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内科常见病症针罐疗法 (一)感冒 (二)慢性支气管炎 (三)支气管哮喘 (四)高血压病 (五)中风后遗症 (六)慢性胃炎 (七)呃逆 (八)呕吐 (九)腹胀、腹痛 (十)慢性腹泻 (十一)胃下垂 (十二)便秘 (十三...。
1.辨证要点
(
1.辨轻重:在快速吞咽干燥食物、被动吸入大量冷空气或受精神刺激等情况下,可发生短暂性呃逆,一般病情较轻,无须治疗,通过饮热水或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可自行消失。
若呃逆呈持续性或反复性发作,并伴有其他症状者,则病情较重。
某些重病患者后期出现呃逆不止,饮食不进,脉微欲绝,此乃元气衰败,胃气将绝之危候,应高度重视。
(
2.辨虚实寒热:呃逆初期,呃声响亮有力,持续发作,脉弦滑者,属实;呃声断续、低长,气怯乏力,脉弱者,属虚;呃声沉缓有力,胃脘不适,遇寒呃重,得热呃轻,苔白滑者,属寒;呃声高亢有力,胃脘灼热,口臭烦渴,便秘溲赤,苔黄者,属热。
2.分证论治呃逆一证总以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为治疗原则。
(
1.实证
①胃中寒冷
主证:呃声沉缓有力,遇寒呃增,得热呃减,胸膈、胃脘不适,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食少纳差,苔白,脉迟缓。
治法:温中祛寒,降逆止呃。
方药:以丁香散为主方加减化裁。
丁香6g,柿蒂10g,高良姜6g,炙甘草6g,吴茱萸3g,肉桂3g,陈皮6g,厚朴6g。
②胃火上逆 主证: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饮冷,腹满便秘,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降逆止呃。
方药:竹叶石膏汤为主方。
竹叶12g,生石膏30g(先煎),柿蒂10g,竹茹6g,法半夏9g,沙参12g,麦冬12g,生甘草6g。
腹满便秘者,可加生大黄6g或与小承气汤合方。
③饮食停滞 主证:呃声壮实有力,嗳气腐臭,吞酸嘈杂,脘腹胀满或痛,大便或秘或溏;苔腻,脉滑。
治法:消导和胃,降逆止呃。
方药:枳实导滞丸加减
神曲15g,枳实12g,大黄9g,茯苓15g,黄芩6g,黄连3g,焦山楂15g,莱菔子15g,白术9g,泽泻6g。
④气机郁滞 主证:呃逆连声,持续发作,每因情志不遂而复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痛,妇女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肠鸣矢气,大便不调,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降逆止呃。
方药:五磨饮子为主方
代赭石30g(先煎),旋覆花9g(包煎),乌药6g,沉香3g,木香9g,槟榔12g,枳壳9g,郁金12g,川楝子9g。
⑤痰饮内阻 主证:呃逆连声,持续发作,常因饮冷而发或加重,脘闷不舒,痰多,恶心,呕吐痰涎,头晕目眩;苔白滑,脉滑。
治法:和胃化痰,降逆止呃。
方药:旋覆代赭汤合苓桂术甘汤化裁。
旋覆花9g(包煎),代赭石30g(先煎),法半夏9g,茯苓15g,桂枝9g,白术9g,生姜10g,大枣4枚,炙甘草6g。
⑥瘀血阻滞 主证:呃逆日久,胸腹疼痛如刺,口渴不欲饮水;舌紫黯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或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降逆止呃。
方药:以血府逐瘀汤为主方。
桃仁12g,红花9g,川芎6g,赤芍6g,生地黄12g,当归9g,柴胡5g,枳壳9g,桔梗6g,牛膝12g,甘草3g。
(
2.虚证
①脾胃虚寒
主证:呃声低弱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苍白,手足不温,纳食减少,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治法:温补脾胃,降逆止呃。
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减化裁。
炮姜9g,党参12g,白术12g,刀豆子9g,丁香6g,炙甘草6g,吴茱萸6g,柿蒂9g。
呃逆不止者,可加旋覆花9g(包煎),代赭石30g(先煎);兼肾阳虚者,加附子15g(先煎),肉桂9g。
②胃阴不足 主证:呃声急促而不得续,烦躁不安,咽干口燥,食欲缺乏,或食后饱胀,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生津,降逆止呃。
方药:益胃汤化裁
北沙参12g,麦冬15g,生地黄15g,石斛12g,玉竹6g,柿蒂9g,竹茹6g,枇杷叶9g,冰糖3g,生甘草6g。
3.针灸疗法 ①实证取穴:以膈俞、内关为主穴。
寒证隔姜灸中脘穴;热证泻内庭穴;痰证泻行间、丰隆穴;瘀证泻期门穴。
②虚证取穴:取胃俞、足三里(用补法),膻中(艾卷雀啄灸)、内关(平补平泻)为主穴。
阴虚者,加三阴交穴(补法);虚寒者,加关元穴(隔姜灸)。
4.拔罐疗法主穴:取膈俞、脾俞、肝俞、胆俞、中脘、膻中等穴。
先在背部俞穴拔罐4~6个,然后再在腹部腧穴拔罐,留罐15~20min。
5.外治法 ①胃寒证:取吴茱萸、丁香、沉香各20g,研末,加蜂蜜、姜汁各20ml,调匀后备用。
取药膏适量,敷神厥穴,1/d。
②胃热证:以朱砂、芒硝适量研末,用醋或清水调成糊状,敷神厥穴,1/d。
③虚寒证:取艾叶、硫黄、乳香各等份研末,加白酒适量,煮沸,吸热气,并以生姜擦胸;久病呃逆,取蜂蜜、姜汁适量和匀,擦背。
6.中成药 ①胃寒证:选藿香正气软胶囊,每次2~4粒,2/d,温开水送服; ②胃热证:选用三黄片,每次4~6片,2/d,凉开水送服; ③食滞证:可酌选保和丸或枳实导滞丸,每次6~9g,2/d,温开水送服; ④虚寒证:选附子理中丸,每次1丸,2/d,用姜汤或温开水送服;阴虚证,用阴虚胃痛冲剂,每次1袋,2/d,温开水冲服。
7.单验方 ①柿蒂9g,水煎代茶饮。
②枇杷叶30g,去毛,加水适量,煎服。
【预防】注意调节情志,避免精神刺激,保持心情舒畅。
注意饮食规律,避免进食过快、过饱,饮食不可太冷或太热,忌刺激性过强的食品。
“打嗝”,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称为“呃逆”。
引起呃逆的主要原因是反射性的,即各种理化因素的刺激引起的;另一方面为精神因素。
对呃逆的治疗方法较多,如下所述:
1.对因治疗 如呃逆是由某种疾病引起,当疾病好转或治愈时,呃逆也会随之减轻或消失;对于精神因素引起的呃逆可用暗示疗法,并辅以镇静剂。
2.对症治疗 所谓顽固性呃逆,是指呃逆持续数周或数月不停止,用一般方法治疗无效者。
对于治疗,根据国内报道有如下方法 (
1.非药物治疗 屏气法取坐位,闭口深吸气后迅速憋气数十秒,然后缓缓呼气,此法适用于正常人因精神刺激或进食过快引起的暂时性或持续性呃逆,也用于上腹部手术后引起的呃逆。
压迫耳屏法患者取坐位,医者立于其背后,用双手拇指指腹按压双侧耳屏尖部。
指压膈神经法患者取平卧位、半卧位或坐位均可,医者把大拇指放于胸锁乳突肌外缘中点外1cm处,向内后方按压。
指压眶上神经法患者取半坐位或半卧位,医者双手拇指按压双侧眼眶眶上神经经过处。
棉签刺激上腭法患者体位不限,棉签刺激软硬腭交界稍后处。
压迫眼球法患者卧位,闭眼,用手指自一侧眼球上部向下按压(不可压迫角膜,不要用力过猛),每次5~15s,时间不宜过长,青光眼者忌用。
棉签刺鼻法取一根消毒棉签,软端放入鼻腔内轻轻按摩,使喷嚏自出,呃逆自止。
指掐四缝法以大拇指(指甲剪短些)用力掐四缝穴,操作时患者屏住呼吸。
按压足三里、内关穴法患者卧位,术者用手指尖按压上述穴位。
拔罐法患者俯卧位,在第7胸椎棘突左右旁开1.5寸拔2个火罐。
(
2.西药治疗 a.利他林:患者发生呃逆时,给以利他林10mg肌肉注射。
b.氯丙嗪:50mg肌注。
c.尼莫地平:每次60mg,3次/d,口服。
d.消心痛:5mg咬碎舌下含服。
e.多塞平:25~50mg,3次/d,口服。
f.硫酸镁:25%硫酸镁10ml加入25%葡萄糖40ml中缓慢静滴。
g.麻黄碱:盐酸麻黄碱10mg加入0.9%盐水缓慢静注。
(
3.中医治疗 耳穴压豆法常选神门、膈、脑点、皮质下、脾、胃诸穴,用胶布把王不留行籽固定于上述穴位进行压迫刺激。
针灸法常选中脘、胃俞、足三里、内关等七穴,以足阳明经为主。
(
4.中西医结合治疗 胃复安、山莨菪碱内关、合谷穴位注射。
3.说明:以上比较全面的汇集了我国治疗呃逆的主要方法,但具体实施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不可自行尝试,甚至用药. 满意请采纳。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