背强几几;

    ③此方去芍药,名桂枝去芍药汤,治表虚兼脉促而胸满者;

    ④此方加附子,名桂枝附子汤,治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

    另外,还有三组方药在临床上使用范围较大,疗效亦确切,通常将其视为桂枝汤类方。

    ①苓桂术甘汤类方

    a.(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治心下逆满,气上冲心,起即头眩,身为振振摇,此为脾虚痰饮证;

    现代医学观点看,此证可能包括心脏病、心衰、胃肠功能紊乱等。

    b.此方去桂枝加干姜,名肾着汤,治寒湿所伤,腰部冷痛;

    c.此方白术,加大枣,名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脐下悸,欲作奔豚;

    d.此方去白术加黄芪,防己,名防己茯苓汤,治皮水,四肢肿,水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

    e.此方去白术加生姜,名茯苓甘草汤,治伤寒,汗出不渴。

    ②五苓散类方

    a.五苓散:由茯苓、猪苓、白术、泽泻、桂枝等药组成,主治外感风寒、内聚水湿之证。主要临床用来治疗头痛,发热恶寒,小便不利,水肿身重等;

    以现代医学观点来看,此方可适用于所有浮肿患者,包括心性浮肿、肝性浮肿、肾性浮肿等;

    b.此方去桂枝,名四苓散,主治水肿,又治内伤饮食,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少腹作胀;

    f.此方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

    g.此方去桂枝、泽泻,名猪苓散,治病在膈上,呕吐思饮者;

    h.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治小便不利;

    i.加苍术,名苍术五苓散,治寒湿;

    j.加羌活,名元戎五苓散,治中焦积热;

    k.家生石膏、滑石、含水石,名桂苓甘露饮,清六腑之热;

    l.加人参,名春泽汤;再加甘草,合四君子,亦名春泽汤,均可治疗无病而渴或病差而渴。

    本系方剂大多出自《伤寒论》、《金匮要略》,其代表方剂小柴胡汤、四逆散、逍遥散均属中药和解剂范畴。

    1.柴胡汤类方


    ①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之代表方,由柴、芩、参、草、姜、夏、枣等七味药物组成,主治少阳证,即半表半里证。临床表现为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脉弦苔薄白。


    从现代医学观点看,此证与亚急性、慢性炎症之全身反应性临床表现相类同,因此人们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胆囊炎、肝炎、胰腺炎、胸膜炎、盆腔炎、关节炎、胃炎、肠炎之亚急性、慢性过程,经常取得满意疗效。本方通过多变的加减法,对其他疾病之对症治疗亦能得心应手。


    加减: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党参,加瓜蒌;

    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

    胁下痞鞭,去大枣,加牡蛎;

    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

    外有微热而不渴,去党参,加桂枝;

    咳嗽者,去党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


    ②柴胡桂枝汤: 为小柴胡汤加桂枝,主治太少合证,即小柴胡汤证和桂枝汤证,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弦,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头痛,发热恶寒等症。


    ③大柴胡汤: 为小柴胡汤去党参,加枳实,大黄,白芍,主治少阳阳明合证,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弦,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郁郁微烦,心下痞鞭,腹满而痛,大便燥结,舌苔黄厚燥,脉弦有力。


    ④复方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加川楝子,元胡,木香,公英,可治疗急性胆囊炎、溃疡病穿孔等。


    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为小柴胡汤加茯苓、铅丹、桂枝、大黄、生龙骨、生牡蛎,主治三阳合证,神浮阳越,临床主要表现为“伤寒***日,胸满烦惊,谵语,一身尽重”。


    ⑥柴胡陷胸汤: 为小柴胡汤加瓜蒌、黄连、枳实,治疗往来寒热,胸膈饱闷,按之则痛,口苦苔黄。


    ⑦柴平汤: 即小柴胡汤加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治肝气郁结,胸胁疼痛。


    ⑧柴胡加芒硝汤: 即小柴胡汤加芒硝,治“伤寒十三日,腹满谵语者”。


    ⑨柴胡桂枝干姜汤: 为小柴胡汤去半夏、姜、枣,加桂枝、干姜、花粉、牡蛎,治胸胁满而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

    2.四逆散类方


    ①四逆散: 为本类方之代表方剂,为调和肝脾、和解内外之主方,该方由柴胡、枳实、白芍、甘草四味药物组成,《伤寒论》谓此方主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泻利下重”。说明此方可治疗由于全身各系统之疾病引起之四肢逆冷。

    后世医家通过临床实践,认为上述主治可归纳为调节内外,其意在使内外之阴阳调和,四肢逆冷乃解。


    以现代医学观点看,此证为属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之手足逆冷,这种植物神经功能之紊乱可由全身各系统的疾病引致。


    另外,四逆散尚可调和肝脾。所谓调和肝脾,即治疗肝胃不。肝胃不和的实质是肝木克土,临床表现为口苦咽干,急躁易怒,胸胁胀满。以现代医学观点看,此方可治疗慢性胃部疾患和慢性肝脏疾患。


    ②柴胡疏肝散: 为四逆散加川芎、香附,是肝郁胁痛的首选方,适应一切肝病之肝痛。


    ①逍遥散(《合剂局方》)为此类方剂之代表方,由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柴胡煨,薄荷组成,为主治肝郁脾虚之主方。临床适应证为口苦咽干,急躁易怒,胸胁苦满,脘腹胀满,食欲不振,体乏无力。


    以现代医学观点看,此方适应慢性肝病,胃病,胆囊及胆道疾患。


    另外,依据肝主冲任的理论,此方是中医调经之主方,适应于月经提前、错后、不定期。

    又依据肝开窍于目的理论,此方为中医治疗眼疾之主方,适应视网膜、球后视神经疾患等。


    ②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主治肝郁火旺之证。


    ③黑逍遥散:(《医略六书·女科指要》),为逍遥散加熟地,增加滋阴补血之力,主治肝郁脾虚、气血亏损。


    ④抑肝散:逍遥散去白芍、白术,加川芎、苍术、钩藤,主治肝郁燥烦,夜寐不宁。

    本系方药多出自《伤寒论》,大体可归纳为三组类方:白虎汤类方、承气汤类方、泻心汤类方。除《伤寒论》原有方药外,后世诸家,尤其是温病学派对系统方药有大量补充。

    1.白虎汤类方


    ①白虎汤由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四味药组成,是《伤寒论》著名方剂,主治阳明经证(大热、大渴、大汗、大脉)。

    以现代医学观点看,本方加减化裁,可治疗一切高热疾患,即适合于各种感染性疾患之发烧,又适宜于各种理化因素引起的发烧,有人称此方为中医热症之首方,是不过分的。


    ②人参白虎汤:即白虎汤加人参,主治里热炽盛、气阴两虚。


    ③白虎加桂枝汤:即白虎汤加桂枝,主治“温疟者,其脉平,身无寒但热,关节疼烦,时呕。”亦有用此方治风湿性关节炎,伴发热、血沉快。


    ④白虎加苍术汤:即白虎汤加苍术(《活人书》),主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肿痛,头痛如裹,烦热胸闷,口渴不饮。


    ⑤羚犀白虎汤:白虎汤加羚羊角,犀角(可用水牛角代之),主治外感温病,气血两亏,高热烦渴,神昏谵语。


    ⑥化班汤:白虎汤加玄参,犀角,主治热入血分,谵语,发斑,舌绛苔黄。


    ⑦竹叶石膏汤:人参白虎汤去知母,加半夏、麦冬、竹叶,主治余热未情、气阴两伤,证见身热多汗,口干喜饮,虚羸少气,气逆欲呕。


    从现代医学观点看,此方适合于一切热病后期,病人存在明显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且交感神经功能偏亢之候。

    2.承气汤类方


    此类方多出自《伤寒论》,


    ①大承气汤为此类方剂之代表方,有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四味药组成,主治阳明腑证,证见痞、满、燥、实四证。

    从现代医学观点看,此方加减化裁可治疗一切急腹症,包括阑尾炎、肠梗阻、胆囊炎、胰腺炎等。


    ②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去芒硝,主治胸腹痞满,苔老黄,脉滑数。


    ③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去枳实、厚朴,加甘草治腹痛拒按,舌苔老黄,脉滑数。


    ④三化汤(《活法机要》):大承气汤去芒硝,加羌活,治中风,便溺阻隔。


    ⑤凉膈散(《局方》),调胃承气汤加黄芩、连翘、栀子、薄荷、蜂蜜,主治肺胃实火,证见胸膈烦热,大便秘结,咳唾血痰,口舌生疮,苔黄脉数。


    ⑥大陷胸汤:小承气汤去甘草,加甘遂,证见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不可近,大便燥结,口舌干燥,小有潮热。


    ⑦大陷胸丸:大陷胸汤加葶苈子、杏仁、练蜜为丸,主治与大陷胸汤略同,惟其作用较缓和,适合于该病发病较缓者。


    ⑧桃核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桂枝,主治膀胱蓄血证,证见少腹急结,其人如狂,小便自利,大便下血。


    ①泻心汤方出《金匮要略》,由大黄、黄连、黄芩三味组成,主治邪火内炽所形成的各种病变,如高热、便秘、溲赤、舌苔黄厚腻、脉数、胸中烦热、黄疸、吐血、衄血、疔疮痈肿。


    ②此方加枳壳、木香,名胆道排石汤2号(大连医学院),主治胆石症、胆囊炎。


    ③枳实导致汤(李东垣):枳实、白术、茯苓、泽泻,主治湿热交阻于胃肠,下痢赤白等证。


    ④附子泻心汤:泻心汤加附子,主治心下痞鞭,恶寒,汗出。


    ⑤半夏泻心汤:泻心汤去大黄,加半夏,干姜,党参,大枣,甘草,主治寒热互结于胃肠,临床证见心下痞鞭,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等。


    ⑥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重用甘草,主治呕而痞,肠鸣下利,纳谷不化,烦躁不安。


    ⑦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减干姜用量,加生姜,主治呕而痞,肠鸣下利,干噎食臭。


    ⑧葛根芩连汤:泻心汤去大黄,加葛根、甘草,主治汗出而喘,身热不利。


    ⑨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泻心汤去大黄,加黄柏、栀子,主治火热成毒证,如疔痈、疮疡、丹毒、发颐等一切火聚成毒之证。


    今年日本学者报告本方治疗老年性痴呆甚效。


    ⑩石膏汤(《外台秘要》):泻心汤去大黄,加黄柏、香豉、栀子、麻黄、生石膏,主治表证入里化热,证见头痛无汗,发热恶寒,口渴面赤,燥烦。


    ⑾普济消毒饮(李东垣):泻心汤去大黄,加板蓝根、玄参、牛蒡子、马勃、连翘、陈皮、甘草、僵蚕、柴胡、薄荷、桔梗、升麻,主治热毒上功所致之痄腮发颐,大头瘟证,头面丹毒等,以知其对流行性腮腺炎有特效,可抑制腮腺炎病毒。

    本系方剂指由四君子汤与四物汤二方加减化裁而来的系列方剂。两方出自《合剂局方》,四君补气,四物补血,均属扶正固本之要方。有时二者单独加味,组成一系列宜气固本剂和养血补血剂;有时二方相互结合,形成气血双补剂。总之本系方药是中医扶正固本之重要系列。

    1.四君子汤类方


    ①四君子汤为著名方剂,由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四药组成,主治脾胃气血证,临床表现颜面萎黄,食欲不振,体乏无力,少气懒言。本方为中医治疗虚寒性脾胃证候的基础方。

    拨那个西医角度来看,此方可治疗一切胃肠道慢性疾病,包括溃疡病、萎缩性胃炎、结肠炎、慢性痢疾等,另外还可以治疗贫血、神经衰弱、脱发等,总之凡属全身功能低下的疾病,多可以此方加味化裁治疗。


    ②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四君子汤加半夏、陈皮,治疗脾胃虚寒,胸膈闷满。


    ③异功散(《小儿药证直决》):四君子汤加陈皮,主治脾胃虚寒,不思饮食。


    ④香砂六君子汤(《局方》):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主治脾胃虚寒,脘腹疼痛。


    ⑤六神散(《效良方》):四君子汤加扁豆、黄芪、姜、枣,主治脾胃虚弱,津气不足,虚乏身热。


    ⑥参苓白术散(《合剂局方》):四君子汤加山药、白扁豆、莲子肉、桔梗、薏苡仁、缩砂仁,主治脾胃气虚,湿滞中焦,临床证见颜面萎黄,食欲不振,体乏无力,少气懒言,脘腹胀满,肠鸣腹泻。


    ⑦归脾汤(《济生方》):四君子汤加当归、圆肉、木香、远志、酸枣仁,主治心脾两虚,证见淹没萎黄,食欲不振,体乏无力,少气懒言,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⑧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四君子汤去茯苓,加当归、唤起、陈皮、柴胡、升麻,主治中气不足,证见颜面萎黄,食欲不振,体乏无力,少气懒言;或兼自汗,渴喜热饮,头痛畏寒,脉虚大;或兼吐血,衄血,便血,尿血。


    ⑨调中益气汤(《脾胃论》):补中益气汤去当归,加木香,易白术为苍术,主治中气不足,脾胃湿滞,气机不畅而见的胸闷体倦。


    ⑩黄芪人参汤(《脾胃论》):主治夏日暑热太盛,热伤元气,乏力,困倦,发热,厌食,汗出不止。


    ⑾升阳益胃汤(《兰室秘藏》):补中益气汤去升麻,加半夏、羌活、独活、白芍、防风、茯苓、泽泻、黄连、生姜、大枣,主治脾胃气虚,脘腹不舒,肢节疼痛。


    ⑿妙香散(《和剂局方》):归脾汤加麝香、辰砂、山药、桔梗,主治心气不足,意志不定,惊悸恐怖,喜怒无常。


    ⒀归脾汤加生脉散为治疗低血压之效方。


    2.四物汤类方

    ①四物汤为著名方剂,由当归、白芍、川芎、熟地四药组成,主治营血虚损,冲任不和,临床见妇人经血不调,脐腹作痛,崩中漏下,血瘕积聚,颜面不华,舌淡苔薄,脉沉细。

    西医认为本方临床用途甚光,可用于月经不调,子宫肌瘤,卵巢囊肿,陈旧性宫外孕等,此外尚可用来治疗肝脏疾患,冠心病,皮肤病及外伤等。


    ②胶艾汤(《千金翼》):四物汤加阿胶、艾叶、干姜、甘草,治胎产崩漏。


    ③胶艾四物汤(《古今医鉴》):胶艾汤加蒲黄、 黄连、 黄芩、 生地、 栀子、地榆、白术、甘草,主治妇人血虚火旺,血崩不止。


    ④桃红四物汤(《古今医鉴》):四物汤加桃仁、红花,易白芍为赤芍,治血虚血淤,广泛适用于跌打损伤,妇产可症块,经闭,痛经,死胎不出,恶露不止。


    ⑤知柏四物汤(《证因脉治》):四物汤加知母、黄柏,治血虚兼阴虚火动,此方以蜂蜜练为丸,名公用于汤剂类同,惟药效较缓。

    ⑥艾附暖宫丸(《直指方》):四物汤加艾叶、香附,以蜡糊为丸,主治血虚宫寒久不受孕。


    ⑦玉镯散(《本事方》):四物汤加调胃承气汤,治疗经团腹痛拒按,六脉有力。


    ⑧佛手散(《本事方》):四物汤去熟地、白芍,治妇人血虚感冒,胎动下雪,胎死腹中。


    ⑨八珍汤(《丹溪新法》):四物汤加四君子汤,主治气血两亏,营卫双虚。再加黄芪,肉桂,名十全大补汤(《局方》),气血双补力更大。


    ⑩学府逐瘀汤(《医林改错》):桃红四物汤加柴胡、枳壳、甘草、桔梗、牛膝,主治上焦淤血,症见头痛,胸闷,胸中烦热,急躁易怒,心悸不眠,呃逆干呕。

    此方乃当前广泛运用之方剂,西医诊断之偏头痛,动脉硬化之头晕,头痛,耳鸣,冠心病,皆可以此方治疗获效;尚可治疗神经衰弱,盆腔炎,不明原因之发热。


    ⑾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桃红四物汤加元胡、五灵脂、甘草、乌药、枳壳、丹皮、香附,主治膈下血瘀,两些积块,胁疼不移。

    ⑿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桃红四物汤加元胡、蒲黄、五灵脂、没药、干姜、肉桂、小茴香、主治少腹血淤,经来腹痛。


    ⒀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桃红四物汤去生地、当归,加老葱、姜、枣、麝香,主治头面血淤,耳聋,酒糟鼻。


    ⒁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桃红四物汤去生地、赤芍,加没药、五灵脂、甘草、地龙、秦艽、香附、牛膝,主治气血痹阻,关节疼痛,全身疼痛。


    ⒂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桃红四物去生地,加地龙、黄芪,主治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口角流涎,语言蹇涩。


    ⒃冠心Ⅱ号(北京地区协作组方):为四物汤去生地、当归,加红花、降香、丹参,主治冠心病、心绞痛之效方。


    ⒄生化汤(《付青主女科》):四物汤去芍药、生地,加桃仁、黑姜、甘草,主治产后胞寒,淤血内阻,症见少腹冷痛,恶露不行,我国居民产后常规用此方。


    ⒅温经汤(《金贵要略》):四物汤去生地,加党参、阿胶、麦冬、桂枝、丹皮、生姜、半夏、甘草、吴茱萸,主治冲任虚寒,淤血阻滞,临床症见月事不调,经期错后,或逾期不止,少腹冷痛,久不受孕,另外尚可治疗暮即发烧,手掌烦热,唇口干燥。

    先有肾气丸,此方出自《金贵要略》,由生地、山萸、山药、丹皮、茯苓、泽泻、附子、桂枝八药组成,即六味地黄丸加附桂。五代时著名小儿科医家钱乙将上方之桂、附去除,定名六味地黄汤,以此方加减化裁,出现了一系列以补肾为主要功能的方剂系列。

    1.六味地黄汤(丸)类方


    ①六味地黄汤又叫六味地黄丸,方出《小儿药证直诀》,此方可汤服,亦可炼蜜为丸,故有汤、丸两种名称。此方由生地(熟地亦可)、山萸、山药、丹皮、茯苓、泽泻组成,为滋补肾阴之代表方。治疗症状为头晕、眼花、耳鸣、腰酸、腿困、骨蒸潮热、五心烦热、盗汗。

    现代医学认为,此方之适应症大多与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有关,同时此方可增加机体免疫功能,临床对白血病、食道癌、高血压、糖尿病、青光眼、慢性肾炎、慢性肝炎、红斑性狼疮、肺气肿、肺心病、妇女月经不调均可加减使用。


    ②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系六味地黄汤加知母、黄柏,治阴虚火旺,内热著者。


    ③杞菊地黄汤(《医级》),系六味地黄汤加枸杞、菊花,治肝肾阴虚,眼花涩痛。


    ④都气丸(《医宗己任编》),系六味地黄汤加五味子,治肾不纳气,呼吸困难。


    ⑤八仙长寿丸(《医级》),系六味地黄汤加麦冬、五味子,治肺肾阴虚,喘咳频频。


    ⑥左归饮(《景岳全书》),系六味地黄汤去丹皮,加枸杞、甘草,治肾水不足,阴液亏损,腰酸遗精,口燥盗汗,大渴引饮。

    2.肾气汤(丸)类方


    ①肾气丸,此方出自(《景岳全书》),为补肾阳之代表方剂,方由干地黄、山萸肉、山药、丹皮、茯苓、泽泻、桂枝、附子组成,适用于头晕、眼花、耳鸣、腰酸、腿困、形寒怯冷、自汗、尺脉弱;同时亦适应在上述症候基础之上出现的阳痿、遗精、早泄、全身浮肿、小便不利之证。此方意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所谓“益火之源”即补肾壮阳之意。


    ②济生肾气丸(《济生方》),系肾气丸加车前子、牛膝,治阳虚水泛,浮肿尿少。


    ③十补丸(《济生方》),系肾气丸加鹿茸、五味子,治阳虚日久,面色黧黑,手足冷肿,腰膝无力,身体羸瘦,腰痛酸楚。


    ④右归饮(《景岳全书》),系肾气丸去丹皮,加杜仲、枸杞、甘草,治阴盛格阳,真寒假热。


    ⑤补肾丸(经验方),系肾气丸去丹皮,加黄芪、淫羊藿、破故纸、五味子、仙茅、巴戟天、杜仲、鹿茸、枸杞子、大云,治疗阳痿遗精、腰酸腿冷。

晚上睡觉做梦对人身体有影响吗

红豆杉果实泡酒有什么治疗作用和副作用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