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出现身体肥胖的现象,可能是患有脾虚的疾病引起的。此外长期吃太多油腻性的食物,在饭后也不经常到户外走动。或者是肠胃消化不良,任由食物堆积在肠胃中,容易出现身体肥胖的现象。
患者出现身体肥胖的现象,首先要控制饮食结构,不要吃油腻性食物。其次也需要经常到户外走动。
肥胖给人带来诸多不便,也给爱美的肥胖女性帯来很大烦恼。许多肥胖者想尽了各种办法减肥,却往往收效甚微,甚至越减越肥,苗条的身材渐渐成了肥胖一族的奢望。肥胖与脾脏有很大关系,不妨好好保养一下脾脏,也许会有很大的惊喜哟!
许多人认为,肥胖症只是人体内积存过多脂肪或水的缘故,用消脂利水的方法,可以达到减肥的效果。可这样做的结果只是治标不治本。中医认为,肥胖与脾有关,多因脾虚而引起肥胖。“脾主运化”,即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
所谓脾虚,就是指脾的转送功能下降,此时营养精微物质不仅难以运送到身体需要的地方,反而相当多的部分被贮存起来。此时,身体由于得不到营养的滋润和能量的供给,疲劳感会明显加重,吃饱饭后就有明显的困意,晨醒时也会觉得睡眠质量很差,而体型也在一天天变化,大腿、腰部、臀部、上臂等变得越来越粗。此时即使我们吃再少的食物也难以改变这种失衡的状况。
肥胖者常有动则气喘、心跳加快、心慌汗出、容易疲倦等一系列气虚的症状,所以应补气健脾,脾健则水道畅通,水湿运化正常,痰湿不生。
健脾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实现 :
推揉脾经 :每天巳时用一侧手掌大鱼际,顺着脾经的循行路线,从小腿内侧到大腿内侧,再往上到腹部,一路推揉。左手推揉右侧脾经,右手推揉左侧脾经。
按压穴位 :每天巳时坚持按压三阴交、隐白、食窦、血海穴,每穴按压3分钟左右。
长夏养脾 :五脏中都有适应的节令,长夏应于脾。长夏是小暑至立秋这段时间,此时天气湿热,最宜伤脾,同时也最宜养脾,此时有针对性的对脾脏进行养护,既能健身又能减肥,可谓一举两得。
改变饮食习惯 :按时就餐,坐着吃饭,不要站立或蹲着。戒吃辛辣、油炸、烟熏食物,如烧烤、油条等,不吃过酸、过冷等刺激强烈的食物,不饮酒,少饮浓茶、碳酸饮料、咖啡等。多吃素菜和粗纤维食品,如芹菜、香菇等。
肥胖是现在日常很多人都有的一种症状,而同时导致肥胖的原因也是有非常多的,很多人认为是脾虚造成的,那么我们便了解一下肥胖是脾虚造成的吗?肥胖要做什么检查?
肥胖是脾虚造成的吗
肥胖症有可能是因为脾虚引起的,一般脾虚引起的主要有可能还伴随有腹胀腹泻,消化不良,疲惫乏力,身体困重的症状,容易导致体内的废物无法代谢,所以也会导致体内的脂肪堆积,从而形成肥胖,首先这个可以用一些健脾的中药,可以吃点健脾丸或者四君子丸。同时也可以用点归脾丸,也可以用点山药,白术,党参,薏米煲汤喝。也可以做一下中医的针灸艾灸治疗,一般可以选择阴陵泉穴,阳陵泉穴,天枢穴,足三里穴,脾腧穴,胃腧穴,这些是可以进行针灸艾灸疗法都是可以达到很好的作用。而且这些治疗方法是没什么副作用的。
肥胖要做什么检查
肥胖需要做以下检查项目,比如甲状腺功能、激素6项、体重、身高、血脂、肝肾功能、微量元素、心电图、血压等。引起肥胖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遗传因素、甲状腺功能减退、内分泌功能紊乱、高脂血症、饮食习惯不规律等。肥胖的患者需要结合上述检查项目确定病因,必要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确定合理的食疗计划,该类患者在恢复期间要减少食盐和油脂的摄入。肥胖症一般是暴饮暴食,造成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导致体重超出正常标准,并伴有疲劳、心慌气短等症状,就医时要做一些代谢指标的检查,如血脂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相关指标,再检测一下血糖、血压、脂肪肝、甲状腺、肾功能等。同时也要注意饮食,少吃甜食、油炸等高热量、高脂肪食品,多运动积极锻炼。
肥胖要孩子有影响吗
肥胖是会影响女性的生育功能,而且还有导致不孕的可能。肥胖导致生育功能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方面:例如有些继发性肥胖的患者,如果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以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时候,便可以出现月经不调或者是不孕。而且肥胖的女性激素水平是比较紊乱,可能会出现雄激素分泌过多,以及排卵异常。还有部分肥胖的女性可能会发生多囊性卵巢综合征,导致月经不调。所以发生肥胖之后一定要积极进行治疗。如果有备孕的打算,一定要做好全面的孕前检查工作,排除一切影响怀孕的因素。这段时间也需要适当的控制饮食,还需要适当的加强身体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戒除烟酒,避免处在不良的工作生活环境当中。
肥胖要注意什么
肥胖需要注意饮食的安排和日常规律生活作息。肥胖患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少食用营养价值不高的比较油腻的油炸食物和含糖量高的食物,这类食物能够引起肥胖,吃饭要定时定量、细嚼慢咽、不暴饮暴食,平时还要养成做有氧运动和锻炼的好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要建立好良好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长期熬夜增加肥胖的风险,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每个人的胖瘦情况除了和遗传因素有关,另外和每个人的体质其实也有关系。我们的日常行为活动会对自身体质造成影响,比如虚胖,就是由体质引起的肥胖。如果有接触中医,通常也会听到脾虚、脾湿之类的说法,那么一盘人群通常是脾虚还是脾湿呢?
胖人是脾虚还是脾湿“脾在志为思”,思伤脾,过度思虑,这个人就特别瘦;如果脾湿太重的话就是虚胖。脾虚和脾湿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脾虚可能导致脾失健运、水湿内生,也可能导致其他的病理变化。脾湿可能是脾气虚弱导致,也有可能是缺乏锻炼所致。比如虚胖、倦怠、拉稀、牙龈出血等。
脾虚的人大多是瘦子,脾湿的人大多是胖子。脾湿的人吃的不多,却容易长胖,原因是吃的东西都变成了脂肪和垃圾,这不是真胖,是湿气太重。太瘦的人是脾胃吸收功能太差。太胖的人是脾胃湿气重。想要把身体调到平衡状态,还是要以调理脾胃为主。
但要判断是否脾虚,不能单单只通过胖瘦来判断,去医院接受专业看诊比较好。
脾湿跟胖有关系吗脾湿的现象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常见,十个人里头就有五六个人脾湿。现代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条件好了,饮食越来越精细,五谷杂粮吃的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更多是大鱼大肉,或者精细加工食品。五脏所需营养不够,没能好好养脾胃。
另外,现代人长期呆在格子间里,运动量不够,新鲜空气呼吸不足,身体整个机能都开始退化,脾胃也是如此。脾主运化,运化身体水湿,脾受到伤害,运化能力差,水湿都堆积在体内,所以常常容易出现虚胖症状。
湿就如空气一样,极容易渗透,湿气遇寒就会成为寒湿,湿气遇热就会成为湿热,湿气遇风则变为风湿,可能就变成缠绕一生的病痛。湿气蕴藏于皮下,就形成了肥胖。
为什么会出现脾湿说到身材臃肿,往往和脾胃有很大关系。这样说吧,人体需要外在的食物方可以维持生存。食物通过口腔进入体内,顺着肠道往下走,到达胃部。胃就像一个大袋子,将食物收纳在里头,然后通过脾的运化,将营养吸收到体内,剩下的渣滓再顺着肠道排出体外。
而现在很多人,经常便秘,或者大便溏泄,体内的渣滓和毒素无法排出,长期沉积在体内,便会造成身形臃肿,不仅别人看着难受,自己也觉得浑身不舒服。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就是脾的运化功能失调,不能正确地将胃的东西运送到合适的地方,也就是所谓的“脾湿”。
补脾可以吃什么土豆作用:补气、健脾。宜于脾虚体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发芽的马铃薯芽与皮有毒,忌食。
香菇作用:益胃气,托痘疹。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属于发物,麻疹和皮肤病、过敏性疾病忌食。
红枣作用:补益脾胃,养血安神。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疲乏无力。气滞、湿热和便秘者忌食。
鸡肉作用:补中益气,补精添髓。宜于脾胃虚弱,疲乏,纳食不香,慢性泄泻。实证、热证、疮疡和痘疹后忌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被身上怎么减也掉不下去的肉肉心烦,其实,这有可能是脾虚引起的,脾虚能够引起肥胖,并不是虚言。
为什么脾虚会引起肥胖呢?
脾是身体里的中转站,其功能就是输布身体中的水液,一旦脾脏功能受损,体液流动产生影响,诸多湿气淤积在脾胃,脂肪和其他杂质无法正常排出,人就越来越胖。
再加上脾虚的人,一般体质偏寒,这是因为无法通过脾运化的水分过多,带走了身体中的热量,加重了身体中的湿气,人体自身为了保暖,口味上偏好进食油腻的重口味食物以此为自身保暖,可这样反倒更加重了湿气,增加了肥胖的可能。这就出现了,脾越虚人越胖,人越胖脾越虚的恶性循环。
脾虚怎么调理
脾虚对身体的伤害虽大,也不是不可调理。
1. 增加运动
引起脾虚的一个重要原因,通常是由于长时间久坐不动,体力消耗少,长此以往,人体血液循环不通,代谢较为缓慢,身体中的毒素无法排出体外,加重了脾虚。这时候,多多进行身体锻炼,既缓解了压力,又能加快新陈代谢,促进体内水分和毒素的排出,强健脾气。不过,运动时间和强度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进行,做到持之以恒效果才更好。
2. 减少熬夜
熬夜会损伤诸多器官,对脾的伤害也是非常严重的。不管熬夜做什么事情,都免不了思虑过重,一旦思虑过多,对脾的伤害不可估量。
同时中医中说“肝气郁结伤脾”,长时间熬夜,肝脏系统无法正常休息,造成肝功能下降,出现这种情况后最直接的伤害就是脾,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
3. 保持心情舒畅
很多医生都认为,不良情绪过多容易引发多种疾病,脾虚也是其中之一。众所周知,当人生气、忧郁的时候,非常消耗人的气血,这时候就会导致心脏气血不足,从而影响脾的正常工作,造成体内运化不畅,脾虚严重。
4. 合理饮食
脾虚的人,体内运化不畅,一定要以饮食清淡为主,避免进食生冷油腻的食物,以免加重脾虚。同时可以进食一些健脾的食物,像胡萝卜、红枣、栗子、山药等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脾虚的症状,强健脾气。
要想真正预防调理脾虚,最好的就是从日常生活中进行,养成 健康 的生活规律和饮食习惯。如果发现脾虚症状严重的话,还请及时就医,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危险。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