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中医科

大温中丸的用法用量

时间: 阅读:3611
大温中丸的用法用量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艾灸师小爱

艾灸师小爱

2025-01-02 21:50:42

临床中大温中丸的用法一般是直接用温水吞服。如果是气实,苍黑筋骨露者,则通米饮送下五六十丸。但若是用于治疗肥白气虚者,则一般以白术汤送下三四十丸。通常在服药一周左右,会觉掌心发热,且口唇内有红晕,一般会在半个月左右痊愈。

而且在用药期间还要禁食鹅、鸭以及粽、糍等难以消化之物。不建议自行用药,建议到医院面诊后,遵医嘱使用,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蓦山溪
    回复
    2024-01-25 22:22:23

    七制香附丸

      【处方】香附、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白术、砂仁、黄芩、地黄、酸枣仁、天冬、鲜牛乳、小茴香、延胡索、茯苓、甘草、人参、山茱萸、食盐、阿胶、艾叶、艾叶炭、稻米、益母草。

      【制备方法】以上二十四味,艾叶、稻米、小茴香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与鲜牛乳混合,再将食盐加入溶化后,浸拌香附,微炒,其余地黄等十八味,与上述香附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克粉末用黄酒50克泛丸,干燥,即得。

      【药方分析】肝郁气滞,气血运行不畅可致经行腹痛等病症。“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故方中用香附和肝解郁,疏通气滞为主,配四物汤(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阿胶、益母草以补血调经,使其行血而不伤血,延胡索化瘀止痛,使补血而不滞血。人参、茯苓、甘草、白术益气健脾;陈皮、砂仁、稻米、鲜牛乳和中止呕;小茴香、艾叶温经散寒止痛;山茱萸补肝肾,系胎元;酸枣仁,天冬镇静安神除烦,佐以黄芩既可清热除烦,同白术配用又可养血安胎。

      【剂型规格】褐黄色的水丸,每袋6克。味咸、苦。

      【功能主治】开郁顺气,调经养血。用于气滞经闭,胸闷气郁,两胁胀痛,饮食减少,四肢无力,腹内作痛,湿寒白带。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6克。

      【使用禁忌】外感实热或阴虚发热者慎用。

      【临床应用】本药具有理气解郁,养血调经之作用,多用于治疗痛经、胁痛、郁证、妊娠恶阻等病。运用本药的基本指征为:经行腹痛,胸胁胀痛,善叹息,多疑善虑,或胸闷不舒,悲忧欲哭,妊娠呕吐,脉弦或弦细。这些指征体现了肝郁气滞,气血运行不畅的病机,是临床常用药。

      1.痛经:月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经量时多时少,伴有烦躁不安等症。

      2.胁痛:表现为胸胁胀痛,痛无定处,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不舒,脘腹胀满,饮食减少,苔薄,脉弦。

      3.郁证: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胸胁胀痛,痛无定处,大便失常,苔薄腻,脉弦,西医之神经官能症,见上述表现者,皆可用之。

      4.恶阻:表现为妊娠初期,呕吐酸水或苦水,伴胸满胁痛,暖气叹息,头胀而晕,心烦口苦,舌淡,脉弦。

      【贮藏】密闭,防潮。



    五淋丸

      【处方】海金沙、川木通、栀子(姜制)、黄连、石韦(去毛)、茯苓皮、琥珀、地黄、白芍、川芎、当归、甘草。

      【制备方法】以上十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药方分析】本方由12味药组成。方中海金沙、川木通利水渗湿,通淋排石为君药。琥珀、石韦、茯苓皮利尿通淋,渗湿消肿,栀子、黄连清热燥湿,共为臣药。当归、川芎、地黄、白芍四药相配养血活血,生津敛阴,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分清止淋之功。

      【剂型规格】水丸。每100粒重6克。为黄褐色的水丸;气微,味苦。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分清止淋。用于下焦湿热引起的尿频尿急,小便涩痛,浑浊不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克,一日2次。

      【使用禁忌】孕妇慎用。

      【临床应用】本方为清热利湿,分清止淋之剂。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尿路感染疾患。其临床应用指征为:尿频,尿急,小便淋漓涩痛,尿液浑浊不清,腰酸腿困,口苦咽干,舌苔黄腻,脉象数。

      【贮藏】密闭,防潮。


    分清五淋丸

      【处方】木通、车前子(盐炒)、黄芩、茯苓、猪苓、黄柏、大黄、扁蓄、瞿麦、知母、泽泻、栀子、甘草、滑石。

      【制备方法】以上十四味,除滑石外,其余关木通等十三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将滑石粉碎成极细粉包衣,打光,干燥,即得。

      【药方分析】热淋、石淋多为湿热下注所致,治宜清利湿热。方中用木通、车前子、扁蓄、瞿麦诸利水通淋之品,清利湿热,共为君药,栀子、黄芩、黄连皆苦寒之品,泄热降火,清泻三焦湿热,共为臣药;茯苓、泽泻、滑石等药淡渗利湿,助君药以利水通淋,知母清热且能滋阴,以防伤阴;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具有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效。

      【剂型规格】水丸。50粒重3克。为白色至灰白色光亮的水丸;味甘、苦。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利尿通淋。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淋症,症见小便黄赤、尿频尿急、尿道灼热涩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克,一日2 3次。

      【使用禁忌】本丸为苦寒通利之剂,实火者可用。若淋证日久、体质虚弱、孕妇等,均不宜用。

      【临床应用】淋证一般分为热淋、石淋、血淋、气淋、劳淋、膏淋。本方为清热利水通淋之剂,临床多用于因湿热下注,蕴于膀胱所致的石淋、热淋以及膏淋等病。运用本丸的基本指征为:小便频数,尿道涩痛,淋沥不畅,或癃闭不通,小腹胀满,或小便浑浊,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实等。

      1.热淋:表现为畏寒发热,小便频数,尿急,尿痛,少腹胀痛,腰痛,苔黄腻,脉滑数。西医所指泌尿系感染,如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见上述表现者,皆可用本丸治疗。

      2.石淋:表现为尿中有时挟有砂石,小便难,色黄赤而浑浊,或突然阻塞,尿来中断,或小便刺痛,窘迫难忍,或觉腰痛腹痛难忍,甚或尿中带血,舌色如常,脉数。西医所指泌尿系结石,见上述症状者,可用本丸治疗。

      3.膏淋:症状见尿液浑浊如米泔水,或如脂膏,淋沥涩痛,腰痛小腹胀,舌苔白腻或黄腻,质红,脉滑数等。常见于乳糜尿等疾患。

      【贮藏】密闭,防潮。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4-01-25 22:22:23

    01

    复方春砂颗粒

    【处方组成】砂仁叶油、白术、化橘红、枳壳。

    【功能主治】温中健脾、行气开胃、止痛消胀。主治脾胃虚寒证。症见胃脘凉痛、喜温喜按、消化不良、口淡乏味、舌淡苔白、脉细弦或沉细。

    【现代药理】具有调节胃肠运动、镇痛等作用。

    【临床应用】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以胃脘隐痛、喜温喜按口淡乏味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重在温中行气,兼能燥湿健脾、消胀开胃。用药偏于温燥,兼以甘温补益,具有温中行气兼顾的特点。适用于虚寒气滞型胃痛者。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0g,一日3次。

    【使用注意】孕妇、糖尿病患者慎用。阴虚火旺胃脘者慎用。忌食生冷、油腻和不易消化的食物。

    【规格贮藏】10g/袋。密封。

    02

    小建中合剂(胶囊、颗粒、片)

    【处方组成】饴糖、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

    【功能主治】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主治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疼痛、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嘈杂吞酸、食少纳呆、神疲乏力、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现代药理】具有抗溃疡、抑制胃酸分泌、调节肠运动、镇痛、抗炎等作用。

    【临床应用】慢性结肠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临床以脘腹隐痛、暖则痛减、嘈杂吞酸、食少纳呆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为桂枝汤加饴糖而成,重在补虚缓急,柔肝益脾和营,用药辛甘化阳与酸甘化阴并用。适用于胃脘疼痛属于脾胃虚寒者。

    【用法用量】合剂:口服。一次20 30ml,一日3次。用时摇匀。胶囊:口服。一次2 3粒,一日3次。颗粒:口服。一次15g,一日3次。片:口服。一次2 3片,一日3次。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者慎用。糖尿病患者慎用。忌愤怒、忧郁,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宜清淡,忌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规格贮藏】合剂:180ml/瓶。密封,遮光。胶囊:0.4g/粒。密封。颗粒:15g/袋。密封。片:0.4g/片。密封。


    03

    理中丸(片)

    【处方组成】炮姜、党参、白术(土炒)、炙甘草。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健胃。主治脾胃虚寒证。症见胃脘冷痛、畏寒肢凉、喜热饮食、呕吐泄泻、胸满腹痛、消化不良、口淡乏味、纳少脘胀、舌淡苔白、脉细弦或沉细。

    【现代药理】具有抗消化性溃疡、改善胃肠运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临床应用】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腹泻、胃肠功能紊乱。临床以胃脘冷痛、温则痛减、呕吐泄泻、胸满腹痛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重在健脾温中。用药甘温补益,具有健脾与温中并用的特点。适用于胃脘痛属于脾胃虚寒者。

    【用法用量】大蜜丸: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小儿酌减。小蜜丸:口服。一次9g,一日2次。水蜜丸:口服。一次1袋,一日2 3次。浓缩丸:口服。一次8丸,一日3次。片:口服。一次5 6片,一日2次;小儿酌减。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泄泻时腹部热胀痛者忌服。阴虚内热,感冒发热忌用。湿热中阻所致胃痛、呕吐、泄泻者慎用。忌食生冷油腻,不宜消化的食物。

    【规格贮藏】大蜜丸:9g丸;密封。小蜜丸:6g/100丸。密封。水蜜丸:6g/袋。密封。浓缩丸:3g/8丸。密封。片:0.3g/片。密封。

    04

    香砂理中丸

    【处方组成】干姜(炮)、党参、白术(土炒)、木香、砂仁、炙甘草。

    【功能主治】健脾和胃、温中理气。主治脾胃虚寒证。症见胃腹冷痛、或胀痛、喜按喜暖、不思饮食、反胃泄泻、泛吐清水、纳差神疲、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或弦细。

    【现代药理】具有抗溃疡、调节胃肠运动、镇痛等作用。

    【临床应用】慢性胃炎、慢性肠炎。临床以胃脘冷痛、反胃泄泻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重在温补脾胃,兼有理气止痛,化湿和胃。用药健脾、温中、行气并重,重在温补,兼有辛温。适用于胃脘痛属于脾胃虚寒气滞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胃阴不足,内热壅盛者慎用。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便脓血等慢性病史者,患泄泻后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宜服用藜芦及其制剂。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物。

    【规格贮藏】9g/丸。密封。

    05

    附子理中丸(片)

    【处方组成】附子(制)、干姜、党参、白术(炒)、甘草。

    【功能主治】温中健脾。主治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冷痛、畏寒肢凉、喜热饮食、呕吐清水、或大便稀溏、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细弦。

    【现代药理】具有增强抗寒能力、镇痛、调节肠运动等作用。

    【临床应用】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急性肠炎、慢性肠炎。临床以脘腹冷痛、暖则痛减、呕吐清水、手足不温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重在温中,兼能健脾益气。用药辛甘温阳与甘温健脾同用,适用于胃脘痛属于脾胃虚寒,以寒为主者。

    【用法用量】水蜜丸:口服。一次6g,一日2 3次。大蜜丸:口服。一次1丸,一日2 3次。小蜜丸:口服。一次9g(相当于45丸)。浓缩丸:口服。一次8 12丸,一日3次。片:口服。一次6 8片,一日1 3次。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哺乳期妇女、儿童慎用。不适用于急性肠胃炎、泄泻兼有大便不畅肛门灼热者。不宜大量、久服。忌不易消化食物。

    【不良反应】个别患者可见大便干结,口干、口腔溃疡;极个别患者可见心悸、甚至偶发心律失常。

    【规格贮藏】水蜜丸:6g/袋。密封。小蜜丸:20g/100丸。密封。大蜜丸:9g/丸。密封。浓缩丸:3g/8丸。密封。片:0.25g/片,密封。


    06

    参桂理中丸

    【处方组成】附子(制)、干姜、人参、肉桂、白术(炒)、甘草。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祛湿定痛。主治脾胃虚寒、阳气不足证。症见腹痛泄泻、手足厥冷、胃寒呕吐、寒湿疝气、妇女虚寒痛经、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现代药理】具有抗炎、镇痛、提高肾上腺功能等作用。

    【临床应用】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功能性呕吐、腹股沟斜疝、原发性痛经。临床以脘腹冷痛、寒则加重、腹泻厥冷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重在温中益气、散寒止痛,兼能健脾燥湿。用药甘温为主,具有脾肾同治的特点。适用于阳虚寒凝所致的胃脘痛、泄泻、痛经、疝气等。

    【用法用量】姜汤或温开水送服。一次1 2丸,一日1 2次。

    【使用注意】孕妇禁用。实热证慎用。本品可嚼服,也可分份吞服。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规格贮藏】6g/丸。密封。

    07

    桂附理中丸

    【处方组成】肉桂、附片、党参、炮姜、白术(炒)、炙甘草。

    【功能主治】补肾助阳、温中健脾。主治肾阳衰弱、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面色苍白、倦怠乏力、四肢厥冷、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

    【现代药理】具有抗消化性溃疡、调整肾上腺皮质功能、抗炎、镇痛等作用。

    【临床应用】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肠炎、慢性肠炎。临床以胃脘冷痛、喜温喜按、水谷不化、畏寒肢冷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重在温补脾肾,兼能健脾燥湿。用药具有脾肾同治的特点。适用于胃脘疼痛属于脾肾阳虚者。

    【用法用量】水蜜丸:口服。一次5g,一日2次,用姜汤或温开水送服。大蜜丸: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用姜汤或温开水送服。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哺乳期妇女慎用。肝胃郁热所致胃脘痛者慎用。高血压、心脏病、肾病、咳喘、浮肿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不宜长期服用。忌不易消化食物。

    【规格贮藏】水蜜丸:0.24g/10丸。密封。大蜜丸:9g/丸。密封。

    08

    黄芪建中丸

    【处方组成】黄芪、肉桂(去粗皮)、白芍、甘草(蜜制)、大枣。

    【功能主治】补气散寒、健胃和中。主治脾胃虚寒证。症见恶寒腹痛、心慌气短、身体衰弱、或虚寒泄泻或虚劳心悸或虚劳阳虚发热、面色无华、舌淡嫩,脉细弱。

    【现代药理】具有抗溃疡、解痉、抑制胃蛋白酶活性、增强免疫功能、镇静等作用。

    【临床应用】慢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神经衰弱。临床以胃脘隐痛、恶寒腹痛、心慌气短、身体衰弱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长于温补中气,兼能散寒健胃,和中缓急。用药重在甘温补益,具有寒热并有,以温热为主的特点。适用于脾胃虚寒、中气不足所致的胃脘疼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使用注意】孕妇、糖尿病患者禁用。阴虚火旺者忌用。呕吐、中满、吐蛔者不可用。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宜饭前服用。忌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规格贮藏】9g/丸。密封。

    09

    复方田七胃痛胶囊

    【处方组成】三七、延胡索、香附(醋制)、川楝子、吴茱萸(醋制)、白芍、甘草、白及、枯矾、瓦楞子(煅)、氧化镁、碳酸氢钠、颠茄流浸膏。

    【功能主治】制酸止痛、理气化瘀、温中健脾。主治脾胃虚寒证。症见胃脘冷痛、痛处不移、喜温喜按、泛酸嘈杂、或有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沉细涩。

    【现代药理】具有抗胃溃疡、镇痛、抗炎等作用。

    【临床应用】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以胃脘冷痛、痛有定处、胃酸过多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重在制酸止痛,兼能理气化瘀,温中健脾。用药辛香苦温并用,适用于脾胃虚寒、兼有气滞血瘀所致的胃脘痛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 4粒,一日3次。

    【使用注意】前列腺肥大、青光眼患者禁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禁用。哺乳期妇女禁用。高血压、心脏病、返流性食管炎、胃肠道阻塞性疾患、甲状腺机能亢进、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慎用。胃阴不足胃痛者慎用。忌情绪激动及生闷气。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不良反应】服药后可见口干、便秘、出汗减少、口鼻咽喉及皮肤干燥、视力模糊、排尿困难(老人)。

    【规格贮藏】0.5g/粒。密封。

    10

    安中片

    【处方组成】高良姜、桂枝、小茴香、砂仁、延胡索(醋制)、牡蛎(煅)、甘草。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理气止痛、和胃止呕。主治阳虚胃寒证。症见胃脘冷痛、畏寒喜暖、胃痛绵绵、泛吐清水、或嘈杂反酸、脘胁胀痛、神疲肢冷、舌淡红苔白、脉滑。

    【现代药理】具有镇痛、抗炎、抗菌、调节胃肠功能等作用。

    【临床应用】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临床以胃痛绵绵、畏寒喜暖、泛吐清水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长于温胃散寒,兼能行气止痛、制酸和胃。用药偏于温燥,具有温中与酸敛并用、散寒与行气兼顾的特点。适用于胃痛属于阳虚胃寒兼有气滞血瘀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 6片,儿童一次2 3片;一日3次。或遵医嘱。

    【使用注意】急性胃炎、出血性溃疡禁用。胃脘热痛者不宜使用。忌食生冷寒滑、酸性及不易消化食物。

    【规格贮藏】0.2g/片。密封。

    11

    温胃舒胶囊(颗粒、泡腾片)

    【处方组成】党参、附子(制)、炙黄芪、白术(炒)、山药、肉桂、肉苁蓉(制)、补骨脂、砂仁、乌梅、山楂(炒)、陈皮。

    【功能主治】温中养胃、行气止痛。主治中焦虚寒证。症见胃脘冷痛、腹胀嗳气、纳差食少、畏寒无力、口淡乏味、舌淡苔白、脉细弦或沉细。

    【现代药理】尚未检索到本成药相关的药理资料。

    【临床应用】慢性胃炎、浅表性胃炎。临床以胃脘冷痛、受寒痛甚腹胀纳差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长于温补脾胃,兼能燥湿行气,消食止痛。用药具有温补兼顾,阳中求阴的特点。适用于胃脘痛属于中焦虚寒者。

    【用法用量】胶囊:口服。一次3粒,一日2次。颗粒:开水冲服。一次10 20g,一日2次。泡腾片:开水冲服。一次2 4片。一日2次。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胃大出血时忌用。湿热中阻胃痛者慎用。胃脘灼热痛证、重度胃痛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忌食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食物。

    【不良反应】偶见皮肤瘙痒、红肿、皮疹。

    【规格贮藏】胶囊:0.4g/粒。密封。颗粒:10g/袋。密封。泡腾片:1.8g/片。密封。

    12

    仲景胃灵丸

    【处方组成】肉桂、高良姜、砂仁、延胡索、白芍、小茴香、牡蛎、炙甘草。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健胃止痛。主治脾胃虚寒证。症见食欲不振、胃脘凉痛、脘腹胀满、呕吐酸水或清水、畏寒无力、口淡乏味、舌淡苔白、脉细弦或沉细。

    【现代药理】具有抗炎、镇痛、抗菌等作用。

    【临床应用】急性胃炎、慢性胃炎。临床以胃脘冷痛、温则痛减、呕吐清水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长于温中健脾、和胃止痛,兼能行气制酸。用药温燥,具有温中与收敛合用,行气与活血并用的特点。适用于胃脘痛属于脾胃虚寒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2g,一日3次;儿童酌减。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阴虚火旺胃痛者慎用。忌愤怒、忧郁,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宜清淡,忌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规格贮藏】1.2g/袋。密封,在干燥处保存。


    上述内容摘取自《实用临床药物学--中成药卷》。

  • 紫苏
    回复
    2024-01-25 22:22:23

    体内有湿气对日常生活会造成一定影响,可以选择中成药来缓解湿气的侵扰。体内湿气若不及时祛除,会影响身体健康。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治疗湿热重的中成药吧,希望大家喜欢。

      去湿气吃的中成药
      1、参苓白术丸

      【成分】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大枣。

      【功能主治】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2、附子理中丸

      【成分】: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

      【功能主治】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病症。

      3、健脾丸

      【成分】党参、白术(炒)、陈皮、枳实(炒)、山楂(炒)、麦芽(炒)。

      【方解】方中用党参、白术补益脾胃以资运化;山楂、麦芽消食化滞;陈皮、枳实理气和胃。诸药合用,补脾益胃,理气运滞,对于脾虚食积证极为适用。

      【功能主治】健脾开胃。用于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少便溏。

      4、木香顺气丸

      【成分】:木香、枳壳(制)、陈皮、香附(醋制)、槟榔、苍术(炒)、砂仁、厚朴(制)、甘草、青皮(炒)。

      【功能主治】行气化湿,健脾和胃。主治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恶心,嗳气纳呆。

      5、归脾丸

      【成分】 党参、白术(炒)、炙黄芪、炙甘草、茯苓、远志(制)、酸枣仁(炒)、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去核)。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
      去湿汤药剂
      1、去湿汤,功效:湿毒。材料:火炭母30g、木棉花15g、桑叶15g、杭菊15g、布渣叶15g、荷叶15g、云苓15g、芡实15g、扁豆15g、苡仁30g、丹皮15g、甘草5g。做法:以水煎服,连服五剂。

      2、茵陈茶,功效:解毒清热,湿热,湿毒。对热毒性毒疮,皮肤红斑 热毒,湿重之肠胃热毒,肛门热毒等,均有功效。材料:菌陈(一两),土银花(一两),夏枯草(一两),大生地(一两),土茯苓(一两), 绿豆(二两), 水(12碗)。做法:将所有材料加水一起煎至4碗。

      3、若以湿毒为主,有肝区隐痛,上腹部闷胀,食欲下降,口淡,大便稀溏,舌苔白厚或腻等表现,主要目的是去湿解毒护肝。可用野生灵芝10克,白术 10克,猪瘦肉50克,煲汤饮用。或用生薏仁100克,淮山药20克,炒扁豆20克,鲜鸡脚100~150克,煲汤饮用。
      去湿中药
      1、茯苓

      茯苓,曾被慈禧太后当作养生益寿的要药,不但自己常食用,还将茯苓制成茯苓饼,赏赐给大臣。茯苓味甘淡,性平,人心、脾、肝、肾经,具有健脾和胃、补脑健身、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等功效,被誉为中药? 八珍? 之 一。茯苓特点是补而不峻,利而不猛。药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脾虚湿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湿中药。

      2、荠菜

      荠菜带根全草入药,其幼嫩叶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野菜,早在公元前300年就有采食荠菜记载。荠菜味甘、淡,性微寒。有补虚健脾、凉血止血、清热利水等功效。宜于湿热胃痛、血热吐血、湿热泄泻、便血等症。

      3、砂仁

      砂仁,除了是一种健脾祛湿中药,还是生活中运用广泛的一种香料。砂仁昧辛,性温,归脾、胃、肾经。能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该品辛散温通,气味芬芳,其化湿醒脾,行气温中之效均佳,古人视其为醒脾调胃的、要药。故凡湿阻或气滞所致之脘腹胀痛等脾胃不和诸症可以常用,尤其是寒湿气滞者最为适宜。该品善能温中暖胃以达止呕止泻之功,但重在温脾。

      治疗湿热重的中成药
      人参健脾丸

      组成:由人参、白术、甘草、山药、莲子、白扁豆、木香、草豆蔻、陈皮、青皮、六神曲;谷芽、山楂、芡实、薏苡仁、当归、枳壳等药物组成。

      功能:健脾养胃,消补兼施。口服每次6-12 克,每日2次。

      附子理中丸

      组成:含附子、党参、白术、干姜、甘草等中药。

      功能:口服每次6? 9克,每日3次。孕妇慎用。

      龙胆泻肝丸

      成份:龙胆、柴胡、黄芩、栀子(炒)、泽泻、木通、车前子(盐炒)、当归(酒炒)、地黄、炙甘草。

      功能: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尿赤,湿热带下。

      加味香连丸

      主要功效:清热祛湿,化滞止痛。

      适用病症:大肠湿热所致的痢疾,症见大便脓血、腹痛下坠、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3次。

      药性分析:方中黄连,清热燥湿,止泻痢,为君药。黄芩、黄柏加强黄连清热燥湿之功,共为臣药。白芍、当归和血止痛;延胡索理气止痛;厚朴、枳壳、槟榔、木香行气和中,行滞止痛;吴茱萸温中燥湿止泻,也制苦寒之品,为佐药。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药性,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祛湿,化滞止痛之功。

      治疗湿热重的中成药 湿热吃什么中成药 湿热重如何调理
      湿热重的饮食调理方法
      蔬菜:多吃一些芳香的蔬菜如香菜、荆芥、藿香等,但这些菜也偏湿,不能吃得太多,可把这些菜当配菜来吃,以清除湿气。还有黄豆芽、绿豆芽、冬瓜、木瓜、山药,这些菜可以作为主菜来吃,有利湿作用。

      茶:偏于温性的艾叶、佩兰,可以除湿,偏于凉性的竹叶、荷叶可以清热,每天泡茶喝,帮助清除体内的湿热。

      作料:生姜、大茴香、桂皮等香料,具有祛寒、除湿、发汗等功效,每天做饭时适当放一点有温中祛湿的作用。

      粥:湿热的季节粥也是很好的选择,茯苓、白术、小米、大米各适量,每天煮粥喝,健脾祛湿养胃。

      汤:冬瓜、赤小豆、排骨各适量煲汤,清热利湿。

      小孩或长期脾胃虚弱的人,如不想吃饭、浑身没劲或者饭后感觉胃满满的、腹胀、拉肚子等脾虚湿盛的人,可以用炒山药和炒鸡内金,按1:1的比例混合打成粉,每天一勺冲着喝,缓解症状。

      文中我为大家推荐了4款治疗湿热重的中成药,但是在这里我也要提醒大家,湿热分为很多种,想要用中成药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那么一定要先咨询医师,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体内湿气重多吃16种祛湿食物
      1、绿豆

      是最常用的清热、解毒食品,还有降脂、保肝的作用,是湿热体质者的天然良药。

      2、红豆

      是利水、消肿、清热佳品,尤其适合夏季食用,能散热燥湿、补心健脾、养肝益肾。

      3、扁豆

      具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湿等功效,适用于暑湿吐泻,脾虚呕吐、食少便溏、泄泻水肿、赤白带下等病症。

      4、薏仁

      是缓和的清热祛湿之品,中医常用其来治疗脾虚腹泻、肌肉酸重、关节疼痛、水肿、脚气等病症。

      5、黄瓜

      能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并且富含多种维生素、纤维,是难得的排毒食品。黄瓜还能促进新陈代谢、美白皮肤、抑制脂肪形成。

      6、苦瓜

      具有清凉解渴、清热解毒、清心明目、益气解乏、益肾利尿的作用。苦瓜中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含有清脂、减肥的特效成分,可以加速排毒。据研究发现,它还具有良好的降血糖、抗病毒和防癌功效。

      7、冬瓜

      有利水消痰、清热解毒的功效。湿热体质者若有水肿、胀满、痰多、暑热烦闷、消渴、湿疹、疖肿等均可食用,并可解酒。

      8、玉米

      具有调中开胃、降浊利尿等功效,适用于尿路结石或慢性肾炎水肿、高血压、食欲不振等症。

      9、洋葱

      具有和胃下气、化湿祛痰、解毒杀虫等功效,适用于胸闷脘痞、咳嗽痰多、小便不利等病症。

      10、水芹

      有清热利水的功效,适用于小便淋痛、小便出血、带下等病证。

      11、鲫鱼

      有健脾利湿的功效,适用于脾虚食少、虚弱乏力、消渴引饮、浮肿、小便不利等病症。

      12、马齿苋

      具有清热祛湿、散血消肿等功效,适用于急性肠炎、痢疾、尿血、小便热淋、黄疸、牙龈炎等病症。

      13、芹菜

      可清肝热、养血。此外,芹菜还有清胃热、通血脉、健齿润喉、明目醒脑、润肺止咳的效果。因此,体内热盛、食欲不佳、疲倦无力的湿热体质者可常食用。

      14、芥蓝

      有利水化痰、解毒祛风、消暑解热、解劳乏、清心明目等功效,能润肠祛热气、下虚火、止牙龈出血,对肠胃热重、熬夜失眠、虚火上升、牙龈肿胀出血等也有辅助治疗效果。

      15、茅根

      甘寒,归肺、胃、膀胱经。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的功效。可以用于胃中烦热不适、恶心、肺热咳喘、心中烦躁、口苦、口渴、牙龈出血等,其清热利湿解毒作用较缓和,除湿热体质之人外,也适合普通人群在夏季桑拿天食用。

      16、荷叶

      有清暑利湿、升发清阳、凉血止血等功效。现代研究表明,荷叶也有降血脂作用,所以很多减肥、降脂、祛痘产品中都含有荷叶。

    猜你喜欢:

    1. 身体湿气重吃什么调理

    2. 去痰湿最好最快的方法

    3. 脾胃湿热吃什么中成药

    4. 中医去湿气方法

    5. 吃什么水果去湿气

    6. 人有湿气吃什么食物好

  • 徐长卿
    回复
    2024-01-25 21:21:13

    目录1拼音2温中丸的别名3处方4制法5功能主治6温中丸的用法用量7摘录8《普济方》卷二十引《卫生家宝》 8.1方名8.2组成8.3主治8.4温中丸的用法用量 9《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9.1方名9.2组成9.3主治9.4温中丸的用法用量9.5制备方法 10《全生指迷方》卷四 10.1方名10.2组成10.3主治10.4温中丸的用法用量10.5制备方法 11《医方类聚》卷一五三引《施圆端效方》 11.1方名11.2组成11.3功效11.4主治11.5温中丸的用法用量11.6制备方法 12《圣济总录》卷一六五 12.1方名12.2组成12.3主治12.4温中丸的用法用量12.5制备方法 13《医学纲目》卷二十二 13.1方名13.2组成13.3主治13.4制备方法 附:1古籍中的温中丸*温中丸药品说明书 1拼音

    wēn zhōng wán

    2温中丸的别名

    温白丸(《鸡峰普济方》卷二十四)。

    3处方

    人参(切,去顶,焙)甘草(锉,焙)白术(为末)各30克

    4制法

    上药研为细末,用姜汁调面糊和丸,如绿豆大。

    5功能主治

    治小儿胃寒泻白,腹痛肠鸣,时吐酸水,不思饮食;中气虚热,口舌生疮,不喜饮冷,肢体倦怠者。

    6温中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20丸,用米饮送下,不拘时服。

    7摘录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8《普济方》卷二十引《卫生家宝》8.1方名

    温中丸

    8.2组成

    大枣7个。

    8.3主治

    脾痛。

    8.4温中丸的用法用量

    每枣纳胡椒3粒,核桃肉1片,用湿纸包火煨,候香,即去纸与枣皮。以麝香汤嚼下。

    9《圣济总录》卷七十四9.1方名

    温中丸

    9.2组成

    肉豆蔻仁2两,硫黄(研)2两,干姜(生用)2两,附子(炮裂,去皮脐)2两,龙骨2两。

    9.3主治

    脾胃虚寒,洞泄不止,四肢逆冷,心腹(疒丂)痛。

    9.4温中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艾汤送下。

    9.5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用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10《全生指迷方》卷四10.1方名

    温中丸

    10.2组成

    干姜1两,半夏(汤洗7遍)1两,白术2两,细辛(去苗)半两,胡椒半两。

    10.3主治

    脾咳。咳则右胁下痛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口中如含霜雪,中脘隐冷,恶寒,脉紧弱。

    10.4温中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米饮送下。

    10.5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11《医方类聚》卷一五三引《施圆端效方》11.1方名

    温中丸

    11.2组成

    山药2两,干姜(炮)1两,甘草(炒)1两。

    11.3功效

    温中和胃,补脾肾气虚。

    11.4主治

    心腹疼痛。

    11.5温中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食前白汤化服。

    11.6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小弹子大。

    12《圣济总录》卷一六五12.1方名

    温中丸

    12.2组成

    硫黄(用柳木细研,飞过,生用)。

    12.3主治

    产后大便不通,78月以上者。

    12.4温中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用木香少许煎汤吞下。

    12.5制备方法

    上用水浸炊饼和丸,如梧桐子大。

    13《医学纲目》卷二十二13.1方名

    温中丸

    13.2组成

    白术4两,香附(童便浸)4两,针砂(醋浸,炒红)4两,山楂肉8两,神曲8两,苦参1两,川芎半两(春用夏去),吴茱萸半两(汤浸,冬用春去),苍术(米泔浸1宿)2两5钱。

    13.3主治

    食积肚痛。

    13.4制备方法

    上为末,醋调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古籍中的温中丸 《临证指南医案》:[卷三]肿胀

    疏泄。少腹形胀。无非滞气之壅。久则凝瘀日踞。小温中丸三钱。十服。程(三十)脉右弦。面黄。腹满。按之...

    《张聿青医案》:[卷十一]肿胀

    广皮(一钱)炙内金(一钱五分)老姜衣(三分)小温中丸(三钱先服)二诊体半以下,肿势渐消,而体半以上...

    《丹溪治法心要》:[卷三]疸(第二十八)

    便下利者,参、术等加茵陈、山栀、甘草。热多,温中丸加黄连。湿多,茵陈五苓散加食积药。面色黄,肢体倦...

    《临证指南医案》:[卷四]便闭

    化早食至晚吐出仍是不变之形。火土不生。不司腐熟。温药一定至理。第气攻膈中。究泻不得爽。必肠间屈曲隐...

    《医学正传》:[卷之六]黄胆

大活络丸的用法用量

大败毒胶囊的用法用量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