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中医科

肝气犯脾的症状

时间: 阅读:6002
肝气犯脾的症状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六月雪

六月雪

2025-01-18 05:02:45

肝气犯脾通常会出现腹痛的症状,也有一些患者会出现嗳气以及打嗝的情况,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还会出现舌苔薄白以及胸肋疼痛的症状。

肝气犯脾通常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舒肝和胃丸进行治疗,能够起到缓解病情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不要吃辛辣以及生冷的食物。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蓦山溪
    回复
    2024-01-30 03:03:47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4-01-30 03:03:47

    人生在世,并不是事事如意。在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让自己过于生气的人或事。人们生气时不仅会带来强烈的生理变化,而且有一定的毒性,甚至会对肝脏带来不同程度影响。

    生气是如何影响肝脏的?

    1、情志太过

    情志太过会引起肝气逆,肝气逆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肝气上逆侵犯心肺,另一种是肝气横逆侵犯脾胃。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能调节气机。情志太过的话会导致肝疏泄太过,从而诱发肝气逆乱。肝气上逆犯心脏会引起心悸,侵犯肺部导致哮喘,上扰到头部引起头痛头晕。此外肝气横逆也会带来多种不适感,肝气横逆犯脾会引起胃痛胃胀。

    2、情志不遂

    情志不遂也就是人们经常生气、抑郁和烦恼导致的肝气抑郁。主要分为肝郁生风、气郁而结和气郁化火等。肝气郁结时会化火,过度焦虑不安会导致肝失疏泄,久而久之内生火气。

    心主神明,肝火上扰时会导致失眠多梦和心神不安。肝火上扰头时引起头晕目眩,上扰于肺部时引起胸口疼痛和咳嗽。所以情绪波动过大的话会出现以上症状,这是肝气郁化火引起的。

    气郁而结是因为肝失调达引起的,肝主疏泄能调畅气机,若过度消极的话会影响肝脏疏泄功能。肝气郁结不解会让津液运行失去一定的动力,导致津液运行异常。肝气郁结的人易出现胸肋部疼痛和腹部疼痛。肝郁生火的人脾气暴躁,易出现口干口苦,失眠、头痛头晕和脸红耳赤。

    如何疏肝理气?

    肝脏主疏泄,肝脏异常时可影响其他脏腑正常运转。当肝气通达时气机升降有顺序。疏肝的同时需做好补气养血工作,肝脏具有藏血功能,主要依赖于肝脏疏泄。所以在疏肝药方中要加入白芍、枸杞子以及党参等,能缓解阴血耗伤问题。此外要保持积极乐观心态,避免生气。

    温馨提示

    没想到生气居然对肝脏带来这么大的伤害,希望每个人都要保持平和心态,正确面对得与失,即使生气也不能超过三分钟。过度生气时可以坚持深呼吸来平缓心情。平时可以多吃具有疏肝理气、降肝火以及健脾益气功效食物,如白扁豆薏米,橙子柚子,西红柿以及山楂等。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4-01-30 03:03:47

    肝气郁结其实就属于中医的一种名词,中医认为肝脏本身就是人体内脏相当重要的一个器官,可以有效达到舒畅人体的作用。

    可是如果出现运行不通畅,这自然就会形成肝气郁结,容易会危害到个人的健康,那么到底会有哪一些主要的症状呢?

    其一:肝郁脾虚

    此时患者就会出现明显的情绪抑郁,腹部疼痛,精神疲倦,四肢冷痛,还有肌肉消瘦等等。

    中医认为这其实和个人的健康有关,一定要尽快的去改善,否则就容易会出现太多的隐患。

    其二:气虚血瘀

    如果血气不好,自然就会导致血液的运转受到影响,肝气郁结的主要症状是形成肝火,比如会有心情忧郁,胸闷气短等现象。

    另外也会有月经不调,黄褐斑增加,皮肤粗糙以及乳房膨胀,也会出现各种不一样的肌肤色素,爱美的朋友也必须要结合实际的情况来改善气滞血瘀。

    其三:肝气郁结犯胃

    而一旦肝气犯胃,这就容易会导致胃部疼痛,情绪抑郁,食欲不佳,或者是胃反酸等现象,这类情况在中医上出现的几率较高。

    其四:肝郁化火

    这一种情况一般都和情志不顺畅有关,比如突然受到精神刺激,此时就会郁郁寡欢,会有一种急躁易怒的表现,而且还会面红目赤。

    甚至还会有乳房胀痛以及月经不调等众多的症状,所以一定要引起生活的重视。

    中医会觉得肝气郁结是一种出现几率比较高的疾病,而这种疾病的出现要想达到防护的作用, 首先就应该了解症状,在针对症状时才能够达到更好的缓解效果。


  • 紫苏
    回复
    2024-01-30 02:02:37

    肝脾不调证:因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所表现的肝经经气不利的胸胁胀痛和脾运化不利,气机阻滞的腹胀、便溏等症。
    肝胃不和证:因肝气郁结,久郁化火,肝胃郁热所致的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证候。主要表现有脘胁胀痛,嘈杂吞酸等症。
    病因
    肝脾不调证:情志抑郁,所求不遂,则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则肝脾不调,正如《辨证录》所说:「夫胁虽为肝位,而肝必克脾,脾受肝克,则脾亦能随肝而作痛。」若饮食饥饱不调,劳倦内伤,亦能导致脾虚,运化失职,清浊不分,气滞湿阻,壅遏肝木,使肝失疏泄,即「土壅木郁」。
    肝胃不和证:情志不畅,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横逆克犯脾胃,「脏气不平,胜乘相因为病,如怒伤肝,肝克脾,脾气不正;必胀于胃,名曰胜克。」若肝郁日久化火,则肝胃蕴热。
    病机
    肝脾不调证:肝属木,主升发,主疏泄;脾属土,主运化。木能疏土,土能营木,故二者在生理上互相影响,密不可分,主要体现在肝的疏泄和脾的运化方面。因脾司运化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肝气的疏泄作用,只有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脾的运化功能方能正常进行。而脾气的健运和滋养肝木,能使肝体充实,行使正常的疏泄功能。若肝失疏泄,则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出现脾失健运的肝郁脾虚证,此即张仲景所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若肝气郁结,气病及血,气滞血瘀,肝郁乘脾,脾不制水,水湿氾滥,则土败木贼,肝脾血瘀,气滞湿阻,气、血、水互结,停留体内,遂成鼓胀的病理转归。因此,《沈氏尊生书》说;「鼓胀……或由怒气伤肝,渐蚀其脾,脾虚之极,故阴阳不交,清浊相混,隧道不通。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故其腹胀大。」肝气不舒,克犯脾土,气机阻遏,血运涩滞,脾不运津血,日久渐积而成积块,正如《景岳全书》所云:「瘀血留滞作症,惟妇人有之……或恚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总由动血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症矣。」若因脾虚不运,湿浊停聚中焦,壅遏肝木,则肝气失于条达,气机郁滞,血瘀内停,为气滞、水停、血瘀,停聚腹中而形成鼓胀证。
    肝胃不和证:肝主疏泄,主升发,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下降,肝升胃降,调节气机的升降平衡。肝木的条达疏泄,有助于胃受纳功能的正常进行,若肝失疏泄,郁而化火,横逆犯胃,则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若肝胃蕴热,热伤血络,则有吐血、出血之虞,总由肝火犯胃,灼伤胃络使然。「呕血,每呕一口全是血者,是此血出自肝,多带青色,由火载血上,错经妄行,因怒而得,〈经〉云:怒则气逆,甚则吐血,法宜引血归肝」(《国医宗旨》)。因此,肝火盛,灼伤胃络,易形成吐血、呕血的病理转归。
    鉴别要点
    肝脾不调证:胸胁、 *** 、少腹胀闷窜痛,善太息,情志抑郁或易怒,遇怒则诸证加重,腹胀,便溏不爽,泻必腹痛,泻后痛减,食欲不振,肠鸣矢气,舌苔白,或苔腻,脉弦。以胁肋胀痛的肝郁证和腹胀、腹泻、纳呆的脾虚证共见为临床特征。
    肝胃不和证:胸胁、 *** 、少腹胀痛,胃脘攻撑作痛,急躁易怒,泛吐酸水,嘈杂纳呆,呃逆嗳气,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略数。以脘胁胀痛,嘈杂泛酸,易怒,舌红苔黄为临床特征。
    鉴别分析
    肝脾不调证:肝脉布胁肋,上贯膈,循少腹,故肝气郁结,经气不利,则胸胁、 *** 、少腹胀闷作痛;《医学入门·丹台玉案》论述肝郁胁痛的病因病机时,认为「肝藏于内,外应乎胁,胁之所在,肝之所在也。所藏者血,所属者怒气。……或有外触恼怒,欲振而不得伸,郁结不行,藏于肝部,则虽无瘀血而亦痛矣。」关于气结腹痛,《症因脉治》认为:「气结腹痛之症,胸腹胀满,痛应心背,矢气则痛减,气闭则痛甚,服破气之药稍减,服补气之药则愈痛,此气结腹痛之症也。」叹息则肝郁得解,胀闷得舒,故善叹息;肝郁不得条达,故情志抑郁;失其柔顺之性则易怒,此即《黄帝内经·素问》所谓的「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怒则气郁更甚,故诸症加重;肝郁乘脾,脾虚不运,清浊不分,升降失职,气机阻滞,食浊、湿邪内困,则腹胀,腹痛即泻,便溏不爽,肠鸣矢气,故张景岳认为:「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言。」《证治要诀》则认为「气泻肠鸣,气走胸膈,痞闷腹急而痛,泻则腹下须臾又急,亦有腹急气塞而不通者。此由中脘停滞,气不流转,水谷不分所致。」排便后气滞得通,故泻后痛减;脾虚及胃,胃纳不佳,故食欲不振;苔白,无明显热象,苔腻为脾虚湿阻,脉弦主肝病。
    肝胃不和证:恼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横逆犯胃,胃气失和,不通则痛,故胃脘部攻撑胀痛,此即《沈氏尊生书》所云的:「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类证治裁》亦认为:「气郁脘痛,必攻刺胀满。」肝郁失于条达,故急躁易怒;肝胃郁热,气火内盛,故泛吐酸水、嘈杂;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受纳不及,故纳呆;正如《石室秘录》所云:「人病胃气痛,或脾气不好,不能饮食,或能饮食而不能化,非痛非满,上吐下泻者,此乃肝经来克土也。平其肝木,则脾胃之土得养,而前症俱愈矣。」若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嗳气;胃气上逆动膈,则呃逆,《冯氏锦囊秘录》认为:「嗳气者,多因胃虚,壅塞气不升降,过极则展舒而浊气上出胃也……有因胃中滞气不舒,而无酸臭者,治宜行气调胃和中。」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略数,均为肝胃郁热之征。
    肝脾不调证与肝胃不和证,就其临床症状而言,均具有胸胁、 *** 、少腹胀痛,易怒,食欲不振,脉弦的共同症状,缘由肝气郁结,经气不利,升泄太过,阳气升腾。肝脾不调证,还伴有脾失健运,气滞湿阻的临床表现:腹胀,便溏不爽,泻必腹痛,泻后痛减,肠鸣矢气。肝胃不和证,还兼有胃失和降,胃气失和的胃脘攻撑作痛和胃气上逆的呃逆嗳气及肝胃郁热的急躁,泛吐酸水,嘈杂,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略数,其中,胃脘痛,呃逆嗳气和肝胃郁热的症状为肝脾不调证所不具,亦属有别于肝脾不调证的临床表现,而肝脾不调证,临床无明显的热象和胃脘痛症状,仅以腹胀、腹痛的腹部症状为主。
    肝脾不调证和肝胃不和证,就其病机病势而言,二者均具备肝气郁结,经气不利的病机特点,所不同的是,前者还有脾失健运,后者还有胃失和降和气郁化火证,具体而言,肝脾不调证是: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木失条达,脾失健运,水谷不化,气滞湿阻,清浊不分,升降失职,纳运失司。肝胃不和证是: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气郁化火,肝胃蕴热,肝胃气滞,受纳失司。二者病位均在肝,前者在肝和脾,后者在肝和胃,均属气滞证,前者因肝郁而致脾虚,乃肝实脾虚,正如吴鹤皋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肝胃不和证,为肝胃气滞郁热证。肝脾不调证,常可因气滞、水停、血瘀而形成肝脾血瘀、土败木贼的鼓胀、积症。肝胃不和证,常可因气郁化火,灼伤胃络而致吐血、呕血的病理转归。
    肝脾不调证和肝胃不和证,就其病因病史而言,二者具备情志不遂,肝气易郁的共同病因,前者常可有饮食劳倦伤脾的病史,后者可有气郁化热的病程病史。
    肝脾不调证,临床治疗宜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方用痛泻要方(《景岳全书》),「气郁者,疏肝健脾为主,理其气而痛自止也」(《医统正脉全书·活人书》);肝胃不和证,治疗宜清热理气,泻肝和胃,方用化肝煎(《景岳全书》)合左金丸(《丹溪心法》),《类证治裁》认为:「……因肝乘胃而脘痛者,气冲胁胀,当辛酸制木,吴萸、白芍、青皮、木瓜、厚朴、延胡、金橘;……火郁致痛,发则连日,脉必弦数,当苦辛泄热,姜汁炒黄连、山栀,泻火为君,香附、川芎、陈皮、枳壳,开郁为臣,反佐炮姜从治为使。」

肝火旺湿热重的症状

男士肝不好有什么症状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