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中医综合>中医基础

中医基础课程笔记图解:方剂学笔记图解

时间: 2023-11-16 16:29:07

中医基础课程笔记图解:方剂学笔记图解

本文目录

1 编辑推荐2 内容简介3 目录4 前言/序言

编辑推荐

  《方剂学笔记图解》是课程学习的必备参考考前准备的应试宝典教学实践的良好借鉴。运用形象直观图表,深度解析教材内容;归纳整理繁杂知识,便于记忆理解掌握。

内容简介

  《方剂学笔记图解》根据现行高等中医药院校《方剂学》教材,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并汲取学界同行的研究心得,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按照证、法、方、药贯通一体的方剂临床应用思维模式设计成了简洁的图表,进行形象展示与阐释,特别是对难点、疑点内容作了必要的浓缩提炼,可使初学者更好更快地掌握和记忆《方剂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从而为方剂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奠定基础。《方剂学笔记图解》可作为《方剂学》教学参考材料,便于教师授课;亦可作为学习《方剂学》的入门读物,便于学生学习;也可作为中医师资格、晋升职称的考试参考材料。

目录

绪言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方剂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第一节 治法概述

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第三节 常用治法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第一节 方剂配伍的目的

第二节 方剂的基本结构

第三节 方剂的变化形式

第五章 剂型

第六章 方剂的服法

下篇 各论

第一章 解表剂

第一节 辛温解表

第二节 辛凉解表

第三节 扶正解表

第二章 泻下剂

第一节 寒下

第二节 温下

第三节 润下

第四节 逐水

第三章 和解剂

第一节 和解少阳

第二节 调和肝脾

第三节 调和肠胃

第四章 清热剂

第一节 清气分热

第二节 清营凉血

第三节 清热解毒

第四节 清脏腑热

第五节 清虚热

第五章 祛暑剂

第六章 温里剂

第七章 补益剂

第八章 固涩剂

第九章 安神剂

第十章 开窍剂

第十一章 理气剂

第十二章 理血剂

第十三章 治风剂

第十四章 治燥剂

第十五章 祛湿剂

第十六章 祛痰剂

第十七章 消食剂

第十八章 驱虫剂

第十九章 涌吐剂

参考文献索引

前言/序言

  《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是中医基础学科与中医临床学科的桥梁和纽带,是中医理、法、方、药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还是申请中医师资格、晋升职称的必考科目。因此,学好《方剂学》,掌握一定数量的、行之有效的方剂,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是以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方剂学》为蓝本,并在总结作者多年来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汲取学界同行的研究心得,紧扣教学大纲编写而成。全书对教材中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形象、直观的归纳分析,力争用最简洁的图表形式将方剂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形象展示。全书在强调方剂学重点、难点、疑点的同时,着力突出证、法、方、药贯通一体的方剂临床应用思维模式,从而为深刻理解和正确灵活应用方剂奠定基础。本书可作为《方剂学》教学参考材料,便于教师授课;亦可作为学习《方剂学》的入门读物,便于学生学习。全书按规划教材体例编写,由绪言、上篇、下篇三部分组成,绪言主要介绍方剂学的基本概念,上篇总论主要介绍方剂学的发展简史、方剂与治法,以及方剂的分类、组成和配伍、剂型、服法的基本知识;下篇各论部分以法统方,将方剂分为解表、泻下、和解、清热、温里、补益等19类方剂,共收录正方170多首,每首方剂按组成、主治、功用、方歌、表解、配伍特点、难点提示、应用要点、使用注意等编写。此书是笔者多年来学习、研究、传授《方剂学》的心得体会,因学识所限,管窥之见,难识全貌,难尽人意之处肯定有之,恳请读者、专家予以批评指正,以便今后修改提高。

一个自学中医的人告诉你怎样自学中医?

在学习中医以前,我想你应该明白你学习中医是为了什么?是真正的喜欢还是为了什么其他的?还是想给自己看病,不管是哪一种都希望你想好。当然没想好,你也可以开始学,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慢慢的你会发现自己到底喜不喜欢它。

首先推荐一下关于中医的课外书籍,就是不需要专业知识你也能看懂的,可以帮你先了解一下中医的奇妙之处。

(一)中里巴人的《求人不如求己》和《万病皆可心药医》,我觉得里面许多都是大道至简的方法。

(二)吴清忠的《人体使用手册》系列,第一本感觉作者应该是对中医的理解不太成熟,所以有些东西说的太绝对了,但后面的书有指出不完整之处。

(三)徐文兵的《字里藏医》。不得不说的是徐老师和梁冬一起做的一个节目国学堂之《从新发现中医太美》里面讲的《黄帝内经》真的很棒,是我的大爱啊,只是只讲了四篇,真希望可以把后面的也讲一下,想想就很期待啊。还有就是国学堂里也有许多其他的中医特色分享,也是很值得一听的。

以上是我自己都很喜欢的,你不一定都看完,选择性的看也是可以的。其实就是给你培养兴趣(?话说兴趣是培养而来的吗?我一直很疑问这个问题,因为我接触中医是因为身体不好,后来就慢慢的加深了解,然后就有兴趣了。如果我身体一直很好,会不会就接触不到中医了?那好像身体不好也是值得的啊~ 这想法是不是有些变态了...)

再推荐一些我看过的其他的关于中医的书:

《刘善人讲病》,这个老头好像还去北大做了演讲,讲得是人的想法念头是怎样导致人生病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导致的情绪是怎样让人生病的。刚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还是挺好的,但是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后来学了jt叔叔的庄子课,才有一些明白原因,这个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花养女人幸福一生》吴大真,书的内容和书名一样,可以看着玩。

《手到病自除》杨奕,本书是一本利用人体足部、耳部、手部、小腿等反射区来防病、治病的书。作者根据自己20多年的经验,立足于人体反射区,将河洛推拿,象数疗法等中国最古老的养生祛病手法与反射疗法相结合,形成独特、极简的调治方法。(这段话是我复制来的,谢谢。),其实就是关于穴位按摩的嘛,看看吧,没坏处,只能说大道至简。

《神奇的八卦象数疗法》这个就是给你一串数字让你默念,然后可以治病的,记得当时我还给自己配了一套数字组合:650 380 20,(我的症状是贫血,怕冷)我默念的效果是感觉有点微微发热的,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啊?其作用,我现在只能说我持保留意见。

听说还有一本书《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也是很好的,只是我还没看。

好了,培养兴趣的部分就到此为止了。我当时觉得自己只看这些书,收集到的知识都是零碎的,不够系统,其实是满足不了我的求知欲啊。所以就决定系统学一下。

在网上开始买书,就是大学本科的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内经选读》《方剂学》《医古文》《金匮要略》《温病学》等,买了这么多,我认真学完的大约就是前四本,有时候现在想,幸好没学后面的,不然会不会被带入歧途?网上都有著名教授的讲课视频,我是先预习,然后听课记笔记,最后复习这样学的。当开始学第一本中基的时候自然是很难的,也很苦涩啊,预习听课复习这样把一节课做完要三四个小时,现在回想真是佩服当时的自己的毅力啊~当然了,当学到此书的三分之一的时候就感觉容易了许多,至少感觉听课轻松了。后来的几本书都有这种开始难学后来越来越简单的感觉。当这样学完前四本的时候,感觉自己还是不会开药,而且很迷茫,有时候还会怀疑中医到底能不能看病啊?可是要怎么开药啊?再后来,又学了一点方剂学。再后来就没有学了。以上学习发生在2009年到2012年期间。

从2012到2015年这段时间,我就是偶尔听听国学堂,在这说一句题外话,有一个冬吴相对论的节目我当时也常听。还有就是上面推荐的让你对中医感兴趣的书有一些也是这段时间看的。也买过正安的聚友礼来听,里面有几个老师讲得我也特别喜欢。后来还买了一套古文收藏版《黄帝内经》,只看了前四篇,因为徐老师只讲了前四篇,后面的他不讲我就看不下去了。(背一段喜欢的内容: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真正的转折是从2015年开始的,且听我慢慢道来~

在2015年的时候,平常会关注一些养生的东西,在看一个喜欢的博客里文章的时候,里面总是提到一个人,还会引述他的观点,然后,我的好奇心又发动了,打开百度,搜索‘jt叔叔’,从此我和叔叔的缘分就开始了...哇哈哈,好自恋啊,虽然我没见过本人。话说回来,我是见过郝万山老师的,感觉郝老师是一个很柔和的人。好了,言归正传,jt叔叔教授的是庄子和伤寒论,网上有好多他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课程的录音档,你可以慢慢听。我是用手机喜马拉雅电台听的,是先将叔叔的除了伤寒论的所有课程都听完,最后才听的伤寒论,因为当时觉得伤寒论课程好长啊,留到最后慢慢听吧。听伤寒论是从2016年开始的,流程,听课做笔记读原文。对于叔叔的伤寒课我是重磅推荐的,为什么呢?我先说一下我听课的感受,讲的很仔细,用词恰到好处,而且很容易让人听明白,也很幽默,听完以后会觉得自己对中医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了,对于开药思路也越来越明了。其实说多也无用,重要的是你自己去听。因为我之前学的那几本教材的原因,听这课的时候一点也没觉得费力,但是你们没有基础的话直接听我不知道会是怎样的感受。

在最后还要说一句,jt叔叔的庄子课也是好到让人泪流满面啊,我曾在脑子里假想过,若有人拿一百万和你交换听jt叔叔庄子课和伤寒课的权利你要换吗?我的答案是:我不换。

好了,说完了,若你想学中医你就可以行动了,有相关问题,欢迎咨询。

请教自学中医理论基础的必看书目? 成人似乎无法去医学院读,又无从拜师,怎样系统学习?

可以先从最基本的看起,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学起,先读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完之后,然后中医诊断学和中药学可以同时进行学习,再然后方剂学和中医内科学可以同时学习,针灸学根据个人兴趣在学完中医基础理论后就可以看起来了。除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之外,其他基础课程网上都有讲课的视频,讲得很好,可以根据视频的进度来学习。
这样学习比较系统,教材上的观点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上述教材也都买得到。另外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系统学习的同时要读中医的经典书籍,如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这些比较深,没有基础的最好先不要看,但是伤寒论是可以看的,也可以结合郝万山老师讲解的视频及图书来学习伤寒论,其他的可以先不用看。
希望你能加油学习下去,中医的用处还是很大的,即使你以后不能成为一个中医师,也能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使你和你的家人生活得更健康。推荐你一个电视节目,CCTV-4每周三晚10点的《中华医药》节目,挺好看的。
我是学中医的学生,希望你能采纳我的建议。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