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望诊审苗窍,口舌耳鼻目二阴。透过苗窍观五脏,辨别寒热与虚实。口唇属脾红紫热,红肿角糜胃热积。唇色淡白气血虚,唇干焦裂热伤津。唇色青紫多血瘀,青紫又作寒症医。齿多主肾与脾胃,齿燥而干胃伤津。齿缝出血知胃热,睡眠磨牙虫疳积。齿如枯骨肾将绝,齿龈肿溃胃热积。小儿逾期不长齿,须作肾气虚衰医。咽红蛾肿肺胃热,白喉假膜呈白色。口腔粘膜有白屑,须作鹅口疮来医。两颊粘膜小白点,惊惕麻疹须在心。舌为心苗审细心,红紫血热淡白虚。舌红起刺津液伤,舌紫气滞与血瘀。苔黄为热苔白寒,黄腻湿热乳食积。积滞日久剥苔现,寒湿内滞苔白腻。木舌弄舌诸舌现,心脾热蕴是病因。耳轮苍白肾欲绝,耳内脓肿肝胆热。耳如蝉鸣肝火炽,鸣聋久病为肾虚。鼻为肺窍含翼涕,鼻塞涕清感寒风。风热入肺涕黄浊,鼻红颧红肺热征。翼煽唇青肺郁闭,鼻下赤烂疳热积。鼻煽汗喘肺气竭,鼻准红燥是脾热。鼻准淡黄属脾虚,鼻歪又作风来医。目为肝窍五脏精,明亮灵活神气充。晦暗干涩正气虚,目眦红烂心热征。白睛赤色为风热,白睛色黄脾郁湿。色黄还主肝胆病,黄疸肝炎惊惕心。睑肿如蚕水湿泛,睡而露睛是脾虚。直上斜窜视惊痫,瞳孔散大病垂危。肝胆脉络循阴器,阴囊属肾肛魄门。阴囊坚实形气盛,松弛下坠是气虚。外感病中见阴缩,定是热邪入厥阴。阴囊肿大色透明,病属鞘膜积水液。肿大不坚不透明,小肠下坠阴囊里。睾丸肿痛属疝症,寒凝阴茎缩囊里。阳强易举阴虚火,女孩阴肿火症医。气虚下陷脱肛出,小虫肛痒蛲虫医。
注:目为肝之窍,耳为肾之窍,鼻为肺之窍,口唇属脾,而脾胃又互为表里,齿为骨之余,舌为心之苗。内脏有病,往往通过其苗和窍表现出来。因而,审苗窍也为儿科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即通过检查五脏的苗和窃,来辨别五脏的寒、热、虚、实。以上对苗窍的病理变化和主病作了概略的叙述,临床必须认真观察,细心辨别,才能比较确切地掌握病情,把握住主要矛盾,为对症治疗,处方用药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儿科学的孕育时期—先秦、汉
根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小儿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这是最早关于儿科医生的记载。《内经》也有关于小儿体质特点,疾病诊断及预后判断等方面的记载,如《灵枢?逆顺肥瘦》指出:“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素问?通评虚实论》:“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歧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又云:“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如何?歧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这些论述对后世医家进一步认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和疾病诊治,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从秦汉到两晋南北朝,小儿医学在《内经》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发展。
《汉书?艺文志》载有妇人婴儿方19卷。《五十二病方》亦有“婴儿病痫”、“婴儿瘛”的记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有西汉名医淳于意记载了用“下气汤”治疗婴儿“气鬲病”的儿科医案。《三国志?华佗传》记载了东汉名医华佗用“四物女宛丸”治二岁小儿“下利病。”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儿科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宋代钱乙创立小儿脏腑辨证体系奠定了基础。西晋王叔和的《脉经》首先论述了小儿脉法,认为“小儿之脉快疾,一息七、八至曰平”,并首次论及了小儿变蒸。
二、儿科学的萌芽时期—隋、唐
隋唐时代是中医儿科学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当时政府重视医学教育,《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儿科、产科、妇女科等医事分科。这一时期,也开始出现了许多儿科专著,如严助的《相儿经》、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在唐朝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的《诸病源候论》,其中论述小儿疾病6卷,病候达255候,第一次对儿科病病因病理及证候进行了较全面和系统的阐述。唐代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本着“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的观点,在《备急千金要方》中首列“少小婴儒方”2卷。重视小儿优生,从小儿初生护理到伤寒杂病分为9门,专篇论述,收集儿科用方300余首,所用剂型,除有汤、丸、膏、丹、散之外,尚有吮剂、乳剂、药粥、熨剂、涂剂、摩剂等,说明当时已重视小儿用药的剂型,便于小儿给药。王焘的《外台秘要》40卷,其中论及小儿疾病的防治多达86门,收载儿科用方400余首。
三、儿科学的形成时期—宋、元
中医儿科学在宋代已经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对小儿的生长发育、喂养保健、生理病理、辨证论治诸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体系。
宋太医局将医学分为9科,其中以小方脉为小儿的独立专科,儿科专业医生遍及全国,儿科专著大量涌现,推动了儿科医学的进步。
相传《颅囟经》是我国最早的儿科专著,但据考查,现存的《颅囟经》是唐末宋初人托巫方所作。书中提出小儿体属“纯阳”的观点,论述了小儿脉法及惊、痫、癫、疳、痢、火丹等疾病的证治。
北宋钱乙,字仲阳,专业儿科40余年,学术造诣精湛,由弟子阎孝忠整理编集的《小儿药证直诀》集中体现了钱乙的主要学术思想。该书把小儿的生理病理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根据小儿的四诊特点,重视望诊,总结了“面上证”、“目内证”的诊断方法;创立了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五脏辨证纲要;治疗上区分五脏寒热虚实证候,制订治则治法,创立新方,化裁古方,作为五脏补泻方剂,如导赤散、泻白散、地黄丸、白术散、异功散等,至今仍为儿科所常用;所用制剂以丸、散成药为主,方便小儿用药,切合临床应用。此外,对儿科四大要证“麻、痘、惊、疳”的认识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提出“急惊宜凉泻,慢惊宜温补”的治疗大法,以及“疳皆脾胃病”的著名论点,对儿科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钱乙对中医儿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故被后世誉为“儿科之圣。”
北宋年间,天花与麻疹流行,山东名医董汲善用寒凉法治疗,所著的《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深得钱乙嘉许,并为之写序。该书是论述小儿麻、痘、斑、疹的第一本专著。其后,南宋的名医陈文中根据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著有《小儿痘疹方论》和《小儿病源方论》。他力倡固养小儿元阳,善用温补扶正见长。对痘疹类时行疾病,因阳气虚弱,邪毒内陷所致的逆证和坏病,大胆提出用温补方药治疗,并取得起死回生之效,为痘疹类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钱乙、董汲主寒凉,陈文中主温补,这两种学术观点,对后世儿科的影响很大。一般认为,后世儿科领域内长期存在的寒、温两种学术思想的争鸣即始于此。两者争鸣,丰富了儿科疾病辨证论治的内容,促进了中医儿科学的发展。
南宋刘昉等编著的《幼幼新书》40卷,医论证治分列500余门,集宋以前各种儿科学术成就之大成,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儿科学专著。稍晚问世的不著撰人姓氏的《小儿卫生总微论方》20卷,对儿科各类疾病广泛收录论述,包括多种先天性疾病,所谓保卫其生,总括精微。其中明确指出新生儿脐风撮口是由于断脐不慎所致,与大人因破伤而得的破伤风是同一种疾病。并提出切戒用冷刀断脐,主张用烙脐饼按脐上烧灸脐带,再用封脐散裹敷,是当时预防脐风的较好方法,不但有消毒作用,而且为小儿给药开辟了新途径。
金元时代是中医临证医学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名医辈出,各家均有所长,促进了临床各科的独立发展。金元四大家在儿科方面也各有贡献。刘完素认为:“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主张用寒凉泻热养阴法治疗小儿热病。张从正重用攻下法治疗热病,为小儿热病运用“上病下取”法提供了范例。李杲善用温补,重视调理脾胃,对后世儿科脾胃病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朱震亨认为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以用养阴法见长。他们的学术争鸣,丰富了儿科学的内容。
元代儿科名医曾世荣编著《活幼口议》20卷和《活幼心书》3卷。其学术特点,一是对初生儿疾病论述较为全面;二是对多种儿科常见病的因证脉治作了精炼而具有指导意义的概括;三是《活幼心书》以七言歌诀形式编撰,便于初学者诵习,对于儿科专业知识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儿科学的成熟时期—明、清
明清时代,中医儿科学又较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步入成熟阶段,儿科专业人员激增,儿科专著大量涌现,儿科理论与临床的研究全面深入。明初徐用宣的《袖珍小儿方》,集明代以前儿科诸家经验,分72门,收624方,证治齐备,叙述详明。寇平的《全幼心鉴》也是明初较完备的著名儿科专著,对儿科医生守则、小儿生理、保育护理、疾病诊治均予汇集说明,其中对面部和指纹的望诊论述尤详。鲁伯嗣的《婴童百问》10卷,列问论述,详究小儿病源与证治,附方800余首。薛铠、薛己父子精于儿科,著《保婴撮要》20卷,共论证200余种。针对当时新生儿破伤风病死率很高,提出预防新生儿破伤风是儿科第一要事,指出此病是由断脐不洁感染所致,采用了烧灼法断脐以预防。对各类小儿外科病证作了较全面的论述,其中记载了小儿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齿科、肛肠科、皮肤科、骨伤科病证约70余种,辨证用药精当,内治为主,配合外治,必要时手术兼施,为中医小儿外科学专科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
明代名医万全,著有《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片玉心书》等儿科专著,其学术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万氏就不同阶段的小儿,提出了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的“育婴四法。”同时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小儿“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而肺常不足”的观点,即五脏“二有余三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丰富了儿科学基本理论。在治疗上重视调理脾胃,《幼科发挥?调理脾胃》说:“人以脾胃为本,所当调理,小儿脾常不足,尤不可不调理也。”并认为“调理之法,不专在医,唯调乳母、节饮食、慎医药,使脾胃无伤,则根本常固矣。”对于小儿保育和疾病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集了很多治疗儿科疾病的药、方。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幼科》,集众家之长,又参以已见,内容广博。张介宾的《景岳全书?小儿则》,提出了儿科辨证重在表里寒热虚实,小儿“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脏气清灵,随拨随应”等观点。
清代儿科医家夏禹铸的《幼科铁镜》重视望诊,提出“有诸内而形诸外”的著名论点,从望面色、审苗窍来辨别脏腑的寒热虚实,重视推拿疗法在儿科的应用。《医宗金鉴?幼科心法》是乾隆年间“敕编钦定”的,把清初以前的儿科学作了一次较全面的整理和总结,立论精当,条理分明,内容极为丰富,适合于临床和教学。谢玉琼的《麻科活人全书》是一部较有影响的麻疹专著,综合各家治麻心得,详细阐述了麻疹各阶段及合并症的辨证治疗。
陈复正是清代具有代表性儿科医家之一,著有《幼幼集成》。该书详析指纹之义,归纳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力辟惊风之说,促进了惊风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倡导胎教学说,重视“胎禀”、“护胎”;辨证突出八纲,治疗善顾脾胃;广集治疗之法,尤重外治方药,全书共收外治方法20多种,外治方180余首,用于外治的药物150多味。实为一部集大成的儿科名著,对临床有较多的实用价值。
吴瑭不仅是温病大家,在儿科方面也卓有成就。在其《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明确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体质特点,“易于感触”、“易于传变”的病理特点,“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的临床用药注意点。按六气病因论述小儿温病,从三焦分证论治,治病求本,与叶桂的卫气营血学说相辅相成。二者为小儿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对后世治疗小儿外感热病(包括多种传染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此外,王清任的《医林改错》记载了作者长期观察小儿尸体的解剖学资料,明确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观点,总结了“活血化瘀”治则的实践经验,创制了“血府逐瘀汤”等活血化瘀名方,促进了“活血化瘀法”的研究和发展。
明清时期,麻疹、天花广泛流行,儿科医家在诊治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撰写了大量的麻、痘专著,如胡璟《秘传痘疹寿婴集》、蔡维藩《小儿痘疹袖金方论》、徐谦《仁端录》、万全《痘疹世医心法》、翁仲仁《麻疹心法》、聂尚恒《活幼心法》、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吴建钮《异传稀痘经验良方》等。应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突出的有郭子章《博集稀痘方论》(1577年)记载用“稀痘方”;《三冈识略》(1653年)载有痘衣法。俞茂鲲《痘疹金镜赋集解》(1727年)说,在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宁国府太平县的人痘接种法已经盛行推广到各地。张琰《种痘新书》(1741年)记载用“佳苗”人工接种。这种“佳苗”即是“熟苗”,是一种比较可靠的疫苗。清代朱奕梁的《种痘心法》说;“其苗传种愈久,则药力之提拔愈清。人工之选炼愈熟,火毒汰尽,精力独存,所以万全而无害也。若时苗连种七次,精加选炼,即为熟苗。”这样的处理过程,基本上是符合现代制作疫苗的原理和要求的。这种“熟苗”已是去除毒性、保留了抗原性的疫苗。我国的人痘接种法后来流传到俄罗斯、朝鲜、日本、土耳其及欧非国家,成为世界免疫学发展的先驱。
清朝后期,西医传入我国,中医学受到巨大的冲击和摧残,但同时,保持和发展中医学的斗争也在不断地进行。在中医儿科方面,出现了不少专著,如张山雷《小儿药证直诀笺正》与《钱氏儿科案疏》、陈守真《儿科萃精》、曾志斋《福幼奇书》等;还有一些医家则主张吸收西医之长,中西医合参,有何炳元《新纂儿科诊断学》、恽铁憔《保赤新书》、顾鸣盛《中西合纂幼科大全》等;在当时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医诊断小儿疾病,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日常生活中,因为小儿往往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病情,所以父母可了解此理论,用以观察小儿身体是否健康,有助于及早发现病症并进行诊治。
面色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部表现,小儿面色以红润而有光泽为正常,枯槁无华为不良。中医望诊的主要色泽以五色主病,即赤、青、黄、白、黑。
指纹是指小儿食指虎口内侧的桡侧面所显露的一条脉络,按指节可分为风关、气关、命关三部分。在光线充足的地方,一手捏住小儿食指,用另一手拇指桡侧,从小儿食指端命关到风关,用力适中地推几下,指纹即显露。
正常:淡红略兼青,不深不浅,隐现于风关之上。
病症:指纹浮现明显者,多为病邪在表;指纹成而不显者,多为病邪在里。色鲜红者,多外感风寒;色紫红者,多为热证;色青者主风、主惊、主痛;色紫黑者,多为血络郁闭,病情危重。指纹细而浅淡者,多属虚证;粗而浓滞者,多属实证。指纹显于风关,表示病邪轻浅;过风关至气关者,为邪已深入,病情较重;过气关达命关者,为邪陷病深;若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指端者,即所谓“透关射甲”,提示病情危重。
望小儿指纹,对3岁以下小儿疾病的诊察有一定的价值,但必须配合其他诊法,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中医认为,人体内五脏与外在的五官有着密切的关系,脏腑的病变往往反映在五官的变化上。因此,察看五官,可以找到脏腑病变的痕迹。 眼睛:目为肝之窍 观察部位:眼神、眼睑、眼球、瞳孔、巩膜、结膜。
正常:目光有神,光亮灵活,肝肾气血充盈。
惊风:两目呆滞或直视上窜。
病危:瞳孔缩小或不等或散大或无反应。
舌头:舌为心之苗 观察部位:舌体、舌质、舌苔。 正常:舌体淡红润泽,活动自如,舌苔薄白而干湿适中。 气血虚亏:舌质淡白。 气滞血瘀:舌质发紫。 邪入营血:舌质红绛。
脾开窍于口 观察部位:口唇、牙齿、齿龈、口腔黏膜、咽喉。
正常:唇色淡红润泽,齿龈坚固,口中黏膜平滑。
血瘀:唇色青紫。胃火上冲:齿龈红肿。 鹅口疮:满口白屑。
麻疹早期:两颊黏膜有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
肺开窍于鼻 观察部位:有无分泌物以及分泌物的形态、鼻子外观。
正常:鼻孔呼吸正常,无鼻涕外流,鼻孔湿润。
感冒:鼻塞流清涕,为外感风寒引起的感冒,鼻流黄浊涕,为外感风热引起的感冒。
肺热:鼻孔干燥。? 耳朵:耳为肾之窍 观察部位:耳朵的外形、耳内有无分泌物。
正常:耳郭丰厚,颜色红润,即为先天肾气充足。
腮腺炎:以耳垂为中心的周缘弥漫肿胀。 中耳炎:耳内疼痛流脓,多为肝胆火盛。
小儿大小便的变化对疾病诊断有一定的意义,尤其是腹泻的患儿,若是就诊,家长要带一份新鲜的大便,给医生看看,便于做化验检查。若发现小便有不正常时,就需带一瓶清早的第一次尿液,化验检查。
大便 正常:颜色黄而干湿适中,新生儿以及较小婴儿的大便较稀薄。
内伤乳食:大便稀薄。
内有湿热:大便燥结。
细菌性痢疾:大便赤白黏冻状,为湿热积滞。 小便 正常:尿色多清白或微黄。
疳证:小便混浊如米泔水,为饮食失调,脾胃虚寒,消化不佳。
黄疸:小便色深黄,为湿热内蕴。
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
【传承链】
代表人物:张汉臣(1910-1978)、田常英、张锐等。
【代表著作】
《小儿推拿概要》(张汉臣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年出版)。
【地域】山东地区。
【学术思想】
1.稚阴稚阳,用心呵护 该流派认为小儿生命力脆弱,易受伤害,易于夭折,扶助正气为儿科第一要务。为此常用补肾水、补脾经。正气包括阴阳,小儿属稚阴稚阳之体,故寒温不宜太过,补泻不可过猛,务使阴平阳秘。为此,清法常配合温法,泻法常配合补法。
2.重望诊,审“滞色”该流派注重望小儿神、色、形、发和苗窍。在望色中建立起关于“滞色”的标准、分类、意义、观察方法和与之相应的小儿推拿治疗体系。
3.倡辨证论治张汉臣较早接受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积极引入小儿推拿中。建立起辨表里、寒热、虚实和脏腑,以确定疾病深浅、病位、病性、趋势,最后总以阴阳的诊病程序。并分别与传统治疗八法对应。“理一法一方一推”环环相扣。
4.重视实证,探寻机制 张汉臣系统学习并接受了现代医学,将其运用于小儿推拿。
(1)口腔内望下唇黏膜(虫症)、两颊黏膜(麻疹)、腮腺管口(腮腺炎)等。眼、耳、鼻、喉等病症建议专科检查。咳嗽、气紧要求听诊、X线片。发烧查血等。
(2)对常用 57 个穴位进行解剖学研究与定位。
(3)开创小儿推拿实验,探讨小儿推拿机制。分别进行了补脾经、逆运内八卦等的机制研究,开创了小儿推拿实验先河。
【技法特征】
1. 捏挤法 刺激强度比一般手法重,比刮痧轻。祛邪、清热、透达、化积功著。常用的有捏挤板门、大椎、天突、天枢、神阙、背部等。
2.“术对”和“术组” 两个功效相近或互补的穴位固定配伍称“术对”。三个以上穴位固定配伍称术组。“术对”或“术组”与中医处方君臣佐使相呼应。
3.补泻要素 力度稍重、频率快(>220次/分)时间短(20分钟内),每日1~2次为泻。力度稍轻、频率稍缓(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