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型与肝阳上亢有关。肝阳上亢分为两种,一种是肝阴虚不能制阳而肝阳偏亢所导致的,一种是肝阴不虚但是会导致肝阳上亢。
身体出现不良的症状,需要到医院里做好相关的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的配合治疗,让身体恢复健康,平时要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营养,才能提高免疫力。
肝阳上亢,是指肾阴不足,水不能涵养木以至肝阳偏亢盛。在中医理论中,脏腑配五行。肝属木、肾属水,加上五行生克进行运用。是木得不到水足够的滋润助养。比如肝就是大自然中的树木,如果没有雨水的润养就会枯黄落叶。所以肝要肾相助,肾助肝而肝就能运行正常。肾阴不足而肝动,动则出现头晕胀痛,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腰膝酸软以及头重脚轻的证状。
但有一点直得指出的是,肝阳上亢与肝火上炎有相同的证状。为一不同的是肝火上炎,有口苦、胁灼痛、便秘尿赤的特点,而肝阳上亢没有。肝阳上亢中出现的腰膝酸软,头重脚轻证状。在肝火上炎里没有。所以辨证需细心的鉴别。
肝阴虚主要由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温热病后期,耗伤肝阴;或肾阴不足,水不涵木所致。
1.温热病后期,耗伤肝阴
温热病,如风热、暑热、燥热等病症,温热者,均为阳邪,易灼伤阴液。热邪炽盛,高热不退时,阴液损伤尤甚。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所言”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而肝脏“体阴而用阳”,易致肝阴耗伤。
2.情志不遂,气郁化火
肝属木,主疏泄,主调畅气机和情志,促进着气升降出入的有序运动和气血运行。若肝失疏泄可以致肝气亢奋或肝气郁结;反之,若情志不遂,抑郁或恼怒亦可导致肝疏泄失常,气血不调,恼怒抑郁日久化火,灼伤阴液即可导致肝阴不足。
3.肾阴不足,水不涵木
中医讲“肝肾同源”,又称“乙癸同源”、“精血同源”,即肝藏血,肾藏精,精能生血,血能化精。肾精与肝血,荣则同荣,衰则同衰。肝属木,肾属水,肾水可以滋养肝木,加之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故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则导致肝阴不足从而导致肝阴亏虚。
临床表现及症候分析
常见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视力减退,面部烘热或颧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或胁肋隐隐灼痛,或手足蠕动等症。
肝脏者,主筋,其华在爪;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故手足蠕动;开窍于目,在液为泪;体阴而用阳。故肝阴不足,不能滋养头目,容易导致两目干涩,视力减退,头晕耳鸣,;阴亏津液不能上乘,则咽燥口干,舌干少津;络脉失养,虚火内灼则胁肋隐隐灼痛;阴虚不能制阳,虚火上炎,故面部烘热或颧红;阴虚内灼营阴,则为盗汗。舌红少津,虚热内蒸,则五心烦热、潮红;脉弦细数为肝阴不足,虚热内扰之征。
1.耗伤肝阴
(1)证候 病起温热病后,证见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视力减退,面部烘热或颧红,口燥咽干,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手足蠕动或痿软,舌红少津,脉细数。
(2)治则 滋阴降火,育阴潜阳。
(3)主方:大补阴丸、明目地黄丸
2.气郁化火
(1)证候 病起生气或与人争吵后,证见胁痛,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头晕耳鸣,嗳气,吞酸吐苦,口燥咽干,两目干涩或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2)治则 滋阴清热,疏肝理气。
(3)主方滋阴养肝汤、一贯煎、知柏地黄丸
3.肝肾不足,水不涵木
(1)证候 头目眩晕,两目干涩,视力减退,腰膝酸软,自汗盗汗,口燥咽干,舌光少苔,脉细。
(2)治则 滋补肝肾。
(3)主方:左归丸,杞菊地黄丸
总而言之,肝阴虚属于一个证候,可表现诸多症状,在治疗上首先也需要辨明原因,从病因入手;肝阴虚也常常伴随着化火、阴不制阳所导致的肝阳上亢,阴虚引起的气滞血淤等,往往虚实夹杂,在治疗上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准确的辩证施治
平时养护
参考文献
你好!本人来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肝肾阴虚和肝阳上亢各有些什么临床症状:
肝肾阴虚:头晕目眩,视物模糊,耳鸣,胁痛,腰膝酸软,咽干,颧红,五心烦热,遗精,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肝阳上亢:头胀痛,眩晕目胀耳鸣,急躁易怒,面红目赤,脉弘,或兼见腰膝酸软,头重足轻,两目干涩,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纵观两种症状的表现都有一些相似之处,我们来分析一下两种症候的成因,就很容易区别了:肝肾阴虚多是由久病失调,房劳过度,情志内伤等引起。至于肝阳上亢证是肝的阴阳失调,阳亢于上,或素体阳盛,阳气溢越而上造成的,两者的区别点就在于,肝阳上亢是一种本虚标实的症状,肝肾阴虚则为标本俱虚的症状。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