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小孩脾胃虚弱的药,有醒脾养儿颗粒、健胃消食口服液、参苓白术颗粒等,注意遵从医生指导服用。
小孩脾胃虚弱,在饮食方面也要注意。不要经常吃易上火、难消化的食物,应多吃高纤维、粗粮等食物,如芹菜、山药、红萝卜等。饭后可适当的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肠胃人蠕动力,并保持大便通畅。
小儿健脾散经常被用来治疗宝宝们的消化不良和腹泻,便秘以及其它肠胃功能的问题,但俗话说的好,是药就有三分毒,所以很多朋友在购买时都会有所纠结。那么你知道小儿健脾颗粒和醒脾养儿颗粒哪个好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问题的答案吧。
小儿健脾颗粒和醒脾养儿颗粒哪个好随着家长们对宝宝用药的使用量的增大,对于儿科药物的用途有了各式各样的问题,目前的儿科药物市场琳琅满目,也包括醒脾养儿颗粒和婴儿健脾散。主要看你想用这两种药来治什么病。小儿醒脾养儿颗粒具有健脾、消食、止泻。用于消化不良,乳食不进,腹胀,大便次数增多醒脾开胃,养血安神,固肠止泻。用于脾气虚所致的儿童厌食,腹泻便溏,烦燥盗汗,遗尿夜啼。小儿醒脾养儿颗粒还具有养血和安神的功效,适用于儿童常见的非缺铁性贫血;以及儿童生理期常见的夜啼症状。醒脾养儿颗粒对儿童遗尿、盗汗有独特的疗效。婴儿健脾散以参苓白术散和健脾丸为组方基础,遵循传统中医学“脾为后天之体”的理论,以调节脾胃为基础,治疗小儿因脾胃虚弱、脾虚生湿、食积化热而导致的消化不良、乳食不进、腹胀、腹泻、腹痛等症。
健脾散和醒脾养儿颗粒的区别有以下几个方面:组方:这两者是两种不同的中药复合制剂;中药功效:婴儿健脾散主要单纯治疗婴儿由于脾胃虚弱出现的消化不良、腹泻、不爱吃饭等,具有健脾、开胃、止泻的作用。而醒脾养儿颗粒除了治疗脾胃虚弱导致的孩子消化不良、不爱吃饭以外,还具有养血、安神的功效,能够治疗临床上由于脾气虚而导致的孩子夜啼、盗汗、遗尿等临床症状,因此醒脾养儿颗粒要比婴儿健脾散的功效更全。这两种药物的选择要根据孩子的临床症状进行选择,最好是根据医生详细的体格检查以及临床适应症来选择用药。同时应该在医生指导下确定具体的用药剂量和用药疗程,因为不同药物的适应症和效果都不一样。
醒脾养儿颗粒治积食吗醒脾养儿颗粒不能治积食,醒脾养儿颗粒是一种中成药,里面的主要成分有毛大丁草、一点红、蜘蛛香、山栀茶等中药组合而成。宝宝服用后能起到醒脾开胃、固肠止泻、养血安神的效果,主要用于脾气虚弱导致的儿童厌食症、烦热、盗汗、遗尿、夜哭、腹泻、便溏等症状。如果宝宝出现积食,主要考虑是脾胃虚导致的消化不良,可以口服肠道益生菌,如双歧杆菌进行治疗,能补充肠道益生菌,调节肠胃功能,改善孩子积食的症状。治疗期间应让宝宝清淡饮食、少食多餐,尽量不吃鸡蛋、肉类等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否则会导致宝宝症状加重。
醒脾养儿颗粒具有健脾开胃的作用,所以主要针对脾气虚弱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表现,对于小儿积食并没有治疗效果。如果小儿出现积食症状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小儿化积口服液,可以起到化积的作用。平时父母还应该注意多给孩子做腹部按摩,也可以避免积食症状的发生,并且还是要注意让孩子进行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增加胃肠蠕动。
人的营养来源于脾胃消化与吸收,如果处理不好,孩子就容易?面黄肌瘦?。虽然现在的孩子不缺吃,但是不合理的饮食方式是导致孩子脾胃失调的主要原因。下面和我一起去看看儿童脾胃不好要吃什么药。
一、原因
1、饮食不节。小儿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脾胃功能还不健全。所以如果饮食上不加节制,饥一顿,饱一顿,不按时吃饭,或零食太多,都可影响脾胃功能,造成脾胃功能失调,脾胃虚弱等症,日久则?面黄肌瘦?。
2、过食寒凉。小儿本为?阳盛?主体,易产生内热,所以喜食寒凉。如果不加以节制,过食寒凉之物,就易损伤脾胃,造成脾胃虚寒,功能下降,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及营养的摄取。
3、不合理的用药。小儿患病后,家长非常着急,就在很短的时间内服大量药物,尤其是一些消炎、镇痛的西药,如阿斯匹林、扑热息痛、消炎痛、红霉素等,这些药都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并引起恶心、呕吐等症,这样,病虽治好,却留下了胃受损伤的后患。长期下去则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造成营养不良而致?面黄肌瘦?。
4、人体微量原素的缺乏。如缺锌可导致腹泻、厌食症;缺钙导致生长停滞、抽搐等;缺铁等致贫血、厌食、生长发育停滞。以上这些都可使人体营养物质吸收不足,日久则使小儿?面黄肌瘦?。
5、营养失衡。小孩子没有自控能力,吃东西没有节制,一旦吃得过多,就会损伤到脾胃,出现消化紊乱,吸收不好,面黄肌瘦。有些家长以为孩子营养不够,变本加厉给孩子做好吃的,结果反而增加了肠胃负担,脾胃进一步受损,进入恶性循环。
二、调理
1、饮食:杂粮健脾和胃
脾胃虚弱的小儿,夏季饮食应以清淡,富有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及易消化食物为主,不要吃过于油腻的食品。烹调采用汤、粥、羹、膏等情势,以利于脾胃消化和吸收。家长要注意食有控制,避免过饱伤及脾胃。要给小儿多吃些五谷杂粮,如小米有健脾和胃作用,合适脾胃虚热有反胃的小儿。小米粥上的一层黏稠的?米油?营养极为丰盛,对恢复胃肠消化功能很有辅助。此外,玉米有健脾利湿,开胃益智功能,多吃玉米可进步小儿胃肠功能及助智力开发;薏米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作用,其含蛋白质高,且易消化。
另外,还要多吃一些豆类或豆类制品,如黄豆也有健脾益气作用,豆腐、豆浆等对脾胃虚弱的小儿颇有益;赤豆有健脾补血作用,特别适合脾虚兼有贫血的小儿。
家长给脾虚小儿吃杂粮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在大米中加小米或豆类;做面食时在面粉中加些玉米粉或黄豆粉;将玉米粉做成玉米糊、玉米饼等,使小儿容易接收。
2、药物:中药分型调节
脾胃运化不良型:厌食伴有嗳气、恶心、腹胀,大便多有不消化物。常用苍术9克,陈皮4。5克,枳壳9克,鸡内金6克,谷芽9克,麦芽9克。煎服。
脾胃虚弱型:以消瘦、进食少为主,伴有面色苍白、精力不振、大便粘稠。常用茯苓12克,山药15克,炒白术9克,党参9克,神曲9克。煎服。
胃阴不足型:纳呆,多饮,大便干结,手足心热,易焦躁,入睡不好。常用沙参9克,麦冬9克,石斛9克,太子参12克,火麻仁6克,谷芽9克。煎服。
3、保健:按摩按摩穴位
按摩足三里穴足三里位于两小腿外侧,膝眼下三横指胫骨外,为全身性强壮穴。家长逐日给小儿推拿足三里穴5~10分钟,可使小儿消化体系功效茂盛,消化接收率增添,面黄肌瘦好转。
捏脊法对婴幼儿可采取捏脊法。家长站在小儿右侧,让他俯卧,用双手捏起脊柱两旁的皮肤,从尾骶部逐步向上挪动,直捏到颈部,反复十多回,天天2次。捏脊有健脾助消化和强壮作用,能够改良食欲、减少感冒、加强体质。
4、食疗:脾胃虚弱 喝粥最佳
A.红枣大麦粥
红枣8~10枚,大麦适量,用温水浸泡后旺火熬煮食用。
B.红枣焦秫米粥
秫米适量,先用少量水浸泡后,上锅炒,炒至略呈黄色,再加入浸泡后的小枣8~10枚,旺火熬烂食用。
C.莲子粥
莲子去皮去芯,温水浸泡后,用旺火熬煮而成,加糖少量食之。
D.苡米粥
苡米适量,或加少量秫米,温水浸泡后用旺火熬粥食用。
E.肉汤类
用鸡或牛肉、排骨煮汤,加入丁香、茴香、桂皮等,调入食盐少量食之。
倡议:脾胃虚弱的,喝粥最佳!假如可能做到每天喝上山药、茯苓、薏米其中任何一种熬的粥,就可起到补脾健胃作用。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孩子在生长发育期间,如果脾胃不好,会对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因为婴儿本身消化吸收功能比大孩子偏弱,所以在喂养方面家长需要特别注意,添加辅食的顺序和量都需要循序渐进。如果孩子脾胃虚弱,应先进行饮食调理,若效果不佳,可以加做推拿按摩,对症调理。脘腹胀满,大便溏薄,不思饮食等。而脾虚食滞日久,也可能会化热,会出现脘腹胀满,大便秘结,口臭,夜寐不宁等症状。所以,由于脾虚,寒湿内停所导致的,所以在治疗上主要是以温中散寒为主,可以选用小建中颗粒。在调理而对于后者,主要是由于脾虚饮食积滞,郁而化热所致,所以在治疗上主要是以消积导滞为主,可以选用健儿消食口服液来调理。
1、婴儿健脾颗粒
成分:牛黄、木香、川贝母、鸡内金、山药、白扁豆及其他添加物。
适应人群:适用于婴儿非感染导致的腹泻,大便味道臭、有白色奶瓣。
婴儿健脾颗粒的功效:健脾、止泻、消食。治疗婴儿腹泻、消化不良有、拒奶的情况。
2、开奶茶
成分:金银花、菊花等其他添加物。
适应人群:婴幼儿便秘,不吃奶,吃的少。
开奶茶的功效:健脾、清热降火,治疗因为和奶粉上火导致的便秘,食欲不振,拒奶,喝的少的情况。
3、小儿七星茶
成分:蝉蜕、钩藤、淡竹叶、山楂、稻芽、薏苡仁、甘草。
适应人群:婴幼儿不吃奶,烦躁,晚上睡觉翻滚好动,大便干结。
小儿七星茶的功效:健脾开胃,清热,治疗婴幼儿上火引起的脾胃不振不想喝奶,大便干结。
4、保婴丹
成分:蝉蜕、天然冰片、胆南星、薄荷、重楼、天竺黄、琥珀、法半夏、钩藤、防风、川贝母。
适应人群:消化不良导致的发烧,肠胃不适吐奶,拒喝奶。
保婴丹的功效:健脾,治疗小儿风寒,小儿拒奶,不想吃东西的情况。
小孩子健脾的中成药
小儿脾虚主要表现为,小孩不喜欢吃饭、挑食严重、体重偏瘦、头发枯黄、容易呕吐、腹泻。
1、小儿复方鸡内金散
成分:六神曲、鸡内金及其他添加物。
适应人群:小孩吃东西消化不良,引起的呕吐、腹泻。
小儿复方鸡内金散的功效:健脾、开胃、消食导滞。治疗消化不良,容易食积的小孩使用。
2、江中小儿健胃消食片
成分:山楂、麦芽、山药、陈皮、太子参及其他添加物。
适应人群:小孩不爱吃饭,挑食。
江中小儿健胃消食片的功效:健脾,助消化,开胃。治疗小孩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3、小儿健脾颗粒
成分:芡实、茯苓、莲子、山药。
适应人群:不爱吃饭,容易胃痛喝热水会缓解,经常拉肚子。
小儿健脾颗粒的功效:健脾,治疗脾胃虚寒,开胃,消食。治疗脾胃虚寒小孩的,消化不良,胃痛、腹泻。
4、醒脾养儿颗粒
成分:蜘蛛香、山栀茶、毛大丁草、一点红及其他添加物。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