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阳虚,可能是以下几种原因引起的:1、可能是长时间生病引起的。2、可能是心气不足引起的。3、也可能是精神压力大引起的。
心阳虚的患者,可以在专业的中医指导下,服用桂枝甘草汤、人参汤等药物治疗。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注意饮食健康,不要吃洋葱、辣椒等食物。
心阳虚证是由于心阳虚衰,鼓动无力,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心阳虚证是心气虚进一步发展出现寒象的结果,表现为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心区憋闷,气短,自汗,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等。
肾阳虚证又称为命门火衰,即肾脏阳气虚衰。多由素体阳虚,或老年肾亏,或久病伤肾,以及房事过度等因素引起的。症见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头目眩晕,精神委靡,气短而喘,阳痿、白带清稀而多,大便久泻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泻,舌淡胖苔白,脉沉迟而弱等
中医学的特征之一,是辨证论治,而「证」所指代的内涵,决不仅仅是临床单一的症状群,它包括病因、病理、病位、病性、病势,即疾病的症结所在,因此,只有准确地认「证」,临床治疗才能有的放矢。而要达到准确认证,则应正确地辨析相类似或相关联证候之间的异同点,这就需要运用证候鉴别诊断学的理论与方法识别病证。辽宁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沈阳市名医张明雪教授《证候鉴别诊断概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对五脏六腑常见证候以及脏腑兼证进行了证候鉴别和分析,本版今起每周三将摘其要刊出。
定义
心气虚证:因心气不足,心脏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减退,血运失常,气血亏虚所表现的以心悸怔忡,气短自汗,胸闷不舒为主症的证候。
心阳虚证:多在心气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气虚及阳,温运无权,鼓动血行功能减弱,血行滞缓所表现的心气虚证伴形寒肢冷、胸痛等症状。
心阳暴脱证:多在心阳虚的基础上,心脏功能日渐衰竭而呈现的亡阳危证。临床可见有四肢厥逆,冷汗淋漓,息微气短等症。
病因
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暴脱证均可以由先天秉赋不足,元气不充或后天脾胃虚损,气血化生的来源匮乏,或劳倦久病,或年老脏气虚衰所致。心气虚证日久可累及心阳,阳气渐损,形成心阳虚证,若阳虚生内寒,寒邪日甚,阳气愈衰,则易形成心阳虚竭,亡阳外脱的心阳暴脱证。
病机
心主血脉,血液在脉道中运行,必须依赖心气的推动,因此心脏是推动血行的原动力,故有「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主身之血脉」(《黄帝内经·素问》)之说。《黄帝素问直解》云:「诸血者,周身经络内外之血也。心为君主,奉心化赤,故诸血者,皆属于心。」心又主神志,掌管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正如张介宾在《类经》中所说的那样,「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因此,心脏的病变可以突出地反映在血液运行障碍和神志活动的异常。心气虚证与心阳虚证均可以表现为心脏功能低下,推动血液运行迟缓。心气虚证是以心脏本身功能减退即无力推动血行为主,伴见气虚表现;心阳虚证除具心气虚证的血行迟缓等心脏功能减弱的征象外还伴有寒象,也可以进一步累及其他脏器而形成诸如心肾阳虚证等影响全身功能的病理转归:血运障碍,水气内停,阴寒内盛及全身性机能低下;心阳暴脱证是因阴寒极盛,格阳于外,终致阳脱气亡,神随气散,形成神志昏迷等危证。因此《中医心病证治》认为:「凡因心系病日久,偶因感冒咳嗽,情绪激动,或妊娠与分娩造成极度气血虚损等诱因,更损心阴心阳,引起呼吸气短,咳嗽咯血,唇舌青紫,面色灰白,甚则呼吸极度困难,咯血如涌,冷汗如珠,终至昏迷气脱者,称为心气脱证。」
鉴别要点
心气虚证:心悸怔忡,胸闷不舒,气短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懒言乏力,面色白,舌淡苔白,脉虚。以心悸怔忡(心病特异性表现)和气虚证共见为临床特征。
心阳虚证:除具心气虚症状外,还有形寒肢冷,心痛,浮肿,面色晦滞,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以心气虚证的常见症状和虚寒证并见为临床特征。
心阳暴脱证:形体衰弱,爪甲青冷,胸闷胸痛,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衰弱,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甚者昏迷谵妄;水肿,舌淡或暗,脉沉细结代,或浮大无根。以在心阳虚的基础上,出现气脱亡阳证为临床特征。
鉴别分析
心气虚证:心气不足,心失所养,心动不宁,故见心悸怔忡;心气不足,宗气运转无力,故见胸闷不舒,气短;汗乃心之液,心气虚不能摄敛汗液,故自汗,正如《张氏医通》所云:「自汗虽由卫气不固,胃中之津液外泄,而实关乎脏腑蒸发使然,心之阳不能卫外而为固,则自汗出。」「动则耗气」,故活动则诸症加重;心气不足,不能将气血营养运行于周身,故见懒言乏力,面色白,舌淡苔白;脉虚为气虚,无力鼓动血行之症。
心阳虚证:除心气虚证候外,若阳气不足,不能温养形体,则形寒肢冷;心阳不足,阴寒内生,寒凝血脉,气机不畅,胸阳痹阻,故病发心痛,痛势剧烈,此即《医学入门·丹台玉案》所云:「平素原无心痛之疾,卒然大痛无声,面青气冷,咬牙噤齿,手足如冰冷者,乃真心痛也。」若阳虚血运不畅,水气内停,则可见浮肿,舌淡胖,苔白滑;阳虚生内寒,血运滞缓,则面色晦滞,脉沉迟。
心阳暴脱证:心阳虚衰,寒凝瘀血,阻塞心脉,则爪甲青冷,面色苍白,胸闷胸痛,口唇青紫;阳气外亡,正气暴脱,卫外不固,故见冷汗淋漓,汗液清稀,正如《医略六书》所云:「亡阳汗者………每每病笃虚极之人,多有头面汗淋,口鼻俱冷,而手足青色,气促不止者,急宜温补以追欲绝之阳。」阳亡,四肢不能温煦,故四肢厥冷;心阳衰败,宗气大泄,故见呼吸衰弱;神随气散,涣散不收,故神志模糊或昏迷或谵妄;舌淡脉沉细,为虚寒之象;舌暗脉结代,为血运不畅,瘀阻血行;脉浮大无根,为虚阳外越。
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暴脱证,就其临床症状而言,均有心悸怔忡,胸闷不舒,气短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懒言乏力,舌淡等共同症状,缘由心气不足,功能减退所致。但因病变的程度不同,故可有各自特异性的表现可资鉴别。心气虚证,还兼有面色白,苔白,脉虚等特点;心阳虚证,还见有形寒肢冷,心痛等阳虚血行瘀阻证候;心阳暴脱证,除心阳虚证候外,还有阳衰气泄,血瘀神散的大汗肢厥,息微唇青,神昏的证候。
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暴脱证,就其病机病势而言,均有心气虚、推动血行无力的病机特点,心阳虚证有阳虚内寒的证候;心阳暴脱证,有阳气外亡的证候。具体言之,心气虚证,是运血无力,功能减退,血运失常;心阳虚证,是阳气亏虚,温运无权,鼓动无力,阳虚寒凝,血运滞缓,心脉痹阻;心阳暴脱证,是心阳日损,虚损亡阳,阳气衰败,寒凝血瘀,神随气散,宗气大泄。三证病位均在心,属虚证,以气虚为病理基础。心气虚证可因病情发展而形成心阳虚证;心阳虚证,也可累及他脏而出现心肾阳虚证;心阳暴脱证是心阳虚证的最后转归。
心气虚证,心阳虚证与心阳暴脱证,是心脏功能由减退到衰竭的三个不同阶段,心气虚证是初期,心阳虚证是心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心阳暴脱证是心功衰竭的极期阶段,病重势笃,预后极差。
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暴脱证,就其病因病史而言,均可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及久病、重病耗气所致,但心阳虚证,多有心气虚的病史,如自汗,气短,心慌等;心阳暴脱证,多有阳虚寒盛的病史,如手足不温,畏寒肢冷等。
心气虚证,治疗宜益心气,安心神,方用保元汤(《景岳全书》);心阳虚证,治疗宜温补心阳,通脉益气,方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伤寒论》)加党参、五味子;心阳暴脱证,治疗宜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方用参附汤,「凡遇脱证,法在不治,惟大进参附,或可冀其万一」(《世医得效方》)。
阳虚体质的人的特征是,怕冷,精神特别容易低沉,而且男性经常腰酸,女性则经常手脚冰凉。
另外,阳虚的人容易经常腹泻,
而且,容易关节疼痛僵硬,
头发软,稀疏不茂密,
而且,严重一点的,十月份就开始穿棉裤了,阳春三月了还舍不得脱下棉裤。
大家是否遇到过类似的症状呢?
另外,对于阳虚体质的人,
但凡遇到寒冷的天气,
特别容易出现各种慢性病的发作,
或者稍微受凉吹风什么的。
比如,一些人受凉咽喉炎就犯了。
这种不用考虑了,就是阳虚啦。
而尴尬的是,很多人有咽喉炎的还加油吃清热类的寒凉的药物,然后怎么也治疗不好,反而加重了身体的阳虚,
所以,一直就好不了。
另外,说到这里,有必要强调一点,
从上面可以看出来,阳虚的人身体内部一般是由寒气的,或者说是因为阳气不足,容易被寒气入侵,阳虚生内寒。
那么,去年咱们在讲黄帝内经的时候,又谈到过,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和今天这里说的阳虚不是一回事。
大家都还记得不呢?
重复一下,方便区分。
之前谈到过的阳虚则外寒,这句话说的是身体受外部寒邪入侵,导致上焦之气不能宣散,那么卫气就不能布散到体表,从而出现恶寒怕冷的情况,
这种情况也是比较常见的,比如有的人冷着了,发高烧,感觉身体热,同时感觉打寒颤等。
下面继续谈阳气虚这个情况。
现在普遍存在这样一个情况,
在南方人里面,阳虚,阴寒,寒症,湿证的非常多。
这是啥原因呢?
这和生活习惯有关,
相对而言,南方,比如两广地区,
天气热的时候比较多。
而空调作为现代的一大发明,确实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人们享受凉快的时候,也容易埋下病根,
长期吹空调,就会耗损人体的阳气,逐渐的出现阳虚。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喝冷饮,
吃冷的食物,洗冷水澡等,
阳气是一个人的根本啦。
是的,熬夜是特别耗损阳气的,
你们看一个熬夜多了的人,看上去就是没有啥活力的,
黯淡,死气沉沉的样子,
这就是阳气不足了,这可是任何化妆品都做不到的。
而你看长期运动的人,阳气充盈的人,则看上去阳光有活力,光彩照人的样子。
自然,大家都会更喜欢这样的人啦。
刚才简单说了阳虚的一些症状,还有导致阳气耗损出现阳虚的常见的一些原因。
当然,不仅仅是上面说的这些原因,其余还有很多原因,没有一一的例举出来。
比如,有的长期吃消炎药的,一般属于寒凉类的,那也是耗损阳气的。
另外,比如有些年轻人,不好好工作学习,没事看个小电影啥的就使劲鼓捣自己的身体的,也特别容易出现阳虚。
哈哈哈哈,知道错了不,
那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变得更好就是啦。
@年轻就多去尝试尝试 其实你还好的,坚持认真的吃了半年闲小豆,协助肺结核恢复了,肺气也变好了,基础各方面都变得更好,继续好好养护就是啦。
另外,多运动一下。
说到阳虚,有必要给大家强调一点,
因为很多人总会走入一个误区,啥呢,就是觉得阳虚,那就使劲补阳被,甚至各种温热大补之品都用上了,然而往往并没有啥用。
大家应该有这样一个认识,就是健康的人体是一个阴阳平衡的整体系统。
阴阳是浑然一体的,
是相互融合的,
不能说这边是阳,那边是阴,不能明确的给分隔开,
阴阳是相互为根的,
而一个人的阳气,其实基本就决定了生命状态啦。
犹如大地有太阳的照耀才有生命的孕育和生长。
而人体的太阳就是阳气,
有了阳气,生命才能正常的运转。
阳痿则病,阳衰则危,阳亡则死。
所以呢,在中医治病里面,大家常常会听到抚阳,温阳,养阳,通阳等等。
同时在治病用药的时候,也特别注意,不能伤阳气。
而这点却是很多很多医生没有做到的,
比如现在最常见的,随意一点小问题都上来就给挂一瓶水。
直接冰凉的液体输入体内,加上一些药物本身还是寒性的,进入体内之后,那对阳气的伤害是非常大的。
其实很多老年人的病,在救治的关键时候,重点也是救阳气。
比如现在常见的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心衰竭等,在危险期的时候,养护阳气就非常重要。
阳气救回来了,人也就救回了。
刚才简单说了一下,阳气对于人体的重要性。
知道了重要性,大家就应该注意好好养护啦。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