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郁热通常会使身体出现休息胀痛和口干舌燥,还会伴随失眠多梦和心烦气躁,严重时还可能会引起小便短和耳鸣头晕等多种的症状。
肝郁热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龙胆泻胆丸药物治疗,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防止自身的病情加重,改善多种不适症状。平时要保持清淡健康饮食。
“上火”是个中医名词,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症,如果出现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热烘、口干舌痛以及烂嘴角、流鼻血等症状,中医就认为是“上火”。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当务之急就是要采取天然而美味的种种方法,以润“灭火”。肝火主要表现为急躁易怒、头痛眩晕、目赤耳鸣、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口苦口臭、两肋胀痛、睡眠不稳、身体烦热、舌苔增厚。肝火多有外界刺激引起,所以调整情志、稳定情绪非常重要。焦躁情绪会火上浇油,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调节体内的火气。睡眠不够或睡眠质量不好,也会造成肝火上升。要预防上升,除了睡眠足够、心情放松,一些简单的药材和食物也有助于清火。饮食方面不宜吃辛辣、海腥、过腻过酸、煎炸食品,以及羊肉、海虾、肥肉、乌梅等,以免火上浇油。那呢?可用川贝母冰糖梨汁、枸杞菊花茶。梨含有丰富的糖分和维生素,有保肝和帮助消化的作用。菊花与枸杞都是中药护眼的药材,特别对肝火、用眼过度导致的双眼干涩有较好的疗效。多吃新鲜的绿叶蔬菜水果,如黄瓜、橙子、苦瓜、无花果、豌豆苗、韭菜等,都有良好的清火作用。胡萝卜对补充人体的维生素B、避免口唇干裂也有很好的疗效。此外,可以口服各类清凉冲剂,如夏桑菊冲剂、金菊冲剂等对清火也很有效。中医认为,养肝可多吃猪肝和鸡肝,尤其适合头晕脑胀、眼赤目干、经常用脑者。如何去肾火如何去胃火如何去肺火如何去心火延伸阅读怎样预防男性更年期综合症呕血与哪些疾病有关痛经的原因
肝脾不调证:因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所表现的肝经经气不利的胸胁胀痛和脾运化不利,气机阻滞的腹胀、便溏等症。
肝胃不和证:因肝气郁结,久郁化火,肝胃郁热所致的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证候。主要表现有脘胁胀痛,嘈杂吞酸等症。
病因
肝脾不调证:情志抑郁,所求不遂,则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则肝脾不调,正如《辨证录》所说:「夫胁虽为肝位,而肝必克脾,脾受肝克,则脾亦能随肝而作痛。」若饮食饥饱不调,劳倦内伤,亦能导致脾虚,运化失职,清浊不分,气滞湿阻,壅遏肝木,使肝失疏泄,即「土壅木郁」。
肝胃不和证:情志不畅,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横逆克犯脾胃,「脏气不平,胜乘相因为病,如怒伤肝,肝克脾,脾气不正;必胀于胃,名曰胜克。」若肝郁日久化火,则肝胃蕴热。
病机
肝脾不调证:肝属木,主升发,主疏泄;脾属土,主运化。木能疏土,土能营木,故二者在生理上互相影响,密不可分,主要体现在肝的疏泄和脾的运化方面。因脾司运化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肝气的疏泄作用,只有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脾的运化功能方能正常进行。而脾气的健运和滋养肝木,能使肝体充实,行使正常的疏泄功能。若肝失疏泄,则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出现脾失健运的肝郁脾虚证,此即张仲景所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若肝气郁结,气病及血,气滞血瘀,肝郁乘脾,脾不制水,水湿氾滥,则土败木贼,肝脾血瘀,气滞湿阻,气、血、水互结,停留体内,遂成鼓胀的病理转归。因此,《沈氏尊生书》说;「鼓胀……或由怒气伤肝,渐蚀其脾,脾虚之极,故阴阳不交,清浊相混,隧道不通。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故其腹胀大。」肝气不舒,克犯脾土,气机阻遏,血运涩滞,脾不运津血,日久渐积而成积块,正如《景岳全书》所云:「瘀血留滞作症,惟妇人有之……或恚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总由动血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症矣。」若因脾虚不运,湿浊停聚中焦,壅遏肝木,则肝气失于条达,气机郁滞,血瘀内停,为气滞、水停、血瘀,停聚腹中而形成鼓胀证。
肝胃不和证:肝主疏泄,主升发,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下降,肝升胃降,调节气机的升降平衡。肝木的条达疏泄,有助于胃受纳功能的正常进行,若肝失疏泄,郁而化火,横逆犯胃,则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若肝胃蕴热,热伤血络,则有吐血、出血之虞,总由肝火犯胃,灼伤胃络使然。「呕血,每呕一口全是血者,是此血出自肝,多带青色,由火载血上,错经妄行,因怒而得,〈经〉云:怒则气逆,甚则吐血,法宜引血归肝」(《国医宗旨》)。因此,肝火盛,灼伤胃络,易形成吐血、呕血的病理转归。
鉴别要点
肝脾不调证:胸胁、 *** 、少腹胀闷窜痛,善太息,情志抑郁或易怒,遇怒则诸证加重,腹胀,便溏不爽,泻必腹痛,泻后痛减,食欲不振,肠鸣矢气,舌苔白,或苔腻,脉弦。以胁肋胀痛的肝郁证和腹胀、腹泻、纳呆的脾虚证共见为临床特征。
肝胃不和证:胸胁、 *** 、少腹胀痛,胃脘攻撑作痛,急躁易怒,泛吐酸水,嘈杂纳呆,呃逆嗳气,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略数。以脘胁胀痛,嘈杂泛酸,易怒,舌红苔黄为临床特征。
鉴别分析
肝脾不调证:肝脉布胁肋,上贯膈,循少腹,故肝气郁结,经气不利,则胸胁、 *** 、少腹胀闷作痛;《医学入门·丹台玉案》论述肝郁胁痛的病因病机时,认为「肝藏于内,外应乎胁,胁之所在,肝之所在也。所藏者血,所属者怒气。……或有外触恼怒,欲振而不得伸,郁结不行,藏于肝部,则虽无瘀血而亦痛矣。」关于气结腹痛,《症因脉治》认为:「气结腹痛之症,胸腹胀满,痛应心背,矢气则痛减,气闭则痛甚,服破气之药稍减,服补气之药则愈痛,此气结腹痛之症也。」叹息则肝郁得解,胀闷得舒,故善叹息;肝郁不得条达,故情志抑郁;失其柔顺之性则易怒,此即《黄帝内经·素问》所谓的「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怒则气郁更甚,故诸症加重;肝郁乘脾,脾虚不运,清浊不分,升降失职,气机阻滞,食浊、湿邪内困,则腹胀,腹痛即泻,便溏不爽,肠鸣矢气,故张景岳认为:「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言。」《证治要诀》则认为「气泻肠鸣,气走胸膈,痞闷腹急而痛,泻则腹下须臾又急,亦有腹急气塞而不通者。此由中脘停滞,气不流转,水谷不分所致。」排便后气滞得通,故泻后痛减;脾虚及胃,胃纳不佳,故食欲不振;苔白,无明显热象,苔腻为脾虚湿阻,脉弦主肝病。
肝胃不和证:恼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横逆犯胃,胃气失和,不通则痛,故胃脘部攻撑胀痛,此即《沈氏尊生书》所云的:「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类证治裁》亦认为:「气郁脘痛,必攻刺胀满。」肝郁失于条达,故急躁易怒;肝胃郁热,气火内盛,故泛吐酸水、嘈杂;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受纳不及,故纳呆;正如《石室秘录》所云:「人病胃气痛,或脾气不好,不能饮食,或能饮食而不能化,非痛非满,上吐下泻者,此乃肝经来克土也。平其肝木,则脾胃之土得养,而前症俱愈矣。」若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嗳气;胃气上逆动膈,则呃逆,《冯氏锦囊秘录》认为:「嗳气者,多因胃虚,壅塞气不升降,过极则展舒而浊气上出胃也……有因胃中滞气不舒,而无酸臭者,治宜行气调胃和中。」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略数,均为肝胃郁热之征。
肝脾不调证与肝胃不和证,就其临床症状而言,均具有胸胁、 *** 、少腹胀痛,易怒,食欲不振,脉弦的共同症状,缘由肝气郁结,经气不利,升泄太过,阳气升腾。肝脾不调证,还伴有脾失健运,气滞湿阻的临床表现:腹胀,便溏不爽,泻必腹痛,泻后痛减,肠鸣矢气。肝胃不和证,还兼有胃失和降,胃气失和的胃脘攻撑作痛和胃气上逆的呃逆嗳气及肝胃郁热的急躁,泛吐酸水,嘈杂,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略数,其中,胃脘痛,呃逆嗳气和肝胃郁热的症状为肝脾不调证所不具,亦属有别于肝脾不调证的临床表现,而肝脾不调证,临床无明显的热象和胃脘痛症状,仅以腹胀、腹痛的腹部症状为主。
肝脾不调证和肝胃不和证,就其病机病势而言,二者均具备肝气郁结,经气不利的病机特点,所不同的是,前者还有脾失健运,后者还有胃失和降和气郁化火证,具体而言,肝脾不调证是: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木失条达,脾失健运,水谷不化,气滞湿阻,清浊不分,升降失职,纳运失司。肝胃不和证是: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气郁化火,肝胃蕴热,肝胃气滞,受纳失司。二者病位均在肝,前者在肝和脾,后者在肝和胃,均属气滞证,前者因肝郁而致脾虚,乃肝实脾虚,正如吴鹤皋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肝胃不和证,为肝胃气滞郁热证。肝脾不调证,常可因气滞、水停、血瘀而形成肝脾血瘀、土败木贼的鼓胀、积症。肝胃不和证,常可因气郁化火,灼伤胃络而致吐血、呕血的病理转归。
肝脾不调证和肝胃不和证,就其病因病史而言,二者具备情志不遂,肝气易郁的共同病因,前者常可有饮食劳倦伤脾的病史,后者可有气郁化热的病程病史。
肝脾不调证,临床治疗宜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方用痛泻要方(《景岳全书》),「气郁者,疏肝健脾为主,理其气而痛自止也」(《医统正脉全书·活人书》);肝胃不和证,治疗宜清热理气,泻肝和胃,方用化肝煎(《景岳全书》)合左金丸(《丹溪心法》),《类证治裁》认为:「……因肝乘胃而脘痛者,气冲胁胀,当辛酸制木,吴萸、白芍、青皮、木瓜、厚朴、延胡、金橘;……火郁致痛,发则连日,脉必弦数,当苦辛泄热,姜汁炒黄连、山栀,泻火为君,香附、川芎、陈皮、枳壳,开郁为臣,反佐炮姜从治为使。」
问: 阴黄·血瘀肝郁证有什么症状?吃什么好得快?
答:
阴黄·血瘀肝郁证(yin jaundice with syndrome of blood stasis and liver depression[1])是指血瘀肝郁气滞,以身目发黄而晦暗,面色黧黑,胁下或有痞块,或疼痛如刺,或隐痛不休,皮肤可见红丝赤缕,或见手掌赤痕,舌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阴黄证候[2]。
阴黄·血瘀肝郁证患者常见以下症状:
患者身目发黄而晦暗,面色黧黑,胁下或有痞块,或疼痛如刺,或隐痛不休,皮肤可见红丝赤缕,或见手掌赤痕,舌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脉弦涩[2][3]。
这是气滞血瘀,积块留着的表现[3]。
阴黄·血瘀肝郁证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3]。
阴黄·血瘀肝郁证患者常吃枳壳、砂仁、三七、香橼、香附、玫瑰花、当归、赤芍、丹参、桃仁等好得快[3]。
建议阴黄·血瘀肝郁证患者使用以下食疗方进行食疗[3]:
1.玫瑰花茶:玫瑰花9g(鲜品加倍),红茶3g。上两味制粗末,用沸水冲泡10分钟,每日l剂,不拘时温饮。
2.砂仁猪肚汤:砂仁10g.田七9g,香橼9g,猪肚100g。将猪肚用沸水洗净,刮去内膜,去除气味,与砂仁、田七、香橼一起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同煮,烧沸后文火煮约2小时。调味后饮汤食肉。
3.玫瑰露酒(《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鲜玫瑰花175g,冰糖100g,50%~60%的优质白酒750mL。玫瑰花花蕾将开未开时采摘,将花与冰糖同浸入盛有白酒的陶瓷或玻璃器皿中,封闭,冷浸法浸泡14天。每次饮服15mL,每日2次。
黄疸(jaundice[1][4])为病名[5]。是指以面目发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4]。古代亦称黄瘅[6][5]。目睛黄染尤为黄疸的主要特征[7]。主要由脾湿胃热、熏蒸肝胆、胆液不循常道而溢于肌肤所致[6]。黄疸有属阴属阳,在脏在腑之分[5]。《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熏蒸遏郁,侵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溺色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阳主明,治在胃。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
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6][5]。阴黄是指湿浊留滞,正气不足,以病程长,皮肤巩膜黄色晦暗如烟熏为主要表现的黄疸病[1]。由脾胃虚寒、寒湿内阻,或肝郁血瘀所致,病程长,病势缓[3]。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5]。
《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
《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黄疸病应早发现,早治疗。《金匮要略·黄疸病》提出:“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这说明黄疸病经过妥善治疗,一般在短期内,黄疸即可消退。如果正不胜邪,病情反而加剧者,则较为难治。
黄疸在急性期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黄疸可见于西医的肝细胞损伤、坏死,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阻塞、胆汁郁滞及溶血性黄疸等[5]。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急慢性肝炎、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肝硬化等疾病,伴有黄疸证候者,可参照治疗[8]。
现常将黄疸分为阳黄(包括热重于湿证、湿重于热证、湿困脾胃证、湿热兼表证、肝胆湿热证、胆腑郁热证等证)、阴黄(包括寒湿证、血瘀肝郁证、湿热蕴结证、肝脾不调证、阳虚寒凝证、脾虚湿困证等证)进行辨治,详见黄疸条。
我们常说的 “怒伤肝” 是怎么回事呢?有人觉得脾气大就是因为肝火旺盛导致的?还有我们的民族瑰宝中医中药是如何应用于肝火的呢?今天玥亮说药给大家说说。
肝火是指肝经气火,在人体阳气正常情况下,有温煦脏腑经络的作用,是为 “少火” 。在病理情况下或者机体阳气过盛时如情绪暴怒的时候,肝气上行太过,机能亢奋,伤阴耗津,“气有余便是火”,火的性质是向上冲的,肝火顺着经络上攻头目,使气血壅盛,症可见 面红耳赤,头晕胀痛 ;火热熏灼,肝失条达、柔顺之性,气血壅滞肝络,使胁肋部灼热疼痛,火热灼津,故 口干 ;肝胆相表里,肝热可传胆,胆气上溢则表现为 口苦 ,胆热上冲则 耳鸣如潮 ;肝火扰内,神魂不安则致 失眠多梦 。诸如上述,肝火可因情志不遂而起,肝郁化火而导致肝脏阴阳失调,多为实火。
不可否认肝火旺盛者会出现急躁易怒的表现,但让人发脾气的原因可不止肝火旺。辩证肝火炽盛者,还可参考症见面红目赤,头晕头痛,口苦口干口臭,身体闷热,睡眠不稳定,胁肋灼痛,便秘尿黄,耳鸣或耳内流脓肿痛,或者吐血,出鼻血,观舌质红,舌苔增厚黄腻,脉弦数。肝火常见于睡眠障碍、更年期综合症、高血压、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
夏枯草——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夏枯草味辛、苦,性寒;归肝、胆经;夏枯草的名字也是很形象的,春天采集,到了夏天就会完全枯萎,所以叫夏枯草。本品清肝火、散郁结;凡肝火、阳亢及痰核郁结诸疾可选,比如 甲状腺结节、颈部淋巴结节,急性乳腺炎 属于肝经郁热者,也是 清肝明目的要药 ,尤其善于治疗血虚肝热之目珠夜痛。
值得注意的用药警示 :夏枯草富含钾离子,不宜与钾盐配用,不宜与螺内酯、氨苯蝶啶等保钾排钠药合用,易出现高血钾过高的危险。
临床应用:
夏枯草配桑叶、菊花、决明子等,可治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夏枯草配当归、枸杞子,可用于肝阴不足,目珠疼痛,至夜尤甚者;
夏枯草配蒲公英,可治乳痈肿痛;
夏枯草配贝母、香附等,如夏枯草汤,可治肝郁化火,痰火凝聚;
夏枯草配金银花,如化毒丹,可治热毒疮疡。
夏枯草玫瑰茶: 可消斑美肌、调经,舒肝解郁,清肝泻火,即适合爱美女性,又适合上班族改善头痛头晕目眩等症状。做法也简单,将夏枯草和玫瑰花同比例放入杯子,加入适量冰糖,冲入沸水,加盖焖10分钟左右即可代茶饮。
青葙子——清热泻火,明目退翳
青葙子味苦,性微寒;归肝经;本品主治肝热目赤、眼生翳膜,视物昏花,肝火眩晕;是目疾之要药,属肝火上炎者最宜。临床被诊为急性结膜炎、沙眼、白内障、视神经萎缩、高血压、梅尼埃病等属于肝火中炎者可用。
临床应用:
青葙子配决明子、茺蔚子、羚羊角等,如《论治准绳》中的 青葙丸 ,可治肝火上炎所致目赤肿痛、眼生翳膜,视物昏花等;
青葙子配石决明、栀子、夏枯草等,可治肝阳化火所致头痛、眩晕、烦躁不寐。
青葙子配琥珀、菊花、知母、石斛、地黄、麦冬、黄连、黄柏、天冬、党参(去芦)、山药、茯苓、炙甘草、麸炒枳壳、炒苦杏仁、当归、川芎等,如 琥珀还睛丸 ,可补益肝肾,清热明目,用于肝肾两亏虚火上炎症见内外翳障,视力减退,夜盲昏花,目涩羞明,迎风流泪。
相似药物知多点,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相同相异一表读懂:
龙胆——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龙胆味苦,性寒;归肝、胆、膀胱经;本品是 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 。龙胆苦寒沉降,善泻肝胆实火,症见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惊风抽搐,小儿急惊,带状疱疹;本品苦寒清热燥湿,龙胆尤善清下焦湿热,如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诸证。
但要注意,脾胃虚寒者不宜用,阴虚津伤者慎用龙胆。
临床应用:
龙胆配柴胡、黄芩、栀子等,如《兰室秘藏》的 龙胆泻肝汤 ,可治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
龙胆配栀子、大黄、白茅根等,如《圣惠方》的 龙胆散 ,可治湿热黄疸;
龙胆(酒炙)配酒当归、芦荟、青黛、酒大黄、酒黄连、酒黄芩、栀子、盐黄柏、木香、人工麝香,如 当归龙荟丸 ,可泻火通便,适用于肝胆火旺,心烦不宁,胁肋疼痛,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脘腹胀痛,大便秘结。
龙胆配牛黄、青黛、黄连等,如《小儿药证直诀》的 凉惊丸 ,可治肝经热盛,热极生风所致之高热惊风抽搐。
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肝火
赤芍味苦,性微寒;归肝经;本品主治温热病入营血之斑疹吐衄,皮下出血;血滞之闭经、痛经,产后瘀阻,症瘕腹痛,跌打肿痛;痈肿疮痛,目赤肿痛,肝郁化火之胁痛。赤芍的特点是凡血热、血瘀、肝火,不论是单发还是并发,皆可酌投,尤其适宜血热有瘀或血瘀有热或肝火挟瘀之疼痛者。但要注意血虚者慎服。
临床应用:
赤芍配柴胡、牡丹皮等,如《博济方》的 赤芍药散 ,可治肝郁血滞之胁痛;
赤芍配当归、川芎、延胡索等,如《医林改错》的 少腹逐瘀汤 ,可治血滞经闭、痛经、症瘕腹痛;
赤芍配荆芥、薄荷、黄芩等,如《原机启微》的 芍药清肝散 ,可治肝经风热目赤肿痛、羞明多泪;
赤芍配连翘、栀子、玄参等,如《伤寒全生集》的 连翘败毒散 ,可治热毒壅盛,痈肿疮疡。
赤芍配白芍: 赤芍以泻为用 ,清热凉血、祛瘀止痛; 白芍以补为功 ,养血敛阴、柔肝止痛;二者合用可治血虚而兼有瘀滞之月经不调、闭经、痛经,肝郁血滞之胸胁疼痛、腹痛等。
限于篇幅,中药就介绍上述4种常用药。最后总结一下,肝火的治疗主要是清肝泻火, 但不同证型治疗的原则不同;肝火除肝脏外还可影响多个脏腑,不及时干预治疗可发展为气阴两虚证,导致元气大伤。中药调理通常疗程较长,应遵医嘱坚持用药。良好的日常生活的管理有利于发挥治疗、缓解或控制症状,调理脏腑平衡。平时我们要怎样预防肝火呢?主要以增强体质、加强锻炼,调摄精神,避免不良情绪刺激,饮食有节,清淡为主,起居有时,顺应季节变化等方面管理。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