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中医科

玉真散的功效与作用

时间: 阅读:9939
玉真散的功效与作用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白敛

白敛

2025-01-18 06:21:21

玉真散有定搐止痉、祛风化痰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破伤风引起的口撮唇紧、牙关紧闭、身体强直、脉弦紧张等不良症状。也可用于治疗面神经炎、神经根性的颈椎病、舞蹈病引起的风痰内窜经脉者,都可以起到显著的治疗效果。如果对于狂犬咬伤的症状,也能有所治疗、控制。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冉冉云
    回复
    2024-01-29 07:07:32

    辛温解表
    001、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002、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003、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风寒两解此为良。
    004、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005、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006、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辛凉解表
    007、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008、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绕,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009、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扶正解表
    010、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011、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曷能康。
    012、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葱白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寒下
    013、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证见,峻下热结宜此方。
    014、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囊,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温下
    015、温脾人参干姜草,附子大黄大剂量,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016、三物备急巴豆研,干姜大黄不需煎,卒然腹痛因寒积,连投此方急救先。
    润下
    017、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胃热津枯便难解,润肠通便法高超。
    逐水
    018、十枣逐水效堪夸,大戟甘遂与芫花,悬饮内停胸胁痛,大腹肿满用无差。
    019、舟车牵牛与大黄,遂戟芫花槟木香,青皮陈皮轻粉入,泻水消胀力量强。
    攻补兼施
    020、黄龙枳朴与硝黄,参归甘桔枣生姜,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强。
    021、增液承气参地冬,硝黄加入五药供,热结阴亏大便秘,增水行舟肠腑通。
    和解少阳
    022、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生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023、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夏芍枣生姜,少阳阳明同合病,和解功里效无双。
    024、蒿芩清胆夏竹茹,碧玉赤苓枳陈辅,清胆利湿又和胃,少阳湿热痰浊阻。
    025、达原草果槟厚朴,知母黄芩芍甘佐,辟秽化浊达膜原,邪伏膜原寒热作。
    调和肝脾
    026、阳郁厥逆四逆散,等分柴芍枳实甘,透邪解郁理肝脾,肝郁脾滞力能堪。
    027、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卓。
    028、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
    调和肠胃
    029、半夏泻心配芩连,干姜人参草枣全,辛开苦降除痞满,寒热错杂脾证益。
    温中祛寒
    030、理中干姜参术甘,温中健脾治虚寒,中阳不足痛呕利,丸汤两用腹中暖。
    031、吴茱萸汤重用姜,人参大枣共煎尝,厥阴头痛胃寒呕,温中补虚降逆良。
    032、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
    回阳救逆
    033、四逆汤中附草姜,阳衰寒厥急煎尝,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034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群,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建奇勋。
    温经散寒
    036、当归四逆用桂芍,细辛通草甘大枣,养血温经通脉剂,血虚寒厥服之效。
    038、阳和熟地鹿角胶,姜炭肉桂麻芥草,温阳补血散寒滞,阳虚寒厥阴疽疗。
    清气分热
    039、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
    040、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临,再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养阴津。
    清营凉血
    041、清营汤是鞠通方,热入心包营血伤,角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佐之良。
    042、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衄斑,蓄血发狂舌质绛,凉血散瘀病可痊。
    清热解毒
    043、黄连解毒汤四味,黄芩黄柏栀子备,躁狂大热呕不眠,吐衄斑黄均可为。
    044、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竹叶蜜煎疗膈上,中焦燥实服之消。
    045、普济消毒芩连鼠,玄参甘桔蓝根侣,升柴马勃连翘陈,僵蚕薄荷为末咀。
    046、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草芍加,贝母花粉兼乳没,穿山角刺酒煎佳。
    047、五味消毒治诸疔,银花野菊紫地丁,蒲公英与天葵子,痈疮疖肿亦堪灵。
    清脏腑热
    048、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共,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049、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050、左金连茱六一丸,肝火犯胃吐吞酸,再加芍药名戊己,热泻热痢服之安。
    051、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或加石膏清胃热,口疮吐衄与牙宣。
    052、玉女煎用熟地黄,膏知牛膝麦冬嚢,胃火阴虚相因病,牙痛齿枯宜煎尝。
    053、苇茎汤方出《千金》,桃仁苡仁冬瓜仁,肺痈痰热兼瘀血,化浊排脓病自宁。
    054、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泻肺伏火平喘咳,不伤娇脏显神奇。
    055、芍药汤中用大黄,芩连归桂槟草香,清热燥湿调气血,里急腹痛自安康。
    056、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合煎尝,邪陷阳明成热利,清里解表保安康。
    057、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与秦皮,味苦性寒能凉血,解毒坚阴功效奇。
    清热祛暑
    058、六一散用滑石草,清暑利湿有功效,益元碧玉与鸡苏,砂黛薄荷加之好。
    059、王氏清暑益气汤,善治中暑气阴伤,洋参冬斛荷瓜翠,连竹知母甘粳嚢。
    清虚热
    060、青蒿鳖甲知地丹,热自阴来细察看,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
    061、清骨散用银柴胡,胡连秦艽鳖甲扶,地骨青蒿知母草,骨蒸劳热保无虞。
    凉开
    062、安宫牛黄开窍方,芩连栀郁朱雄黄,牛角珍珠冰麝箔,热闭心包功效良。
    063、紫雪羚牛朱朴硝,硝磁寒水滑石膏,丁沉木麝升玄草,不用赤金法亦超。
    064、至宝朱砂麝香息,雄黄牛角与牛黄,金银二箔兼龙脑,琥珀还同玳瑁良。
    温开
    065、苏合香丸麝息香,木丁朱乳荜檀嚢,牛冰术沉诃香附,中恶急救莫彷惶。
    补气
    066、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益气虚饵。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气滞使。
    067、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068、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069、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补血
    070、四物地芍与归芎,血家百病此方通,经带胎产倶可治,加减运用在胸中。
    071、当归补血东垣笺,黄芪一两归二钱,血虚发热口烦渴,脉大而虚宜此煎。
    072、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怔忡健忘倶可却,肠风崩漏总能医。
    气血双补
    073、双补气血八珍汤,四君四物合成方,煎加姜枣调营卫,气血亏虚服之康。
    074、薯蓣八珍姜蔹枣,桂桔柴杏麦防好,风气百疾并诸虚,豆卷胶曲为至宝。
    075、炙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大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
    补阴
    076、六味地黄益肝肾,茱薯丹泽地苓专,更加知柏成八味,阴虚火旺自可煎。养阴明目加杞菊,滋阴都气五味先,肺肾两调金水生,麦冬加入长寿丸。
    077、左归饮用地药萸,茯苓炙草与枸杞,真阴不足舌光红,纯甘壮水好方剂。
    078、大补阴丸知柏黄,龟版脊髓蜜成方,咳嗽咯血骨蒸热,阴虚火旺制亢阳。
    079、一贯煎中用地黄,沙参杞子麦冬嚢,当归川楝水煎服,阴虚肝郁是妙方。
    补阳
    080、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淮药及山萸,丹皮苓泽加桂附,引火归原热下趋。
    081、右归饮用地药萸,附桂仲草与枸杞,气虚大加参和术,肾阳虚衰服之愈。
    固表止汗
    082、牡蛎散内用黄芪,小麦麻根合用宜,卫虚自汗或盗汗,固表收敛见效奇。
    083、玉屏风散最有灵,芪术防风鼎足形,表虚汗多易感冒,药虽相畏效相成。
    084、当归六黄二地黄,芩连芪柏共煎尝,滋阴泻火兼固表,阴虚火旺盗汗良。
    涩精止遗
    085、桑螵蛸散治便数,参苓龙骨同龟壳,菖蒲远志当归入,补肾宁心健忘却。
    086、金锁固精芡莲须,蒺藜龙骨与牡蛎,莲粉糊丸盐汤下,补肾涩精止滑遗。
    涩肠固脱
    087、桃花汤中赤石脂,干姜粳米共用之,虚寒下痢便脓血,温涩止痢最宜施。
    088、四神骨脂与吴萸,肉蔻五味四般须,大枣生姜为丸服,五更肾泄最相宜。
    固崩止带
    089、固冲汤中用术芪,龙牡芍萸茜草施,倍子海螵棕榈炭,崩中漏下总能医。
    090、完带汤中用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辅,苍术车前黑芥穗,陈皮甘草与柴胡。
    重镇安神
    091、朱砂安神东垣方,归连甘草合地黄,怔忡不寐心烦乱,清热养阴可复康。
    092、磁朱丸中有神曲,安神潜阳治目疾,心悸失眠皆可用,癫狂痫证宜服之。
    补养安神
    093、酸枣二升先煮汤,茯知二两用之良,芎二甘一相调剂,服后安然入梦乡。
    094、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当归身,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共养神。
    095、金匮甘麦大枣汤,妇人脏躁喜悲伤,精神恍惚常欲哭,养心安神效力彰。
    疏散外风
    096、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风攻上,正偏头痛悉平康,方内若加僵蚕菊,菊花茶调用亦臧。
    097、牵正散是杨家方,全蝎僵蚕白附嚢,服用少量热酒下,口眼歪斜疗效彰。
    098、玉真散治破伤风,牙关紧急反张弓,星麻白附羌防芷,外敷内服一方通。
    099、小活络丹天南星,二乌乳没与地龙,寒湿瘀血成痹痛,搜风活血经络通。
    平熄内风
    100、镇肝熄风芍天冬,玄参牡蛎赭茵供,麦龟膝草龙川楝,肝风内动有奇功。
    101、大定风珠鸡子黄,再合加减复脉汤,三甲并同五味子,滋阴熄风是妙方。
    102、俞氏羚角钩藤汤,桑菊茯神鲜地黄,贝草竹茹同芍药,肝风内动急煎尝。
    103、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
    轻宣外燥
    104、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105、桑杏汤中象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咳鼻燥右脉大,辛凉甘润燥能医。
    106、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胡麻,经霜收下冬桑叶,清燥润肺效可夸。
    滋阴润燥
    107、麦门冬汤用人参,枣草粳米半夏存,肺痿咳逆因虚火,益胃生津此方珍。
    108、养阴清肺是妙方,玄参草芍麦地黄,薄荷贝母丹皮入,时疫白喉急煎尝。
    109、玉液山药芪葛根,花粉知味鸡内金,消渴口干溲多数,补脾固肾益气阴。
    110、琼玉膏用生地黄,人参茯苓白蜜尝,肺燥干咳虚劳证,金水相滋效力彰。
    111、增液玄参与地冬,热病津枯便不通,补药之体作泻剂,但非重用不为功。
    112、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甘藏,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
    消食化滞
    113、保和神曲与山楂,苓夏陈翘菔子加,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效堪夸。
    114、枳实导滞曲连芩,大黄术泽与茯苓,食湿两滞生郁热,胸痞便秘效堪灵。
    115、木香槟榔青陈皮,黄柏黄连莪术齐,大黄黑丑兼香附,泻痢后重热滞宜。
    健脾消食
    116、健脾参术苓草陈,肉蔻香连合砂仁,楂肉山药曲麦炒,消补兼施不伤正。
    117、枳术丸是消补方,荷叶烧饭作丸尝,本意不取食速化,胃气强实不复伤。
    118、枳实消痞四君先,麦芽夏曲朴姜连,蒸饼糊丸消积满,消中有补两相兼。
    行气
    119、越鞠丸治六般郁,气血痰火湿食困,芎苍香附兼栀曲,气畅郁疏痛闷伸。
    120、良附丸用醋香附,良姜酒洗加盐服,米饮姜汁同调下,心脘胁痛一齐除。
    121、金铃子散止痛方,玄胡酒调效更强,疏肝泄热行气血,心腹胸胁痛经匡。
    122、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123、栝楼薤白白酒汤,胸痹胸闷痛难当,喘息短气时咳嗽,难卧仍加半夏良。
    124、厚朴温中苓陈草,干姜生姜一起熬,行气燥湿蔻木香,腕腹胀痛服之消。
    125、天台乌药木茴香,青姜巴豆制楝榔,行气疏肝散寒痛,寒滞疝痛酒调尝。
    降气
    126、四磨饮子七情侵,人参乌药及槟沉,浓磨煎服调滞气,实者枳壳易人参。
    127、苏子降气半夏归,前胡桂朴草姜随,上实下虚痰嗽喘,或加沉香去肉桂。
    128、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杏黄芩兼甘草,外寒痰热喘哮尝。
    129、旋覆代赭用人参,半夏姜甘大枣临,重以镇逆咸软痞,痞硬噫气力能禁。
    130、橘皮竹茹治呕逆,人参甘草枣姜益,胃虚有热失和降,久病之后更相宜。
    131、丁香柿蒂人参姜,呃逆因寒中气伤,温中降逆又益气,胃气虚寒最相当。
    活血祛瘀
    132、桃仁承气五般施,甘草硝黄并桂枝,瘀热互结小腹胀,如狂蓄血功最奇。
    133、金匮桂枝茯苓丸,桃仁芍药和牡丹,等分为末蜜丸服,缓消症块胎可安。
    134、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壳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135、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136、复元活血汤柴胡,花粉当归山甲倶,桃仁红花大黄草,损伤瘀血酒煎祛。
    137、失笑灵脂蒲黄同,等量为散酽醋冲,瘀滞心腹时作痛,祛瘀止痛有奇功。
    138、温经汤用萸芎桂,归芍丹皮姜夏冬,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
    139、生化汤是产后方,归芎桃草酒炮姜,消瘀活血功偏擅,止痛温经效亦彰。
    140、鳖甲煎丸疟母方,蟅虫鼠妇及蜣螂,蜂窠石苇人参射,桂朴紫葳丹芍姜,瞿麦柴芩胶半夏,桃仁葶苈和硝黄,疟缠日久胁下硬,症消积化保安康。
    止血
    141、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茅茜荷丹榈煨,二蓟栀黄各炒黑,上部出血势能摧。
    142、槐花散用治肠风,侧柏荆芥枳壳充,为末等分米饮下,宽肠凉血逐风功。
    143、黄土汤用芩地黄,术附阿胶甘草尝,温阳健脾能摄血,便血崩漏服之康。
    144、小蓟饮子藕蒲黄,木通滑石生地嚢,归草黑栀淡竹叶,血淋热结服之良。
    145、咳血方中诃子收,瓜蒌海粉山栀投,青黛蜜丸口噙化,咳嗽痰血服之瘳。
    146、胶艾汤中四物先,阿胶艾叶甘草全,养血调经治胎漏,冲任虚损病自痊。
    芳香化湿
    147、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姜枣齐,燥湿运脾除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148、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倶,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驱。
    清热祛湿
    149、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栀子柏皮加甘草,茵陈四逆治阴黄。
    150、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白通滑竹伦,水用甘澜扬百遍,湿温初起法堪遵。
    151、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温时疫是主方。
    152、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153、二妙散中苍柏兼,若云三妙牛膝添,四妙再加薏苡仁,湿热下注痿痹痊。
    154、连朴饮用香豆豉,菖蒲半夏焦山栀,芦根厚朴黄连入,湿热霍乱此方施。
    155、当归拈痛猪苓泽,二术茵芩苦羌葛,升麻防风知参草,湿重热轻兼风邪。
    利水渗湿
    156、五苓散治太阳腑,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157、猪苓汤用猪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并,小便不利兼烦渴,利水养阴热亦平。
    158、五皮散用五般皮,陈茯姜桑大腹奇,或用五加易桑白,脾虚肤胀此方施。
    159、防己黄芪金匮方,白术甘草枣生姜,汗出恶风兼身重,表虚湿盛服之康。
    温化水湿
    160、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果附姜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
    161、苓桂术甘化饮剂,温阳化饮又健脾,饮邪上逆胸胁满,水饮下行悸眩去。
    162、鸡鸣散是《准绳》方,苏叶吴萸桔梗姜,瓜橘槟榔晨冷服,脚气浮肿效非常。
    祛风胜湿
    163、羌活胜湿草独芎,蔓荆藁本加防风,湿邪在表头腰痛,发汗升阳经络通。
    164、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冷风顽痹屈能伸。
    燥湿化痰
    165、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气和中燥湿痰,煎加生姜与乌梅。
    166、指迷茯苓丸半夏,风硝枳壳姜汤下,中脘停痰肩臂痛,气行痰消痛自罢。
    167、温胆汤中苓半草,枳竹陈皮加姜枣,虚烦不眠证多端,此系胆虚痰上扰。
    清热化痰
    168、清气化痰杏瓜蒌,茯苓枳芩胆星投,陈夏姜汁糊丸服,气顺火清痰热瘳。
    169、小陷胸汤连半蒌,宽胸开结涤痰优,心下热痰按之痛,舌苔黄腻服之休。
    170、滚痰丸是逐痰方,礞石黄芩与大黄,少佐沉香末引导,实热顽痰一扫光。
    润燥化痰
    171、贝母瓜蒌花粉研,橘红茯苓桔梗添,呛咳咽干痰难咯,清肺润燥化痰涎。
    温化寒痰
    172、苓甘五味姜辛汤,痰饮咳嗽常用方,气降仍咳胸尤满,速化寒饮保安康。
    173、三子养亲祛痰方,白芥苏子莱煎汤,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治风化痰
    174、半夏白术天麻汤,橘红苓枣草生姜,眩晕头痛风痰盛,痰化风熄复正常。
    175、定痫二茯贝天麻,丹麦陈远蒲姜夏,胆星蝎蚕珀竹沥,姜汁甘草和朱砂,镇心祛痰又开窍,平肝熄风控痫发。
    176、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驱虫剂
    177、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人参椒姜加附子,清上温下又安蛔。
    涌吐剂
    178、盐汤探吐《金匮》方,干霍乱证宜煎尝,宿食停脘气机阻,用之及时功效良。

  • 芍药
    回复
    2024-01-29 07:07:32

    常用中成药

    一、解表药

    1、辛温解表类 通宣理肺丸 川芎茶调散 参苏丸 午时茶冲剂 九味羌活丸 小青龙合剂

    2、辛凉解 表类 银翘解毒丸 羚翘解毒丸 感冒退热冲剂 桑菊感冒片 清瘟解毒丸

    3、解表透疹类 小儿回春丸 透表回春丸 小儿羚羊散 苏解散

    4、表里双解类 防风通圣丸 葛根芩连片 清眩丸 双解香苏丸 升降散 普济散

    5、解表消食类 小儿至宝锭 妙灵丸 小儿百寿丹 消食苏风丸 甘露茶

    二、清热药

    1、清热泻火类 上清丸 牛黄上清丸 黄连羊肝丸 明目上清丸 龙胆泻肝丸 清胃黄连丸 夏枯草丸 栀子金花丸 拨云退翳丸

    2、清热燥湿类 连香冲剂 香连丸 香连化滞丸 苦参丸 归参丸 四妙丸 金鸡冲剂 五茶花 白带丸

    3、清热解毒类 银黄注射液 三黄丸 黄连上清丸 牛黄解毒丸(片) 清热解毒丸 抗病毒冲剂 清热解毒口服液 新癀片 牛黄噙化丸 六神丸 西黄丸 紫金锭 喉症丸

    4、清热凉血类 紫草丸 复方大青叶合剂 清热凉血膏

    5、清热祛暑类 暑热感冒冲剂 暑湿感冒冲剂 藿香正气水 祛暑丸 暑正片 清暑益气丸 六一散 冰霜梅苏丸 温六散 清凉冲剂 清暑解毒冲剂

    三、泻下药

    1、寒下类 大黄清胃丸 清宁片 四消丸 调胃承气丸 通便灵冲剂 冰膈茶 当归龙荟丸

    2、温下类 半硫丸 三物备急丸

    3、润下药 麻仁丸 麻仁润肠丸 五仁润肠丸

    四、温里药

    1、温中散寒类 温中健脾丸 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 黄芪建中丸

    2、回阳救逆类 回阳救急丸 四逆注射液 参附注射液 3、温经散寒类 温经丸 虚寒胃痛冲剂 艾附暖宫丸

    五、祛风湿药

    1、祛风散寒除湿类 木瓜丸 祛风舒筋丸 豹骨木瓜酒 蕲蛇药酒 追风丸 疏风定痛丸 豨简丸 老鹳草膏 风湿骨痛丸 活血状筋丹 寒湿痹冲剂 瘀血痹冲剂 冯了性药酒 风湿药酒 追风透骨丸 祛风胜湿酒 骨刺消痛液

    2、祛风清热除湿类 湿热痹冲剂 当归拈痛丸

    3、祛风除湿强筋壮骨类 独活寄生丸 大活络丹 通络益心丹 祛风壮骨丸 国公酒 祛风木瓜酒 天麻祛风丸 参桂再造

    丸 追风强肾酒 加味天麻丸 尪痹冲剂 山药丸 五加皮酒 散风活络丸

    六、祛风利湿类

    1、燥湿化浊药 平胃散 香薷丸 小温中丸 萆薢分清丸 六合定中丸 四正丸 香砂平胃冲剂 楂曲平胃丸 香砂和中丸 健胃散

    2、渗湿利水类 五苓散 胃苓散 威喜丸 肾炎消肿丸 五皮丸

    3、温阳利水类 真武丸 济生肾气丸 慢肾宝液

    4、清热利湿类 三金片 五淋白浊散 利胆片 分清五淋丸 利胆排石片 三草冲剂 柴茵肝炎冲剂 肝得乐 护肝宁片 利胆排石冲剂 肾石通冲剂 琥珀消石冲剂

    5、峻下逐水类 十枣丸 沉香消积丸 消水导滞丸 臌症丸 舟车丸

    七、消导药

    1、消积导滞类 保和丸 槟榔四消丸 大山楂丸 启脾丸 香砂养胃丸 扶脾散 参术健脾丸 开胃健脾丸 木香顺气丸 山楂内消丸 越鞠保和丸 木香槟榔丸 沉香化滞丸 香砂枳术丸 肠胃舒郁丸 开胸顺气

    丸 人参健脾丸 五积丸

    2、消痞化积类 化积丸 消积丸 枳实消痞丸 阿魏化痞膏 烂积丸 娃娃安积散 小儿化积丸 消积万灵丸 槟榔消痞散

    沉香烂积丸 四消丸 五香丸 泻积丸 化痞丸

    八、化痰止咳平喘药

    1、燥湿化痰类 二陈丸 半夏止咳糖浆 千金化痰丸 杏苏二陈丸 顺气止咳丸 杏苏止咳冲剂 治咳川贝枇杷膏 橘红痰咳冲剂

    2、温化寒痰类 苏子降气丸 射干麻黄丸 小青龙冲剂(糖浆) 麻黄止嗽丸 复方川贝精片 痰饮丸 半夏丸 消喘膏 川贝止咳露

    3、清热化痰类 泻白丸 达肺丸 扫痰丸 贝羚散 急支糖浆 除痰降火丸到 除痰止嗽丸 指迷茯苓丸 川贝枇杷冲剂 罗汉果止咳冲剂 川贝清肺糖浆 蛇胆川贝枇杷膏 清肺化痰丸 清金止嗽丸 羚羊清肺丸 蛇胆陈皮末 蛇胆川贝散 橘红丸 涤痰丸 小儿久嗽丸 小儿宁嗽丸

    4、润燥化痰类 百合固金丸 止嗽青果丸 宁嗽化痰丸 养阴清肺膏 养肺止嗽丸 润肺膏 蛤蚧定喘丸 蛤蚧养肺丸 贝母二冬膏 川贝半夏液

    5、止咳平喘类 解肌宁嗽丸 止嗽定喘片 川贝枇杷膏 气喘膏药 补肾防喘片 固肾定喘丸 麻杏止咳糖浆

    6、化痰散结类 消瘰丸 消瘿顺气散 礞石滚痰丸

    7、化痰截疟类 疟疾丸 疟疾半贝丸 疟疾五品丸

    九、理气药

    1、舒肝行气类 舒肝丸 越鞠丸 平肝丸 舒肝调气丸 平肝

    顺气丸 舒肝解郁丸 舒肝和胃丸 理气舒心丸 气滞胃痛冲剂 十香止痛丸 橘核丸 茴香橘核丸 宽胸舒气化滞丸 复方延胡止痛片 橘核疝气丸 胃安颗粒 五香丸 柴胡六君丸 舒肝健胃丸

    2、理脾和胃类 香砂六君子丸 沉香化气丸 槟榔顺气丸 消食顺气丸 宽胸利膈丸 良附丸 青果豉 生姜泻心片 乌枣治胃片

    十、活血药

    1、活血化瘀类 血府逐瘀丸 冠心片 冠心苏合丸 脉络通 玉楂冲剂 复方丹参片 复方当归注射液 丹参注射液 复方丹参注射液 丹七片 复方紫参冲剂 元胡止痛片 失笑散 消栓再造丸 大黄蛰虫丸 独圣活血丸 田七花精 三七活血丸 脑得生丸 脑血栓片

    2、活血调经类 调经丸 痛经丸 温经丸 通经丸 定坤丹 保坤丹 当归调经丸 妇科养坤丸 妇科养荣丸 益母草流浸膏 妇康宁片

    妇珍片 妇科通经丸 通经甘露丸 调经化瘀丸 调经至宝丸 妇科回春丹 八珍益母丸 乌鸡白凤补精 乌鸡白凤丸 当归养血丸 妇宁丸 嫦娥加丽丸 当归红枣冲剂 生化汤丸 益母片

    3、活血消症类 化症回生丹 鳖甲煎丸 乳痞消片 散结灵片 桂枝茯苓丸

    4、通经下乳类 生乳灵 下乳涌泉散 生乳糖浆 催乳丸 通乳冲剂

    5、疗伤止痛类 止痛紫金丹 跌打丸 跌打活血散 七厘散 三七片 三七

    伤药片 治伤消瘀丸 武力跌打丸 治伤跌打丸 接骨散 八厘散 跌打药精 跌打油 益肾补骨液 伸筋丹

    十一、止血药

    1、凉血止血类 八宝治红丹 十灰散 四生丸 抗痨丸 荷叶丸 止红肠澼丸 四红丸 复方抗结核片 槐角丸 八宝止血药墨 止血秘红丹

    2、化瘀止血类 止血丸 止血化瘀丹 震灵丸 失血奇效丸 3、收涩止血类 溯源丹 仙鹤草膏 济生乌梅丸 止血散 杭州止血散

    十二、驱虫药

    化虫丸 使君子丸 乌梅丸 乌梅安胃丸 肥儿丸 化虫散 健儿素 小儿千金散 驱虫片 囊虫丸 绛矾丸

    十三、安神药

    1、重镇安神类 朱砂安神丸 磁朱丸 枕中丹 琥珀多寐丸 宁神定志丸 珍合灵片 朱珀宁神丹 清脑安神丸 泻肝安神丸 安神定志丸 健脑安神丸 养阴镇静丸 琥珀安神丸

    2、养心安神类 安神补心丸 养血安神片 天王补心丹 柏子养心丸 健脑丸 脑灵素片 定心丸 酸枣仁合剂 夜宁糖浆

    安神糖浆 脑乐静糖浆 脑震宁冲剂

    十四、息风药

    1、祛风息风类 玉真散 牵正散 五虎追风散

    2、清热息风类 心脑静 镇惊膏 镇惊定痉散 舒风保童丸 保儿安丸 救惊丸 保安镇惊丸 寿婴丸 清脑降压丸 降血压糖浆 牛黄清脑片 罗布麻叶冲剂 紫雪(散) 牛黄清心丸 再造丸

    3、平肝息风类 脑立清 天麻琥珀丸 抑肝散 安宫降压丸 天麻定眩片 天麻首乌片 天麻钩藤冲剂 降压丸 镇心降压丸 降压延寿丸 菊明降压丸 降压袋泡茶 降压养血冲剂 复方杜仲片 复方羊角冲剂

    4、化痰息风类 天麻眩晕宁 山楂降压丸 牛黄镇惊丸 牛黄抱龙丸 猴枣

    散 半夏天麻丸 小朱砂丸

    十五、开窍药

    1、清热开窍类 安宫牛黄丸 局方至宝丹 牛黄醒脑片 安脑牛黄片

    2、温通开窍类 苏合香丸 苏冰滴丸 冠心苏合丸

    十六、固涩药

    1、固表止汗类 玉屏风散 当归六黄散 复芪止汗冲剂 柏子仁丸

    2、涩肠止泻类 泻痢固肠丸 健脾止泻灵糖浆 四神丸

    3、涩精止遗类 锁阳固精丸 桑螵蛸散 金锁固精丸 缩泉丸 4、收涩止带类 千金止带丸 调经止带丸 除湿白带丸 十七、补益药

    1、补气类 四君子丸 补中益气丸 参苓白术丸 参芪膏 婴儿健脾散 复方胎盘片

    2、补血类 四物丸 鸡血藤膏 阿胶补血膏 通脉养心丸 养血荣筋丸 归参补血片 维血宁冲剂

    3、气血双补类 人参归脾丸 十全大补丸 八珍丸 更年乐 更年康片 生脉冲剂 参脉注射液 人参鹿茸片

    4、补阴类 玉泉丸 六味地黄丸 壮腰强肾丸 石斛夜光丸 杞菊地黄丸 首乌片 知柏地黄丸 养阴清肺膏

    5、补阳类 金匮肾气丸 右归丸 蛤蚧补肾丸 肾康宁片

    6、阴阳并补类 三肾丸 参茸百补丸 鹿茸大补丸 龟鹿二仙丸 五子衍宗

    丸 键肾壮腰丸

    十八、外用药

    锡类散 冰硼散 如意金黄散 珍珠散 生肌玉红膏 紫金锭 骨友灵檫剂 疮疡膏 金鸡膏 清凉膏药 生肌散 生肌八宝散 润肌皮肤膏

    檫癣药水 一搽灵脚气水 烫伤膏 烧伤膏 烧伤喷雾剂 冻伤未溃膏 保眼散 口腔溃疡药膜 双料喉风散 常用中药功效大全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 助阳化气

    紫苏:发汗解表 解鱼蟹毒——行气宽中 顺气安胎

    生姜:发汗解表 解鱼蟹毒——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

    荆芥:发表散风——透疹消疮 炒炭止血

    防风:发表散风——胜湿止痛 止痉止泻

    白芷:散风寒湿 通窍止痛——燥湿止带 消肿排脓

    细辛:散风寒湿 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苍耳子:散风寒 通鼻窍 止头痛——散风除湿

    辛 夷:散风寒 通鼻窍 止头痛

    羌活:祛风寒湿痹 解表——气雄而烈 上行达表

    独活:祛风寒湿痹 解表——气淡而缓 下行入里

    香薷:发汗解表 化湿和中 利水消肿

    薄 荷:疏散风热 透疹利咽——清利头目 疏肝解郁 牛蒡子:疏散风热 透疹利咽——滑利通便 解毒散肿 蝉 蜕:疏散风热 透疹利咽——明目退翳

    息风止痉

    桑叶:疏散风热 平肝清肝明目——清肺润燥 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 平肝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柴胡:发表升阳——和解退热 疏肝解郁 升阳举陷

    升麻:发表升阳——发表透疹 清热解毒 升阳举陷

    葛根:发表升阳——解肌退热 发表透疹 升阳止泻 生津止渴

    蔓荆子:疏散风热 清利头目 驱风止痛

    淡豆豉:解表除烦

    浮萍:发汗解表 透疹止痒 利水消肿

    石膏: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知母: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滋阴润燥

    芦 根:清热生津——祛痰排脓 清胃止呕 利尿透疹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 排脓散肿

    竹 叶:清心除烦 清热利尿——生津止渴

    淡竹叶:清心除烦 清热利尿——渗湿泄热

    夏枯草:清肝明目 降血压——散郁结

    决明子:清肝明目 降血压——润肠通便

    栀子:泻火除烦 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 消肿止痛

    黄芩: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凉血止血 除热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除烦止呕

    黄柏: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退热除蒸

    苦 参:清热燥湿 杀虫止痒——燥湿止泻 清热利尿

    白鲜皮:清热燥湿 杀虫止痒——清热解毒 祛风痛痹

    龙胆草:清肝泻火 清热燥湿

    银花: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凉血止痢

    连翘: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消肿散结 清心利尿

    蒲公英: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清肝明目 通经下乳 利湿通淋

    紫地丁: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清肝明目 解蛇毒

    野菊花: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泻火解毒 利咽明目

    大青叶:清热解毒 凉血散肿——凉血消斑

    板蓝根:清热解毒 凉血散肿——利咽散结

    青 黛:清热解毒 凉血散肿——清肝泻火 息风定惊

    鱼腥草:清热解毒 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败酱草:清热解毒 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射 干:清热解毒利咽——降气祛痰

    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泻火散肿

    马 勃:清热解毒利咽——清肺止血

    白头翁: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

    马齿苋: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凉血止血

    鸦胆子: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截疟 腐蚀赘疣

    熊胆:清热解毒 凉肝息风定惊——清肝明目

    牛黄:清热解毒 凉肝息风定惊——化痰开窍

    穿心莲:清热解毒 燥湿消肿

    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 解毒消痈

    土茯苓:解毒除湿 通利关节

    生地:清热凉血 养阴生津——凉血止血

    玄参:清热凉血 养阴生津——泻火解毒 消痈散结

    丹皮:清热凉血 散瘀消痈——退虚热

    赤芍:清热凉血 散瘀消痈——泻肝火

    紫草:凉血活血 解毒透疹

    青蒿:清热除蒸凉血——解暑截疟

    白薇:清热除蒸凉血——利尿通淋 解毒疗疮

    地骨皮:清热除蒸疗疳——清肺降火 凉血止血 除烦止渴 银柴胡:清热除蒸疗疳——

    胡黄连:清热除蒸疗疳——解毒除湿

    芒硝:泻火通便 清火消肿——润燥软坚

    大黄:泻火通便 解毒祛瘀 除湿退黄——降火止血

    虎杖:泻火通便 解毒祛瘀 除湿退黄——祛痰止咳

    番泻叶:泻下通便导滞——行水消肿

    芦 荟:泻下通便导滞——清肝泻火

    火麻仁:润肠通便——滋养补虚

    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甘遂:泻水逐饮——善行经髓痰涎

    大戟:泻水逐饮——善泻脏腑水湿

    芫花:泻水逐饮——善除胸胁伏饮痰癖 杀虫疗疮

    牵牛子:泻下逐水 去积杀虫

    巴豆:峻下冷积 逐水退肿 祛痰利咽

    威灵仙:祛风湿 通经络 消骨哽 行痰水

    羌活:祛风寒湿痹 解表——气雄而烈 上行达表

    独活:祛风寒湿痹 解表——气淡而缓 下行入里

    蕲 蛇:祛风通络 定惊止痉

    乌梢蛇:祛风通络 定惊止痉

    木瓜:舒筋活络 除湿和胃

    秦艽:祛风湿热痹 舒筋络 退虚热 清湿热

    防己:祛风湿痹痛——祛风清热 利水消肿

    防风:祛风湿痹痛——祛风却寒 止痉止泻

    五加皮:祛风湿 补肝肾 强筋骨——利水

    桑寄生:祛风湿 补肝肾 强筋骨——安胎

    藿香:芳香化湿 解暑发表——和中止呕

    佩兰:芳香化湿 解暑发表——化内湿

    白术:燥湿健脾——补脾益不足 固表利水安胎

    苍术:燥湿健脾——运脾泻有余 祛风发汗明目

    厚朴:燥湿运脾 行气消积 下气平喘

    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温脾止泄 安胎

    白蔻:化湿行气温中——温胃止呕

    草蔻:燥湿温中——止呕

    草果:燥湿温中——截疟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猪苓:利水渗湿——

    苡仁:利水渗湿——健脾除痹 清热排脓

    泽泻:利水渗湿——泻热

    车前:利水通淋 渗湿止泻——清肝明目 清肺化痰

    滑石:利水通淋 渗湿止泻——清热解暑 清热收湿

    木通:利水通淋 泄热通乳——入血分利血脉

    通草:利水通淋 泄热通乳——入气分清肺热

    瞿 麦:利水通淋——活血通经

    海金沙:利水通淋——利水消肿

    石 韦:利水通淋——清肺止咳 凉血止血

    扁 蓄:清热利水 杀虫止痒

    地肤子:清热利水 杀虫止痒

    萆薢:祛风除湿 利湿去浊

    茵陈蒿:清热除湿退黄——

    金钱草:清热除湿退黄——通淋排石 解毒消肿

    附子: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回阳救逆

    肉桂: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引火归元 温通经脉

    附子:回阳救逆 散寒止痛——补火助阳

    干姜:回阳救逆 散寒止痛——温肺化饮

    吴茱萸:疏肝下气 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助阳止泻

    小茴香:疏肝下气 散寒止痛——理气和中

    青皮:行气除胀——降肝胃之气 疏肝破气 消积化滞

    陈皮:行气除胀——升脾肺之气 理气健脾 燥湿化痰

    枳实:行气化痰 消积胀满——破气除痞 除有形之实满 厚朴:行气化痰 消积胀满——燥湿运脾 除无形之湿满

    沉香:行气调中 散寒止痛——温中降逆 温肾纳气

    檀香:行气调中 散寒止痛——宽胸利膈

    木香:行气止痛——调中宣滞

    香附:行气止痛——疏肝调经

    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川楝子:行气止痛——疏肝泄热 杀虫疗癣

    荔枝核:行气止痛——疏肝祛寒 散结行滞

    薤白:通阳散结 行气导滞

    山楂:消食化积 和中助运——善消肉食油腻之积 活血散瘀 神曲:消食化积 和中助运——善消酒谷陈腐之积

    麦芽:消食化积 和中助运——善消面麦痰气之积 疏肝回乳

    槟榔:驱虫消积 行气利水 截疟

    大蓟:凉血止血 散瘀解毒消痈——

    小蓟:凉血止血 散瘀解毒消痈——利尿

    地榆:凉血止血 功擅下焦——解毒敛疮

    槐花:凉血止血 功擅下焦——清肝明目

    侧柏叶:凉血止血——收敛止血 祛痰止咳

    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三七:化瘀止血——性温又善定痛

    茜草:化瘀止血——性寒又善通经

    蒲黄:化瘀止血——性平又善利尿

    白 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仙鹤草:收敛止血——止痢杀虫

    炮姜:温经止血——暖中焦散寒止痛

    艾叶:温经止血——暖下焦散寒调经

    元胡:活血止痛——行气止痛

    灵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郁金:活血行气止痛——性寒能凉血清心退黄

    姜黄:活血行气止痛——性温能祛风散寒除湿

    乳香:活血止痛 消肿生肌——行气活络

    没药:活血止痛 消肿生肌——散血化瘀

    川芎:活血祛瘀 调经止痛——辛温行气 祛风止痛

    丹参:活血祛瘀 调经止痛——苦寒凉血 清心安神

    桃仁:活血祛瘀通经——降泄下焦瘀滞 润肠通便

    红花:活血祛瘀通经——通利血脉瘀滞

    益母草:活血调经 利水消肿——苦寒清热

    泽 兰:活血调经 利水消肿——辛散温通

    穿山甲:活血通经下乳——通络搜风 消肿排脓 散结消症 王不留:活血通经下乳——利尿通淋

    牛膝:活血通经 补益肝肾 利水通淋 引血下行

    自然铜:活血疗伤 散瘀止痛

    苏 木:活血疗伤 散瘀止痛

    水蛭:破血逐瘀消症

    虻虫:破血逐瘀消症

    半夏:燥湿化痰 消肿止痛——化脾胃湿痰 降逆止呕 消痞散结

    南星:燥湿化痰 消肿止痛——祛经络风痰 祛风止痉 桔梗:祛痰——升宣 开痰利咽能排脓

    旋覆:祛痰——下气 消痰行水能降逆

    白前:降气化痰——温化寒痰

    前胡:降气化痰——清化热痰 宣散风热

    川贝:清热化痰 散结消肿——润肺止咳

    浙贝:清热化痰 散结消肿——清肺止咳

    瓜皮:清热化痰 宽胸散结——清肺而利气

    瓜仁:清热化痰 宽胸散结——润肺而通便

    竹 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竹 沥:清热化痰——定惊利窍

    天竹黄:清热化痰——清心定惊

    海藻:消痰软坚, 利水消肿

    昆布:消痰软坚, 利水消肿

    苏 子:降气行痰 止咳平喘 润肠通便

    白芥子:畅膈行痰 温肺利气 散结通络

    莱菔子:消食行痰

    杏仁:止咳平喘 润畅通便——宣降肺气

    桃仁:止咳平喘 润畅通便——活血祛瘀

    百部:润肺下气 化痰止咳

    紫菀:润肺下气 化痰止咳

    款冬:润肺下气 化痰止咳

    枇杷叶:清肺化痰止咳——清胃热降胃气止呕 马兜铃:清肺化痰止咳——清肺热降肺气平喘 桑白皮:泻肺平喘 利水消肿——泻肺火

    葶苈子:泻肺平喘 利水消肿——泻肺水

    白果:敛肺定喘 止带缩尿

    朱砂:镇惊安神——清心安神 清热解毒

    磁石:镇惊安神——平肝潜阳 聪耳明目 纳气定喘 琥珀:镇惊安神——活血散瘀 利尿通淋

    龙骨:平肝潜阳 收敛固涩——镇惊安神

    牡蛎:平肝潜阳 收敛固涩——软坚散结

    酸枣仁:养心安神——主心肝血虚又能敛汗

    柏子仁:养心安神——主心肾不交由能润肠

    远志:宁心安神 祛痰开窍 消散痈肿

    合欢皮:解郁安神 活血消肿

    石决明:清肝明目——平肝潜阳

    草决明: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龙骨:平肝潜阳 收敛固涩——镇惊安神

    牡蛎:平肝潜阳 收敛固涩——软坚散结

    代赭石:平肝潜阳——石属能重镇降逆而凉血 刺蒺藜:平肝潜阳——草属能疏肝祛风而明目

    珍 珠:镇心定惊 清肝明目——收敛生肌

    珍珠母:镇心定惊 清肝明目——平肝潜阳

    天麻:平抑肝阳 息风止痉——通络

    钩藤:平抑肝阳 息风止痉——清热

    羚羊角:平肝熄风 清肝明目 清热解毒

    地龙:息风止痉——清热 通络 平喘 利尿

    僵蚕:息风止痉——祛风 止痛 化痰 散结

    全蝎:息风止痉 攻毒散结 通络止痛

    蜈蚣:息风止痉 攻毒散结 通络止痛

    麝香:开窍醒神——性温 活血通经止痛催产

    冰片:开窍醒神——性寒 清热止痛

    苏合香:开窍醒神——辟秽止痛

    石菖蒲:开窍醒神——化湿和胃

    人 参:补气生津——大补元气 补脾益肺 生津止渴



    党 参:补气生津——补中益气 生津养血

    西洋参:补气生津——清火养阴

    太子参:补气生津——

    黄芪:补气升阳 益卫固表 利水消肿 托疮生肌

    黄芪:补气 利水 固表——升阳 托毒

    白术:补气 利水 固表——燥湿 安胎

    安神益

    茯苓:健脾利水——渗湿 宁心安神

    白术:健脾利水——燥湿 止汗安胎

    白术:燥湿健脾——补脾益不足 固表利水安胎

    苍术:燥湿健脾——运脾泻有余 祛风发汗明目

    山药:平补肺脾肾 益气养阴——固精止带

    黄精:平补肺脾肾 益气养阴

    白扁豆:健脾 化湿 消暑

    甘草:益气补中 清热解毒 祛痰止咳 缓急止痛 调和药性 鹿茸:补肾阳 益精血 强筋骨 调冲任 托疮毒

    巴戟天:壮肾阳 强筋骨 祛寒湿

    淫羊藿:壮肾阳 强筋骨 祛寒湿

    仙 茅:壮肾阳 强筋骨 祛寒湿

    补骨脂:温肾固精 暖脾止泻——纳气平喘偏于肾

    益智仁:温肾固精 暖脾止泻——开胃摄唾偏于脾

    肉苁蓉:温肾阳 益精血——润肠通便

    锁 阳:温肾阳 益精血——润燥养筋

    菟丝子:补肾固精 养肝明目——止泻 安胎

    沙苑子:补肾固精 养肝明目——

    杜仲:补肝肾 强筋骨——降压 安胎

    续断:补肝肾 强筋骨——行血 续筋

    枸杞子:补肝肾 强筋骨——明目 润肺

    桑寄生:补肝肾 强筋骨——祛风 安胎

    蛤 蚧:补肺肾 定喘嗽——温肾益精

    虫 草:补肺肾 定喘嗽——止血化痰

    紫河车:补肺肾 定喘嗽——益气养血

    当归:养血调经——辛温 活血散寒 润肠通便

    白芍:养血调经——敛阴柔肝 和营止汗

    赤芍:一补一泻 一散一收——苦寒 凉血清热化瘀之品 白芍:一补一泻 一散一收——酸寒 补血敛阴平肝之品

    制首乌:补益精血 固肾乌须

    生首乌:截疟解毒 润肠通便

    生地:苦寒 清热凉血 生津润燥

    熟地:甘温 补血滋阴 益精填髓

    阿胶:补血止血 滋阴润燥

    南沙参:清肺养阴 益胃生津——兼能化痰益气

    北沙参:清肺养阴 益胃生津——尤擅养阴生津

    山药:平补肺脾肾 益气养阴——固精止带

    黄精:平补肺脾肾 益气养阴

    女贞子:补益肝肾——退热 明目

    墨旱莲:补益肝肾——凉血 止血

    龟甲:滋阴退热 潜阳息风——长于滋阴 又能健骨补心 鳖甲:滋阴退热 潜阳息风——长于退热 又能软坚散结 小 麦:养心除烦

    浮小麦:敛汗益气除热

    五味子:上能止咳敛汗 下能涩肠固精——敛肺滋肾且能生津

    五倍子:上能止咳敛汗 下能涩肠固精——敛肺降火且能止血

    乌梅:敛肺止咳 涩肠止泻——生津安蛔

    诃子:敛肺止咳 涩肠止泻——下气开音

    肉豆蔻:温中行气开胃——涩肠止泻

    白豆蔻:温中行气开胃——化湿止呕

    草豆蔻:温中行气开胃——燥湿运脾

    桑螵蛸:固精缩尿止带——补肾助阳

    海螵蛸:固精缩尿止带——止血敛疮 制酸止痛

    莲子:益肾固精缩尿 健脾止泻止带——养心

    芡实:益肾固精缩尿 健脾止泻止带——除湿

    第一类:补益类的中药。例如黄耆、人参、山药、大枣、当归、何首乌、枸杞子等等,这一类中药是华人最熟悉也是最喜爱的中药,问题是:如果平时没有“虚虚”的感觉,如:头晕、容易疲倦、腰酸、脉弱等“虚证”情形,并不适合常吃补药,以免血压上升、睡不著、口乾舌燥等“补得过头”后後遗症出现。

    第二类:泻火类的中药。常见的有大黄、黄连、黄芩、石膏、芦荟、蒲公英、竹叶等等,这类中药一般用在病患有口乾、口破、便秘、失眠、烦躁不安、容易生气等等有上火的症状时才合用,如果只有单纯嘴巴破、而兼有腹泻的情形,就不见得适合吃黄连,以免虽然退了火、但是身体却更虚。

    第三类:具有发散、理气作用的中药。常见的有菊花、薄荷、麻黄、荆芥、陈皮、青皮、砂仁等等,天气热的时候觉得头晕晕、身体闷闷的,泡个菊花茶,立刻觉得神清气爽,利用的就是菊花内的挥发油,气味芬芳、促进末梢血液循环、加速散热,散热改善、人自然就觉得舒适。

    第四类:具有“抗凝血作用”的活血化瘀药物。常见的

    有红花、丹参、乳香、三棱、桃仁、蒲黄、王不留行等等,这一类的中药就是俗称能“打通血路”的药物,使用上一般是针对有“血瘀”形的患者,例如疼痛、中风、心肌梗塞、手足麻木等等,不过,使用时必须小心其剂量,剂量过大时恐怕反而不见其通血路的作用效果,而有溶血副作用。

    有了上述药物的分类,医师再根据望(观察您的面色)、闻(听您的声音、自诉)、问(询问您的病史)以及切(把脉)所搜集到的资料,将您的疾病作系统归类(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并且根据疾病与体质的类别给予不同比例的上述中药。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4-01-29 07:07:32

    1、外感风寒,头痛身痛

    防风能够治疗风寒,头痛身体疼痛。做法就是除去残茎,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切片,晒干。

    2、风湿痹痛,骨节酸痛

    防风可以治疗风湿骨痛。大家可以取防风片,置锅内微炒至深黄色,取出放凉。

    3、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风

    防风还可以治疗腹痛,破伤风等。具体操作,用中火炒至外呈黑色,内呈黄褐色为度。喷洒清水适量,灭尽火星,取出,晾一夜。

    4、风疹瘙痒

    小孩子容易得风疹,家长可以加蜜炒至蜜被吸尽,放冷即可。每防风片1kg,蜂蜜0.3kg。

    防风也是可以熬粥喝的,不仅可以填饱肚子,而且还有助于身体健康,当然还是一道美味。特别注意,防风不是什么人都适合服用的,血虚或头痛不因风邪者是不可以服用的。

    防风的作用

    解毗毒

    如有人中砒霜之毒,则用防风一两,研成碎末,用水调服既可。非常见效。

    解热

    实验观察用伤寒菌混合疫苗静注使家兔发热后,用水煎剂灌胃有中等度解热效果;腹腔注射有明显的解热作用。作用可持续2小时以上。将家兔用三联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疫苗)制成动物致热模型。Ip关防风水煎液2g/kg,以安替匹林和生理盐水作对照。防风水煎液在1-2小时内解热作用明显。

    镇痛

    水煎剂小鼠腹腔注射,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抗菌

    水煎剂对多种细菌如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防风新鲜汁对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抗菌作用,煎剂对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抗炎

    水煎剂小鼠腹腔注射,能明显抑制炎症性耳廓肿胀,与荆芥同用更强。对大鼠蛋清性足肿,灌服后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增强免疫

    水煎剂能提高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因此,对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

    镇静和抗惊厥

    分离出藤助防风脱糖素和防风脱糖素,可抑制小鼠自发活动,并可延长睡眠时间。

    水煎剂灌胃对小鼠电休克有一定的对抗作用。

  • 空青
    回复
    2024-01-29 06:06:22

    本类药物,味多辛苦,性多温燥,主归肺、脾、肝经,有温肺祛寒,燥湿化痰之功,部分药物外用有消肿止痛的作用。温化寒痰药,主治寒痰、湿痰证,如咳嗽气喘、痰多色白、苔腻之证;以及由寒痰、湿痰所致的眩晕、肢体麻木、阴疽流注,以及疮痈肿毒。临床运用时,常与温散寒邪,燥湿健脾的药物配伍,以期达到温化寒痰、湿痰的目的。

    温燥之性的温化寒痰药,不宜用于热痰、燥痰之证。

    半夏

    【药用】天南星科草本植物半夏Pinelliaternata(Thunb.)Breit.的块茎。

    【性味与归经】辛,温有毒。归脾、胃经。

    【功效】燥湿化痰,消痞散结,降逆止呕。

    【临床应用】1.用于痰多咳嗽。

    半夏性燥而功能化痰,其所化之痰,以脾不化湿,聚而成痰者为主,为治湿痰的要药,适用于痰湿壅滞、咳嗽气逆等症,常与陈皮、茯苓等配伍;治痰多咳嗽,又常与贝母配伍应用。因其性温,故又可用治寒痰,宜与白芥子、生姜等同用;因其化痰力佳,故亦可治热痰与风痰,治热痰可与瓜蒌、黄芩等配伍;致风痰,宜与天南星等同用。

    2.用于胸脘痞闷,胸痹,结胸等症。

    半夏功能辛散温通、化痰、燥湿,故可用于痰内阻、胸脘痞闷病症,可配陈皮、茯苓等同用;如寒热互结,有可配黄芩、黄连、干姜等同用,可收辛开苦降、散结除痞的功效(如半夏泻心汤)。此外,又常用于胸痹疼痛,配瓜蒌、薤白等同用;治结胸症可与瓜蒌、黄连等同用。

    3.用于瘿瘤瘰历、疮疡肿痛、梅核气等症。

    半夏又能化痰散结,可用以治疗痰湿结聚所致的瘿瘤、瘰历痰核、阴疽肿痛,或痰气互结的梅核气等病症。用治瘿瘤瘰历痰核,可与海藻、黄独、贝母等配用。痈疽未溃者可用生半夏配生南星等同研,调醋外敷,有散结消肿的功效。用治梅核气,可配厚朴、紫苏等同用。

    4.用于胃气上逆、恶心呕吐。

    半夏有良好的降逆止呕功效,可用于多种呕吐症候,在使用时应根据不同的症状而予以不同的配伍。如治胃寒呕吐,可配合生姜或藿香、丁香等品;治胃热呕吐可配合黄连、竹茹等药;治妊娠呕吐,可配合灶心土等品;治胃虚呕吐,可配人参、白蜜同用。

    此外,配秫米同用还能治胃不和而卧不安,配硫黄而治肾阳不足、大便失调之症。

    【处方用名】制半夏、姜半夏(用明矾粉、生姜汁腌制后漂净,晒干用)、生半夏(生用,有毒,主要作为外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1.半夏性味辛温,入脾胃经,化痰力佳,为治各种痰症要药。其性温而燥,尤为属寒有湿者在所必用;若为热痰,当与清热化痰之品配伍始妥。唯其有伤阴耗津之弊,故燥痰者忌用。所主消痞,实亦化痰除湿之功;至于散结无非辛散温通之效。和中而能降逆为止呕之良药,无论胃寒、胃热、胃虚、恶阻咸可应用,配伍适当,每奏卓效。此外,胃不和而卧不安者,肾阳不足而大便失调者,皆可配合应用,亦有殊功。

    2.半夏昔人以为妊娠忌用之品,然恶阻用之有止呕之效,并无堕胎之虞。又以为性滑,则其体虽滑,而其性温燥,决非润泽之品,故阴虚津少者应于慎用。

    3.半夏主要功用为化痰止呕,故为脾胃两经要药。脾为生痰之源,胃为受纳之器。痰湿恋脾,半夏能燥湿化痰;胃气不和,半夏亦能和胃降逆。

    4.半夏化痰,以脾不化湿、聚而为痰者为主;因其性温燥,故对于寒痰,亦可应用。如属热痰,则须以清肺药配合同用。至于阴虚燥痰、津少口渴等症,则不宜应用。

    5.半夏止呕,以痰气壅塞、胃逆不和为主;但因它具有良好的降逆止呕作用,故除适用于痰饮呕吐之外,尚可用于胃虚呕吐,如《金匮要略》大半夏汤以半夏配伍人参、白蜜等同用;至于胃热呕吐,宜用清胃药如麦冬、竹茹等同用,以防温燥过热、耗伤胃阴。

    6.《别录》有半夏堕胎的记载,可是《金匮要略》的干姜人参半夏汤早已用治妊娠呕吐,而并不碍胎。从这个例子,启示我们阅读前人本草文献时,必须持有辩证唯物一分为二的观点,使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7.半夏生用有毒,生姜、明矾能制其毒,所以用制半夏,多以生姜、明矾制。此外,过去上海地区除姜制半夏之外,上有竹沥半夏、宋半夏、仙半夏等多种制法,现在已于简化,药店主要供应制半夏,不在加工炮制上述品种。

    【方剂举例】小半夏汤《金匮要略》:半夏、生姜。治痰饮呕吐,心下痞闷不渴者。

    天南星(附:胆南星)

    【药用】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拟天南星及天南星或其它同属近似植物的求状块茎。

    【性味与归经】苦、辛,温。有毒。入肺、肝、脾经。

    【功效】燥湿化痰,祛风解痉。

    【临床应用】1.用于顽痰咳嗽,胸膈胀闷等症。

    本品功能燥湿化痰,而温燥之性更烈于半夏,故可用于顽痰咳嗽及痰湿壅滞、胸膈胀闷等症,常与半夏配合应用。

    2.用于风痰眩晕,癫痫,中风及破伤风、口噤强直等症。

    南星又能祛经络之风痰而解除痉挛,故可用于风痰眩晕、癫痫,中风痰涎壅盛、口眼喎斜、经络不利、半身不遂、手足麻痹、拘挛,以及破伤风口噤强直等症。在临床上治风痰眩晕、目眩、呕逆、胸闷少食等症,常与半夏、天麻、生姜等配伍;治风痰壅盛、呕吐涎沫、口眼喎斜等症,常与半夏、白附子、川乌等配伍;治破伤风,常与白附子、天麻、防风、白芷、羌活等同用。

    此外,本品生用,外敷痈肿、跌扑损伤,有消肿定痛作用。

    【处方用名】制南星(制法与制半夏相同)、生南星(生用,有毒,多作外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附药】胆南星:又叫陈胆星。即南星经过牛胆汁制,燥性已减。性味苦凉。能化痰息风定惊,适用于痰热惊风抽搐等症。一般用量为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天南星苦温性烈,善能开泄。前人说它“治痰功同半夏”。然

    半夏虽属辛散,专理脾胃湿痰,且能止呕;

    南星辛散之力胜过半夏,专主经络风痰。南星所主治的,一般多属风痰、湿痰入于经络所引起的症候,如中风麻痹、口噤身强、筋脉拘挛,以及惊痫、破伤风等。

    2.南星有毒,内服须经炮制,方可使用。

    3.本品用苦寒的胆汁制后,燥烈之性已减,故常用于痰热内盛、惊风抽搐等症。

    【方剂举例】玉真散《本事方》:天南星、防风。治破伤风急跌扑损伤,项强口噤。

    通络片《上海中成药》:姜制生南星、地龙、生地、生川乌、枫茄子。治风寒潮湿引起的关节疼痛、腰背酸痛、肌体麻木、怕冷的风湿痛等症。

    白附子

    【药用】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块茎,或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的块根。

    【性味与归经】辛,温。有毒。入胃经。

    【功效】祛风痰、逐寒湿。

    【临床应用】1.用于中风、口眼喎斜之症。

    白附子善于祛风痰、燥湿痰,故可用于中风痰壅之症,常与天南星、半夏等同用;治口眼喎斜,常与全蝎、僵蚕等息风止痉药同用。

    2.用于寒湿疼痛,偏正头痛等症。

    白附子不仅善于祛风痰,又能逐寒湿,故适用于寒湿头痛、偏正头痛、四肢酸痛麻痹等症,而以治疗头面部疼痛的效果较好,常配合白芷、天麻、南星、川乌等药应用。

    【处方用名】白附子、禹白附(为独角莲的块茎,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一钱五分,煎服。

    【方剂举例】牵正散《杨氏家藏方》:白附子、白僵蚕、全蝎。治中风口喎,半身不遂。

    皂荚(附:牙皂)

    【药用】本品为豆科植物皂荚树的果实。

    【性味与归经】辛,温。有小毒。入肺、大肠经。

    【功效】袪痰、开窍。

    【临床应用】1.用于寒湿壅滞、胸闷喘咳、痰多而咯吐不爽者。

    皂荚有强烈的袪痰作用,治湿痰壅滞、咯吐不爽者,可单用本品焙干研末,用红枣煮汤调服;也可配合半夏、莱菔子等同用。

    2.用于猝然昏迷,口噤不开,以及癫痫痰盛,关窍阻闭的病症。

    皂荚辛散走窜,外用有通关开窍的功能。治猝然昏迷,口噤不开属于实闭之症者,可配合天南星、半夏、细辛、薄荷、雄黄等药研末,吹鼻取嚏,以促使苏醒。

    此外,皂荚熬膏涂疮肿(未溃者),有退肿的功效。

    【处方用名】皂荚、皂角(洗净,晒干,去皮弦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二钱,煎服。焙焦研粉吞服每次二分至五分。内服剂量不宜过大,如服量过多,可引起呕吐及腹泻。本品辛散走窜,性及锐利,孕妇、体虚即有咯血倾向者均不宜用。

    【附药】牙皂:又叫猪牙皂。为豆科植物猪牙皂的果实。性味、功效、用量与皂荚相同。古代文献中往往将牙皂与皂荚列为一项,对其品质优劣各家说法不一,目前习惯认为猪牙皂质量较好,故常采用。

    苏子

    【药用】本品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紫苏的果实。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肺经。

    【功效】降气消痰定喘,滑肠。

    【临床应用】1.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

    苏子利膈而消痰,质润而不燥,善能降气定喘,故适用于咳嗽痰喘的症候,常与莱菔子、白芥子配伍;也可于前胡、厚朴、陈皮、半夏等同用。可视病情需要,适当选用配伍药物。

    2.用于肠燥便秘。

    本品质润多油,故有滑肠通便的功效,适用于肠燥便秘,可与火麻仁、瓜蒌仁、杏仁等同用。

    【处方用名】苏子、杜苏子、黑苏子(晒干用)、炒黑苏子(炒用,可缓和药性)、炙苏子、炙黑苏子(蜜炙用,有润肺作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二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苏子为紫苏的果实,习称为种子。功能降气消痰,以治咳逆痰喘。另有一种白苏子,是白苏的果实。两者主要的区别:苏子色黄黑,粒较细小,气香力厚;白苏子色呈灰白而粒较大,气较淡薄,功同苏子而力较逊。

    【方剂举例】苏子降气汤《和剂局方》:苏子、半夏、甘草、肉桂、前胡、陈皮、当归、生姜(一方无肉桂,有沉香)。治痰饮壅盛、肺气上逆作呕。

    白芥子

    【药用】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成熟种子。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肺经。

    【功效】袪痰利气,散结消肿。

    【临床应用】1.用于寒痰壅滞、胸满胁痛、咳嗽气逆痰多等症。

    白芥子辛散利气,温通袪痰,故可用治寒痰壅滞肺络、胸膈之间所引起的胸满胁痛、咳嗽气逆、痰多稀薄而色白等症。以本品配苏子、莱菔子,用于痰多咳嗽;如配甘遂、大戟,用以豁痰除饮,可治痰涎停留胸膈。

    2.用于痰注肢体、关节疼痛及流注阴疽等症。

    本品辛散温通,能逐痰散结以消肿,治痰注肢体、关节疼痛,可与肉桂、没药、木香等配伍;治流注阴疽,可与麻黄、肉桂、熟地、炮姜、鹿角胶、甘草等同用。

    此外,本品捣烂外敷,有活血消肿、散寒逐饮的功效,可用于胸胁刺痛、寒痰哮喘的轻症。

    【处方用名】白芥子(炒至微焦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1.白芥子辛散温通而利气,既能祛寒痰壅滞于肺络,以治肺寒喘咳;又能祛寒饮壅滞于胸膈,以治胸满胁痛;并可搜皮里膜外或筋骨间之痰结,以治流注阴疽等症。因它的袪痰力量较强,故称它有豁痰之功。

    2.本品辛散容易耗气,性温容易动火伤阴,故对肺虚久咳、阴虚火旺及胃火炽盛者忌用。

    【方剂举例】控涎丹《三因方》:白芥子、甘遂、大戟。治痰涎停留胸膈。

    桔梗

    【药用】本品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

    【性味与归经】苦、辛,平。入肺经。

    【功效】宣肺袪痰,排脓。

    【临床应用】1.用于咳嗽痰多及咽痛音哑等症。

    桔梗辛开苦泄,功能宣肺袪痰。如外感咳嗽,常配合解表药同用。属于外感风寒者,可与荆芥、防风、紫苏叶、杏仁等配伍;外感风热,可与前胡、牛蒡子、菊花、桑叶等配伍应用。如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可与牛蒡子、甘草、山豆根、射干等同用。

    2.用于肺痈及咽喉肿痛等症。

    本品能祛痰而排脓,用治肺痈,可与生苡仁、冬瓜子、桃仁、鲜芦根、鱼腥草等配伍;治咽喉痈肿,可与板蓝根、牛蒡子、马勃、白僵蚕、甘草等同用。

    【处方用名】苦桔梗、白桔梗、玉桔梗(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二钱,煎服。

    【按语】1.桔梗辛散苦泄,善能宣通肺气、袪痰排脓,故适用于咳嗽多痰、咯痰不爽、咽痛、失音以及肺痈等病症。

    2.本品配甘草,可袪痰利咽;配枳壳,可利胸膈;配鱼腥草,可排脓解毒而治肺痈。

    【方剂举例】桔梗汤《金匮要略》:桔梗、甘草。治肺痈、咳逆胸满、吐脓。

    (附:旋覆梗)

    【药用】本品为菊科植物线叶旋覆花或旋覆花的头状花序。

    【性味与归经】苦、辛、咸,微温。入肺、脾、胃、大肠经。

    【功效】消痰平喘,降逆下气。

    【临床应用】1.用于喘咳多痰。

    旋覆花功能消痰降气而平喘,故适用于痰壅气逆及痰饮蓄结所致的咳嗽痰多之症,可与桑白皮、甜葶苈、陈皮、半夏等品配伍;如有表症者,当配解表药同用。

    2.用于噫气,呕吐。

    本品性温,能降气消痰,故可用于脾胃虚寒或痰湿内聚所致的噫气或呕吐等症,常与代赭石、半夏、生姜等品配伍同用。

    【处方用名】旋覆花(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包煎。本品的头状花序如绒毛,入汤不易澄清,每能刺喉作痒,故需布包入煎。

    【附药】旋覆梗:又较金沸草。即旋覆花的全草。性能、主治、用量、用法俱与旋覆花同。

    【按语】1.旋覆花以消痰降气为主要功能,故主要用于痰多咳嗽气急及嗳气呕吐等症。

    2.经临床实践,旋覆花与前胡等量同用,可增强降气化痰的功能。本品性属微温,一般用于肺寒咳嗽;如遇肺热咳嗽、痰多气急者,也可配合清热药如鱼腥草、蒲公英、金银花等品同用。

    3.旋覆花始载于《本经》,又名金沸草。现在中药店以旋覆花的茎叶称为金沸草,又名旋覆梗,功用与花相似。

    【方剂举例】旋覆代赭汤《伤寒论》:旋覆花、人参、生姜、代赭石、甘草、半夏、大枣。治伤寒发汗,若吐、若下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

    白前

    【药用】本品为萝藦科植物白前(斯氏牛皮消)的根茎及叶。

    【性味与归经】辛、甘,微温。入肺经。

    【功效】袪痰,降气。

    【临床应用】用于咳嗽痰多,气逆喘促等症。

    本品善于降气袪痰,故适用于痰多壅肺、咳嗽气促等症,可与紫菀、半夏等品配伍同用。

    【处方用名】白前(洗净,晒干,切片用)。降气袪痰之力较强。、炙白前(蜜炙用,润肺,降气、袪痰,作用较缓)、炒白前(清炒用。药性较缓和)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二钱,煎服。

    【按语】1.白前一药,《别录》说它微温,《唐本草》认为微寒。然白前治嗽,并不专用于寒嗽,亦可应用于痰火气壅上逆的咳嗽。因痰浊蕴肺,肺失清肃而嗽作,白前即以清肃肺气为用,功能袪痰降气,不论寒嗽、热咳,只要肺气壅实有痰而咯吐不畅者,都可使用。治寒嗽,可与紫菀、款冬花、半夏等配伍;治热咳,可与桑白皮、地骨皮、前胡等同用。

    2.经临床实践,本品袪痰作用颇强,对胃稍有刺激性,如素有胃病者,用量不过多,如果用量过多,易引起恶心呕吐。故使用时必须注意。又本品无补益作用,功专辛散下气,对于肺虚干咳者,不宜应用。

    【方剂举例】止嗽散《医学心悟》:白前、紫菀、荆芥、百部、桔梗、陈皮、甘草。治新久咳嗽。

    天浆壳(附:萝藦藤、萝藦种毛)

    【药用】本品为萝藦科植物萝藦的果壳。

    【性味与归经】甘、辛,温。入肺、肝经。

    【功效】宣肺化痰,止咳平喘,透疹。

    【临床应用】1.用于咳嗽痰多、气喘等。

    天浆壳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适用于肺气不宣、咳嗽痰多、气喘等症,常与金沸草、前胡、枇杷叶等配合应用。与百部配合可治疗百日咳。

    2.用于麻疹透发不畅。

    本品有宣肺透疹作用,可治麻疹透发不畅之症,常与蝉衣、桑叶、牛蒡子等配合应用。

    【处方用名】天浆壳、天将壳(剖开,去毛,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只治五只,或一钱至三钱,大剂量可用五钱至一两,煎服。

    【附药】1.萝藦藤:及萝藦的茎藤。有补肾强壮的作用。适用于肾亏遗精,乳汁不足,脱力劳伤等症。一般用量为五钱至一两,煎服。

    2.萝藦种毛:外用止创伤出血。适量外敷。

    石胡荽

    【药用】本品为菊科植物石胡荽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辛,温。

    【功效】袪痰止咳,通鼻窍,解毒消肿。

    【临床应用】1.用于百日咳。

    石胡荽功能袪痰止咳,可以治疗百日咳、咳嗽痰多的病症,单用时需加冰糖或白糖,多次少量饮服。

    2.用于鼻渊。

    本品又能治疗鼻渊流涕、鼻塞不通,既可内服,又可外用。内服配辛夷花、苍耳子等药同用;外用配辛夷花、细辛、白芷等研末,取少量吹鼻。

    3.用于疮疡肿痛,蛇咬伤,跌打损伤等病症。

    石胡荽治疗疮痈、跌打损伤以及蛇咬伤之症,主要采用新鲜者打烂外敷,有解毒消肿作用。

    【处方用名】鹅儿不食草、石胡荽(洗净,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二钱,煎服。本品味辣,具有刺激性,内服用量不宜过大。外用适量。

玉盘消渴片的功效与作用

玉真散胶囊的功效与作用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