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肚子痛可以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服用清热祛湿类的药物,有助于症状的改善。还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进行缓解,多吃薏米、生姜等能够去湿的食物。多吃苦瓜、莲子等具有清热作用的食物。
饮食尽量清淡,不吃辛辣的食物,比如辣椒、麻辣烫之类的。不吃油腻、高脂肪的。
湿热:湿邪和热邪合并发病,热盛则为火邪,故又称为湿火。症状有头胀,胸闷,身重;如湿热在里郁蒸,则为黄疸;湿热蕴结肠胃,则有腹胀、腹痛、热痢等证;湿热下注,则小便短而黄赤,下肢小腿部红肿疼痛。治疗宜化湿清热,黄疸用茵陈篙汤;热痢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木香槟榔丸;小腿红肿疼痛,则用三妙丸。
湿热在气分:化湿法与清热法合用,但须依据湿与热的偏重而有所侧重。
1 . 湿重于热:发热但热度不很高,疲乏,嗜睡,胸腹胀闷不舒,口淡不渴,舌苔白,治疗宜苦温芳化,如用三仁汤、藿朴夏苓汤。
2 . 热重于湿:高热口渴,汗出身重,胸膈满闷,脉洪大,治疗宜清气燥湿,如用苍术白虎汤。
3 . 湿热并重:身痛,渴不多饮或不渴,出汗后热减但又回升,脉缓,舌苔淡黄而滑,治疗宜清热化湿,如用黄芩滑石汤。
4 . 湿邪内陷心包:神志不清,昏睡,半昏迷或昏迷,时有谵语,舌苔黄厚腻,治疗宜芳香化浊开窍、清热利湿,如用菖蒲郁金汤。
由于祛湿药性味辛燥,易伤耗津液,所以一般热病不兼湿的,原则上不使用。
湿温:多发生于夏末秋初,与感受湿热交蒸之气有关。发病较缓与病程较长为本病特点。初起有恶寒、头痛、身重、苔白等。传入气分则发热出汗而不恶寒。如热重于湿,便出现高热不退,胸闷,心烦,口渴欲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洪滑等证候。湿重于热,则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口不渴或渴而饮不多,汗出,胸闷,午后发热较甚,舌苔白腻或白好滑而厚,脉象多濡缓。如在气分不解,湿邪化燥,热传营血,灼伤阴液,往往就出现斑疹、吐血、便血等症状。治疗有芳香化浊、苦寒清热、淡渗利湿等法,按湿热的多少加以运用。如湿重的,以芳香化浊、淡渗利湿为主,佐以苦寒清热,用藿香正气散或三仁汤、藿朴夏苓汤等加减;热重的,以苦寒清热为主,芳香化浊、淡渗利湿为辅,用黄芩滑石汤或甘露消毒饮等加减。病初起时不宜用发汗、攻下、滋润等法。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