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中医综合>中医基础

关于补脾的几个问题

时间: 2023-11-16 19:24:23

《难经》中说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说明治虚证用补法是临床上的一 个重要措施。前人在如何抓虚的主要矛盾,从而更好地使用补法,曾有过许多 论点和争执。归纳一下,主要有两大派;一个是以先天说为基础的补脾不如补肾说;一个是以后天说为基础的补肾不如补脾说。认为补肾重要的代表人物 为明代的赵养葵;认为补脾重要的代表人物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其 后还有折中派认为脾肾都重要,而在临床上主张要脾肾双调。此外还有个别 的人认为肺、脾、肾都重要的,如汪绮石在《理虚元鉴》中治疗虚损证,主张不 仅要脾肾双调,而且要兼补肺气。这些学派,争论不休’后来以后天说为基础 的补肾不如补脾说,占了上风。理由是肾虽然是人的根本,但先天还是要依赖 后天的水谷来滋养的。至于脾肾双调说,实际其中还是以脾为主的。就是主 张还要补肺的论点,其重要之处也还是在脾。因为不论是补肾或补肺的药物, 首先都必须经过脾胃的运化,如果脾气虚弱则虽有峻补之剂,也不能吸收生 效。因此,补脾是补法中的一个重点。

另一方面,脾虚又是多种虚证发生的根源。因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 生成之源”,脾和五脏的关系最为密切,脏腑百脉的滋养运行,都依靠脾胃运 化水谷,提出精微来支持,如果脾胃不足,则不仅不能益气生血,从而本脏自 病,而且可以影响他脏发病。如脾气不足’可以影响肺而肺气亦虚,少气懒言; 脾阴不足,可影响及肾,或肾水泛滥而为水肿,或肾气失养而梦遗,失精;脾虚 不能益气生血,又能影响及心,心失血养而失眠,怔忡。在脾的本脏来说,则能 生湿,生痰或停瘀,痞积。此外,补养脾胃,不仅能益气、生血、去湿、化痰,而且 能治疗因脾虚而影响到其他脏腑发生的病证。

如何补脾,有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分别讨论如下:

(—)补脾必先开胃

“胃主纳”,“脾主化”;饮食乃至药物要求吸收运化,取得营养或治疗效 果,首先必须通过胃纳,假使胃不能纳,那脾就不能化,不能化则饮食不能运化成精微而营养脏腑百脉,药物也不能吸收发生治疗作用。

胃之所以能纳,是依靠胃气,“人以胃气为本”,如胃气衰败,也就是说人 的纳食功能没有了,那是无法挽救的,这种情况多出现在某些重病的晚期,其 表现主要是食欲全无(但在外感病则例外),其他则有随之而发生的一系列胃 气衰败症状如:大肉尽脱,舌光如镜,六脉无神(神即指胃气)。这种胃气衰 败,在中医理论中,认为预后不良。

我们现在要谈的胃不能纳,当然不是指这种胃气衰败而是指胃气不开, 胃气闭塞故不能纳,胃气之所以闭塞,有多种原因,如果不消除这种原因,那 么胃气就不能开而纳食。在这种情况下,饮食亦不能进,自然补剂更难接 受,如勉强服之,则不仅不能补益,相反使胃气更加闭塞。因此,凡用补剂, 必先开胃。

由于致令胃气闭塞的原因有多种,因此开胃的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总 的来说,开胃除了某些外感病引起的胃气闭塞,只要治疗外感病,外感之邪一 除,胃气自开之外,开胃法有两大类,一类是芳香开胃法,一类是养阴开胃法。 相对的是,芳香开胃法,在临床上应用更为广泛,因为胃气不开,由寒湿秽浊之 邪弓丨起者较多,但是由于胃中亦有阴阳,阴阳相得,才能纳食正常,如果胃阴不 足,阴阳失其平衡,也同样能影响纳食,如果是这种情况,就不可以用芳香开胃 法而应该用养阴开胃法了。不过这种例子是较少的。

下面介绍一下这两种开胃法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1.芳香开胃法本法应用于寒湿秽浊之邪,阻塞胃气而不能纳食。症见 舌白而腻,或舌白而滑润,口淡不渴,脘闷,不思食,或忌油腻等。

如慢性肝炎病人,常出现肝旺脾虚之证,脾虚日久,必招致肝木来克’如不 补脾,则易发生木克(乘)土而腹大青筋,形成臌胀(腹水),但欲补脾而胃气闭 塞,食欲不振,稍进饮食,亦觉腹胀,若再进补则腹胀更甚。这时唯一的方法, 就是开胃,用芳香开胃法最好,可用四逆散加人白蔻仁、西砂仁、蕾香、鸡内金、 谷麦芽等,一般五、七剂后,食欲即渐开。

又如某些湿热病后,热邪虽然退而湿浊余邪阻滞胃脘,食欲不振等,亦可 于方中加入以上诸药,功效也是一样的。

在古方中,如资生丸健脾之功能甚强,其中也用了藿香、砂仁、白蔻仁、陈 皮等芳香开胃药。又如香砂六君子汤中的木香、砂仁也是芳香开胃。

2.养阴开胃法本法应用于胃阴不足,不思饮食,胃中嘈杂,口干而欲 饮,大便干结,舌中心光绛等症。

常用药物如:钗石斛、麦门冬、玉竹、北沙参、梨汁、蔗浆等。

如慢性胃炎等病,常可出现本证,用益胃汤、沙参麦冬汤等,再加芍甘汤, 可取得开胃进食止痛的效果。关于补脾的几个问-gEty

在食欲正常之后,再进补剂,其收效更佳,也可能有些患者,在食欲大开之 后,不必用补益药物,仅在食物中增加营养,即可恢复健康。

(二)补脾胃必分阴阳

胃和脾,相对的说,胃属阳而脾属阴,但是根据阴阳学说来看,脾和胃这两 个脏腑之中,还各有其阴阳。应用补脾胃的方法,如果不分清阴阳,则不能取 得恰到好处的疗效。

怎样来分辨阴阳呢?先谈一下胃。

胃阴与胃阳,都具有纳的作用,胃阳即胃气;胃阴即胃津。前人曾有“胃 主磨食”之说,磨者动也,食物人胃,必须经过胃中的磨动,才能初步消化,胃 之能磨,即是胃阳的作用。在磨的过程中,又必须加以水分,才能使食物磨成 粥状而供进一步运化,这个水分,大致就是胃津,也就是胃阴。

怎样来鉴别胃阴与胃阳的不足?

胃阳不足者,则口淡,不思食,或虽食而不能化,中脘板闷而痛,或朝食暮吐等。

胃阴不足者,则口干,食难下咽,或饥而欲食,胸中嘈杂,或胃中热灼而痛,或大便燥结难通。

胃阳不足者,治当温阳化气;胃阴不足者,理当滋养胃阴。不可拘泥于 “胃喜润而恶燥”之说。

如一个胃痛证,有阳虚胃寒和阴虚胃热两大类型,在临床上常用的香砂六 君子汤,即是助胃之阳气,祛胃之寒邪;益胃汤,即是滋胃之阴液,清胃之热邪。 说明“胃喜润而恶燥”一说,仅是和脾相对而言,在临床上决不能忽略阴阳的 辨证。

再谈一下脾。

脾虽主化,但其中也有脾阳与脾阴之分,脾阳即脾气,也就是指脾的运化 功能,脾阴即脾湿,也就是说脾无湿则不能化,脾属湿土,阴土,但李东垣说: “脾为死阴”,那是不对的,脾中还有一个脾阳,必须阴阳相得,才能正常地 运化。

怎样控制脾阳与脾阴的不足?

脾阳不足者,不仅食入不化,而且饮食不为肌肉,虽食而瘦;或下利,甚至 完谷不化,或停痰,积饮。

脾阴不足者,则肌瘦而干,甚至皮肤粗糖,大便干结难通,或消渴等。 脾阳不足者,当温补脾阳;脾阴不足者,当滋养脾阴,不可拘泥于“脾喜燥 而恶润”之说。

在临床上,如附子理中汤即是温脾阳而去寒邪的;脾约麻仁丸即是滋脾阴 而通便的。

(三)补脾胃必用甘味

胃燥、脾湿,相反相成,燥湿得宜,乃正常生理现象,如燥湿不能得宜,燥或 湿有了偏胜,则疾病发生,脾胃的阴阳失去了平衡,就不能正常运化精微。喻 嘉言说脾胃者土也,土虽喜燥,然太燥则草木枯槁,土虽喜润,然太湿则草 木湿烂,以补滋润之剂,使燥湿得宜,随证加减焉耳。”其义在此。

至于如何调补脾胃,使其燥湿相得,则全在于选方用药的权衡。首先应该 注意一点,用药必须以甘味为主,因为《内经》中一再指出“五味人胃,甘先人 脾。”又“脾欲甘”等,说明甘是补脾药物的主味。

甘有甘温和甘凉之别,阳不足者,治宜甘温;阴不足者,治宜甘凉,相对的 说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润,故治脾病,多宜甘温以助其升;胃为阳土,喜润而恶 燥,故治胃病,多宜甘凉以助其降,但由于脾胃之中,又各有其阴阳,因此又不 能机械地认为补脾必用甘温。试作进一步地讨论如下:

1.脾喜甘温在李东垣的《脾胃论》中曾提到“甘温以补其中而升其 阳。”他认为甘温药能助脾阳之升,因此他治脾阳不足,元气下陷的补中益气 汤,治胃阳不足的升阳益胃汤等方之中,都用了甘温药,此外,我们在临床上常 用的补脾方药,如四君子汤等,也是以甘温药为主。

但是脾有脾阴与脾阳之分,脾喜甘温仅指脾阳不足而言。如果是脾阴不 足则不宜甘温,而宜甘淡。在《素问?剌法论》中曾有如下一段话:“欲令脾 实,气无滞饱,无久坐,食无太酸,无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这正是指出了 甘淡是补脾阴之药味,我们在临床上常用的怀山药、扁豆、薏苡仁、茯茶、芡实、 莲子肉等,其味都属甘淡,它们的作用可说都是补脾阴的。如果固执认为脾喜 甘温’凡脾虚之证’都用甘温那就错了。

一般都知道脾虚有阳虚与气虚之别,虽然有“气即阳也”之说,但在具体 使用方药时,温阳和助气,是有严格区别的,如理中汤是温脾阳而四君子汤是 助脾气的,假使是一个四君子汤证,决不能用理中汤更不能用附子理中汤,否 则就会出现燥象。相反如果是一个理中汤证,而用了四君子汤,虽然不会有大 害,但一定不能生效。其理由是“气虚为阳虚之渐,阳虚为气虚之甚”。在症 状表现方面,阳虚者必生寒;而气虚者没有寒象,相反气虚者可能兼有阴虚,从 而出现“气阴两虚”之证,这个阴虚,就是脾阴虚,如参苓白术散,方中用了甘 温的党参等药,同时又用了甘淡的茯苓等药,其义在此。在临床上参苓白术 散、四君子汤应用更广,功效更好,就是因气虚者多兼阴虚的原故。

2.胃喜甘凉叶天士一再说到“胃为阳土,宜凉宜润。”因为甘凉濡润之 品,能益胃阴而助其降,胃气才不至上逆。在临床上,不但治疗胃液不足者,宜 用甘凉以增其液;就是胃阴不足,阴虚内热者,也宜用甘凉以养其阴。增液如 增液汤,养阴如益胃汤、沙参麦冬汤。

但是胃也有胃阴胃阳之别,甘凉药物只能益胃阴而不能补胃阳,喻嘉言在 《医门法律》中说:“胃属土而喜甘,故中气不足者,非甘温不可。”他说的非“甘 温”不可,正是指胃阳虚者而言。我们在临床上治疗许多“阳虚胃寒”的中脘 疼痛病,都必须用温阳祛寒药物,正说明了这个问题。因此,固执“胃喜甘凉”之说,是不符合实际的。

总之,脾胃都是喜甘味的’调补脾或胃,都应该以甘味为主,再视其寒热而 略兼他味,以调其温凉,则不伤胃。朱丹溪说:“夫胃气者,中和元气也,惟以 谷、肉,菜、果相宜,盖药石皆偏胜之气也,虽参芪草为性亦偏,况攻击之药乎”是有道理的。

在临床上治疗脾胃之病,选方用药,虽然不尽是甘味,有时也用苦,酸等 味,但总不宜多用久用,否则必致伤胃,尤其是苦寒之药,更易损害胃阳。苦寒 伤胃之说就是指的伤胃阳,胃阳一伤,脏腑皆无气,于是身体日渐衰弱而百病 丛生了。吴崑说得好:“脾喜甘而恶苦;喜洁而恶秽;喜燥而恶湿;喜利而恶 滞”,在临床上有指导意义。

  (四)从他脏补脾胃

张景岳说:“安五脏即所以调脾胃”,说明脾胃不足是可以从其他脏腑来 取得补益效果的,理由是脾胃和五脏的关系非常密切,脾胃为后天之本,能益 气生血,滋养五脏,而五脏对脾胃也有一定的帮助。如肺气能助脾运化水湿;

肝能帮助脾的疏泄;心肾对脾胃的运化,也具有很大的帮助(心火生胃土;命 火生脾土)。因此,脾胃不足,如果是他脏影响而来的,固然要从他脏治疗;即 使不是从他脏影响的而是脾胃本脏自病引起的虚弱病证,也可从他脏治疗来 取得强壮的效果。

从他脏补脾胃的方法,在原则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补他脏以补脾胃;一 类是抑他脏以补脾胃。分别讨论如下:

1.补他脏以补脾胃“虚则补其母”,脾胃虚者可从心肾两脏去补,这就 是从补他脏来补脾胃的区别之一。如脾胃之阳不足者可用理中汤,不效可加 附、桂,即是补心火以生土(一说附桂补命火,其义亦是补火生土)。

此外,由于脾虽益气,而肺气之宣发,可助脾之运化,如治中气不足用小建 中汤不效者,不仅可加黄芪为黄芪建中汤,更可加党参以助肺脾之气。

又如胃阴不足者,但滋胃不效时,可用滋肾法,如一贯煎治疗胃阴虚(胃 痛,方中配伍了补肾的枸杞)。

2.抑他脏以补脾胃有些脾胃之虚,并非本脏自病,而是由于他脏之邪 实而影响者,则治疗必须消除他脏之实,脾胃之虚才能恢复。最常见的例子,

莫如肝气横逆,每每可致令脾胃虚弱,在这种情况下,如不消除肝气横逆,则脾 气不能伸,胃气不能复,在临床上常用的抑木扶土法,即针对此证之治法。如痛泻要方,即是抑木为主,佐以扶土;柴芍六君汤亦是抑木扶土。还有许多例 子,但也有用四逆散、逍遥散等方,抑木疏肝,肝气得平,不须扶土,而脾胃之气 自复者。如在肝炎的临床上,常见肝气横逆,脾胃虚弱的症状,胁痛,易怒,脉 弦,饮食少思,肌肤消瘦,神疲力乏。其治疗应该抑肝为主,以四逆散等方加 减,肝气得平,脾气自复而能食。如但以饮食或药物以补其脾,则其气愈滞,其 肝愈逆,病难速已。

  (五)药补不如食补

清代《蠢子医》中说日食二合米,胜似参芪一大包”,说明“药补不如食补”。

以食品为“补剂”,在《内经》中早就指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 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从这个记载中,可以看 到中国古代就已认为毒药是攻邪的;而无毒的食物谷、果、畜、菜等,是能补精 益气,在脾胃不足之证,更是这样。

前人用食补的例子很多,在《食疗本草》、《随息居饮食谱》等书中,记载了 许多具有补益作用的食物。如赵学敏在《本草拾遗》中讲的:“米油滋阴,功胜 于熟地。”米油者,即是平日煮饭中的米汤。在某些书籍中,还有许多食物为 主的补药方剂,如《十药神书》中的白凤膏,方中以白鸭为主,为补土生金治疗 痨瘵的名方。《寿世保元》中的阳春白雪糕,方中采取的药物,几乎全部是 食物。

用作补剂的食物,大都是甘味,五脏之虚,都有食补之法,而其中主要的关 键,都在补脾胃。

  (六)以“通”为“补”

《抱朴子》中说:“若要长生,肠中常清,若要不死,肠中无屎。”有人根据此 说,创“以通为补”之说,所谓的补,主要是补脾胃。

“以通为补”,是有理论根据的,前面提到的吴崑所说:“脾胃宜利而恶 滞”。所谓的利就是讲胃肠通畅,才能健康。换句话说利就是大便通畅,大便 通畅则说明胃肠之中没有留滞之物,因此,消化功能旺盛,新陈代谢正常,脾胃 能很好地益气生血,灌溉输布脏腑百脉,身体自然就会健康了。

用现代医学看法来分析,大便通畅也是保健的一个重要因素。大便不畅 者,每每可在肠中导致细菌繁殖,产生毒素,而影响健康,日本汉医学和东洞吉 益曾创食毒之语,他认为大便不通畅者,饮食留滞肠间,可产生食毒从而引起 许多胃肠道疾病。

通本来是属于攻法的范畴,根据上述理论,在某些情况下,如使用恰当, 相反可取得补的效果。在治疗法则中探讨,以通为补,大约是属于反治法一类。

(七)补法不可滥用

补表面上看来是件好事,补药一般可能认为是个好东西,但也不可滥用。 前人曾有“误补益疾”之说,这是针对某些疾病,外邪未尽,如误用补剂,则不 仅不能补正相反而能助邪,从而使病情加重。其实,不仅在外邪未净情况下, 不能滥用补剂,即使是非外邪之病’也不能滥补,否则是会出问题的,早在汉代 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就提出了实实之戒。因此再进一步讲就是使用补法 也和使用其他方法一样’必须对症下药。补剂有多种,虚证有多样,必须针对 不同的虚证从而选用不同的补剂。不仅补脾胃之虚应该如此,对其他脏腑之 虚,也应该如此。

分别讨论如下:

1.病邪未清不可用补如痢疾病,三五天即出现虚象,肌肉消瘦,少气懒 言,但其虚乃由湿热之邪引起,应按祛邪即可以补正的原则去处理,邪去其正 自复,若乱用补脾或收涩,则下痢愈甚,或痢虽暂止而腹胀痛难忍,或痢虽暂止 而后反复发作,形成休息痢。此即所谓误补益疾。

2.病情非虚不可滥补“大实有羸状”,有些疾病,表现很像虚证而其实 是个实证,如不明辨,而误进补剂时,则会犯实实之戒。

3.补阴补阳不可倒置阴虚者应滋阴,阳虚者应温阳,不可倒置。若阴 虚者误用温药,则如火上加油,阳虚者误用滋阴,则如雪上加霜。本来这种错 误是不应该有的,但在不重视辨证,单凭辨病,抄用成方的情况之下,就可以发 生。另一种情况则是病人自己信人言,或看成药说明等,但知要补,不辨阴阳, 其危害性更大。

4.补药不可过剂补阴补阳,均当恰到好处,适可而止。如过剂则有危 害,甚至使阴阳转化,如过服滋阴之剂可使阴虚者变为阳虚,过服温补可使阳 虚者变为阴虚。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5-食补也不可滥用《内经》中说高梁之变,足生大疔。”这是古人认 为食物虽然可营养,但过食音粱厚味,不仅不能补益,相反可使人发生大疔,大 疔者,痈疡之类的疾患,说明如非虚人也不宜多食膏粱厚味(膏粱厚味大致即 高蛋白与髙脂肪类食物)。前人曾有“高梁厚味,为腐肠之物”之说,腐肠大约 谓其具有危害性也。

补脾是临床上的一个重要措施,也在许多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应用更广, 在具体选方用药时,非常复杂,以上所述仅是有关补脾的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而已。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