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阳上亢是可以用桂枝汤的。桂枝汤一般具有辛温解表的作用,肝阳上亢的患者,口服一般不会影响到病情,而且还可以补充身体里所需要的营养。
如果本身对桂枝汤有不耐受情况,最好不要饮用,以免出现身体不适。除了可以吃桂枝汤之外,也可以在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针灸的方式进行改善。
桂枝汤的组成: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
桂枝汤具有辛温解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功效。
其主治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或病后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麻疹等属于营卫不和者。
扩展资料:
桂枝汤的发汗作用,主要在桂枝、生姜,二者均属辛温发汗药,有健胃作用,并且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气而滋津液,增强荣卫之气。
桂枝降气冲,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的性能,升发之力不强,虽合起来用,不致大汗。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枝、生姜的辛散,又用以助大枣、甘草的滋津。
既是发汗解热药,又是安中健胃滋液,对于精气虚,不足以祛邪,虽汗出而邪不去者,用之最当,使邪不复留于肌表。
桂枝汤的主要作用是甘温健胃,通过调和营卫使精气胜而表固,邪气不再入侵,故使汗止而热除,也即发汗止汗、甘温除热的道理。
-桂枝汤
摘要:桂枝汤为东汉医家张仲景所创,并收录在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现整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以其原方及其加减方的形式反复出现多达几十次,其临床应用之广可见一斑。鉴于桂枝汤及其加减方之疗效确切,所以被历代医家广为推崇,并被誉为古今第一大方。桂枝汤对中医学的贡献不仅局限于临床,且对后世医家组方用药以及中医基础理论和辨证思维的发展等方面贡献也颇多。本文仅就现今临床比较常用的桂枝汤及其加减方,从源和流两个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桂枝汤;伤寒杂病论;加减应用;文献研究;临床应用
桂枝汤为仲景名方,并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以本方及其加减方的形式反复出现。桂枝汤首见于《伤寒论》之太阳篇第12条,治疗因外感风寒,营卫不和而致的太阳中风证。其症状主要为“热自发”,“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桂枝汤药物组成为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切)、大枣(掰),其中桂枝与芍药用量比例为1∶1.桂枝,辛、甘、温,为君药,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其中芍药应为白芍,苦、酸甘、微寒,归脾、肾经,为臣,在此取其敛阴和营的功效,故应为白芍。正如《本草求真》中所说:“赤芍药与白芍药主治略同。但白则有敛阴益营之力,赤则只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则能于土中泄木,赤则能于血中活滞。”桂枝与芍药等量合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使表邪得解,营卫调和。生姜辛散止呕,且助桂枝;大枣味甘益阴和营,以助芍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五药中属桂枝的作用最为玄妙:《神农本草经》论牡桂(桂枝),开端先言其主咳逆上气,主吐吸(喘证)。似以能降气逆为桂枝之特长。而仲景之苓桂术甘汤由以之治疗短气,取其能升,能温之妙,桂枝加桂汤治疗奔豚气,取其能降之功,而麻黄汤、桂枝汤、大小青龙汤又取其能散之效。而在小建中汤中,桂枝能温阳祛虚寒,与饴糖相伍辛甘养阳,益气温中缓急。此外,其还有通经活络,温通心阳的作用而治疗寒痹、胸痹等证。至于桂枝的发汗作用,笔者认为虽有,但极微,原因有三:一是在桂枝汤的服法中明确指出:“啜热稀粥以助药力。”正如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的观点:“桂枝汤无用,非无用也,不啜粥故也”;二是仲景在治疗奔豚气所用的桂枝加桂汤中,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又加桂枝二两,温服一升,但此方并无发汗作用。而且仲景之桃核承气汤、桂枝加桂汤、小建中汤、炙甘草汤、桂枝茯苓丸、温经汤、乌梅丸、当归四逆汤等皆用桂枝,难道都有发汗的作用吗?三是现代药理说明:桂枝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桂皮醛等,桂皮醛有镇静、镇痛、抗惊厥作用,并未发现有明显增加汗腺分泌的作用[1]。故综上所述,桂枝之发汗作用有待商榷。
综观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结构严谨,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平调,为其在内科中的应用埋下了伏笔。故柯琴在《伤寒附翼》中赞桂枝汤道:“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总之,鉴于其调和营卫、阴阳、气血的作用,被仲景及后世医家广泛应用,不仅应用于外感疾病,而且加减应用于内伤杂病,并在其主治范围上不断扩充,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因此深入研究、开发并挖掘其理论及临床价值是十分必要的。
桂枝汤的古代应用
治疗外感疾病代表方为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柴胡桂枝汤等。
桂枝汤主要治疗因外感风寒,营卫失调之太阳中风证,在《伤寒论》中的太阳篇中多次出现。张仲景对其在外感疾病中的应用,首先,在诊断标准上有如下观点:指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太阳病的总纲;明确“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为太阳中风的主证;指出“阳浮而阴弱”是中风病的总病机,即营行脉内,卫行脉外,一阴一阳,风为阳邪,阳主气,阳盛则气亦蒸,使卫阳外越,则“热自发”,内营与卫气失和,其气内弱,阴主血,汗为血液,阴弱则阳易泻,故“汗自出”。其次,在服法上,指出需“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覆取微似汗”,“以半身(执+水)(执+水)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且服药期间禁服刺激性食物。再次,指出桂枝汤的以下几种禁忌证:平素因饮酒、喜食肥甘厚味等原因而导致痰湿内蕴者;里热证;脉象微弱,阳气大虚者;无汗,脉浮紧之太阳伤寒证。此外,在中风病兼证或因误治而导致的变证等方面也有如下阐述:“项背强几几”者,用桂枝加葛根汤;素有喘证或太阳病误下后微喘者,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太阳病发汗太过,损伤阳气者,用桂枝加附子汤。若出现“身疼痛,脉沉迟”,即发汗太过,损伤营气,经脉失养,方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与芍药、生姜用量比为3∶4∶4,且加人参),以此达到调和营卫,益气和营的作用。太阳病误下后可有两种转归:一是微喘,治法同上。二是“脉促而胸满者”,即表证不解兼胸阳不振者,用桂枝去芍药汤治疗。“若微寒”,全身表现为脉象微弱,明显恶寒者,此为全身阳气受损,方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而且还指出了服用桂枝汤后的几种情况:痊愈;发汗太过,损伤阳气,治法同上;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针刺风池,风府穴,再与桂枝汤。
总之:桂枝汤的应用既不能失掉原则,又不能过分拘泥,要坚持辨证论治,要始终以客观脉证为施用方药的依据。
治疗营卫不和之自汗:代表方为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
自汗指不问朝夕,动或不动,醒时出汗(与盗汗相区别)。多由营卫不和,脾肺气虚,里热蒸迫所引起,但以营卫不和证型者居多。营气虽和,但受邪风,卫不顾护于外,致营不内守,而自汗出。故治疗此证,以桂枝汤为首选,服法同上,取微汗则愈。此处要区分病理性自汗与药汗的区别:前者是营卫不和的外在表现,使营卫相离,多为冷汗;而后者是驱邪扶正的重要手段,使营卫相和,多为热汗。自汗伤正,而药汗驱邪。
桂枝加附子汤是治疗阳虚漏汗证之名方,为桂枝汤加附子而成。关于其应用,刘渡舟在其《伤寒论通俗讲话》里讲了一则病案,可作参考:“同事仆老师,在回乡探亲前向我求方,他说有一个亲戚患自汗证,身体虚惫不堪。曾用黄芪、党参、龙骨、酸枣仁、浮小麦等止汗固表之品无效,问我怎么办?我告诉他,如无热象,可试用桂枝加附子汤。他回乡后用此方果然取效。后来他对我说,阳虚出汗,非附子不能止,若早看到这一点,病也不至于拖延至今。”
治疗奔豚气:代表方为桂枝加桂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等。
奔豚气是一种发作性疾病,发作时病人自觉有气从少腹(或身体的其他部位)上冲心胸,甚至上冲咽喉,其状痛苦异常,严重时病人有濒死感。多因惊吓诱发,其病位在心肝肾,与冲脉有关。在证型上主要分为:肝郁化火,心阳受损,寒饮上逆。
桂枝加桂汤为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心阳受损,阴寒之气乘虚上犯心胸而致的奔豚气。方中桂枝与芍药之比为5∶3,此方重用桂枝,更佐甘草、生姜、大枣,使辛甘合化,振奋心阳,降逆散寒;用芍药酸甘化阴,共奏平调阴阳,平冲降逆之效。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而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之主证是心阳虚,下焦肾水动,欲作考试大,网站收集奔豚(而未作),属虚实夹杂。表现为脐下悸,小便不利等,治疗以温阳利水。本方为桂枝汤去芍药、生姜加茯苓所成。方中重用茯苓,利水宁心。
(―)历代医籍对桂枝性味问题的了解
有人认为桂枝味 辛 性 温 ,有的说是 辛、甘、温 ,都是以辛 为主。
但是试把桂枝实物来尝一尝, 就会觉得桂枝的味入口时先有甘味、后伴有辛香之味,袓国医学认为,凡以辛温为主的药,大多具有辛散之性,因而有的方书说桂枝具有升散作用,如黄宫绣说,“桂枝系肉桂枝梢,其体轻、其味辛、其色赤,有升无降”。叶天士《本草经解》说:“桂枝气温、味辛无毒,气味俱升也”。
但是在较早的本草医箱中,没有说桂枝具有升散之妙,相反说桂枝可治冲逆之气。如《神农本草经》论桂枝的功效是“主 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 ”。张仲景《伤寒论》凡有冲逆证者,都加用桂枝,如第十五条“太阳病 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如前法,若不冲不可与之”。又如桂枝加桂汤证,治气自少腹上冲心。
桂枝的功效概括归纳为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补中 ,我认为是很中肯的。
(二)桂枝和肉桂二药的性能和效用
肉桂性大热,功能温中补阳,散寒止痛、主命门火衰,下焦沉寒、痼冷,能引归元,治阳气不足而致的泄痢、腹痛、寒湿痹痛、阳痿尿 频等症,每与温补肾阳,祛寒止痛、调气理血之药同用。如外感 风寒、发热头痛和肢臂关节酸痛则多用桂枝。其实桂枝与肉桂是同一植物,一是细枝,一是树皮,其所不同的是肉桂味厚力强,桂枝味薄力浅。我认为,二者在药力上虽有厚薄之分,但性能和功效基本上是相同的。
(三) 历代本草都记述麻黄的发汗功能远较桂枝为强
《伤寒论》各家注释也说: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这是错误地把仲景《伤寒论》中麻黄汤和桂枝汤方证主治来推断麻黄和桂枝的发汗作用,我在临宋实践中,也体会到事实并不尽然。
中医药方剂的组成,大都是复方,其作用的发挥,一方面是在于某方主药的作用,二是在于配伍药物的协同作用,我们从仲景《伤寒论》应用麻黄和桂枝等的方剂来分析,就可以很明确地看到这一点,仲景立法制方是非常严谨的,他既肯定了某方主药的主导作用,又重视了配伍的协同作用,就麻黄、桂枝来说,他不少的方剂中,"有汗不忌麻黄,无汗不忌桂枝",例如《伤寒论》第四十二条“当以汗解,宜桂枝汤”;五十四条“失其时发 汗则愈,宜桂枝汤 ;五十七条“可更发汗,宜桂枝汤',又如,麻杏石甘汤与麻黄汤比较,仅是桂枝易石膏的一味之差,但主证悬殊,可知麻黄汤之发解表主要在于桂枝起着主导作用。
(四)桂枝是解表药,又是温里药
它和常用的解表药如麻黄、羌活、苏叶、荆芥、防风等以及温里药如附子、川椒、吴茱萸、干姜等有所不同。为什么桂枝具有既能解表,又能温里呢? 我认为这是由于桂枝具有温经通阳作用,而一般的解表,温里药就缺少这种性能。
祖国医学认为,一旦人体感受病邪之后,必然导致经络痹阻、阳气闭塞。外感如此,内伤杂病也是如此。例如水饮停留 而致的痰饮、喘咳、浮肿;血瘀气滞而致的各种疼痛、癔痼、积聚,以及一切慢性病后期其病机都会导致阳气闭塞、经络痹阻,逐渐形成正不胜邪,邪盛正衰的局面。在治疗的时候必须注意阳气煦和、经络通调。
正由于桂枝具温经通阳作用,因而与不同的药物配伍,可以推动其他药物的功效。例如:加参芪则补益;配白术、茯苓则利水;配附子、甘草则振奋阳气;配麻黄、杏仁则发汗定喘;配红花、桃仁则活血行瘀;配生姜、半夏则和中止吐。
过去有人认为桂枝辛温升散,对素有血证及高血压者忌用的说法,不可尽以为然。惟阳盛之实热症,以及温病化燥,阴虚火旺及血热妄行者应当忌用。
平日里,一些人会食用桂枝,那么,桂枝的食用方法有哪些?桂枝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分别又是什么呢?下面由我为大家介绍桂枝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希望能帮到你。
桂枝的功效与作用功效:散寒解表;温通经脉;促阳化气。
主治:风寒表证;寒湿痹痛;四肢厥冷;经闭痛经;百瘕结块;胸痹;心悸;痰饮;小便不利。
桂枝其性味辛、甘,温,入肺、心、膀胱经,是主治里寒常用的温里药,具有补元阳、通血脉、暖脾胃之功效,常与补肝肾药、补气血药配伍,治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与其它温里药配伍治疗脘腹冷痛、寒痹腰痛,具有明显的镇痛和抗癌防癌的作用。现有的各种驱风油类药物如清凉油、风湿油等皆含有桂油成分。
主治麻疯病的?苯丙矾?其主要成分即桂油,肉桂的其它副产品如桂枝、桂子、桂丁、桂盅等都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在中药中广为应用。
桂枝的作用:
桂枝性味:辛;甘;性温,归膀胱经;心经;肺经。桂枝能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主风寒表证;寒湿痹痛;四肢厥冷;经闭痛经;症瘕结块;胸痹;心悸;痰饮;小便不利。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
1、桂枝治寒凝血滞诸痛证。桂枝辛散温通,具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效。如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者,桂枝能温通心阳,常与枳实、薤白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若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桂枝能温中散寒止痛,每与白芍、饴糖等同用,如小建中汤(《金匮要略》);若妇女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桂枝既能温散血中之寒凝,又可宣导活血药物,以增强化瘀止痛之效,多与当归、吴茱萸同用,如温经汤(《金匮要略》);若风寒湿痹,肩臂疼痛,桂枝可与附子同用,以祛风散寒、通痹止痛,如桂枝附子汤(《伤寒论》)。
2、桂枝治风寒感冒。桂枝辛甘温煦,甘温通阳扶卫,其开腠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而善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故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桂枝如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同用,以开宣肺气,发散风寒,如麻黄汤(《伤寒论》);若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当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如桂枝汤(《伤寒论》);若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者,每与麻黄、附子、细辛配伍,以发散风寒,温助阳气。
3、桂枝用于阳虚不得温通之证。本品可温经通阳,胸阳不振,心脉淤阻。胸麻心痛,常与枳实、薤白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
4、桂枝治痰饮、蓄水证。本品甘温,既可温扶脾阳以助运水,又可温肾阳、逐寒邪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湿痰饮之邪,为治疗痰饮病、蓄水证的常用药。如脾阳不运,水湿内停所致的痰饮病眩晕、心悸、咳嗽者,常与茯苓、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若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者,每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伤寒论》)。
5、桂枝用于痰饮证和膀胱蓄水.心脾阳虚,水湿内停,胸胁胀满,咳逆头晕等痰饮证,常与白术、茯苓、甘草同用,以温运脾阳,化湿利水,如苓桂术甘汤.膀胱阳气不化而小便不利的蓄水证,常与茯苓、泽泻、猪苓等同用,以助阳化气利水,如五苓散.心阳虚,发汗过多,常与甘草同用.如桂枝甘草汤.
6、桂枝治心悸。桂枝辛甘性温,能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如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而见心悸动、脉结代者,每与甘草、人参、麦冬等同用,如炙甘草汤(《伤寒论》)。若阴寒内盛,引动下焦冲气,上凌心胸所致奔豚者,常重用本品,如桂枝加桂汤(《伤寒论》)。
7、桂枝用于风湿痹痛、胃寒腹痛、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肩臂肢节冷痛,桂枝常与附子、生姜、甘草等同用,以温经散寒止痛,如桂枝附子汤.胃寒腹痛,喜温喜按,桂枝常与饴糖、白芍、生姜等同用,共奏温中散寒之功,如小建中汤.血寒瘀滞,经闭腹痛或痛经,桂枝常与当归、川芎、吴茱萸等同用,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经,如温经汤.心悸脉结代,桂枝常与炙甘草、人参等同用,如炙甘草汤.
8、桂枝用于外感风寒表证,不论有汗、无汗均可应用.表虚有汗者,桂枝常与白芍、生姜、大枣等同用,以调和营卫,如桂枝汤.表实无汗者,桂枝常与麻黄等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功,如麻黄汤.
桂枝的及禁忌由于桂枝能旺盛血行,属于温热药物,所以,在风温等热性传染病时,有高热、脉洪大而汗不出者,不宜用桂枝,如果错用了,即使只用上0.6~0.9g,也会引起鼻出血。至于原来已有口舌干燥、吐血、咯血等所谓内火的患者,更不宜用桂枝。
用量:常用量3~6g,用于解表的,少者2.4g至4.5g即可,一般用6g较普遍。在治疗风湿关节痛时,有时要用较大剂量,甚至重用至30~45g,但要视具体情况和根据临床经验而定。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