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阳上亢头痛一般需要配合医生使用镇肝熄风的药物之类,也可以同时配合滋补肝肾的药物调理。但是药物的具体使用剂量需要谨遵医嘱,最好不要盲目的使用药物。
在用药期间要密切观察病情的恢复情况,同时还需要注意好饮食调整,饮食上尽量做到营养均衡,这样能够及时补充体内所需营养。
肝阳上亢证的治疗,以平肝潜阳滋阴清火为法,常用天麻钩藤饮之类。若肝阳化风,可用镇肝熄风汤之类治之。
1.内服方药
(1)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杜仲、牛膝、桑寄生、益母草、黄芩、夜交藤、茯苓、栀子。本方适用于肝阳上亢之证。水煎,取汁250~300毫升,每日l~2剂,分2~3次服。
若见头痛者,宜加菊花、夏枯草、苦丁茶、珍珠母;若眩晕喜静,泛泛欲吐,脉兼细者,加龟板,并加服杞菊地黄九。每日3次;
若见耳聋,耳鸣,腰酸不寐,健忘,加磁石、朱茯神,并加服知柏地黄九;
若见目赤,口苦,大便秘结者,加龙胆草、大黄、泽泻、栀子;若心烦失眠者,加夜交藤、远志;若面部烘热者,加地骨皮、白薇。
(2)羚羊角汤加减羚羊角、钩藤、石决明、龟板、夏枯草、生地、黄芩、怀牛膝、生白芍、丹皮。本方适用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证。水煎,取汁250~300毫升,每日l~2剂,分2~3次服。
若眩晕欲吐,四肢麻木,甚则手足震颤。宜加龟板、牡蛎、磁石;
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甚则神昏,抽搐者,加生赭石、生龙骨、玄参、天冬。
(3)枸菊地黄丸加味枸杞、菊花、熟地克、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钩藤、怀牛膝。本方适用于肝阳上亢,肝肾阴虚证。水煎,取汁250~300毫升,每日l~2剂,分2~3次服。
2.外敷药物
(1)吴茱萸研末,用醋或凡士林调成软膏,于晚上敷双涌泉穴,每日1次,连贴10~15天。
(2)盐附子、生地各等分研末,开水调膏,晚上敷涌泉穴,次日除去,连敷10~15天。
(3)胆汁拌制吴茱萸、龙胆草、朱砂、明矾、小蓟根汁适量,调成糊状,连敷7~10天。
3.灌肠疗法
若伴大便秘结者,用大黄、芒硝(冲)、黄柏,水煎,取汁150毫升,保留灌肠15~20分钟。
【答案】:A
本题旨在考査考生对肝阳上亢之头痛和眩晕的辨证治疗能力。 头痛肝阳上亢证与眩晕肝阳上亢证病机皆为肝阳上扰清空,清窍不利所致,治疗皆可选用平肝潜阳的天麻钩藤饮进行治疗,体现了异病同治的思想。四逆散功在疏肝解郁;通窍活血汤重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常用于治疗瘀血头痛;半夏由术天麻汤功在燥湿化痰,降逆止痛,常用于治疗痰浊头痛。
肝阳头痛是一种中医诊断中的病症,通常是由于肝经气血不畅或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治疗肝阳头痛时,可以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针灸或按摩。其中,以下穴位是首选:
1. 太阳穴:太阳穴位于额头与鬓角之间,是治疗头痛的重要穴位之一。按摩太阳穴可以促进头部血液循环,缓解头痛。
2. 竹间穴:竹间穴位于头部,耳朵上方,眉毛下方的凹陷处。按摩竹间穴可以调节肝气,缓解头痛。
3. 头维穴:头维穴位于头顶正中央的凹陷处。按摩头维穴可以清热解毒,舒缓头痛。
4. 风池穴:风池穴位于颈部,两侧颈椎突出的凹陷处。按摩风池穴可以疏通经络,缓解头痛。
需要注意的是,针灸或按摩穴位时需找到准确的位置,施加适量的力度,避免过度刺激造成不良反应。同时,对于长期头痛症状,应及时就医寻求中医或西医的专业治疗。
【答案】:C
脑立清胶囊主治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目眩、耳鸣口苦、心烦难寐;高血压见上述证候者,故排除A;芎菊上清丸主治外感风邪引起的恶风身热、偏正头痛、鼻流清涕、牙疼喉痛,故排除B;川芎茶调散主治外感风邪所致的头痛,或有恶寒、发热、鼻塞,故排除D;九味羌活丸主治外感风寒夹湿所致的感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重而痛、肢体酸痛,故排除E;正天丸主治外感风邪、瘀血阻络、血虚失养、肝阳上亢引起的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神经性头痛、颈椎病型头痛、经前头痛,故本题选C。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