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那日十四味散的常规用药剂量为每日1~2次,每次1.5~3克,每位患者的个人体质实热、脾气虚弱形成的四肢乏力、及疾病严重程度会有所不同,具体用药剂量需要遵临床医嘱后再服用。
该药物的性状为黄白色粉末,气温比较升温,服用后会感到微辛、微咸的感觉。如果在服药过程中发现性状发生了改变,要立即停止使用。不建议自行用药,建议到医院面诊后,遵医嘱使用,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目录1拼音2藏药部颁标准 2.1拼音名2.2英文名2.3标准编号2.4处方2.5制法2.6性状2.7检查2.8功能与主治2.9用法与用量2.10规格2.11贮藏 附:1古籍中的二十五味阿魏散 1拼音
èr shí wǔ wèi ā wèi sǎn
2藏药部颁标准2.1拼音名Ershiwuwei Awei San
2.2英文名2.3标准编号WS3BC014895
2.4处方阿魏 45g 野牛心 15g 肉豆蔻 15g 丁香 15g 肉桂 15g 山柰 15g 荜茇 15g 胡椒 15g 安息香 15g 乳香 15g 石榴子 15g 大蒜(炭) 15g 豆蔻 15g 诃子(去核) 15g 铁棒锤 15g 藏茴香 15g 沉香 15g 猴油 15g 木香 15g 藏木香 15g 宽筋藤 15g 紫草茸 15g 黑冰片(炭) 15g 藏菖蒲 15g 光明盐 15g
2.5制法以上二十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2.6性状本品为灰褐色粉末;气腥,味微辛。
2.7检查应符合散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10页)。
2.8功能与主治祛风镇静。用于五脏六腑的龙病,肌肤,筋腱,骨头的隆病,维 命隆等内外一切隆病。
2.9用法与用量一次1. 2g,一日2次。“四引”(白引、酸引、红引、蒜引)为引, 清晨和傍晚服用。
2.10规格每袋装 12g。
2.11贮藏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青海省药品检验所 起草
古籍中的二十五味阿魏散 《医学入门》:[外集·卷六]杂病用药赋、琥珀,忌生冷荤腥等物一月。贴膏神圣莫及。神效阿魏散天竺黄、芦荟、僵蚕各二钱,阿魏二钱二分,番木鳖...
《杂病广要》:[内因类]骨蒸治骨蒸劳热,四肢烦疼,大便秘涩,无问远近,宜服阿魏散方。阿魏(一分面裹煨面熟为度)川大黄(半两)槟...
《圣济总录》:[卷第九十三骨蒸传尸门]传尸劳)沉香(锉)诃黎勒肉丁香木香莎草根白檀香乳香上一十五味,捣研为末,炼蜜和丸,如鸡头实大,每服一丸,温...
《普济方》:[卷二百三十七尸疰门]传尸复连(附论)早。更将暖水洗面。停息少时。空心都为一服。神人阿魏散(出济生拔粹方)治骨蒸传尸等劳。寒热羸劣。困倦...
《普济方》:[卷二百三十六劳瘵门]骨蒸(附论)
(1)风湿寒邪外袭
主证:背腰拘急疼痛,或连髋股,或引膝胫,或见寒热,腰背觉冷,遇寒则重,得温痛减,脉浮紧,苔白腻。
主证分析:寒湿之邪,侵袭腰背,痹阻经络,寒性收引,湿性凝滞,故背腰拘急疼痛且感觉冷;得温则气血较为流畅,故其痛减;遇寒则血益凝滞,故疼痛加重;风湿寒邪或留于髋股,或下注膝胫,故痛引髋股或膝胫;风寒束表,营卫不和,故见寒热。脉浮紧,苔白腻为风湿寒邪侵袭之象。
治则:疏风散寒,祛湿止痛。
方药:三痹汤加减。
独活10g,秦艽12g,细辛6g,川芎10g,当归12g,熟地15g,芍药10g,茯苓12g,桂枝10g,杜仲12g,牛膝10g,党参12g,黄芪12g,续断12g,防风10g,制川草乌各10g。
方解:方中独活、细辛、川乌、草乌祛风胜湿,散寒止痛,桂枝温经通络,为主药;熟地、续断、杜仲、牛膝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为辅药;川芎、芍药、当归补血活血;黄芪、党参、茯苓、甘草益气扶脾,均为佐药,使气血旺盛,以助主药驱邪外出;使以秦艽、防风祛周身之风湿寒邪从外而解。诸药合用,扶正祛邪,共奏疏风散寒、祛湿止痛之功。
(2)湿热浸淫
主证:背腰及腿部疼痛,活动后痛可减轻,口干不欲饮,无明显畏寒,但恶热,舌红苔黄厚腻,脉濡数。
主证分析:湿热之邪壅滞背、腰、腿部,经脉痹阻,气血郁遏不通,故至疼痛;活动后气机稍有舒展,湿滞得减,故痛或可减轻;湿热内盛,故不畏寒,但恶热;热灼津液,且内有湿邪,故口干不欲饮;舌红苔黄厚腻,脉濡数皆湿热之象。
治则: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方药:四妙丸加味。
苍术10g,黄柏10g,川牛膝15g,薏苡仁30g,鸡血藤30g,栀子10g,川断10g,乳香8g,没药8g,杜仲10g。
方解:苍术苦温燥湿,黄柏苦寒清下焦之热,配薏苡仁清利湿热,再以牛膝通利筋脉,引药下行,兼能强壮筋骨;川断、杜仲,助牛膝强健筋骨,配栀子以助黄柏之清利湿热;乳香、没药行瘀止痛,鸡血藤通经活络。全方共奏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之功。
(3)瘀血阻络
主证:腰背及腿部疼痛,日轻夜重,脊背活动受限,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主证分析:瘀血阻滞经脉,以致气血不能通畅,故背、腰、腿部疼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日轻夜重皆为瘀血内停征象。
治则: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当归10g,川芎12g,桃仁10g,红花10g,没药10g,五灵脂10g,牛膝15g,秦艽10g,土元10 g,羌活10g,地龙15g,香附15g。
方解:方中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没药、五灵脂消肿定痛并增强祛瘀之力,香附行气以活血,牛膝引瘀血下行并能强壮腰膝,秦艽、羌活以除周身痹痛;加土元以配方中地龙通络祛瘀。全方共奏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
(4)肾精亏虚
主证:腰背及腿部酸软疼痛,喜温喜按,腰膝无力,遇劳加重;肾阳虚者,畏寒,肢体怕冷,遇冷痛重,得温则舒,面色?FDAD?白,手足不温,舌质淡,脉沉细;肾阴虚者,心烦失眠,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足跟疼痛,舌质红、脉弦细。
主证分析: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肾之精气亏虚,则腰脊失养,故酸软无力,其痛绵绵,喜温喜按,此乃虚证所见;劳则气耗,故遇劳加重;肾阳虚,不能温煦脊骨筋脉,故畏寒、肢冷;四肢不得温养,故手足不温,遇冷则阳气更显不足,故痛重,得温则阳气易于舒展,则痛轻;面色?FDAD?白,舌质淡,脉沉细皆为阳虚有寒之象;阴虚则阴津不足,虚火上炎,故心烦失眠,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足跟疼痛为肾阴亏虚之象;舌质红,脉弦细均为阴虚有热之征。
①肾阳亏虚
治则:温补肾阳,佐以活血祛风止痛。
方药:乌头桂枝汤加味。
制川、草乌各9g,炙甘草9g,熟地10g,当归10g,川芎10g,独活12g,制乳香9g,制没药9g
,桑寄生15g,细辛3g,蜂房9g,红花9g,肉桂9g,菟丝子12g,川断15g,杜仲15g。
方解:方中菟丝子、肉桂、川断、杜仲温补肾阳,熟地、当归、川芎、红花养血化瘀,独活、桑寄生祛风胜湿,川乌、草乌、制乳没散寒化瘀止痛,细辛以搜肾经风痹,蜂房祛风湿并能解毒。全方共奏温补肾阳,活血祛风止痛之功。
②肾阴亏虚
治则:滋补肾阴,佐以活血祛风止痛。
方药:芍药甘草汤加味。
白芍20g,甘草9g,生地30g,麦冬15g,丹参25g,木瓜15g,乳香9g,没药9g,蜂房9g,川断9g,桑寄生15g,独活9g,枸杞子15g,龟板10g。
方解:方中枸杞、生地、麦冬、龟板滋阴补肾,芍药、甘草缓急止痛,丹参、乳香、没药化瘀消肿止痛,木瓜舒筋活络,桑寄生、独活祛风胜湿以治痹痛,川断补肝肾、行血脉,且可消肿止痛。诸药合用,全方共奏滋阴补肾,活血祛风止痛之功。
(1)雷公藤片
功效: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强直性脊柱炎,风湿痹阻型。
用法用量:每次1~2片,每日3次。
(2)风湿寒痛片
药物组成:青风藤、桂枝、附子、生苡仁、鹿茸、枸杞、黄芪、黄芩等。
功效:祛风散寒,利湿通络,扶正固本。
主治:早期强直性脊柱炎属风湿寒邪痹阻者。
用法用量:每次6~8片,病重者12~15片,每日3次。
(3)腰痛宁胶囊
药物组成:马钱子、土元、乳香、没药、全虫、牛膝、麻黄、苍术。
功效:祛风除湿,温经通络。
主治:强直性脊柱炎,瘀血阻络兼寒湿痹阻者。
用法用量:每次3~5粒,每日2次,用黄酒适量(10~30ml),兑白开水冲服。
(4)类风湿灵液
药物组成:重楼、狗脊等。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壮腰健肾化瘀。
主治:肾精亏虚,风湿寒邪痹阻之强直性脊柱炎。
用法用量:每次20ml,每日2次。
(5)知柏地黄丸
药物组成:知母、黄柏、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
功效:滋阴降火。
主治:早期强直性脊柱炎,属阴虚火旺者。
用法用量:每次1丸,每日2次。
(6)骨刺消痛液
药物组成:川乌、威灵仙、怀牛膝、桂枝、木瓜。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主治:寒湿阻络型强直性脊柱炎。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0~15ml,每日2次。
(7)活络丹
药物组成:蕲蛇、天麻、当归、威灵仙、虎骨(豹骨代)、全蝎、麝香、牛黄等。
功效:祛风除湿,活络蠲痹。
主治:寒湿闭阻型强直性脊柱炎。
用法用量:成人每次1丸,每日2次。孩童服成人量的1/3~1/2,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8)壮腰健肾丸
药物组成:狗脊、鸡血藤、黑老虎、金樱子、千斤拔、牛大力、桑寄生(盐酒蒸)、女贞子( 蒸)、菟丝子(盐水制)。
制法:上药共为细面,炼蜜为丸,每丸5.6g。
功效:壮腰健肾,养血通络,祛风除湿。
主治:肾虚型强直性脊柱炎。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每次1丸,每日2~3次。
(9)鸡血藤膏(胶)
药物组成:鸡血藤煎膏、鲜续断、鲜川牛膝、黑豆、红花。
功效:养血活血通络。
主治:瘀血阻滞型强直性脊柱炎。
用法用量:口服。胶剂可将胶研碎,用水酒各半化服。每日9~15g。每日2次。若膏剂,则用水酒各半炖化服。
(1)强脊宁一号方
药物组成:丹参30g,白芍20g,生地15g,薏苡仁30g,威灵仙10g,独活10g,千年健10g,钻地风10g,川牛膝15g,木瓜15g,香附10g,生甘草6g。
功效:祛风除湿,养血化瘀,壮腰健膝。
主治:强直性脊柱炎早期。
用法用量:水煎服,日1剂。
(2)强脊宁二号方
药物组成:淫羊藿10g,何首乌10g,桑寄生15g,川牛膝15g,当归15g,丹参25g,鸡血藤30
g,白芍15g,独活10g,木瓜15g,威灵仙15g,甘草10g,黑豆10g,黄酒30g。
功效:补益肝肾,养血活血,祛风通络,兼以清热利湿。
主治:强直性脊柱炎中后期。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内服。
(3)扶正化痰汤
药物组成:露蜂房10g,白芥子6g,海藻9g,昆布9g,炒牛蒡9g,山甲片6g,血竭3g,生黄芪60g,当归12g,葛根12g,桂枝6g,枸杞子30g。
功效:补气养血,化痰通络,软坚散结。
主治:早、中期强直性脊柱炎,属正气不足,痰浊阻络型。
用法用量:水煎服,日1剂。
(4)抗风湿1号
药物组成:威灵仙30g,羌活15g,独活15g,生黄芪25g,全蝎6g,土元20g,川楝子25g,元胡25g,当归20g,远志20g。
功效:祛风除湿,养血活血止痛。
主治:血虚血瘀,风湿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
用法用量:水煎服,日1剂。
(5)消痹汤
药物组成:双花30g,连翘20g,寄生30g,川断30g,鸡血藤30g,狗脊20g,枸杞子30g,菟丝子15g,桂枝10g,白术15g,茯苓30g,附子15~20g,威灵仙30g,黄芩15g,木香6g,赤芍15g,丹参20g。
功效:祛风散寒,利湿通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主治:瘀血阻络,风寒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分服。
(6)强脊汤
药物组成:雷公藤25g,生地黄30g,川断15g,金银花30g,川牛膝18g,赤芍15g。
功效:祛风除湿,化瘀通络。
主治:风湿之邪痹阻经脉,兼有瘀滞型强直性脊柱炎。
用法用量:水煎服,日1剂。
(7)散痹汤
药物组成:青风藤40g,生麻黄、桂枝、生姜各10g,制附子(先煎1小时)24g,木通6g,生石膏18g,甘草6g。
功效:祛风壮阳,活络强筋。
主治:寒湿痹阻,阳气偏虚型强直性脊柱炎。
用法用量:水煎服,日1剂。
(8)肾痹汤
药物组成:熟地、首乌、淫羊藿、桑寄生、川断、丹参各20g,杜仲、地龙各15g,川芎、红花各12g,菝葜、金毛狗脊各30g。
功效:益肾养血,祛邪化瘀。
主治:正虚邪实型强直性脊柱炎。
用法用量:水煎服,日1剂,3周为1疗程。
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外用膏药:
(1)六生膏
药物组成与制法:生草乌、生草大戟、生山甲、生桃仁、怀牛膝、麻黄、当归、天麻、羌活、细辛、乌药、白芷、良姜、独活、赤芍、海风藤、红花、威灵仙各75g,生地、熟地、续断、苏木各36g,生川乌、蛇蜕、五加皮各18g,蜈蚣20条。上药用香油7500ml炸枯去渣滤净,炼沸,再入漳丹2700g搅匀成膏,每膏药油7500ml,兑肉桂面75g,冰片3.6g,没药面、雄黄面、檀香面、血竭面各11g,麝香3.6g,乳香面11g,公丁香3.6g,每大张净油30ml,小张15ml。
功效:舒筋活血,追风散寒。
主治:强直性脊柱炎风寒之邪痹阻经络,腰背痛甚者。
用法:贴痛处。
(2)香丹膏
药物组成与制法:麻油240ml熬滚入黄蜡7.5g,化开,次入松香30g,再下黄丹30g,铜绿6g ,轻粉3g,制乳没各9g,共末搅匀成膏。
功效:清热利湿止痛。
主治:湿热型强直性脊柱炎。
用法:敷贴患处。
(3)松川膏
药物组成与制法:松香1500g(第1次姜汁煮,第2次葱汁煮,第3次白凤仙汁煮,第4次烧酒煮,第5次闹羊花煮,第6次商陆根煮,第7次醋煮),桐油1500ml,川乌、草乌、白芥子、蓖麻子、干姜、官桂、苍术各120g,用桐油熬诸药至药枯,滤去渣,入牛皮120g,烊化,用制过松香渐渐收入,离火,加樟脑30g,麝香9g,厚纸摊之。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温经通络止痛。
主治:寒湿型强直性脊柱炎。
用法:贴腰脊痛甚处。
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熏洗疗法:
(1)强脊炎蒸熏方
药物组成:威灵仙、生甘草各60g,羌活、独活、川乌、草乌各30g,地鳖虫20g。
功效: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强直性脊柱炎腰背痛重者。
用法:用蒸熏治疗机,每日蒸熏2次,每次30~40分钟,3~4周为1疗程。
(2)强脊炎浸浴方
药物组成:川椒目、海藻、鸡血藤各30g,羌活、独活、制半夏、昆布、木瓜、桂枝各15g,制川乌、制草乌各5g。
功效:温通经络,化瘀止痛。
主治:早、中期强直性脊柱炎腰背疼痛,活动受限者。
用法:上药纱布包之,用水3kg,煎20分钟,倒入浴缸温水中,水量以能浸泡整个人体为度。每次浸浴半小时,每周2次。
(3)热痹外洗方
药物组成:桑枝500g,海风藤、络石藤各200g,?莶草100g,海桐皮、忍冬藤、鸡血藤各60 g。
功效: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主治:强直性脊柱炎湿热阻络,热重于湿者。
用法:诸药共研细末,纱布包扎好,加水3000ml煎煮,过滤去渣,乘热洗浴患部。每日1次,每次约1小时,7~10日为1疗程。
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还有哪些疗法?
1)放射治疗:对脊柱、骶髂关节病变进行深部X线照射,对强直性脊柱炎有效率可达60%~8
0%。放射治疗可以减轻疼痛,缓解肌肉痉挛。因有种种严重并发症,故放射治疗目前很少采用,一般只限于各种常规治疗都无效的特殊病例。即使在这些病例中,总的放射剂量也不应超过1500拉德。
(2)支架保护法:躯干支架(脊柱躯背矫形器)可预防驼背、畸形,脊柱截骨术后可防止畸形发生。
(3)牵引治疗:对于畸形不甚严重,畸形存在时间也不太久的病例,可用皮牵引或骨牵引试行纠正。牵引重量髋关节可用4~6kg,膝关节可用2~4kg。对驼背畸形尚未发展到骨性强直的时候,通过大力牵引,也能将大部分的畸形纠正。然后再用躯干支架、背伸肌练功体操和注意姿势等方法来保持所取得的矫形效果。牵引时病人仰卧床上,可用骨盆吊带及胸带,分别向上、下作对抗牵引,每日牵引两次,每次2小时。总的牵引重量为20~30kg,分配到上下共四个滑轮上。
(4)手术治疗:①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②脊柱截骨术。③骶髂关节融合术。
(5)系统支持治疗:包括食用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骨质疏松者服钙剂和鱼肝油。除急性发作期应完全休息外,均可从事比较轻松的工作。工作环境不宜寒冷、潮湿多风,特别要注意避免做弯腰的工作,以防驼背发生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是否应坚持运动疗法?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本人及家属,常为了避免或减轻患者的关节疼痛,使病变关节长期处于完全或基本不活动状态,从而导致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使本来并不严重且有可能完全恢复的关节、肢体,实际上处于活动度丧失的残疾或残废状态。正确的方法是积极接受抗炎药物治疗,使关节疼痛得以控制,并及时、谨慎地渐进地进行关节活动。病变急性期,每天1~2次轻柔地帮助关节活动,使之刚达到出现疼痛的程度,有助于减轻关节挛缩。不运动时,应将急性发炎的关节置于适当的位置和(或)用夹板制动,以备将来发生不可避免的挛缩、畸形又无法矫正时,多保持一些功能。在病变的亚急性、慢性期,应坚持四肢及脊柱的伸展运动,并根据疼痛的耐受程度,逐渐增加活动次数、时间及频率。应让患者知道,坚持各部位的活动锻炼十分重要,在疼痛症状完全消失和停止药物治疗后,仍应长期坚持运动,尽可能保持各关节处于正常功能状态。
凡能使肿块软化或消散的药物,统称软坚散结药。祖国医学认为,一般味咸之中药均能软化肿块,如海藻、昆布、牡蛎等。癌肿往往坚硬如石,故临床治疗中,多用软坚散结的药物。
这类药应用范围较广,是治疗肿瘤的常用药。
1.夏枯草
为唇形科多年生植物夏枯草的果穗或全草。
[性味归经]苦、辛,寒。归肝、胆经。
[功用和用途]清肝火,散郁结。用于治疗甲状腺癌、乳腺癌、淋巴肉瘤、肺癌、肝癌等。
并用于痰火郁结而致瘰疬、瘿瘤以及用于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目珠疼痛等证。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
[药理成分]含三萜皂苷、咖啡酸、生物碱、挥发油和水溶性盐类等。
2.山慈菇
为兰科植物杜鹃兰、独蒜兰等的假球茎。
[别名]毛慈姑,茅慈姑。
[性味归经]微辛、甘,寒;有小毒。归肝、脾经。
[功用和用途]化痰解毒,消痈散结。用于乳腺癌、宫颈癌、甲状腺癌、恶性淋巴瘤、胃癌、食管癌、肺癌、皮肤癌以及恶性肿瘤发热。尤长于治疗乳腺癌。并用于痈疖疗肿,喉痹肿痛,蛇、虫、疯犬伤。
[用量用法]10~15g,水煎服。
[药理成分]含秋水仙碱、异秋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
3.白僵蚕
为蚕蛾科昆虫家蚕的幼虫在未吐丝前,因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而发病致死的僵化虫体。
[别名]僵蚕,制僵蚕,制天虫。
[性味归经]咸、辛,微寒。入肝、肺经。
[功用和用途]化痰散结,祛风止痛,熄风止痉。治疗乳腺癌、脑瘤、肺癌、喉癌、恶性淋巴瘤、膀胱癌等。并用于疗肿丹毒、瘰疬痰核、头痛目赤、咽喉肿痛以及用于抽搐惊痫等证。
[用量用法]10~15g,水煎服,或入丸、散剂。
[药理成分]本品含蚕体中含有激素羟基促脱皮甾酮及一种色素即3-羟基犬尿素;体表的白粉中含草酸铵、蛋白质和脂肪等。
4.鳖甲
为鳖科动物鳖的背甲。
[性味归经]咸,微寒。入肝、脾经。
[功用和用途]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用于治疗肝癌、肺癌、乳腺癌、胰腺癌、胃癌等多种肿瘤及久疟、经闭、阴虚内热等证。
[用量用法]10~30g,水煎服。先煎。滋阴潜阳宜生用,软坚散结宜醋炙用。
[药理成分]本品含动物胶、角蛋白、碘质、维生素D等。
5.半夏
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块茎。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用和用途]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对宫颈癌及癌前期病变有效。并用于治疗咳嗽痰多、恶心呕吐、胸脘痞闷、瘿瘤痰核、瘰疬等。
[用量用法]5~10g,水煎服。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药理成分]本品含β-谷甾醇、葡萄糖苷和游离β-谷甾醇、微量挥发油、半夏蛋白、谷氨酸、精氨酸、生物碱等。
6.瓜蒌
为葫芦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瓜蒌、双边瓜蒌的果实。
[别名]瓜萎。
[性味归经]甘,寒。入肺、胃、大肠经。
[功用和用途]清肺化痰,利气宽胸,化痰通便。用于食管癌、纵隔肿瘤、肺癌、胸腔转移性癌肿。并用于肺热咳嗽、胸痹、结胸、胸膈痞闷或作痛及肠燥便秘。
[用量用法]全瓜蒌10~20g,瓜蒌皮6~12g,瓜蒌仁10~15g。水煎服。
[药理成分]含有三萜皂苷、树脂、有机酸、生物碱、糖类等。
7.黄药子
为薯蓣科植物黄独的块茎。
[性味归经]苦、咸,寒;有小毒。归心、肝经。
[功用和用途]化痰散结,解毒消肿,凉血止血。用于恶性淋巴瘤、甲状腺肿瘤、食管癌、胃癌、直肠癌、宫颈癌、乳腺癌、肺癌以及癌性疼痛。
[用量用法]5~10g,水煎服。入丸剂每次2~3g,每日服3次。10%~20%黄药子酊剂,外用。
[药理成分]含有二萜类化合物黄独素A、B、C及碘、皂苷、鞣质、还原糖、薯蓣皂角等。
内服用量大时,对肝脏有损害。
目录1拼音2《外科发挥》卷四:排脓散 2.1排脓散的别名2.2处方2.3制法2.4功能主治2.5排脓散的用法用量2.6摘录 3《杂病源流犀烛》卷一:排脓散 3.1处方3.2制法3.3功能主治3.4排脓散的用法用量3.5摘录 4《圣惠》卷六十二 4.1方名4.2组成4.3主治4.4排脓散的用法用量4.5制备方法 5《卫济宝书》卷下 5.1方名5.2组成5.3功效5.4排脓散的用法用量5.5制备方法5.6附注 6《金匮》卷中 6.1方名6.2组成6.3主治6.4排脓散的用法用量6.5制备方法6.6排脓散的临床应用6.7各家论述 7《外台》卷二十四引《广济方》 7.1方名7.2组成7.3主治7.4排脓散的用法用量7.5制备方法7.6用药禁忌 8《千金》卷二十三 8.1方名8.2组成8.3主治8.4排脓散的用法用量8.5制备方法8.6各家论述 9《家庭治病新书》 9.1方名9.2组成9.3主治9.4制备方法 10《医级》卷九 10.1方名10.2组成10.3主治 11《得效》卷十九 11.1方名11.2排脓散的别名11.3组成11.4功效11.5主治11.6排脓散的用法用量11.7制备方法11.8附注 12《仁端录》卷十四 12.1方名12.2组成12.3主治12.4排脓散的用法用量12.5附注 附:1古籍中的排脓散 1拼音
pái nóng sǎn
2《外科发挥》卷四:排脓散 2.1排脓散的别名四味排脓散(《景岳全书》卷六十四)。
2.2处方黄耆(盐水拌,炒)白芷 五味子(研,炒)人参各等分
2.3制法上为细末。
2.4功能主治益气排脓。治肺痈吐脓,壅闷咳嗽,五心烦热。
2.5排脓散的用法用量每服9克,食后用蜜水调下。
2.6摘录《外科发挥》卷四
3《杂病源流犀烛》卷一:排脓散 3.1处方人参 黄耆 白芷 五味子各等分
3.2制法捣为末。
3.3功能主治益气排脓,治肺痈,咳吐脓血。
3.4排脓散的用法用量水冲服。
3.5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一
4《圣惠》卷六十二4.1方名排脓散
4.2组成贝齿1两,黄耆3分(锉),当归3分(锉,微炒),赤芍药3分,生干地黄3分,黄连3分(去须),川升麻3分,桂心3分,白蔹3分,犀角屑3分,甘草半两(生锉),麝香1分(细研)。
4.3主治缓疽,日久穿溃,出脓水不尽。
4.4排脓散的用法用量不拘时候,以温酒调下2钱。
4.5制备方法上为细散。
5《卫济宝书》卷下5.1方名排脓散
5.2组成防风1两(洗),仙灵脾半两,甘草(炙)半两,川芎半两,白芷3分,人参1两半,细辛1两半。
5.3功效去疼,去脓,逐恶血,化肿毒,退寒热。
5.4排脓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温酒调下;如不饮,糯米汤下,不拘时候。
5.5制备方法上为末。
5.6附注《普济方》有羌活。
6《金匮》卷中6.1方名排脓散
6.2组成枳实16枚,芍药6分,桔梗2分。
6.3主治疮痈,肠痈。疮家胸腹拘满,若吐粘痰,或便脓血者。
6.4排脓散的用法用量取鸡子黄1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1服。
6.5制备方法上为散。
6.6排脓散的临床应用便脓血:加贺侯臣某,便脓血既5年,来浪华从医治之亦3年,一门生,与桂枝加术附汤及七宝丸,不治,遂请先生诊之。腹满挛急,少腹硬,底有物,重按则痛,乃与排脓散。受剂而去,未几,来谢曰,宿疴尽除矣。
6.7各家论述 1.《金匮要略心典》:枳实苦寒,除热破滞为君,得芍药则通血,得桔梗则利气,而尤赖鸡子黄之甘润,以为排脓化毒之本也。
2.《古方选注》:排,斥也;脓,血肉所化也。枳实、赤芍佐以桔梗,直从大肠泄气破血,斥逐其脓。
3.《金匮要略释义》:夫气行则水行,水行则脓尽,故排脓必用桔梗开利其气以行其水,并佐枳壳为之助;因脓由血化,故兼利血,而用芍药;唯血既腐化而成脓,则去血必多,爰一面排脓以去其气分之实,而用鸡子黄以补其血分之虚。
4.《金匮要略方论集注》:是方芍药行血分之滞而不伤阴,桔梗利气分之结而不损阳,枳实导水以消肿,鸡子黄调胃以护心安神。尤为排脓之良剂也。
排脓散
7.2组成黄耆10分(脓多,倍),青小豆1分(热、口干,倍),芎藭3分(肉不生,倍),芍药3分(痛不止,倍),白敛3分(有脓不合,倍),栝楼3分(若渴、小便利,倍),甘草3分(炙)(1方无白蔹、甘草)。
7.3主治痈疽。
7.4排脓散的用法用量酒服方寸匕,日3服。
7.5制备方法上为散。
7.6用药禁忌忌海藻、菘菜、热面、鱼、蒜等。
8《千金》卷二十三8.1方名排脓散
8.2组成苁蓉3分,铁精3分,桂心3分,细辛3分,黄芩3分,芍药3分,防己3分(一作防风),人参3分,干姜3分,芎藭3分,当归3分,甘草5分。
8.3主治乳痈。
8.4排脓散的用法用量酒服方寸匕,日3夜1服。药10日,脓血出多勿怪之,其恶肉除也。
8.5制备方法上为末。
8.6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乳痈溃久不敛,元气大伤,血气凝滞,致生恶肉。故用苁蓉、归、芍、人参、甘草护持元气;细辛、桂心、干姜温理伏邪;防己通行经脉,铁精镇摄虚火,黄芩清解风热并缓姜、桂之性。
9《家庭治病新书》9.1方名排脓散
9.2组成黄升丹、腰黄(即雄黄)各等分。
9.3主治痈疽初溃。
9.4制备方法研细收贮。
10《医级》卷九10.1方名排脓散
10.2组成生地、当归、白芷、防风、银花、连翘、蒌仁、山甲、草节。
10.3主治产后肠痈内结,少腹切痛,温导不愈,脉来滑数,寒热后重,腹疼牵钓腿足。
11《得效》卷十九11.1方名排脓散
11.2排脓散的别名四味排脓散
11.3组成嫩黄耆2两,川白芷1两,北五味子1两(炒),人参1两。
11.4功效排脓补肺。
11.5主治肺痈,吐脓后。
11.6排脓散的用法用量食后、临卧偃仰入口噙化,旋旋咽下。
11.7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指头大。
11.8附注四味排脓散(《景岳全书》卷六十四)。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内护排脓散”。
12《仁端录》卷十四12.1方名排脓散
12.2组成蟾末2钱,麝香1分,人参。
12.3主治小儿痘疮,脓期黑陷,浆水不起。
12.4排脓散的用法用量米酒下。
12.5附注方中人参用量原缺。
古籍中的排脓散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内痈]肠痈而痊。一男子里急后重,下脓胀痛,此脾气下陷,用排脓散、蜡矾丸而愈。后因劳役,寒热体倦,用补中益气汤...
《立斋外科发挥》:[卷四]肺痈肺痿,咽干口燥,咳唾腥臭。以桔梗汤,四剂而唾脓;以排脓散,数服而止,乃以补阴托里之剂而瘳。一男子咳而脓...
《续名医类案》:[卷三十二(外科)]肺痈肺痿满,咽干口燥,咳唾腥臭。以桔梗汤四剂而唾脓,以排脓散数服而止,乃以补阴排脓之剂而瘳。一男子咳而脓不...
《景岳全书》:[卷之六十四春集·外科钤古方]外科芎(五分)水二钟,姜三片,煎一钟。食远服。四味排脓散(一六二)治肺痈吐脓,五心烦热,壅闷咳嗽。嫩黄...
《医心方》:[卷第十五]治痈疽有脓方第三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