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中医科

震灵丸的功效与作用

时间: 阅读:8599
震灵丸的功效与作用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凌泉

凌泉

2025-01-18 05:11:45

震灵丸属于中成药,主要适用于有吐血、咳血、便血等症状的患者,具有固涩冲任、止血、定痛的效果。

上述药物是朱红色的水丸,其主要成分有赤石脂(酯煅)、禹余粮(醋煅)、朱砂,另外还有紫石英(醋煅)、赭石(醋煅)、乳香(制)、没药(制)、五灵脂(醋炒)这些,属于中药,气味微香,味道苦涩。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远志
    回复
    2024-01-29 03:03:51

    常用中成药

    一、解表药

    1、辛温解表类 通宣理肺丸 川芎茶调散 参苏丸 午时茶冲剂 九味羌活丸 小青龙合剂

    2、辛凉解 表类 银翘解毒丸 羚翘解毒丸 感冒退热冲剂 桑菊感冒片 清瘟解毒丸

    3、解表透疹类 小儿回春丸 透表回春丸 小儿羚羊散 苏解散

    4、表里双解类 防风通圣丸 葛根芩连片 清眩丸 双解香苏丸 升降散 普济散

    5、解表消食类 小儿至宝锭 妙灵丸 小儿百寿丹 消食苏风丸 甘露茶

    二、清热药

    1、清热泻火类 上清丸 牛黄上清丸 黄连羊肝丸 明目上清丸 龙胆泻肝丸 清胃黄连丸 夏枯草丸 栀子金花丸 拨云退翳丸

    2、清热燥湿类 连香冲剂 香连丸 香连化滞丸 苦参丸 归参丸 四妙丸 金鸡冲剂 五茶花 白带丸

    3、清热解毒类 银黄注射液 三黄丸 黄连上清丸 牛黄解毒丸(片) 清热解毒丸 抗病毒冲剂 清热解毒口服液 新癀片 牛黄噙化丸 六神丸 西黄丸 紫金锭 喉症丸

    4、清热凉血类 紫草丸 复方大青叶合剂 清热凉血膏

    5、清热祛暑类 暑热感冒冲剂 暑湿感冒冲剂 藿香正气水 祛暑丸 暑正片 清暑益气丸 六一散 冰霜梅苏丸 温六散 清凉冲剂 清暑解毒冲剂

    三、泻下药

    1、寒下类 大黄清胃丸 清宁片 四消丸 调胃承气丸 通便灵冲剂 冰膈茶 当归龙荟丸

    2、温下类 半硫丸 三物备急丸

    3、润下药 麻仁丸 麻仁润肠丸 五仁润肠丸

    四、温里药

    1、温中散寒类 温中健脾丸 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 黄芪建中丸

    2、回阳救逆类 回阳救急丸 四逆注射液 参附注射液 3、温经散寒类 温经丸 虚寒胃痛冲剂 艾附暖宫丸

    五、祛风湿药

    1、祛风散寒除湿类 木瓜丸 祛风舒筋丸 豹骨木瓜酒 蕲蛇药酒 追风丸 疏风定痛丸 豨简丸 老鹳草膏 风湿骨痛丸 活血状筋丹 寒湿痹冲剂 瘀血痹冲剂 冯了性药酒 风湿药酒 追风透骨丸 祛风胜湿酒 骨刺消痛液

    2、祛风清热除湿类 湿热痹冲剂 当归拈痛丸

    3、祛风除湿强筋壮骨类 独活寄生丸 大活络丹 通络益心丹 祛风壮骨丸 国公酒 祛风木瓜酒 天麻祛风丸 参桂再造

    丸 追风强肾酒 加味天麻丸 尪痹冲剂 山药丸 五加皮酒 散风活络丸

    六、祛风利湿类

    1、燥湿化浊药 平胃散 香薷丸 小温中丸 萆薢分清丸 六合定中丸 四正丸 香砂平胃冲剂 楂曲平胃丸 香砂和中丸 健胃散

    2、渗湿利水类 五苓散 胃苓散 威喜丸 肾炎消肿丸 五皮丸

    3、温阳利水类 真武丸 济生肾气丸 慢肾宝液

    4、清热利湿类 三金片 五淋白浊散 利胆片 分清五淋丸 利胆排石片 三草冲剂 柴茵肝炎冲剂 肝得乐 护肝宁片 利胆排石冲剂 肾石通冲剂 琥珀消石冲剂

    5、峻下逐水类 十枣丸 沉香消积丸 消水导滞丸 臌症丸 舟车丸

    七、消导药

    1、消积导滞类 保和丸 槟榔四消丸 大山楂丸 启脾丸 香砂养胃丸 扶脾散 参术健脾丸 开胃健脾丸 木香顺气丸 山楂内消丸 越鞠保和丸 木香槟榔丸 沉香化滞丸 香砂枳术丸 肠胃舒郁丸 开胸顺气

    丸 人参健脾丸 五积丸

    2、消痞化积类 化积丸 消积丸 枳实消痞丸 阿魏化痞膏 烂积丸 娃娃安积散 小儿化积丸 消积万灵丸 槟榔消痞散

    沉香烂积丸 四消丸 五香丸 泻积丸 化痞丸

    八、化痰止咳平喘药

    1、燥湿化痰类 二陈丸 半夏止咳糖浆 千金化痰丸 杏苏二陈丸 顺气止咳丸 杏苏止咳冲剂 治咳川贝枇杷膏 橘红痰咳冲剂

    2、温化寒痰类 苏子降气丸 射干麻黄丸 小青龙冲剂(糖浆) 麻黄止嗽丸 复方川贝精片 痰饮丸 半夏丸 消喘膏 川贝止咳露

    3、清热化痰类 泻白丸 达肺丸 扫痰丸 贝羚散 急支糖浆 除痰降火丸到 除痰止嗽丸 指迷茯苓丸 川贝枇杷冲剂 罗汉果止咳冲剂 川贝清肺糖浆 蛇胆川贝枇杷膏 清肺化痰丸 清金止嗽丸 羚羊清肺丸 蛇胆陈皮末 蛇胆川贝散 橘红丸 涤痰丸 小儿久嗽丸 小儿宁嗽丸

    4、润燥化痰类 百合固金丸 止嗽青果丸 宁嗽化痰丸 养阴清肺膏 养肺止嗽丸 润肺膏 蛤蚧定喘丸 蛤蚧养肺丸 贝母二冬膏 川贝半夏液

    5、止咳平喘类 解肌宁嗽丸 止嗽定喘片 川贝枇杷膏 气喘膏药 补肾防喘片 固肾定喘丸 麻杏止咳糖浆

    6、化痰散结类 消瘰丸 消瘿顺气散 礞石滚痰丸

    7、化痰截疟类 疟疾丸 疟疾半贝丸 疟疾五品丸

    九、理气药

    1、舒肝行气类 舒肝丸 越鞠丸 平肝丸 舒肝调气丸 平肝

    顺气丸 舒肝解郁丸 舒肝和胃丸 理气舒心丸 气滞胃痛冲剂 十香止痛丸 橘核丸 茴香橘核丸 宽胸舒气化滞丸 复方延胡止痛片 橘核疝气丸 胃安颗粒 五香丸 柴胡六君丸 舒肝健胃丸

    2、理脾和胃类 香砂六君子丸 沉香化气丸 槟榔顺气丸 消食顺气丸 宽胸利膈丸 良附丸 青果豉 生姜泻心片 乌枣治胃片

    十、活血药

    1、活血化瘀类 血府逐瘀丸 冠心片 冠心苏合丸 脉络通 玉楂冲剂 复方丹参片 复方当归注射液 丹参注射液 复方丹参注射液 丹七片 复方紫参冲剂 元胡止痛片 失笑散 消栓再造丸 大黄蛰虫丸 独圣活血丸 田七花精 三七活血丸 脑得生丸 脑血栓片

    2、活血调经类 调经丸 痛经丸 温经丸 通经丸 定坤丹 保坤丹 当归调经丸 妇科养坤丸 妇科养荣丸 益母草流浸膏 妇康宁片

    妇珍片 妇科通经丸 通经甘露丸 调经化瘀丸 调经至宝丸 妇科回春丹 八珍益母丸 乌鸡白凤补精 乌鸡白凤丸 当归养血丸 妇宁丸 嫦娥加丽丸 当归红枣冲剂 生化汤丸 益母片

    3、活血消症类 化症回生丹 鳖甲煎丸 乳痞消片 散结灵片 桂枝茯苓丸

    4、通经下乳类 生乳灵 下乳涌泉散 生乳糖浆 催乳丸 通乳冲剂

    5、疗伤止痛类 止痛紫金丹 跌打丸 跌打活血散 七厘散 三七片 三七

    伤药片 治伤消瘀丸 武力跌打丸 治伤跌打丸 接骨散 八厘散 跌打药精 跌打油 益肾补骨液 伸筋丹

    十一、止血药

    1、凉血止血类 八宝治红丹 十灰散 四生丸 抗痨丸 荷叶丸 止红肠澼丸 四红丸 复方抗结核片 槐角丸 八宝止血药墨 止血秘红丹

    2、化瘀止血类 止血丸 止血化瘀丹 震灵丸 失血奇效丸 3、收涩止血类 溯源丹 仙鹤草膏 济生乌梅丸 止血散 杭州止血散

    十二、驱虫药

    化虫丸 使君子丸 乌梅丸 乌梅安胃丸 肥儿丸 化虫散 健儿素 小儿千金散 驱虫片 囊虫丸 绛矾丸

    十三、安神药

    1、重镇安神类 朱砂安神丸 磁朱丸 枕中丹 琥珀多寐丸 宁神定志丸 珍合灵片 朱珀宁神丹 清脑安神丸 泻肝安神丸 安神定志丸 健脑安神丸 养阴镇静丸 琥珀安神丸

    2、养心安神类 安神补心丸 养血安神片 天王补心丹 柏子养心丸 健脑丸 脑灵素片 定心丸 酸枣仁合剂 夜宁糖浆

    安神糖浆 脑乐静糖浆 脑震宁冲剂

    十四、息风药

    1、祛风息风类 玉真散 牵正散 五虎追风散

    2、清热息风类 心脑静 镇惊膏 镇惊定痉散 舒风保童丸 保儿安丸 救惊丸 保安镇惊丸 寿婴丸 清脑降压丸 降血压糖浆 牛黄清脑片 罗布麻叶冲剂 紫雪(散) 牛黄清心丸 再造丸

    3、平肝息风类 脑立清 天麻琥珀丸 抑肝散 安宫降压丸 天麻定眩片 天麻首乌片 天麻钩藤冲剂 降压丸 镇心降压丸 降压延寿丸 菊明降压丸 降压袋泡茶 降压养血冲剂 复方杜仲片 复方羊角冲剂

    4、化痰息风类 天麻眩晕宁 山楂降压丸 牛黄镇惊丸 牛黄抱龙丸 猴枣

    散 半夏天麻丸 小朱砂丸

    十五、开窍药

    1、清热开窍类 安宫牛黄丸 局方至宝丹 牛黄醒脑片 安脑牛黄片

    2、温通开窍类 苏合香丸 苏冰滴丸 冠心苏合丸

    十六、固涩药

    1、固表止汗类 玉屏风散 当归六黄散 复芪止汗冲剂 柏子仁丸

    2、涩肠止泻类 泻痢固肠丸 健脾止泻灵糖浆 四神丸

    3、涩精止遗类 锁阳固精丸 桑螵蛸散 金锁固精丸 缩泉丸 4、收涩止带类 千金止带丸 调经止带丸 除湿白带丸 十七、补益药

    1、补气类 四君子丸 补中益气丸 参苓白术丸 参芪膏 婴儿健脾散 复方胎盘片

    2、补血类 四物丸 鸡血藤膏 阿胶补血膏 通脉养心丸 养血荣筋丸 归参补血片 维血宁冲剂

    3、气血双补类 人参归脾丸 十全大补丸 八珍丸 更年乐 更年康片 生脉冲剂 参脉注射液 人参鹿茸片

    4、补阴类 玉泉丸 六味地黄丸 壮腰强肾丸 石斛夜光丸 杞菊地黄丸 首乌片 知柏地黄丸 养阴清肺膏

    5、补阳类 金匮肾气丸 右归丸 蛤蚧补肾丸 肾康宁片

    6、阴阳并补类 三肾丸 参茸百补丸 鹿茸大补丸 龟鹿二仙丸 五子衍宗

    丸 键肾壮腰丸

    十八、外用药

    锡类散 冰硼散 如意金黄散 珍珠散 生肌玉红膏 紫金锭 骨友灵檫剂 疮疡膏 金鸡膏 清凉膏药 生肌散 生肌八宝散 润肌皮肤膏

    檫癣药水 一搽灵脚气水 烫伤膏 烧伤膏 烧伤喷雾剂 冻伤未溃膏 保眼散 口腔溃疡药膜 双料喉风散 常用中药功效大全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 助阳化气

    紫苏:发汗解表 解鱼蟹毒——行气宽中 顺气安胎

    生姜:发汗解表 解鱼蟹毒——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

    荆芥:发表散风——透疹消疮 炒炭止血

    防风:发表散风——胜湿止痛 止痉止泻

    白芷:散风寒湿 通窍止痛——燥湿止带 消肿排脓

    细辛:散风寒湿 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苍耳子:散风寒 通鼻窍 止头痛——散风除湿

    辛 夷:散风寒 通鼻窍 止头痛

    羌活:祛风寒湿痹 解表——气雄而烈 上行达表

    独活:祛风寒湿痹 解表——气淡而缓 下行入里

    香薷:发汗解表 化湿和中 利水消肿

    薄 荷:疏散风热 透疹利咽——清利头目 疏肝解郁 牛蒡子:疏散风热 透疹利咽——滑利通便 解毒散肿 蝉 蜕:疏散风热 透疹利咽——明目退翳

    息风止痉

    桑叶:疏散风热 平肝清肝明目——清肺润燥 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 平肝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柴胡:发表升阳——和解退热 疏肝解郁 升阳举陷

    升麻:发表升阳——发表透疹 清热解毒 升阳举陷

    葛根:发表升阳——解肌退热 发表透疹 升阳止泻 生津止渴

    蔓荆子:疏散风热 清利头目 驱风止痛

    淡豆豉:解表除烦

    浮萍:发汗解表 透疹止痒 利水消肿

    石膏: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知母: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滋阴润燥

    芦 根:清热生津——祛痰排脓 清胃止呕 利尿透疹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 排脓散肿

    竹 叶:清心除烦 清热利尿——生津止渴

    淡竹叶:清心除烦 清热利尿——渗湿泄热

    夏枯草:清肝明目 降血压——散郁结

    决明子:清肝明目 降血压——润肠通便

    栀子:泻火除烦 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 消肿止痛

    黄芩: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凉血止血 除热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除烦止呕

    黄柏: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退热除蒸

    苦 参:清热燥湿 杀虫止痒——燥湿止泻 清热利尿

    白鲜皮:清热燥湿 杀虫止痒——清热解毒 祛风痛痹

    龙胆草:清肝泻火 清热燥湿

    银花: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凉血止痢

    连翘: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消肿散结 清心利尿

    蒲公英: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清肝明目 通经下乳 利湿通淋

    紫地丁: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清肝明目 解蛇毒

    野菊花: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泻火解毒 利咽明目

    大青叶:清热解毒 凉血散肿——凉血消斑

    板蓝根:清热解毒 凉血散肿——利咽散结

    青 黛:清热解毒 凉血散肿——清肝泻火 息风定惊

    鱼腥草:清热解毒 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败酱草:清热解毒 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射 干:清热解毒利咽——降气祛痰

    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泻火散肿

    马 勃:清热解毒利咽——清肺止血

    白头翁: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

    马齿苋: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凉血止血

    鸦胆子: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截疟 腐蚀赘疣

    熊胆:清热解毒 凉肝息风定惊——清肝明目

    牛黄:清热解毒 凉肝息风定惊——化痰开窍

    穿心莲:清热解毒 燥湿消肿

    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 解毒消痈

    土茯苓:解毒除湿 通利关节

    生地:清热凉血 养阴生津——凉血止血

    玄参:清热凉血 养阴生津——泻火解毒 消痈散结

    丹皮:清热凉血 散瘀消痈——退虚热

    赤芍:清热凉血 散瘀消痈——泻肝火

    紫草:凉血活血 解毒透疹

    青蒿:清热除蒸凉血——解暑截疟

    白薇:清热除蒸凉血——利尿通淋 解毒疗疮

    地骨皮:清热除蒸疗疳——清肺降火 凉血止血 除烦止渴 银柴胡:清热除蒸疗疳——

    胡黄连:清热除蒸疗疳——解毒除湿

    芒硝:泻火通便 清火消肿——润燥软坚

    大黄:泻火通便 解毒祛瘀 除湿退黄——降火止血

    虎杖:泻火通便 解毒祛瘀 除湿退黄——祛痰止咳

    番泻叶:泻下通便导滞——行水消肿

    芦 荟:泻下通便导滞——清肝泻火

    火麻仁:润肠通便——滋养补虚

    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甘遂:泻水逐饮——善行经髓痰涎

    大戟:泻水逐饮——善泻脏腑水湿

    芫花:泻水逐饮——善除胸胁伏饮痰癖 杀虫疗疮

    牵牛子:泻下逐水 去积杀虫

    巴豆:峻下冷积 逐水退肿 祛痰利咽

    威灵仙:祛风湿 通经络 消骨哽 行痰水

    羌活:祛风寒湿痹 解表——气雄而烈 上行达表

    独活:祛风寒湿痹 解表——气淡而缓 下行入里

    蕲 蛇:祛风通络 定惊止痉

    乌梢蛇:祛风通络 定惊止痉

    木瓜:舒筋活络 除湿和胃

    秦艽:祛风湿热痹 舒筋络 退虚热 清湿热

    防己:祛风湿痹痛——祛风清热 利水消肿

    防风:祛风湿痹痛——祛风却寒 止痉止泻

    五加皮:祛风湿 补肝肾 强筋骨——利水

    桑寄生:祛风湿 补肝肾 强筋骨——安胎

    藿香:芳香化湿 解暑发表——和中止呕

    佩兰:芳香化湿 解暑发表——化内湿

    白术:燥湿健脾——补脾益不足 固表利水安胎

    苍术:燥湿健脾——运脾泻有余 祛风发汗明目

    厚朴:燥湿运脾 行气消积 下气平喘

    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温脾止泄 安胎

    白蔻:化湿行气温中——温胃止呕

    草蔻:燥湿温中——止呕

    草果:燥湿温中——截疟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猪苓:利水渗湿——

    苡仁:利水渗湿——健脾除痹 清热排脓

    泽泻:利水渗湿——泻热

    车前:利水通淋 渗湿止泻——清肝明目 清肺化痰

    滑石:利水通淋 渗湿止泻——清热解暑 清热收湿

    木通:利水通淋 泄热通乳——入血分利血脉

    通草:利水通淋 泄热通乳——入气分清肺热

    瞿 麦:利水通淋——活血通经

    海金沙:利水通淋——利水消肿

    石 韦:利水通淋——清肺止咳 凉血止血

    扁 蓄:清热利水 杀虫止痒

    地肤子:清热利水 杀虫止痒

    萆薢:祛风除湿 利湿去浊

    茵陈蒿:清热除湿退黄——

    金钱草:清热除湿退黄——通淋排石 解毒消肿

    附子: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回阳救逆

    肉桂: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引火归元 温通经脉

    附子:回阳救逆 散寒止痛——补火助阳

    干姜:回阳救逆 散寒止痛——温肺化饮

    吴茱萸:疏肝下气 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助阳止泻

    小茴香:疏肝下气 散寒止痛——理气和中

    青皮:行气除胀——降肝胃之气 疏肝破气 消积化滞

    陈皮:行气除胀——升脾肺之气 理气健脾 燥湿化痰

    枳实:行气化痰 消积胀满——破气除痞 除有形之实满 厚朴:行气化痰 消积胀满——燥湿运脾 除无形之湿满

    沉香:行气调中 散寒止痛——温中降逆 温肾纳气

    檀香:行气调中 散寒止痛——宽胸利膈

    木香:行气止痛——调中宣滞

    香附:行气止痛——疏肝调经

    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川楝子:行气止痛——疏肝泄热 杀虫疗癣

    荔枝核:行气止痛——疏肝祛寒 散结行滞

    薤白:通阳散结 行气导滞

    山楂:消食化积 和中助运——善消肉食油腻之积 活血散瘀 神曲:消食化积 和中助运——善消酒谷陈腐之积

    麦芽:消食化积 和中助运——善消面麦痰气之积 疏肝回乳

    槟榔:驱虫消积 行气利水 截疟

    大蓟:凉血止血 散瘀解毒消痈——

    小蓟:凉血止血 散瘀解毒消痈——利尿

    地榆:凉血止血 功擅下焦——解毒敛疮

    槐花:凉血止血 功擅下焦——清肝明目

    侧柏叶:凉血止血——收敛止血 祛痰止咳

    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三七:化瘀止血——性温又善定痛

    茜草:化瘀止血——性寒又善通经

    蒲黄:化瘀止血——性平又善利尿

    白 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仙鹤草:收敛止血——止痢杀虫

    炮姜:温经止血——暖中焦散寒止痛

    艾叶:温经止血——暖下焦散寒调经

    元胡:活血止痛——行气止痛

    灵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郁金:活血行气止痛——性寒能凉血清心退黄

    姜黄:活血行气止痛——性温能祛风散寒除湿

    乳香:活血止痛 消肿生肌——行气活络

    没药:活血止痛 消肿生肌——散血化瘀

    川芎:活血祛瘀 调经止痛——辛温行气 祛风止痛

    丹参:活血祛瘀 调经止痛——苦寒凉血 清心安神

    桃仁:活血祛瘀通经——降泄下焦瘀滞 润肠通便

    红花:活血祛瘀通经——通利血脉瘀滞

    益母草:活血调经 利水消肿——苦寒清热

    泽 兰:活血调经 利水消肿——辛散温通

    穿山甲:活血通经下乳——通络搜风 消肿排脓 散结消症 王不留:活血通经下乳——利尿通淋

    牛膝:活血通经 补益肝肾 利水通淋 引血下行

    自然铜:活血疗伤 散瘀止痛

    苏 木:活血疗伤 散瘀止痛

    水蛭:破血逐瘀消症

    虻虫:破血逐瘀消症

    半夏:燥湿化痰 消肿止痛——化脾胃湿痰 降逆止呕 消痞散结

    南星:燥湿化痰 消肿止痛——祛经络风痰 祛风止痉 桔梗:祛痰——升宣 开痰利咽能排脓

    旋覆:祛痰——下气 消痰行水能降逆

    白前:降气化痰——温化寒痰

    前胡:降气化痰——清化热痰 宣散风热

    川贝:清热化痰 散结消肿——润肺止咳

    浙贝:清热化痰 散结消肿——清肺止咳

    瓜皮:清热化痰 宽胸散结——清肺而利气

    瓜仁:清热化痰 宽胸散结——润肺而通便

    竹 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竹 沥:清热化痰——定惊利窍

    天竹黄:清热化痰——清心定惊

    海藻:消痰软坚, 利水消肿

    昆布:消痰软坚, 利水消肿

    苏 子:降气行痰 止咳平喘 润肠通便

    白芥子:畅膈行痰 温肺利气 散结通络

    莱菔子:消食行痰

    杏仁:止咳平喘 润畅通便——宣降肺气

    桃仁:止咳平喘 润畅通便——活血祛瘀

    百部:润肺下气 化痰止咳

    紫菀:润肺下气 化痰止咳

    款冬:润肺下气 化痰止咳

    枇杷叶:清肺化痰止咳——清胃热降胃气止呕 马兜铃:清肺化痰止咳——清肺热降肺气平喘 桑白皮:泻肺平喘 利水消肿——泻肺火

    葶苈子:泻肺平喘 利水消肿——泻肺水

    白果:敛肺定喘 止带缩尿

    朱砂:镇惊安神——清心安神 清热解毒

    磁石:镇惊安神——平肝潜阳 聪耳明目 纳气定喘 琥珀:镇惊安神——活血散瘀 利尿通淋

    龙骨:平肝潜阳 收敛固涩——镇惊安神

    牡蛎:平肝潜阳 收敛固涩——软坚散结

    酸枣仁:养心安神——主心肝血虚又能敛汗

    柏子仁:养心安神——主心肾不交由能润肠

    远志:宁心安神 祛痰开窍 消散痈肿

    合欢皮:解郁安神 活血消肿

    石决明:清肝明目——平肝潜阳

    草决明: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龙骨:平肝潜阳 收敛固涩——镇惊安神

    牡蛎:平肝潜阳 收敛固涩——软坚散结

    代赭石:平肝潜阳——石属能重镇降逆而凉血 刺蒺藜:平肝潜阳——草属能疏肝祛风而明目

    珍 珠:镇心定惊 清肝明目——收敛生肌

    珍珠母:镇心定惊 清肝明目——平肝潜阳

    天麻:平抑肝阳 息风止痉——通络

    钩藤:平抑肝阳 息风止痉——清热

    羚羊角:平肝熄风 清肝明目 清热解毒

    地龙:息风止痉——清热 通络 平喘 利尿

    僵蚕:息风止痉——祛风 止痛 化痰 散结

    全蝎:息风止痉 攻毒散结 通络止痛

    蜈蚣:息风止痉 攻毒散结 通络止痛

    麝香:开窍醒神——性温 活血通经止痛催产

    冰片:开窍醒神——性寒 清热止痛

    苏合香:开窍醒神——辟秽止痛

    石菖蒲:开窍醒神——化湿和胃

    人 参:补气生津——大补元气 补脾益肺 生津止渴



    党 参:补气生津——补中益气 生津养血

    西洋参:补气生津——清火养阴

    太子参:补气生津——

    黄芪:补气升阳 益卫固表 利水消肿 托疮生肌

    黄芪:补气 利水 固表——升阳 托毒

    白术:补气 利水 固表——燥湿 安胎

    安神益

    茯苓:健脾利水——渗湿 宁心安神

    白术:健脾利水——燥湿 止汗安胎

    白术:燥湿健脾——补脾益不足 固表利水安胎

    苍术:燥湿健脾——运脾泻有余 祛风发汗明目

    山药:平补肺脾肾 益气养阴——固精止带

    黄精:平补肺脾肾 益气养阴

    白扁豆:健脾 化湿 消暑

    甘草:益气补中 清热解毒 祛痰止咳 缓急止痛 调和药性 鹿茸:补肾阳 益精血 强筋骨 调冲任 托疮毒

    巴戟天:壮肾阳 强筋骨 祛寒湿

    淫羊藿:壮肾阳 强筋骨 祛寒湿

    仙 茅:壮肾阳 强筋骨 祛寒湿

    补骨脂:温肾固精 暖脾止泻——纳气平喘偏于肾

    益智仁:温肾固精 暖脾止泻——开胃摄唾偏于脾

    肉苁蓉:温肾阳 益精血——润肠通便

    锁 阳:温肾阳 益精血——润燥养筋

    菟丝子:补肾固精 养肝明目——止泻 安胎

    沙苑子:补肾固精 养肝明目——

    杜仲:补肝肾 强筋骨——降压 安胎

    续断:补肝肾 强筋骨——行血 续筋

    枸杞子:补肝肾 强筋骨——明目 润肺

    桑寄生:补肝肾 强筋骨——祛风 安胎

    蛤 蚧:补肺肾 定喘嗽——温肾益精

    虫 草:补肺肾 定喘嗽——止血化痰

    紫河车:补肺肾 定喘嗽——益气养血

    当归:养血调经——辛温 活血散寒 润肠通便

    白芍:养血调经——敛阴柔肝 和营止汗

    赤芍:一补一泻 一散一收——苦寒 凉血清热化瘀之品 白芍:一补一泻 一散一收——酸寒 补血敛阴平肝之品

    制首乌:补益精血 固肾乌须

    生首乌:截疟解毒 润肠通便

    生地:苦寒 清热凉血 生津润燥

    熟地:甘温 补血滋阴 益精填髓

    阿胶:补血止血 滋阴润燥

    南沙参:清肺养阴 益胃生津——兼能化痰益气

    北沙参:清肺养阴 益胃生津——尤擅养阴生津

    山药:平补肺脾肾 益气养阴——固精止带

    黄精:平补肺脾肾 益气养阴

    女贞子:补益肝肾——退热 明目

    墨旱莲:补益肝肾——凉血 止血

    龟甲:滋阴退热 潜阳息风——长于滋阴 又能健骨补心 鳖甲:滋阴退热 潜阳息风——长于退热 又能软坚散结 小 麦:养心除烦

    浮小麦:敛汗益气除热

    五味子:上能止咳敛汗 下能涩肠固精——敛肺滋肾且能生津

    五倍子:上能止咳敛汗 下能涩肠固精——敛肺降火且能止血

    乌梅:敛肺止咳 涩肠止泻——生津安蛔

    诃子:敛肺止咳 涩肠止泻——下气开音

    肉豆蔻:温中行气开胃——涩肠止泻

    白豆蔻:温中行气开胃——化湿止呕

    草豆蔻:温中行气开胃——燥湿运脾

    桑螵蛸:固精缩尿止带——补肾助阳

    海螵蛸:固精缩尿止带——止血敛疮 制酸止痛

    莲子:益肾固精缩尿 健脾止泻止带——养心

    芡实:益肾固精缩尿 健脾止泻止带——除湿

    第一类:补益类的中药。例如黄耆、人参、山药、大枣、当归、何首乌、枸杞子等等,这一类中药是华人最熟悉也是最喜爱的中药,问题是:如果平时没有“虚虚”的感觉,如:头晕、容易疲倦、腰酸、脉弱等“虚证”情形,并不适合常吃补药,以免血压上升、睡不著、口乾舌燥等“补得过头”后後遗症出现。

    第二类:泻火类的中药。常见的有大黄、黄连、黄芩、石膏、芦荟、蒲公英、竹叶等等,这类中药一般用在病患有口乾、口破、便秘、失眠、烦躁不安、容易生气等等有上火的症状时才合用,如果只有单纯嘴巴破、而兼有腹泻的情形,就不见得适合吃黄连,以免虽然退了火、但是身体却更虚。

    第三类:具有发散、理气作用的中药。常见的有菊花、薄荷、麻黄、荆芥、陈皮、青皮、砂仁等等,天气热的时候觉得头晕晕、身体闷闷的,泡个菊花茶,立刻觉得神清气爽,利用的就是菊花内的挥发油,气味芬芳、促进末梢血液循环、加速散热,散热改善、人自然就觉得舒适。

    第四类:具有“抗凝血作用”的活血化瘀药物。常见的

    有红花、丹参、乳香、三棱、桃仁、蒲黄、王不留行等等,这一类的中药就是俗称能“打通血路”的药物,使用上一般是针对有“血瘀”形的患者,例如疼痛、中风、心肌梗塞、手足麻木等等,不过,使用时必须小心其剂量,剂量过大时恐怕反而不见其通血路的作用效果,而有溶血副作用。

    有了上述药物的分类,医师再根据望(观察您的面色)、闻(听您的声音、自诉)、问(询问您的病史)以及切(把脉)所搜集到的资料,将您的疾病作系统归类(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并且根据疾病与体质的类别给予不同比例的上述中药。

  • 木槿
    回复
    2024-01-29 03:03:51

    分类:医疗健康
    问题描述:

    医生确诊为功血,开始打了一针黄体酮,吊了一瓶消炎药,好了,可现在又开始了,听医生说还会反复,怎么办啊

    解析:

    功能性子宫出血中医病机是:

    ⑴肝肾不足:素体肝肾不足,或早婚早育、房劳伤精,过多流产等,致使精血亏虚,肝肾阴虚。阴虚生内热,热灼冲任,迫血妄行而致功能性子宫出血。

    ⑵脾肾阳虚:素体脾肾阳虚,或房劳多产,久病损伤,饮食劳倦等脾肾受损。脾阳虚则统摄无权,肾阳虚则封藏失职,以致冲任不固,造成功能性子宫出血。

    ⑶瘀血阻滞:肝郁气滞,血行不畅;或寒凝血瘀,瘀血阻滞冲任胞宫,新血不得归经,故出现功能性子宫出血。若血瘀内滞日久化热,更灼血络而致出血不止。

    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有哪些简易方法?

    (1)中成药

    ①知柏地黄丸,每服6克,日服3次(适用于肝肾阴虚者)。

    ②苁蓉补肾丸,每服6克,日服3次(适用于脾肾阳虚者)。

    ③益母膏,每服15克,日服3次。

    ④震灵丸,每服9克,日服2次(适用于血瘀阻滞,血不归经者)。

    (2)简便验方

    ①仙鹤草、龙骨、牡蛎各50克。水煎服(各型功血均可使用)。

    ②鹿角霜、乌贼骨、陈棕炭各15克。水煎服(适用于脾肾阳虚者)。

    ③旱莲草、女贞子、生地各15克,贯众、茜草各12克。水煎服(适用于肝肾不足者)。

    ④益母草30克,香附10克,三七粉(冲)3克。水煎服(适用于血瘀阻滞者)。

    (3)饮食疗法

    ①栗子、山药、粳米各50克。煮粥食用。

    ②鲜生地50克,枸杞子30克,冰糖适量。水煎代茶饮(上方适用于肝肾阴虚者)。

    ③桃仁6克,乌贼鱼1条。煮熟食用。

    ④山楂30克,红糖适量。代茶饮(上方适用于血瘀阻脉者)。

    ⑤人参5克,核桃肉15克。水煎代茶饮并食之。

    ⑥山药、莲子各50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上方适用于脾肾阳虚者)。

    (4)针灸疗法

    ①体穴:脾俞、足三里、命门、肾俞、三阴交、血海、关元、断红、隐白、中极。每次取3~4穴针刺或合用艾灸。

    ②耳穴:子宫、卵巢、内分泌、脾、肾。每次取2~3穴针刺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怎样用中药人工周期疗法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

    功能性子宫出血血止以后,按照妇女月经周期的生理变化用药,促使其达到调整月经周期的目的。

    ⑴增殖期:(月经第4~11天)以养阴调气血为主,促进子宫内膜正常生长。选用促卵泡汤:山药、菟丝子各15克,当归、肉苁蓉、何首乌、熟地、旱莲草各12克,女贞子9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方中可再加鸡血藤、白芍、香附各10克,丹参12克,以养血调气。

    ⑵排卵期:(月经第12~16天)以活血化瘀为主,促进卵子排出。选用排卵汤:当归、茺蔚子、熟地各12克,丹参、枸杞子各15克,红花、香附、赤芍、泽兰各9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偏肾阳虚者加仙灵脾、仙茅各12克,以温补肾阳,小腹痛者加元胡12克,五灵脂(包)、荔枝核各10克,以行气活血止痛。

    ⑶分泌期:(月经第17~24天)采用平补阴阳,气血双调之法,促进黄体功能的正常发挥。选用促黄体汤:丹参、菟丝子、龟板各15克,枸杞子、旱莲草、续断、肉苁蓉各12克,女贞子 9克。水煎服,每日1剂。偏肾阳虚者加淫羊藿、仙茅、石莲子各12克,以补肾阳;偏肾阴虚者加生熟地各15克,山萸肉12克,以滋补肾阴;脾气不足者加黄芪15克,党参12克,以补气健脾;血虚者加丹参、熟地各15克,当归12克,以养血。

    ⑷月经期:(月经第1~4天)采用行气活血调经法,促使月经排泄通畅顺利。选用活血调经汤:当归、香附各6克,熟地、赤芍、丹参、泽兰、茺蔚子、茯苓各9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方中可再加枳壳10壳,乌药12克,益母草15克,以助药力。血块多者加五灵脂(包)10克,以活血;出血量多者加茜草12克,三七粉(冲)6克,以活血止血。

    预防:

    保持身体健康是避免发生功血的主要环节。因此不但要预防全身疾病的发生,而且必须注意经期卫生。每日要清洗会 *** 1~2次,并勤换月经垫及 *** ;劳逸适度,尽量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加强营养,多食鱼类、肉类、禽蛋类及牛奶、蔬菜类,忌食辛辣 *** 食品;用铁锅炒菜、服含铁剂的药物如硫酸亚铁口服液等,增加铁剂,改善贫血状况;平时注意不要冒雨涉水,衣裤淋湿要及时更换,避免寒邪侵入,防止寒凝血滞,瘀阻冲任而致出血过多或淋漓不净。

    “功血”是一种妇科常见病。凡月经不正常,经检查内外生殖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除外妊娠、肿瘤、炎症、外伤或全身出血性疾病,而由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失常所致的子宫异常出血称之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临床上将功血分为无排卵型和有排卵型两类。据统计,功血患者70%无排卵,50%以上发生在45岁以上妇女,20%见于青春期,其余见于育龄期。

    正常月经有赖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系统调节。身体内外因素如精神过度紧张、环境和气候的改变、营养不良或代谢紊乱等均可通过大脑皮质干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功能,性激素分泌异常,致使子宫内膜无周期脱落而发生功血。

    一、临床类型与特征

    (一)无排卵型功血

    正常月经周期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丘脑-垂体-卵巢性腺轴系统的相互调节及制约。任何内外因素干扰了性腺轴的正常调节,均可导致功血。

    青春期功血是以性腺轴的功能与调节不完善为主要原因。由于下丘脑周期中枢延迟成熟,仅有下丘脑持续中枢发挥作用,其结果使垂体分泌FSH多于LH,FSH的分泌使卵泡发育,发育中的卵泡分泌雌激素,但垂体对雌激素的正反馈 *** 缺乏反应,使月经中期无LH高峰出现,故无排卵发生。长期大量雌激素作用,使子宫内膜过度增生,而发生无排卵型功血。尤其在精神紧张、过度劳累或因其他因素影响下,更易引起功血发生。更年期功血主要因卵巢功能衰退,性激素对下丘脑及垂体的正反馈作用消失,垂体分泌FSH及LH增高,缺乏LH中期高峰,不能排卵,子宫内膜发生增生过长而引起无排卵型功血。

    无排卵型功血的临床特点:因为无排卵,故无黄体形成,体内亦无孕酮分泌。雌激素水平随着卵泡的发育及萎缩而增减。当雌激素水平不断增多时,子宫内膜继续增生,这时不发生出血,而当体内雌激素水平突然下降时,可发生撤退性出血。临床表现可能闭经一段时间后发生出血,出血亦可为无规律性,量的多少与持续及间隔时间均不定,有的仅表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大量出血时,可造成严重贫血。由于雌激素 *** ,子宫可稍大,质较软,宫颈口松,宫颈粘液透明、量多,可呈不同程度的羊齿状结晶,或不典型结晶。基础体温单相型。子宫内膜活检多为单纯性或囊性增生,偶可见腺瘤样或不典型增生。有时也可呈萎缩性变。孕激素测定停留在增殖期的基础水平。

    (二)排卵型功血

    多发生在生育年龄的妇女,也有时出现在更年期。可分为黄体功能不全和黄体萎缩不全两种。

    1.黄体功能不全

    可因排卵前雌激素分泌不足,致黄体发育不良而过早萎缩。黄体发育不全时,则分泌功能欠佳,使孕酮分泌量不足。临床表现有规律的月经周期,但周期缩短,或经前数日即有少量出血,经血量可无变化。经前期子宫内膜活检可见腺体分泌不良或不均。间质水肿不明显。基础体温双相型,但上升缓慢,黄体期较正常短,一般在10天左右。由于孕期不足,往往形成不孕或早期流产。

    2.黄体萎缩不全

    黄体发育多良好,功能可因黄体未能及时全面萎缩而持续过久。孕酮量分泌不足,但分泌时间延长,此时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出血时间延长,经血量增加,但月经间隔时间仍多正常,在经期第2、3天量多,以后淋漓不净可长达十余日。如在月经第5、6天取内膜,仍见有分泌反应,可为诊断依据之一。基础体温双相型,常在排卵后缓慢上升,上升幅度偏低,且升高后维持时间不长,以后缓慢下降。

    二、鉴别诊断

    功能性子宫出血病需与下列情况相鉴别:

    (一)全身性疾病 血液病、高血压、肝病及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二)妊娠有关的出血性疾病 对生育年龄的已婚妇女,如发生子宫出血,应首先考虑异常妊娠,如流产、宫外孕、葡萄胎等。如继发于产后或流产后,需考虑胎盘残留、胎盘息肉、子宫复旧不全、子宫内膜炎、绒毛膜癌等。

    (三)生殖器肿瘤 常见的子宫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肌癌;如在绝经后发生子宫出血,有可能为子宫内膜腺癌。此外卵巢功能性肿瘤,如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等也可导致子宫出血。

    (四)生殖器炎症 宫腔感染、子宫内膜功能层的再生受到阻碍,造成出血量多而持久;流产后子宫内膜炎、慢性子宫内膜炎、宫颈息肉等亦常有出血,需与功血鉴别。

    (五)性激素类药物应用不当。

    三、治疗

    (一)无排卵型功血

    由于失血,患者体质多较差伴贫血,故应注意改善全身状况。失血严重时应予以输血,对不同年龄的患者治疗上应有所不同。对青春期妇女以止血及调整月经周期为主,促使卵巢功能的恢复及排卵。对更年期妇女主要是在止血后,设法调整月经周期,防止出血过多过频,使能顺利渡过此期而进入绝经期。

    若出血严重、年龄较大的妇女,应立即刮宫将异常的内膜刮除,多能迅速止血,继之以激素等治疗,刮除物需作病检。青春期功血未婚妇女需作刮宫时应慎重,尽可能保守治疗。

    另外可用止血药物,如安络血、止血敏、仙鹤草素、抗血纤溶芳酸、止血环酸及凝血质等。

    血止后患者情况仍虚弱、头晕、贫血严重者,可用中药归脾汤加减,滋补心、脾。同时口服铁剂,以提高体质,增加血色素,必要时输血。

    1.青春期功血的治疗

    ⑴止血

    目前已广泛使用性激素止血。通过性激素作用,使内膜生长修复或使其全部脱落后修复而止血。出血时间较长、量较多者,用药时间应延长,一般需20天左右,效果可更好。停药后数日内,可出现少量撤药性出血,应于用药前对患者说明,以后用雌-孕激素序贯疗法或联合用药等方法以调整月经周期。

    ①孕激素止血 孕激素止血适用于患者体内已有一定雌激素水平,此时加上孕激素的作用,可使子宫内膜发生分泌期变化而完全脱落,其止血作用发生在撤药性出血之后。

    对出血时间不长、失血不多者,可每天肌注黄体酮10~20mg,连用3~5天,也可试服人工合成的炔诺酮(妇康片)5~10mg、甲地孕酮(妇宁片)8~12mg或安宫黄体酮10~16mg,连服5天,多能止血。停药后3~5天内膜脱落,形成少量撤药性出血,5~7天可净。

    出血时间长、出血量多者,需加大剂量及延长服药时间,从血止或基本上止血后算起,应继续服药20天。可在4~6小时口服以下药物:炔诺酮5~7.5mg、甲地孕酮8mg、或安宫黄体酮8~10mg。用药4~6次后,流血应明显减少,并在48~72小时内止血。血止后应渐减量,可每3天约减原用量的1/3,至直维持量,即炔诺酮每天约2.5mg、甲地孕酮4mg或安宫黄体酮4~6mg,维持到血止后15~20天左右。在服用上述药物时,应同时服用已烯雌酚0.25~0.5mg,每晚一次。

    如果大剂量孕激素在48~72小时内不能止血,应考虑可能因雌激素水平过低,影响孕激素发挥作用,可试注射苯甲酸雌二醇2~4mg,每日2次,待血止后渐减量到每日口服已烯雌酚约0.5mg,最后与孕激素同时停药。如仍不能止血,应做诊刮并送病检,以达到迅速止血及除外其他病变的目的。

    ②雌激素治疗 可用于出血时间较长、量少和体内雌激素水平不足者,补充后以促使内膜修复,达到止血目的。由于剂量较大,对下丘脑及垂体均有抑制作用,故不宜长期连续使用。剂量亦需按出血量多少决定,一般用已烯雌酚1~2mg,每日服2~3次,有效者于2~5内止血,血止或明显减少后,每3天约减原量的1/3。当减至每天0.5mg时,可继续服用8天后停药。在停药前5天,每天肌注黄体酮10~20mg,共5天,停药后产生撤药性出血,以后再按调整周期方法处理。口服上述大剂量已烯雌酚时,可同时服用维生素B6、B1,以减少呕吐等反应,有时因严重反应不能口服时,可改用针剂注射,如苯甲酸雌二醇2~3mg肌注,以后逐渐减量,然后以口服已烯雌酚1mg维持,至血止后15~20天,停药前5天肌注黄体酮10~20mg,停药后撤药性出血,再行调整周期治疗。

    ③雌激素、孕激素合剂止血 可用口服避孕药Ⅰ号或Ⅱ号,每天4次,每次1片,常能在2天内止血。血止后,将剂量逐渐减至每天1片,总疗程共20~22天,停药后2~3天产生撤药性出血。

    ⑵调整月经周期(详见闭经章节)

    2.更年期功血的治疗

    止血原理同青春期患者。孕激素可使子宫内膜呈分泌期改变后脱落止血。出血不多者,每日用黄体酮10~20mg,多能在2~3天内止血。出血时间长,失血多,应延长治疗时间,可口服较大量人工合成孕激素,止血后逐渐减量,方法同前述。

    另可用雄激素治疗。雄激素可使子宫内膜增生情况好转;可产生负反馈而抑制下丘脑功能,使ESH、LH分泌减少,从而使卵巢雌激素分泌减少;有增强子宫肌肉及子宫血管张力的作用;减轻盆腔充血,减少出血量。此外还有促进蛋白合成作用,从而改善患者全身情况。但雄激素一般不能单独用以止血,可和雌激素或孕激素联合应用,以弥补单一用药的缺陷及增强疗效,有时还可减少撤药性出血。用法是月经血量多时,可每日肌注丙酸睾丸酮25~50mg,连用3天。

    亦有人对某些患者单独连续使用睾酮以抑制卵巢功能使之进入绝经期。用法为:舌下含服甲基睾丸素5mg,每日2次,或口服10mg,每日一次,连服20天,停10天再继续同法治疗,可连用3~6个月。此法较简便,无撤药性出血,但有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或肝功损害者慎用。雄激素每月总量不超过300mg,以免产生副作用,如毛发增多、痤疮、声音嘶哑等。

    若治疗多时无效或长期治疗及观察有困难者,或≥55岁患者,均可考虑手术切除子宫。

    (二)排卵型功血 一般排卵型功血患者,往往不致有严重出血而影响身体健康。

    1.黄体功能不全 小剂量雄激素有兴奋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促使卵泡发育,从而改善黄体功能作用。可于周期第5天开始,每晚口服已烯雌酚0.125~0.25mg,连服20天,另用孕激素补充体内之不足,在月经周期第20天起,每天肌注黄体酮10~20mg,共5~7天。

    除用孕激素外,还可给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目的是要促进黄体发育,增进黄体分泌功能。可在月经周期15~17天(即排卵日)开始,或在基础体温上升后2~3日起,每日或隔日肌注hCG500~1000IU,共5次。

    治疗过程中,可加服维生素C、E,对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有一定效果。

    2.黄体萎缩不全 治疗方法尚不够满意,刮宫止血有一定效果,以后在每个周期的第21~25天,肌注黄体酮10~20mg共5次,或口服安宫黄体酮8~10mg,每日一次,于月经周期第18天开始,连服10天。这样可使子宫内膜完全剥脱。或试服避孕药抑制排卵3个周期,停药后观察疗效。

  • 蓦山溪
    回复
    2024-01-29 03:03:51

    (1)中成药①知柏地黄丸,每服6g,日服3 次(适用于肝肾阴虚者)。

    ②苁蓉补肾丸,每服6g,日服3 次(适用于脾肾阳虚者)。

    ③益母膏,每服15g,日服3 次。

    ④震灵丸,每服9g,日服2 次(适用于血瘀阻滞,血不归经者)。

    (2)简便验方①仙鹤草、龙骨、牡蛎各50g。水煎服(各型功血均可使用)。

    ②鹿角霜、乌贼骨、陈棕炭各15g。水煎服(适用于脾肾阳虚者)。

    ③旱莲草、女贞子、生地各15g,贯众、茜草各12g。水煎服(适用于肝肾不足者)。

    ④益母草30g,香附10g,三七粉(冲)3g。水煎服(适用于血瘀阻滞者)。

    (3)饮食疗法①栗子、山药、粳米各50g。煮粥食用。

    ②鲜生地50g,枸杞子30g,冰糖适量。水煎代茶饮(上方适用于肝肾阴虚者)。

    ③桃仁6g,乌贼鱼1 条。煮熟食用。

    ④山楂30g,红糖适量。代茶饮(上方适用于血瘀阻脉者)。

    ⑤人参5g,核桃肉15g。水煎代茶饮并食之。

    ⑥山药、莲子各50g,粳米100g。煮粥食用(上方适用于脾肾阳虚者)。

    (4)针灸疗法①体穴:脾俞、足三里、命门、肾俞、三阴交、血海、关元、断红、隐白、中极。每次取3 ~ 4 穴针刺或合用艾灸。

    ②耳穴:子宫、卵巢、内分泌、脾、肾。每次取2 ~ 3 穴针刺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 离亭燕
    回复
    2024-01-29 02:02:41

    香料的产地多在域外,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汉代从域外输入了香料,并移植了某些芳香植物,如胡椒、龙脑香、迷迭香、乳香、安息香、苏合香、沉香、丁香等。这些香料不仅丰富了汉代以来中国上流阶层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也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不同香料传入时间和传播途径均有差异,需要通过对文献材料和考古发现研究分析,方可确切了解沿丝绸之路而来的诸多香料如何促进了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沟通。

    一、汉代香料的输入及其用途

    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为域外香料的输入提供了条件。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材料可知,汉代时香料有的经陆上丝路从西域传入,也有的经过海上交通从南方海外传入。

    古代传说中有西域香料传入汉代中国的记载。相传东方朔《海内十洲记》记载,西海中有聚窟洲,洲上有大山名神鸟山,?多大树,与枫木相类,而花叶香闻数百里,名为返魂树。??伐其木根心,于玉釜中煮取汁,更微火煎如黑饧状,令可丸之,名曰惊精香,或名之为震灵丸,或名之为反生香,或名之为震檀香,或名之为人鸟精,或名之为却死香,一种六名。斯灵物也,香气闻数百里,死者在地,闻香气乃却活,不复亡也。以香熏死人,更加神验?

    ①。西海在古代文献中是个模糊概念,具体所指各有不同,但西海在西域却是广泛的共识。同书又记载:?征和三年,武帝幸安定,西胡月氏国王遣使献香四两,大如雀卵,黑如桑椹。帝以香非中国所有,以付外库。?据说,?神香起起夭残之死疾?,?后元元年,长安城内病者数百,亡者大半。帝试取月氏神香烧之于城内,其死未三月者皆活,芳气经三月不歇?。

    月氏西迁中亚,是汉武帝反击匈奴前听闻的史实;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的故事发生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说明这个故事是以汉通西域为背景产生的。这些传说虽不免有夸张成分,但故事的产生应该是以西域传入香料的史实为根据的。

    晋人张华《博物志?异产》记载:?汉武帝时,弱水西国有人乘毛车以渡弱水来献香者。

    帝谓是常香,非中国之所乏,不礼其使。留久之,帝幸上林苑,西使千乘舆闻,并奏其香。

    帝取之,看大如燕卵,三枚,与枣相似。帝不悦,以付外库。后长安中大疫,宫中皆疫病。

    帝不举乐,西使乞见,请烧所贡香一枚,以辟疫气。帝不得已听之,宫中病者登日并差。长安中百里咸闻香气,芳积九月余日,香由不歇。

    帝乃厚礼发遣饯送。一说,汉制献香不满斤不得受。西使临去,乃发香气如大豆者,拭着宫门,香气闻长安数十里,经数日乃歇。?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弱水象征极西且遥远的河流。张星烺先生说:?《博物志》此节记事,与上方所录《十洲记》聚窟洲之却死香,大同小异。聚窟洲与凤麟洲皆在西海之中,凤麟洲四面有弱水绕之。凤麟洲既已承认为指欧洲地域而言,则《博物志》此节之弱水西国,亦必指欧洲而言也。?

    其地域所指未必如张先生如此坐实,大抵指中国以西的远方国家。

    正史书上也有关于西域产香和传入中国的记载。《东观汉记?李恂传》记载:?为西域副校尉,西域殷富,多珍宝,诸国侍子及督使贾胡数遗恂奴婢、宛马、金银、香、罽之属。一无所受。?

    《后汉书?李恂传》有同样记载,李贤注引《袁山松书》曰:?西域出诸香、石蜜。?南朝时范晔《和香方》序云:?甘松、苏合、安息、郁金、柰多、和罗之属,并被珍于外国,无取于中土。?魏晋时人鱼豢《魏略?西戎传》记载大秦物产,有?一微木、二苏合、狄提、迷迷(当为?迭?)、兜纳、白附子、熏陆、郁金、芸胶、熏草木十二种香?。大秦是古代中国人对罗马帝国的称呼。

    香料还经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南方沿海地区,进而传入中原。公元前204年~公元前203年,赵佗建立南越国,考古发掘资料说明南越已有从海外输入香料和燃香的习俗。

    中国原本没有燃香的习俗,燃香和燃熏的香料从海上丝路传入。南越王墓中曾出土五件四连体铜熏炉,炉体由四个互不连通的小盒组成,可以燃烧四种不同的香料。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都说明,熏炉首先见于广州南越王墓,除铜制外,亦有陶制,应是南越国的发明。熏炉的普遍存在,说明熏香已经成为南越国贵族统治阶层的生活习尚。

    1955年,在广州华侨新村西汉墓出土四件釉陶熏炉,其中一件似豆形,圜底,唇沿内敛成子口,与盖吻合。通高17.2厘米,腹径11.2厘米,盖面隆圆,作几何图形镂空,顶有鸟形钮饰;器身如豆,器腹处有四个对称排列的圆形小气孔。

    燃熏的香料主要产于东南亚地区,这就透露出南越国与海外方国早有贸易往来的信息。中国古代的熏香炉式样有南北之分,北方中原流行博山式熏炉。博山香炉又称博山香熏、博山熏炉等,是汉、晋时期常见的焚香器具。汉代刘向《香炉铭》描写这种器具:?嘉此正器,堑岩若山。上贯太华,承以铭盘。中有兰绮,朱火青烟。?李尤《熏炉铭》云:?上似蓬莱,吐气委迤,化白为烟。?

    从时间上看,南越盖豆式熏炉在先,中原博山式熏炉在后,说明香料和熏香习俗由海外输入路线是先至番禺(今广州地区),后传至中原。据统计广州地区汉墓出土物中,发现熏香炉多达200余件。

    当时的香料主要来自东南亚地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州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频繁。汉武帝平南越之后,汉朝与东南亚、南亚地区有了直接交往。海外香料通过南方沿海地区转输中原地区。汉代人已经知道古代印度是香料产地,《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天竺国?有细布、好毾 、诸香、石蜜、胡椒、姜、黑盐。和帝时,数遣使贡献,后西域反畔,乃绝。至桓帝延熹二年、四年,频从日南徼外来献?。

    这说明天竺诸香先是经西域传入,后西域因战乱造成陆上丝绸之路交通的阻碍,才转由海路输入。汉代时内地至交址任职的官员往往贪赃纳贿获得南海的珍奇香料,携之以归。他们又用这种域外珍品贿赂权贵,以求升迁。《后汉书?贾琮传》记载:?旧交址土多珍产,明玑、翠羽、犀、象、瑇瑁、异香、美木之属,莫不自出。前后刺史率多无清行,上承权贵,下积私赂,财计盈给,辄复求见迁代。?

    其中有?异香?,即来自海外的香料。

    用香是上层贵族奢侈生活的表现。从用途上看,香料可分为熏燃之香、悬佩之香、涂傅之香和医用之香。西汉时内地已有用香的记载,司马相如《美人赋》写他赴梁国途中,朝发溱洧,暮宿上宫,?排其户而造其堂,芳香芬烈,黻帐高张?;?寝具既设,服玩珍奇;金鉔熏香,黻帐低垂?。东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一记载,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住昭阳殿,有绿熊席,?其中杂熏诸香,一坐此席,余香百日不歇?。

    汉代用香的记载更多见于东汉时期。应劭《汉官仪》记载,尚书郎有女侍史二人,?皆选端正,从直女侍执香炉烧熏从入台护衣?。晋王嘉《拾遗记》卷六记载,东汉灵帝在西园建裸游馆,盛夏与宫人游此,?宫人年二七已上、三六已下,皆靓妆,解其上衣,惟着内服。或共裸浴,西域所献茵墀香,煮以为汤,宫人以之浴浣。使以余汁入渠,名曰流香渠?。

    汉末曹操提倡节俭,其《内诫令》云:?昔天下初定,吾便禁家内不得熏香。后诸女配国家,因此得香烧。吾不好烧香,恨不遂初禁令,复禁不得烧香,其以香藏衣着身亦不得。?

    此外,曹操还曾以香料作为礼品赠送蜀相诸葛亮。因为香是名贵之物,得之不易,曹操在《遗令》中也特别嘱咐:?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

    汉末士夑任交州刺史,?兄弟并为列郡,雄长一州,车骑满道,胡人夹毂焚香者常有数千?。秦嘉的《重报妻书》则透露出香从西域传入的信息和香的用途。另外,汉末乐府长诗《焦仲卿妻》中,刘兰芝自言用具:?红罗覆斗帐,四角垂香囊。?汉末诗人繁钦《定情诗》云:?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这些例子说明香囊既挂在室内,又佩戴身上。

    汉代传入的其他香料品类

    汉代传入中国的香料有哪些?文献上往往笼统记载为?香?,而不言具体品种。历史上传入中国的香料品种很多,但大多见于后世的记载。有学者认为:?三国以后,中国自西南海上诸国运入者,以香料为大宗,而汉代未之见也。?他认为这是因为香料输入与佛教有极深之关系,佛教传入前中国对香料之需要不太大。该观点认为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香料需求量更大,有合理的论证。但若据此以为?汉代未之见?,则不免过于绝对。根据现有历史文献的梳理和考古发掘材料的分析,可知汉代已有一些可以考知具体品类的香料输入。

    龙脑香是由龙脑树树干析出的白色晶体,具有类似樟脑的香气,原产于东南亚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马来半岛和婆罗洲等地。

    婆利国在今印度尼西亚,具体地点不详,有巴厘岛、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诸说。从考古发现的材料来看,广州南越国时期的墓葬中出土的铜熏炉腹内常有灰烬或炭粒状香料残存,广西罗泊湾二号汉墓出土的铜熏炉?内盛两块白色椭圆形粉末块状物?,研究者认为可能属龙脑或沉香之类的树脂香料残留物。 迷迭香是一种具有清香气息的香花,在温暖的微风及炎热太阳下会释放出香气,原产于南欧、北非、南亚、西亚等地,并引种于暖温带地区。

    《魏略?西戎传》所记载大秦出十二种香中便有?迷迭?。晋郭义恭《广志》云:?迷迭出西海中?。迷迭至迟汉末时已经移植中国。曹丕《迷迭赋》序云:?余种迷迭于庭之中,嘉其扬条吐香,馥有令芳,乃为之赋。?赋中有云:?越万里而来征。?

    曹植《迷迭香赋》中写道:?播西都之丽草兮,应青春而凝晖??芳莫秋之幽兰兮,丽昆仑之芝英。?王粲《迷迭赋》云:?受中和之正气兮,承阴阳之灵休。扬丰馨于西裔兮,布和种于中州。?他们都强调其来自远方异域,而且来自西方。陈琳、应玚等皆有同题之作,都热情洋溢地赞美迷迭的枝干花叶之优美及其芳香之酷烈。

    丁香,即丁香属,又称紫丁香属植物,又指丁香属植物树上的花蕾,又名丁子香,原产于南亚、东南亚及马达加斯加,引种于热带地区。在中国古代文献上又称为鸡舌香,这种鸡舌香汉代时已传入中国。应劭《汉官仪》记载:?桓帝侍中刁存,年老口臭,上出鸡舌香与含之。?

    实际上刁存并非特例,汉代尚书郎上殿,?握兰含香,趋走丹墀奏事?乃常规。?尚书郎奏事明光殿,省中皆胡粉涂壁,其边以丹漆地,故曰丹墀。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其下奏事。黄门侍郎对揖跪受。?这种香曾被曹操当作礼物送给蜀相诸葛亮,云:?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三国孙吴康泰《吴时外国传》云:?五马洲出鸡舌香。?五马洲又称马五洲,在今印度尼西亚,具体地处不详,可能在巴厘岛。

    乳香,别名?熏陆?,一云?杜噜?。汉译佛典中译为?杜噜?,《翻译名义集》卷八云:?杜噜,此云熏陆。?乳香是应用极广的香料,可以用来熏香、照明、调料,还可用以活血止痛。

    1983年,广州象岗山南越王赵昧墓西耳室的一个漆盒内发现的树脂状药物,外形与泉州后渚宋船内发现的乳香类似,因此专家断定为乳香。乳香主产于红海沿岸,真正生产乳香的地区是南阿拉伯的也门哈德拉茂省,史书上没有见到南越国与红海沿岸地区交通往来的记载,因此当地发现的乳香可能是从南亚地区间接输入的。三国时万震《南洲异物志》云:?熏陆出大秦国。

    在海边有大树,枝叶正如古松,生于沙中。盛夏木胶流出沙上,状如桃胶。夷人采取卖与商贾,无贾则自食之。?《魏略?西戎传》记载大秦十二种香,其中有?熏陆?。古书上大秦范围很广,西亚地中海尚岸地区亦在其中。南朝时中国医家已经以乳香入药,最早见于梁代陶弘景《名医别录》,以为能?疗主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风瘾疹痒毒?。《大唐西域记》记载,南印度阿吒厘国?出熏陆香树,树叶若棠梨也?。

    苏合香为金缕梅科植物苏合香树分泌的树脂,又名帝膏、苏合油、苏合香油、帝油流。

    此种香产于非洲、亚洲的印度及土耳其等地。

    苏合香用途很广,汉代人对苏合香已有较多的了解,并应用于宫廷。《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大秦国出苏合香,并云:?合会诸香,煎其汁以为苏合。?西晋傅玄《郁金赋》有?凌苏合之殊珍?之句,称之为?殊珍?,意谓来自域外。《梁书?诸夷传》?中天竺国?条以为苏合乃?大秦珍物?,说中天竺?西与大秦、安息交市海中?,所以国中?多大秦珍物?,其中包括苏合。关于苏合香之制作,书中记载?苏合是合诸香汁煎之,非自然一物?。苏合香对醒脑开窍有奇效,又能清热止痛,作外敷药。

    宋人赵汝适《诸蕃志》云:?苏合香油出大食国。??蕃人多用以涂身,闽人患大风者亦仿之,可合软香及入医用。?沉香,中国古代文献中有时写作沈香、琼脂。沉香气味香如蜜,所以又称为蜜香。入水下沉,又称沉水香。印度、缅甸及柬埔寨、马来半岛、南中国、菲律宾、摩鹿加群岛等地皆产沉香木。《诸蕃志》云:?沉香所出非一,真腊为上,占城次之,三佛齐、阇婆等为下。?这些地方皆在东南亚一带。

    沉香木是一种绿乔木,只有树龄二十年,或五六十年以上的树,枝干腐朽,其木心部分凝聚了树脂的木材,才是所谓沉香。沉香的采集非常危险,必须经过原始森林,穿越山崖,因此十分珍贵。古印度药书中曾记载焚烧沉香,其熏烟可使身体染上香味,并可用来作为治愈外伤及伤口的药材,有镇痛作用。葛洪《西京杂记》记载,汉成帝时赵飞燕被立为皇后,其妹赵合德遗飞燕书,并送礼致贺,礼品中有沉水香。后来的小说《赵飞燕外传》大约由此生发,多处写到此香。

    安息香,原产于古安息国、龟兹国、漕国以及阿拉伯半岛地区,唐宋时因以旧名。《新修本草》曰:?安息香,味辛,香、平、无毒。主心腹恶气鬼。西戎似松脂,黄黑各为块,新者亦柔韧。?据说该香是从安息香树伤口处流出的树脂凝固而成,中国原从波斯商贾手中购买此香,苏恭《唐本草》说它出于西戎,当指古代波斯,后来改从东南亚购进,所以李珣《海药本草》说它生于?南海波斯国?。

    《诸蕃志》云:?安息香出三佛齐国,其香乃树之脂也。?安息香是中国较早从海外进口的香料,《酉阳杂俎》前集卷十八云:?安息香树,出波斯国,波斯呼为辟邪。树长三丈,皮色黄黑,叶有四角,经寒不凋。二月开花,黄色,花心微碧,不结实。刻其树皮,其胶如饴,名安息香。六七月坚凝,乃取之。烧之通神明,辟众恶。?李时珍说:?此香辟恶,安息诸邪,故名。或云:安息,国名也。梵书谓之拙贝罗香。?汉代文献称波斯之地为安息国,魏晋以后安息国不复存在,而称此地产香料为安息香者,可能沿袭汉代旧称。

    据此推测,安息香应该在汉代已经传入。

    郁金香,别名郁香、红蓝花、紫述香、洋荷花、草麝香。由于地中海的气候,郁金香形成了适应冬季湿冷和夏季干热的特点,但其确切起源已难于考证,现时多认为起源于锡兰及地中海偏西南方向的地区。郁金香所散发的香气使人为之倾倒,姿态高雅脱俗,清新隽永。

    西晋傅玄《郁金赋》则把郁金与外来的苏合香相比,?气芳馥而含芳,凌苏合之殊珍?,暗示郁金也是来自域外的殊珍。西晋左芬《郁金颂》则明言从域外传入,?伊此奇草,名曰郁金,越自殊域,厥珍来寻?。《梁书?诸夷传》?中天竺国?条特别强调:?郁金独出罽宾国,华色正黄而细,与芙蓉华里被莲者相似。国人先取以上佛寺,积日香槁,乃粪去之。

    贾人从寺中征雇,以转卖于他国也。?李时珍《本草纲目》引陈藏器曰:?郁金香生大秦国,二月、三月有花,状如红蓝;四月、五月采花,即香也。?郁金香汉代时已移植中国,东汉朱穆曾专门作《郁金赋》云:?众华烂以俱发,郁金邈其无双。比光荣于秋菊,齐英茂乎春松。?朱穆是东汉中晚期人,其赋中并未提及郁金香来自何处,说明这种异域花种已为人们司空见惯。

    结 语

    汉代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个高潮时期。汉武帝时代开拓了丝绸之路,使中国与域外的交通得到空前发展。随着丝绸之路的开拓,中外文化交流得以有组织、有规模地展开,各种香料的输入是这个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高潮的重要表现。汉代从域外输入的器物产品和香料品类丰富了汉代社会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对汉代社会产生了潜在的深刻影响。

    尽管香料属于生活的奢侈品,香料的输入起初更多地为上层贵族统治阶层服务,但是这些舶来品随着中外交流的开展影响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物质成果和精神产品的互通有无,促进人类相互间的认知和不同文明的互动,从而推动人类文明的不断跃升。香料的传播不仅丰富和改善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而且也推动了世界各民族的互相认知和世界文明的进步。

雷丸胶囊的功效与作用

霍香正气丸的功效与作用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