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化滞颗粒可以治疗腹胀腹痛或者是食欲下降,同时还可以改善恶心呕吐或者是咽喉肿痛等多种症状。
清热化滞颗粒主要是在饭后用温水口服,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药量,用药的时候要咨询医生。在用药期间还要调整好自己饮食,不要吃刺激性的食物,影响药物的发挥。
小儿食积,又称为小儿积滞,是指小儿以不思饮食、食而不化、腹部胀满、大便不调为主症的病证。发生常与素体虚弱、饮食不节、喂养不当等因素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婴幼儿最为多见。本病一般预后良好,若不及时给予治疗,积滞日久,可以发展成为全身性的营养不良,而出现日渐消瘦等的疳证。小儿食积多见于西医学中的胃肠消化不良等疾病中。
1、乳食内积
主要表现为不想吸乳,食欲不振,腹胀腹痛,拒按,呕吐食物、乳片,睡眠不安,夜间哭闹,大便酸臭,舌淡红,苔白垢腻,脉弦滑,指纹紫滞。
2、食积化热
主要表现为不思乳食,口干,脘腹胀满,腹部灼热,手足心热,心烦易怒,睡眠不安,小便色黄,大便臭秽或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3、脾虚夹积
主要表现为不想吸乳,食欲不振,稍微进食即有饱胀感,呕吐酸腐,腹胀喜按、喜俯卧,睡眠不安,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精神倦怠,肢体无力,大便稀溏,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滑,指纹淡滞。
总述
本病主要病因为喂养不当、乳食不节、脾胃虚弱等。基本病机是脾胃运化失调,气机升降失常,病位在脾胃。
基本病因
1、乳食不节
(1)婴幼儿脾胃功能发育未完善,运化能力较薄弱,如果哺乳不加节制或添加辅食过多过急,导致脾胃不能及时运化,宿食停聚中焦,发为本病。
(2)鸡蛋、肉类、鱼类等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食入过多,或贪食生冷,油腻或坚硬难消化的食物,脾胃运化不能及时,宿食停滞胃脘,发为本病。
2、脾胃虚弱
(1)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运化食物功能不足,辅食稍有增加,即出现停滞胃脘,发为食积。
(2)患感冒、泄泻、肺炎等病后,调理不当,或过用苦寒药,损伤脾胃,进食或哺乳稍有不慎,停滞不化,发为食积。
总述
本病以不思饮食、食而不化、腹部胀满、大便不调为主要症状。疾病初起多为实证,食积日久则虚实夹杂,或实少虚多。
典型症状
1、新形成的食积,往往有伤乳、伤食病史,发病急,腹痛拒按,有灼热感,可有嗳气,呕吐酸腐。因积食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往往不想吸乳,食欲不振,甚至有厌食。
2、病久形成食积,发病较缓,病程较长,稍微进食,即有饱胀感,伴有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乏力等症状。
并发症
疳证:若积滞日久,未及时治疗或治疗失误,进一步损伤脾胃,导致气血化源不足,营养及生长发育障碍,形体逐渐消瘦转为疳证。
治疗原则
本病病位以脾胃为主,病多属实证。若患儿素体脾气虚弱可呈虚实夹杂。治疗遵循以消导为主,佐以健脾的法则。可根据病史、伴随症状和病程长短以辨别其虚、实、寒、热。除内服药外,推拿及外治等疗法也常运用。根据病情及患儿所需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
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乳食内积
(1)如果出现腹胀明显的患者,可加用木香、厚朴、枳实等。
(2)如果出现腹痛拒按,大便秘结的患者,可加用大黄、槟榔等。
(3)如果出现恶心呕吐的患者,可加用竹茹、生姜等。
(4)如果伤于冷饮寒食,出现腹痛的患者,可加用高良姜、香附等。
(5)如果出现大便稀溏的患者,可加用扁豆、薏苡仁等。
2、食积化热
(1)如果出现口渴气虚的患者,可加用石斛、糯稻根等。
(2)如果出现盗汗的患者,可加用煅龙骨、煅牡蛎等。
(3)如果出现潮热不退的患者,可加用白薇、地骨皮等。
(4)如果出现烦躁、夜啼难眠的患者,可加用蝉蜕、钩藤等。
(5)如果出现腹部胀痛明显的患者,可加用木香、槟榔等。
(6)如果出现腹部胀满明显的患者,可加用厚朴、莱菔子等。
(7)如果出现泻下臭秽明显的患者,可加用鸡内金、苍术等。
(8)如果出现大便秘结的患者,可加用瓜蒌仁、槟榔等。
3、脾虚夹积
(1)如果出现呕吐的患者,可加用生姜、丁香、姜半夏等。
(2)如果出现大便稀溏的患者,可加用山药、薏苡仁、苍术等。
(3)如果腹痛喜按的患者,可加用干姜、白芍、木香等。
药物治疗
1、乳食内积
(1)方药:消乳丸或保和丸加减。
(2)常用中药:炒麦芽、砂仁、香附、陈皮、炒谷芽、茯苓、焦山楂、焦六神曲、鸡内金、莱菔子、陈皮、法半夏、连翘。
(3)中成药:保和丸、小儿消食颗粒、小儿肠胃康颗粒、枫蓼肠胃康合剂、小儿化食口服液。
2、食积化热
(1)方药:枳实导滞丸加减。
(2)常用中药:大黄、枳实、焦六神曲、茯苓、白术、黄芩、黄连。
(3)中成药:清热化滞颗粒。
2、脾虚夹积
(1)方药:健脾丸加减。
(2)常用中药:白术、木香、黄连、甘草、茯苓、人参、焦六神曲、陈皮、砂仁、炒麦芽、焦山楂、山药、肉豆蔻。
(3)中成药:小儿胃宝丸、小儿康颗粒、小儿磨积片、健胃消食片、婴儿健脾口服液、益气健脾口服液。
相关药品
保和丸、小儿消食颗粒、小儿肠胃康颗粒、枫蓼肠胃康合剂、小儿化食口服液、清热化滞颗粒、小儿胃宝丸、小儿康颗粒、小儿磨积片、健胃消食片、婴儿健脾口服液、益气健脾口服液,视病情辨证选用。
其他治疗
1、针灸治疗
针灸对本病治疗效果良好。主穴选择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乳食内积配伍梁门、建里;脾胃虚弱配伍脾俞、胃俞。常规针刺。
2、捏脊法
沿患儿背部脊柱及其两侧由下而上用拇指、食指捏起皮肤,一捏一放,交替向上,3~5遍,每日1次。
总述
患者在积极治疗的同时,保持充分睡眠休息、保持情绪愉悦,保持皮肤干净清洁等,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心理护理
1、本病容易使小儿产生抑郁、焦虑的负性情绪。应积极仔细地倾听患儿诉说,及时觉察患儿的情绪变化。
2、进行心理疏导,鼓励积极参与 娱乐 活动,使患儿情绪乐观,放松。
用药护理
1、乳食内积者中药汤剂宜浓煎分次服,丸剂宜用温水溶化喂服。
2、脾虚夹积者中药汤剂宜温服,服药期间饮食宜温热。注意观察服药后的反应。
3、注意喂养方式,勿使发生呛咳甚至窒息。喂药前后可适当进甜食或病儿喜吃的食物。
生活管理
1、周围环境宜空气流通、新鲜,室内温湿度适宜。病室内布置可活泼、生动,符合小儿心理要求的宽松、欢乐的环境。
2、3岁以下的小儿可由家长抱起放在双腿上进行推拿治疗。平时保持舒适体位,以免引起窒息。
3、保持床单位清洁、平整、干燥。若病儿出现呕吐,应及时清洁口腔及呕吐物,更换污染的被褥、衣裤。
4、对于长期卧床及消瘦病儿应经常检查受压皮肤,被褥宜柔软干燥,以免发生褥疮。
饮食调理
注意调节饮食,乳食要定时定量。纠正偏食,挑食的习惯。幼儿应忌食坚硬不易消化,油腻,煎炸的食物。
饮食建议
1、乳食内积呕吐者,可给予生姜水数滴滴舌。
2、腹胀患者,轻轻按摩部;便秘者,给予蜂蜜水冲服,必要时用开塞露导泻通便。
3、脾虚食积患者,饮食宜松软、清淡,循序渐进添加辅食。
饮食禁忌
1、乳食内积患者,停乳的婴儿暂不哺乳,不强迫哺喂。
2、脾虚食积患者,避免饮食过多、过杂。
3、忌食生冷食物,如冰糕,冰饮等,容易妨碍脾胃,影响疾病的恢复。
4、忌食煎炸、油腻的食物,如油条,炸鸡,炸薯片等。
5、忌食粗糙坚硬的食物,如蚕豆、花生、玉米、黄豆等。
预防措施
发生与喂养不当、乳食不节、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因此养成合理喂养习惯,正确添加辅食,注意病后调摄等措施,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鼓励母乳喂养,定时定量。添加辅食要遵循从一种到多种,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循序渐进的原则。
2、婴幼儿不宜食煎炸食品,少吃肥腻和生冷坚硬的食物。
3、鼓励小儿多食蔬菜,少吃零食,不挑食、偏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经常到户外活动,增强抗病能力。
你好,化滞柔肝颗粒具有清热利湿、化浊解毒、祛瘀柔肝的作用。对于治疗脂肪肝还是有很不错的治疗效果的。脂肪肝多是由于脂肪类食物摄入过多引发的,所以除了用药治疗外,还应该积极的控制饮食防止病情恶化。
湿热重对于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要注重去湿热,调养身体。其实想要去湿热最常见的就是食疗法了,生活中多吃一些去湿热的食物,还有就是可以吃一些可以去湿热的中药。那么湿热重要吃什么中药?湿热重怎么调理饮食?
1、湿热重要吃什么中药
1、人参健脾丸
组成:由人参、白术、甘草、山药、莲子、白扁豆、木香、草豆蔻、陈皮、青皮、六神曲;谷芽、山楂、芡实、薏苡仁、当归、枳壳等药物组成。
功能:健脾养胃,消补兼施。口服每次6-12克,每日2次。
2、附子理中丸
组成:含附子、党参、白术、干姜、甘草等中药。
功能:口服每次6—9克,每日3次。孕妇慎用。
3、龙胆泻肝丸
成份:龙胆、柴胡、黄芩、栀子(炒)、泽泻、木通、车前子(盐炒)、当归(酒炒)、地黄、炙甘草。
功能: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尿赤,湿热带下。
4、加味香连丸
主要功效:清热祛湿,化滞止痛。
适用病症:大肠湿热所致的痢疾,症见大便脓血、腹痛下坠、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3次。
药性分析:方中黄连,清热燥湿,止泻痢,为君药。黄芩、黄柏加强黄连清热燥湿之功,共为臣药。白芍、当归和血止痛;延胡索理气止痛;厚朴、枳壳、槟榔、木香行气和中,行滞止痛;吴茱萸温中燥湿止泻,也制苦寒之品,为佐药。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药性,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祛湿,化滞止痛之功。
2、湿热重怎么调理饮食
1、蔬菜:多吃一些芳香的蔬菜如香菜、荆芥、藿香等,但这些菜也偏湿,不能吃得太多,可把这些菜当配菜来吃,以清除湿气。还有黄豆芽、绿豆芽、冬瓜、木瓜、山药,这些菜可以作为主菜来吃,有利湿作用。
2、茶:偏于温性的艾叶、佩兰,可以除湿,偏于凉性的竹叶、荷叶可以清热,每天泡茶喝,帮助清除体内的湿热。
3、作料:生姜、大茴香、桂皮等香料,具有祛寒、除湿、发汗等功效,每天做饭时适当放一点有温中祛湿的作用。
4、粥:湿热的季节粥也是很好的选择,茯苓、白术、小米、大米各适量,每天煮粥喝,健脾祛湿养胃。
5、汤:冬瓜、赤小豆、排骨各适量煲汤,清热利湿。
小孩或长期脾胃虚弱的人,如不想吃饭、浑身没劲或者饭后感觉胃满满的、腹胀、拉肚子等脾虚湿盛的人,可以用炒山药和炒鸡内金,按1:1的比例混合打成粉,每天一勺冲着喝,缓解症状。
3、湿热重有哪些症状
1、身体的外在体型则是表现为偏胖或者是偏瘦;
2、脸部的皮肤暗沉、发黄,同时也是比较油腻的;
3、嘴唇颜色比较红,但是牙齿更加的黄,牙龈也是发红;
4、舌头发红,舌苔发黄,舌质也是红色的;
5、嘴巴发干,同时也会出现口臭的情况,身体中汗味、体味比较重;
6、男性的阴囊表现的比较潮湿,而女性则会出现白带增多的情况,并且白带的颜色发黄,甚至还容易出现外阴瘙痒;
7、性格也会变得更加的暴躁,更加容易被激怒;
8、身体中也更加容易患有热淋、痤疮还有黄疸等疾病;
9、如果是属于湿热体质的患者,那么身体更加不能够耐受湿热的环境,特别是夏末初秋这种季节。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