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经湿热的症状通常有阴囊湿疹和睾丸肿胀,有的时候还会引起外阴瘙痒以及白带黄稠。另外有可能还会导致患者表现出胸闷气短和手脚冰凉等。
脾经湿热患者需要尽早到公立医院中医科做诊脉,同时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参苓白术丸调理。调理期间注意饮食的调整,避免吃辛辣的食物。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定义4症状5证候分析6针眼·脾虚湿热证的针灸治疗 6.1方一6.2方二 7针眼·脾虚湿热证的方药治疗 7.1治法7.2方药 8参考资料附:1治疗针眼·脾虚湿热证的穴位 1拼音
zhēn yǎn ·pí xū shī rè zhèng
2英文参考stye 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hea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定义针眼·脾虚湿热证(stye 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heat)是指脾虚湿热,以针眼屡发,硬结难溃、难消,面色少华,偏食,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为常见症的针眼证候[1]。
4症状麦粒肿反复发作,但症状不重,多见于儿童,面色少华,好偏食,腹胀便结,舌红,苔薄黄,脉细数[2]。
针眼反复发作,但诸症不重。
5证候分析宿患麦粒肿,余邪内伏,或脾虚生湿,湿浊化热,不时上攻胞睑,阻滞脉络,故麦粒肿屡发[2]。
脾失健运,化源不足,故面色少华。偏食积滞,则腹胀便结[2]。
舌红、苔黄、脉细数,皆为脾虚湿热之象[2]。
原患针眼,余邪未清,脾胃伏热,不时上攻胞睑,阻滞脉络,或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正气不固,时感外邪,以致本病反复发作。由于正气虚,邪气不盛,故诸症不重。
6针眼·脾虚湿热证的针灸治疗6.1方一[2]
治法:健脾利湿,清热解毒。
选穴: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阴陵泉、曲池、足三里、大横。
随证配穴:兼有腹胀、疳证者,加四缝。
刺灸方法:针用补泻兼施法。足三里施以补法,余穴施以泻法。四缝用三棱针点刺,挤出粘液或血水。
方义:阴陵泉、足三里为足太阴、足阳明经合穴,健运脾胃而利湿。泻曲池清热解毒。大横调脾胃治疗大便秘结。
6.2方二治则:疏风,清热,利湿
处方:脾胃湿热——合谷 承泣 四白 阴陵泉。
方义:取睛明、攒竹、肝经荥穴行间和经外奇穴太阳以疏风清热,合谷、承泣、四白乃手足阳明经穴,有疏导患部郁热的作用;阴陵泉清脾胃湿热,诸穴共奏疏风清热,利湿解毒之功。
随证配穴:恶寒发热—外关,头痛—风池。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太阳点刺出血。
7针眼·脾虚湿热证的方药治疗7.1治法针眼·脾虚湿热证治宜清解脾胃伏热,或扶正祛邪。
7.2方药针眼·脾虚湿热证属脾胃伏热者,宜选清脾散加减。方中以石膏、栀子、黄芩清脾胃积热,为主药;防风、薄荷、升麻助主药发散郁伏之火;赤芍凉血,散血分瘀热;枳壳、藿香、陈皮、甘草理气和中,振复脾胃气机。诸药合用,共收泻脾伏火,调理脾胃气机的作用。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