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盗汗,可能会出现面色苍白、疲乏、没有力气等症状。
盗汗可能是身体比较虚弱造成的,也可能是体内缺乏微量元素造成的。建议家长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的带孩子到医院检查。如果与身体虚弱有关,需要增加运动量来改善病症。如果与缺乏微量元素有关,则需要通过食疗的方式进行改善,比如苹果、青菜等。
睡觉时出汗”称——盗汗
医学上将在醒觉状态下出汗,称为“自汗”;将睡眠中出汗称之为“盗汗”。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证具有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象盗贼一样偷偷的泄出来。
中医对盗汗很早就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中称为“寝汗”。“寝”是指睡觉,有个成语叫“废寝忘食”,是说顾不得睡觉并忘了吃饭。很显然“寝汗”就是在睡觉的时候出汗。到了汉代,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形象地用“盗汗”来命名人们在睡梦中出汗这种病证。自此以后,历代医家均沿用些名,迄至现今不论是医生还是干其他行业的人都知道盗汗是一种什么样的病证。
盗汗的病人,有的一入睡即盗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后盗汗出,有的刚闭上眼睛一会儿即盗汗出。出的汗量,相差悬殊很大。根据盗汗病人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
轻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时许或在醒觉前1~2小时时汗液易出,汗出量较少,仅在醒后觉得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稍有汗湿,醒后则无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适的感觉。
中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入睡后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则可使睡装湿透,醒后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即不再出汗。这种类型的盗汗,病人常有烘热感,热作汗出,醒觉后有时出现口干咽燥的感觉。
重型盗汗的病人,汗液极易泄出。入睡后不久或刚闭上眼即将入睡时,即有汗夜大量涌出,汗出后即可惊醒,醒后汗液即可霎时收敛。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带有淡咸味,或汗出同时混有汗臭。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湿,一夜非数次替换睡装则无法安睡,有个别重证病人能使被褥湿透,被褥较薄或用席子时,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迹。这些病人常伴有明显的烘热感,心情也表现的烦燥,汗后口干舌燥,喜欢凉水。平时可伴有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颧红,头晕,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干燥。
轻型与中型盗汗,对身体损伤不会太大,但重型盗汗病人,时间久了常会使病情恶化,向“ 脱症”发展,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盗汗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症状,尤其是久患各种慢性病、体质虚弱之人更为多见。中医认为,盗汗多由于气阴两虚,不能收敛固摄汗液而引起,若盗汗日久不愈,则更加耗伤气阴而危害身体健康。而采用食疗方法,不仅能防治且可益气滋阴而健身,下面就介绍几则家庭容易制作的药膳六则,供盗汗患者选用。
1、龙眼人参饮 取龙眼肉30克、人参6克、冰糖30克。先将龙眼肉洗净,人参切薄片,然后与冰糖共放碗内,加水适量,置蒸锅内蒸一小时左右,取出后待凉即可食用,一天内分2次吃完,每天一剂,适宜于气虚盗汗者。
2、银耳红枣汤 取银耳30克、红枣20克、冰糖适量。先将银耳用温水泡发,除去蒂头,洗净后撕成小块。红枣洗净撕开。二味药共入锅内加水适量,用小火慢煨至银耳、红枣料熟,放入冰糖溶化调匀,即可出锅食用,每剂分2次食完,适宜于阴虚盗汗者。
3、参苓粥 取人参10克,白茯苓20克,生姜10克,粳米100克,食盐、味精适量。先将人参、茯苓、生姜加适量水煎熬后,去汁取渣待用,然后将粳米淘洗干净,下入药汁内用小火煮粥。煮至粥熟时加入食盐、味精调匀,空腹分2次食用,每天一剂,适宜于气虚盗汗者。
4、黑豆浮麦汤 取黑豆50克、浮小麦30克、莲米15克、红枣10枚、冰糖30克。先将黑豆、浮小麦分别淘洗干净,共放锅内加水适量,用小火煮至黑豆熟透,去渣取汁,然后用上述药汁煮洗净的莲米和红枣,煮至莲米烂熟时放入冰糖溶化,起锅后即可食用。每天一剂,分2次吃完,适宜于阴虚盗汗者。
5、黄芪二蜜饮 黄芪30克,糯稻根30克,麻黄根15克,蜂蜜30克。将上述三味药同放锅内,加水3碗煎煮,煮至l碗时,捞去药渣,加入蜂蜜溶化后分2次饮用,每日一剂,适宜于气虚盗汗者。
6、百合莲子饮 百合20克,莲子30克,冰糖30克。先将百合、莲子洗净,放锅内加适量水,用小火慢慢炖至百合、莲子烂熟,加入冰糖溶化后即可食用,每天一次,连服数天,适宜于阴虚盗汗者。
不少家长发现宝宝睡觉容易出汗,而且通常是大汗淋漓,有时候,即便盖一层薄薄的被子,宝宝还是满头大汗。对于宝宝这种睡觉经常出汗的情况,家长们表示担忧,害怕宝宝体内缺乏某种微量元素。今天就来给家长们讲一下宝宝出汗的原因及如何判断是否盗汗。
很多妈妈都说,孩子出汗特别厉害,一睡觉头发就像洗了一样,湿漉漉的就连衣服都成潮的了。
婴幼儿新陈代谢旺盛且活泼好动,即使妈妈给洗漱好上床睡觉也大多不老实,比较兴奋活跃;所以睡着之后,宝宝体内的热量水分会以出汗的形式排出体外,一般多见于头部。而对于吃母乳的宝宝,睡觉一样出汗厉害,一来是由于宝宝吃母乳需要用力吮吸;二来母乳80%-90%都是水分,宝宝睡着安静下来,汗水也都出来了。
再者,宝宝都是“小火炉”,比较怕热。如果宝宝与大人同睡一张床或者同盖一床被子,宝宝会比大人更容易出汗。
很多妈妈在照顾孩子上,总怕孩子冻着着凉,穿衣和盖被子上没有做到及时增减,这也是导致宝宝睡觉容易出汗的一种原因。其实不管穿衣还是盖被子,摸一下孩子的后脊背,温暖、干爽最好;还可以摸一下宝宝的手心和脚心。
另外,睡眠环境上,室内温度过高,室内空气不流通也会导致宝宝睡觉出汗。
生理出汗:是指孩子身体健康,发育良好,无任何疾病的情况下引起的睡眠中出汗。
例如穿得太多,盖得厚,室内温度高;宝宝睡前活动量大(哭泣、吃奶等)都会导致宝宝正常的生理性出汗。
生理性出汗的特点,特定时间段或者特定的环境造成的,只要妈妈能适当的调整都能减轻大量出汗的情况。
病理出汗:是指宝宝在安静的状态下也会大量出汗,一般也是头部最为明显。
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佝偻病的出汗。病理性出汗,一般还伴随有其他的症状出现,对于出汗严重的,妈妈要留意宝宝睡觉后的一些症状和特征,以便及时就医调整。
医学上认为,盗汗就是夜间睡着了的时候出汗,而睡醒了后汗就停止了。
孩子盗汗大部分是“虚”的表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孩子爱出“虚汗”。体质虚弱或者营养失调都会造成宝宝睡觉出现盗汗的现象。
宝宝盗汗,如何补钙补锌?1、对于生理性盗汗家长不必过于紧张。保证孩子不要剧烈活动,睡前不吃太饱,调整室内温度,卧室温度不宜过高,更不要穿着厚衣服睡觉;盖的被子要随气温的变化而增减。
2、对病理性盗汗的孩子,如果担心宝宝是盗汗,可以去医院检查宝宝的微量元素,缺钙、缺锌等都能准确地查出来。如缺钙引起的盗汗,应适当补充钙、维生素D等。结核病引起的盗汗,应进行抗结核治疗。
3、宝宝生长发育快,对钙和锌的需求量大,但宝宝睡觉大量出汗会造成体内锌的流失,所以确诊之后,谨遵医嘱可以及时给宝宝补钙补锌。
4、小儿盗汗以后,要及时把汗擦干,更换衣服,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5、天气好的时候,多带宝宝“晒日光浴”,这样可以促进体内宝宝身体中维生素D的转化,同时促进肠道对营养的吸收,增强宝宝抵抗力,也能减少睡觉出汗现象。
6、还要注意调整喂养方法与宝宝的饮食,睡前不要加重宝宝的肠胃负担。
当然了,家长们要判断孩子出汗是正常的还是生病了,要看孩子有没有伴随哭闹,表现不舒服,消瘦,发烧等反常症状,如果没有,就不必担心,有了还是去医院检查比较放心。
最后提醒一点,一般宝宝出汗多都是正常现象,如果宝宝没有烦躁、哭闹或消瘦的现象,家长就不用太着急,更不要随意给孩子补钙或用药。
孩子睡觉盗汗怎么办
孩子睡觉盗汗怎么办,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在睡觉的时候会出现盗汗的情况,这需要家长引起重视了,因为盗汗的原因有很多,那么孩子睡觉盗汗怎么办?下面就一起来看看答案吧!
孩子睡觉盗汗怎么办1有些孩子经常在睡眠时出汗,汗水浸湿了衣衫、枕巾,这种现象中医称之为盗汗。许多家长为此担心,虽到处求医,但仍然见效不大。 其实,小儿盗汗并不一定是病态,绝大多数是生理性盗汗。因为小儿皮肤内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新陈代谢旺盛,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活动时容易出汗。倘若小儿入睡前活动过多,可使机体产热增加,或在进食不久,胃肠蠕动增强,胃液分泌增多,汗腺分泌也随之增加。这些都可造成小儿睡后出汗较多,尤其是在出汗后2小时内。
病理性盗汗多见于佝偻病,以3岁以下的小儿为主,主要表现在上半夜出汗,这是由于血钙偏低引起的。结核病患儿的盗汗以整夜出汗为特点。患儿同时还有低热消瘦、体重不增或下降、食欲不振、情绪发生改变等症状。
一旦发现小儿盗汗,首先要及时查明原因,并给予适当的处理。对于生理性盗汗一般不主张药物治疗,而是调整生活规律,消除生活中得致热诱因。如入睡前适当限制小儿活动,尤其是剧烈活动;睡前不宜吃得太饱,更不宜在睡前给予大量热食物和热饮料;睡觉是卧室温度不宜过高,更不要穿着厚衣服睡觉;盖的被子要随气温的变化而增减。
对病理性盗汗的小儿,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缺钙引起的盗汗,应适当补充钙、维生素D等。结核病引起的.盗汗,应进行抗结核治疗。小儿盗汗以后,要及时用毛巾擦干皮肤,更换衣服,还要勤沐浴。要让小儿经常参加户外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适应能力,体质增强了,盗汗也会随之而止。
孩子睡觉多汗的原因很多,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
生理性的多汗是由于天气炎热、室温过高、穿衣过多或被子太厚等原因造成的。有的家长喜欢在小孩临睡时喂一瓶牛奶,喂奶后小儿安静睡着了,但这时正碰上小儿吃奶后的产热阶段,因此常满头大汗。这类出汗都是属于机体调节体温所致,常在刚睡着时出汗较多,以后就逐渐减少。因为小儿时期新陈代谢旺盛,皮肤含水量较高,微血管分布较多,植物性神经发育不成熟,因此出汗较多,这完全是正常的。
病理性多汗则出现在整个睡眠过程中汗量很多。患佝偻病的小儿在入睡后就开始多汗,尤其是头部,能湿透枕席或枕巾,并伴有枕秃和惊哭。患活动性结核病的小儿,不仅上半夜出汗,下半夜及天亮前也常出汗,称为盗汗。同时,小儿可伴有低热、咳嗽、消瘦、无力、脸色潮红等症状。因此,如果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儿,睡觉时出汗较多,可能是正常现象,家长不用过分着急。
小儿睡觉时爱出汗是怎么回事?
孩子睡眠时出汗几乎是每个家长都会遇到的问题,有些家长因此而忧心忡忡,首先想到的就 是孩子是不是缺钙了?孩子是不是体质虚呀?
其实出汗是人体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汗液可以带走体内多余的热量和一些诸如尿酸、脂 肪酸等代谢产物。由于小儿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较成人旺盛,所产生的热量及代谢产物 也相对较多。同时,小儿植物神经发育不健全,在入睡时,主管汗腺的交感神经会因失去大 脑的控制而一时兴奋,出现汗多现象,这完全是正常的。只要孩子无其他症状,如烦躁、哭闹、易醒等,就不必管他。这样出汗往往见于入睡后半小时之内,且以额头汗出为主,一般在睡后2小时之内慢慢停止,多见于3~7岁的小儿,并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有人称之为生理性多汗。
但如果孩子平素身体虚弱,夜间入睡时大汗淋漓,如同水浇,甚则整夜汗出不止,透枕湿衣 ,且伴有烦躁、哭闹、消瘦等症状,则属于病理性多汗。常见的原因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 病。除夜间多汗外,还伴有烦躁、睡眠不宁、易惊醒、方颅、忱秃、鸡胸等症。如果有上述 症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饮食时也应注意多食富含钙质的食物, 如鱼、虾皮等。通过积极治疗,多汗可被很快纠正。
如果小儿常在天亮前出现多汗,同时伴有面色苍白、脉搏细弱而快,则有低血糖的可能,这 时可给孩子喝些糖水或进食些糕点,即可纠正。
对于生理性多汗,可采用自制的浮小麦糯米粥,能有效止汗。即每天取糯米、浮小麦各50克 ,加水适量,文火煮粥,频饮。或用黄芪15克,大枣20枚,加水适量,文火煮汤,喝汤食枣 ,每日1剂。
此外,小儿患结核、贫血、风湿、类风湿等疾病时也可引起汗多现象。故小儿多汗时,应及 时到医院就诊,以排除某些疾病引起的多汗。
孩子睡觉盗汗怎么办21、在睡前,给宝宝穿上纯棉质地的衣服。纯棉的衣服,透气、吸汗,贴身,宝宝穿着也比较舒服。另外,宝宝衣着和被子的厚薄应与大人相当,尤其是冬天不要穿得过厚,盖得太多,否则宝宝容易出汗。
2、小儿盗汗以后,要及时用干毛巾擦干皮肤,及时换衣服,动作要轻快,避免宝宝受凉感冒。
3、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多给宝宝喝点白开水,补充因为盗汗丢失的水分。
4、宝宝的被褥要经常晾晒。经常汗津津的宝宝,会把汗水蹭到被子里,被子难免会有汗味。将被子拿去晒晒,能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哦。
5、勤给宝宝洗澡,以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宝宝的皮肤十分娇嫩,过多的汗液,积聚在皮肤褶皱处,容易导致皮肤溃烂,进而引发皮肤感染。
6、对易于盗汗的宝宝,应进行有计划的体质锻炼,提高适应能力。宝宝体质增强了,盗汗随之而止,这胜过任何灵丹妙药。
盗汗、虚汗多是由于体质虚弱所致,往往由于身体无太大的不适而被许多家长忽视。其实儿童盗汗、虚汗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常出虚汗极易导致脱水、体内电解质平衡紊乱、微量元素丧失等等。轻的常觉头晕、身软、面色苍白、食欲不振、睡眠不宁、身体消瘦;重者肌肉抽搐、心慌气短、记忆力下降、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可见,小孩出汗过多绝不可掉以轻心,应当及时治疗。
虚汗:顾名思义,这种多汗乃因体虚所致,它既可以单独出现,也可发生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多见于儿童,有些儿童入睡后出汗不止,间或身体冰凉,这便是医学上所说的“出虚汗”。有些儿童因为身体虚弱、感冒发烧或患肝炎等炎症使用大量抗生素(或其它药物)后,导致出虚汗。成人也会出虚汗,一些体质虚弱的人在安静情况下,或无原因而全身或局部出汗,甚至大汗淋漓,这也是“虚汗”。某些患急慢性疾病者或产后妇女体质特别虚弱,往往也会出虚汗。
盗汗:是中医学上的一个病证名,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出盗汗的人有的一入睡即盗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后盗汗出,汗量相差悬殊很大。其中,重型盗汗病人往往伴有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颧红、头晕、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干燥等症状。中医学认为,自汗和盗汗都属于虚汗。
治疗虚汗症,首先应找出导致虚汗的原因,如果是因疾病引起,应在止汗的同时积极治疗疾病;如果是病后体虚,则应在止汗的同时加强调养,适量活动,以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对于原因不明的虚汗,最好请医生帮助找到原因。
下面推荐两个常用药方给您:1.用太子参8-10克,红枣6颗,加一大碗水煮开后小火煎10分钟,稍微当茶喝,每天一次。2.广州奇星药业生产的“虚汗停颗粒”效果不错,在止汗的同时还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补钙.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