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阳上亢头痛可以在风池穴、百会穴和太冲穴针灸,也可以选择太溪穴和内关穴,如果还存在有肝肾阴虚的情况,也可以选择悬钟或三阴交。
治疗的过程当中,尽量不要吃过多的辛辣和肥甘食物,而且还需要戒烟戒酒,尽量少喝浓茶。可以吃一些偏清淡的食物,比如水果和蔬菜。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肝阳头痛的病因病机5肝阳头痛的症状6肝阳头痛的治疗7参考资料附:1治疗头痛·肝阳上亢证的穴位2治疗头痛·肝阳上亢证的方剂3治疗头痛·肝阳上亢证的中成药4头痛·肝阳上亢证相关药物 1拼音
tóu tòng ·gān yáng shàng kàng zhèng
2英文参考headache with syndrome of upward disturbance of liver ya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概述头痛·肝阳上亢证(headache with syndrome of upward disturbance of liver yang[1])为病证名[2]。又称肝阳头痛[3]。是指肝阳上扰,以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或兼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内伤头痛证候[3]。
4肝阳头痛的病因病机肝阳上扰所致的头痛[2]。《类证治裁·头痛》:“内风扰巅者,筋惕,肝阳上冒,震动髓海。”
5肝阳头痛的症状症见头角及巅顶掣痛,眩晕烦躁易怒,睡眠不宁,脉弦等[2]。
6肝阳头痛的治疗治宜平肝潜阳为主,用天麻钩藤饮、珍珠母丸等[2]。《医醇賸义·诸痛》:“有因于火者,肝阳上升,头痛如劈,筋脉掣起,痛连目珠,当壮水柔肝,以息风火。”用羚羊角汤、龙胆泻肝汤等方[2]。本证常见于高血压病、血管性头痛、眼原性头痛等疾患[2]。
7
头痛一症,病因颇多,但究其治则为宣通清窍、祛邪止痛,因而基本处方为:百会、风池、太阳、率谷、列缺、合谷、太冲。如属肝阳上亢者,加用中封、行间、涌泉;属痰浊上扰者,加中脘、丰隆、足三里、内庭、厉兑、太白;属气滞血瘀者,加膈俞、血海、少冲、三阴交,其中少冲可刺出血。以上均每选4~6穴,用毫针施以泻法,一般不灸,可用电针,予中强刺激。如头痛而气血虚弱者,宜加脾俞、胃俞、肾俞、气海、足三里等穴,每选4~6穴,用毫针施以补法,宜配合灸法。
头痛是神经系统中的一种常见、多发病,其病理机制至今尚未清楚。中医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外感头痛是感受六淫之邪,邪气凝滞,阻抑清阳而致。内伤头痛是由七情内伤导致气血逆乱,瘀阻经络,脑失所养所致。头痛种类很多,发病原因不一,临床辨证分为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肝阳偏亢、肾气亏虚、气血虚弱、瘀血阻络、痰湿中阻等证型。
治疗要点
1.取穴原则 以手足三阳经及督脉穴位为主,遵循「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的理论取穴。
2.单穴取穴
第一穴:后溪穴,适于风寒、风热、风湿、瘀血阻络等证型。
第二穴:臂三焦穴,为经验穴,适于肝阳偏亢、瘀血阻络等证型。
第三穴:额中穴,为经验穴,适于肾气亏虚、风寒、风热、气血虚弱等证型。
操作方法
操作原则:用毫针治疗。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虚实夹杂者用平补平泻法。
后溪穴:微握拳,虎口朝下,紧贴桌面,后溪穴朝上。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3寸不锈钢毫针,直刺后溪穴2~3寸,并透合谷穴,实证用提插捻转泻法,虚证用烧山火补法捻转,虚实夹杂用平补平泻法捻转。得气后,5~10分钟捻转1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轻者7天为1疗程,重者2个疗程。
臂三焦穴:为经验穴,令患者取坐位,前臂伏于桌面,尺骨鹰嘴下3寸,尺桡骨之间,即为臂三焦穴。针刺时,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3寸不锈钢毫针,直刺臂三焦穴2~3寸。得气后,实证用提插捻转泻法,虚证用补法捻转,虚实夹杂用平补平泻法捻转。5~10分钟捻转1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轻者7天为1疗程,重者2个疗程。
额中穴:为经验穴,在前发际正中,与印堂穴连线中点处,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2寸不锈钢毫针,平刺额中穴1~2寸,得气后,实证用提插捻转泻法,虚证用捻转补法,虚实夹杂用平补平泻法捻转。5~10分钟捻转1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轻者7天为1疗程,重者2个疗程。
病案举例
验案1:偏头痛(风寒入络)
王某,男,64岁,工人。2002年9月16日初诊。
患者诉左侧偏头痛1年余,加重2天。头痛发作时,痛连项背,怕风、畏寒,遇冷加重,口不渴,饮食正常,两便尚调,疼痛呈发作性,2~3小时不治而愈,疼痛重时口服止痛片,多次治疗一直未除根。来诊时,左侧太阳穴处头痛为重,紧缩感,半边头及颈部也有疼痛感。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证为风寒侵袭,瘀阻络脉,不通则痛。治宜祛风散寒,活血通络,选后溪穴单穴针刺。
令患者取坐位,右前臂平放于桌面,反握拳,虎口朝下,紧贴桌面,后溪穴朝上。穴位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3寸不锈钢毫针,直刺后溪穴2寸许,并透合谷穴,酸、胀、麻、木后,用烧山火补法捻转,轻至中度强度,持续捻转约2分钟,头部左半侧及颈背有热感,头痛即刻缓解。10分钟捻转1次,留针50分钟,此后左侧偏头痛随访6年内一直未反复。
6年后,即2008年6月16日,因开电扇时间过长,又引起左侧偏头痛,用上方重复治疗1次,至今3年余未复发。
按:本案头痛为外感风寒所致,并呈发作性,每遇风寒发病,发病急,病程短。后溪穴为手太阳小肠经穴位,偏头痛部位为其经络循经之处,风寒者以温经祛风散寒治之,故用烧山火补法治疗,针刺后头痛即刻缓解,随访多年未复发,效果显著。
验案2:前额头痛(肝阳上亢,夹杂寒湿入络)
李某,女,62岁,农民,2008年10月8日初诊。
前额、头顶疼痛,伴头晕4~5年,加重1天。4年多来前额、头顶有压迫感,头痛头晕逐渐加重,头晕每日发作,晚上重,头痛每遇劳累、情绪抑郁、感冒诱发加重,西医CT检查未发现异常,血压、血糖、血脂均在正常范围。中西多医治疗,未见显效。昨天因生气,前额头痛,头晕,头顶压迫感,头脑不清亮,饮食、睡眠、大小便均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此为外有风寒湿邪侵及,内有情志所伤,气血逆乱,瘀血阻滞,脑失所养。选额中穴,单穴针刺。
取穴:在印堂穴与前额发际之间,即为额中穴。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1寸半毫针平刺额中穴,酸胀感后,用平补平泻法捻转,轻至中度强度,持续捻转约2分钟,头痛头晕减轻,每10分钟捻转1次,留针1小时,头痛头晕缓解,头脑清亮。第2天复诊,仍有头痛头晕感,但较前均轻,连续治疗5天,后2天改为补法捻转治疗,头痛头晕未再复发,头脑清亮,十分满意。
按:额中穴,属督脉穴,督脉贯脊属阳,主一身阳气,阳气虚,卫外不足,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加有情志所伤,气血逆乱,瘀血阻滞,脑失所养,发为本病。经络所过,主病所及 ,针刺额中穴,前额头痛头晕、头脑不清亮等症缓解消失,由此可知,额中穴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祛风除湿之功。
临证心得
头痛尤其是血管性神经性头痛,时发时止,容易反复,顽固而疑难。我们用单穴针刺治疗,获得了满意疗效。通过几十例头痛验案分析,总结了治疗头痛的3个经验穴位,指出了3个穴的应用指征及功用。
在3个经验穴中,其中2个穴是在临床治疗中新发现的穴位,即属手少阳三焦经的臂三焦穴,属督脉经穴中的额中穴。对因风、因寒、因热引起的头痛,针刺后溪穴;对肝肾阴虚,肝阳偏亢或少阳胆火风胜引起的头痛,针刺头痛经验穴臂三焦穴;对前额、头顶或头枕部引起的头痛选用额中穴;对风寒虚证引起的头痛,用烧山火补法治疗,对实证或热证引起的头痛,用泻法捻转,效果良好,根据病情虚实寒热或病程长短,实施补泻手法及巩固治疗次数,可达到长期不复发之效果。
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对头痛患者脑组织的缺血、缺氧,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笔者临床体会,针灸治疗头痛,取穴越多,疗效越不理想,取穴越少,疗效越显著,我们用单穴治疗,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这可能与单穴针刺,力专效宏,信息量集中,调整阴阳气血,激发潜能,促进头痛患者脑组织缺血、缺氧的改善有关。
(1)按摩疗法
[取穴]太冲、双内关、双大陵。
[操作]可加用双拇指按压太冲,以清肝泄热。偏于风盛,而见头晕甚,不能站立并伴有恶心欲吐,肢麻筋挛者,可加用舒筋取穴育阴法(见头痛)。双拇指同按双内关、双大陵,以镇肝熄风,降逆上呕。
(2)针灸疗法
[取穴]太冲、太阳、风池、阳辅、中封、头维。
[操作]太冲、阳辅、中封施提插捻转泻法,余穴捻转泻法。
[方义]大冲为肝经原穴,配经外奇穴太阳和少阳与阳维之会风池,有平肝潜阳、清利头目之效;中封、阳辅分别为肝、胆经之经穴,又为清污肝胆热之对穴,配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之交会穴头维,是治疗肝阳上亢头痛的特效穴。
(3)敷贴法
[取穴]太阳穴。
[操作]草决明60克、石决明10克,研末,以浓茶汁调成糊状,敷两侧太阳穴,可平肝潜阳。适用于肝阳眩晕。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