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艾灸养生>拔罐

胃下垂的拔罐疗法

时间: 2022-12-06 22:27:02

《拔罐图解(汉英对照)(彩图版)》内容简介:拔罐疗法属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胃下垂的拔罐疗法

2.怎样治疗胃下垂?

胃下垂本病系胃的位置小降,胃下界最低点在髂嵴连线以下。

常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及全身其他病状,并有腹肌松弛,体重减轻等体证。

(病因病理)现代医学认为,胃下垂是一种功能性疾病,乃由于胃平滑肌或韧带松弛所致。

患者因长期劳累,大脑过渡疲劳,强烈的神经刺激和情绪波动不断作用于大脑皮层,使皮层和皮层下中枢功能失调,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逆使胃紧张力减弱,蠕动缓慢,机能减退。

但少数患者,因胃肠蠕动亢进,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较短,营养物质不易被吸收,消化功能低下,故日渐消瘦,也可导致胃下垂和其他内脏下垂。

引起胃下垂的原因有先天和后天两种。

1.先天性 多见于无力型体形者。

身体素若,胸廓狭小,皮肤苍白,皮下脂肪菲薄或肌肉营养不良,第十肋游离等。

先天性胃下垂患者,常可并发其他内脏(如肾、肝、脾、横结肠、子宫等内脏下垂),所以又叫全内脏下垂。

2.后天性 多与慢性消耗病合并存在或在大病初愈之后;为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的并发症。

如慢性胃炎、猩性溃疡等;腹肌松弛或腹内压降低,如妇女多次生育,腹部肿瘤切除术,体重突然减轻,或胸腔内压增加,如长期咳嗽、闷气、心界下移等,均可引起胃下垂。

祖国医学虽无“胃下垂”病名的记载,但认为此症乃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所致。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胃主受纳,以降为顺;脾主运化,以升为和。

两者一纳一运,一升一降,互相配合,在心肺的作用下,将水谷精微输布于全身,以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活动。

由于禀赋不足,机体素弱,七情内伤,饮食劳倦等,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升降失调,脾气不升,反而下陷,则可导致胃下垂和其他脏器下垂。

(临床表现)1.消化系统症状 患者食欲减退顽固性腹胀,以食后症状尤为突出,经常嗳气不止,左腹有下坠感和压迫感,且于食后或行走时加重,平卧时减轻。

有时便秘,有时腹泻,或有腹泻便秘交替出现。

胃部多有闷痛、隐痛,剧烈疼痛比较少见,患者食欲明显降低,并有畏食、厌食的表现。

2.全身症状 多表现为逐渐消瘦,可伴有眩晕、乏力、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

3.体征 患者身体瘦长,皮下脂肪缺乏,肌张力低下,直立时上腹凹陷,下腹膨隆,有明显振水音,腹肌松弛,左下腹触压明显疼痛。

少数患者可见肢体多关节松弛。

4.X线检查 X线观察一般可见胃的位置下降、紧张力低下蠕动波稀疏,滞留物较多,胃由膨大型变为袋形或其他胃形。

胃下垂的诊断标准,一般以胃距髂嵴连线4厘米视为正常。

按下垂的程度,又可分为轻、中、重三度,5到8厘米为轻度下垂;9到十二厘米为中度下垂,十三厘米以上为重度下垂。

根据病史,消化系统典型症状及全身情况,结合体征预X线检查,对其诊断并不难。

根据X线钡餐透视与摄片,还可与吸收不良综合征、恶病质、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相鉴别。

(辩证论治) 胃下垂乃脾胃失和,中其不足,气虚下陷所致。

治疗当以温中健脾,益气升举为原则。

(基本手法)1.推揉背俞健脾法 单掌或掌根交替推颤,双拇指重叠顶推,叠掌上行拢揉,双掌快速交替推搓背部膀胱经内侧线大肠俞至膈俞一段,在主要穴位上,顶推时应重点刺激,以上手法自下而上,以左侧为主,反复操作约十分钟。

2.压推三穴提胃法 单肘按压三焦俞,在保持压力的前提下,缓慢上推至脾俞,热后轻轻抬起,再重复以上动作。

3.揉压肾俞固本法 双掌根同揉,对挤、按压双侧肾俞。

亦可左右拨动

4.推颤腹部益气法 两手掌自右下腹交替推、颤至左上腹,两手多指揉拨肾区后,捧拢腹肌向上推颤;单手多指左右轻拨腹直肌,自下而上;叠掌上行揉左侧腹部胃经路线,掌根揉关元,拇指揉脘,单指压颤膻中穴等;以上手法应反复操作约8分钟。

5.牵拉肢体升举法 双拇指分拿患者双合谷或双行间,令患者肢体屈曲,待肢体伸展时加外力牵拉抖动,患者应配合深呼吸,反复十次;平复后揉孔最、足三里,按压公孙。

6.对症处理手法 若患者伴左下腹坠疼,可按压大肠俞、中脘、重压粱丘;腹泻者可采用掌搓八缪;便秘严重可侧指敲击结肠部位;腹胀严重者可握拿背肌;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者加捏脊法;失眠者,可同时按压双神门,交替压两侧枕骨下缘;合并肾下垂者,可采用上摩百会,中按揉关元、擦搓、揉涌泉穴。

【附】胃下垂医疗体操1.腹式呼吸举腿法(
1.两腿交替抬举法配合腹式呼吸,两腿交替伸直,抬举90度停片刻放下,反复数次。


2.两腿一齐抬举法配合腹式呼吸,双腿伸直,一齐抬举至最大限度,稍停片刻放下,反复数次。

2.双足空中蹬车法屈膝曲髋在空中作蹬自行车动作1~2分钟。

3.双手抱膝屈腰法双腿举至90度屈膝,然后两手抱膝,屈髓抬髋使腰部屈曲,复原休息片刻,反复数次。

4.仰卧起坐收腹法双下肢伸直靠紧,两手十指在枕部交叉,腹直肌用力收缩,同时上身抬起坐立,再慢慢躺下还原,休息片刻并逐渐增加其次数。

5.收腹抬臀缩肛法屈膝抬臀,足蹬床面,然后收腹抬臀,肛门紧缩停半分钟后,臀部着床,腹肌放松,休息片刻,复作数次。

6.静卧双掌摩腹法双掌紧贴下腹部,循顺时针方向掌揉全腹部(自下腹起经右下腹向上,横过上腹,转向左侧,向下至左下部,循环全腹部),连续摩揉10至20遍。

注意:此医疗体操,有利于巩固疗效,但在进食前后一小时内慎用。

【附2】 肾下垂医疗体操第一节腹式呼吸口呼鼻吸,呼时收腹,吸时鼓腹。

第二节仰卧半坐拾起上身至半卧位,两臂前平举,呼气,躺下,吸气。

第三节单抬腿两腿伸直,轮流抬高和放下。

第四节挺胸头和两肘支床面,抬起胸肩部,臀部不动。

第五节转体仰卧,两臂侧平举,轮流向一侧转体,同时一臂经体前摆,至对侧击掌。

第六节双抬腿两腿并拢伸直上举到垂直位,呼气;放下,吸气。

第七节“半桥”两腿屈曲,足踩床面,抬起臀腰,同时收紧肛门,吸气,放下,呼气。

第八节仰卧起坐两臂举向头侧,掌心向上,起坐,尽量以手抵足。

第九节举腿侧倒1.两腿伸直上举至和地面垂直;2.两腿并拢向左侧倒下;3.还原到1:4.两腿并拢向右侧倒下。

第十节抬腿剪交1.两腿伸直拾起约30度,然后左右分开;2.两腿伸直交叉,右腿在上;3.两腿伸直分开同1;4.两腿伸直交叉,左腿在上。

第十一节“全桥”头、两臂、两足撑地,抬起臀、胸及肩,吸气,放下,呼气。

第十二节蹬“自行车”两腿抬起,交替屈伸,模仿踏自行车动作。

说明:1.体力较差时先练1至5节,1至2周后加6至8节,以后酌情增加
11.12节,最后加
9.10节。

2.每节重复1至2个八拍,逐步增加至3至4个八拍。

(附
3.胃下垂的叩压诊检查法仰卧位患者饭后屈膝仰卧,医者立于其侧,沿左锁骨中线自上而下叩诊。

正常人胃部呈浊音,肠曲呈鼓音。

如胃内气体充盈,胃部可出现鼓音,肠曲鼓音相对减弱,两种不同叩诊音的分界线,即为胃下界。

沿叩诊线稍用力触压,可触及到一半圆形囊体,用手拨动明显上移,此囊体的最低点即胃下界。

以上叩压诊所得胃下界距髂嵴连线的厘米数(横指),即胃下垂的实际度数。

站立位患者头、臀、足根紧贴墙壁,(方法同上)。

所得结果比仰卧位检查的胃下约低2至3厘米,这与站立时胃自然下垂或腹肌松弛有明显关系。

以上检查方法对于腹壁菲薄者准确率较高。

胃小弯角切迹低于髂嵴连线以下,十二指肠球部向左偏移时,称为胃下垂。

胃下垂的程度不一,且常伴有其他内脏下垂,多见于瘦长体型者。


1.临床表现 胃下垂的主要表现有:消瘦、乏力、胃部胀闷不舒,食手更甚,腹部似有物下坠,平卧时减轻,腹痛无周期性及节律性,常有呕吐、嗳气,饱餐后脐下部可见隆起,而在上腹部反而凹陷。

上腹部可扪及强烈的主动脉搏动。

X线胃肠钡餐检查可帮助确诊。


2.治疗 包括
1. 饮食 少吃多餐,食后平卧,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热量。

2. 胃托 安置胃托

3. 锻炼 加强腹部肌肉的锻炼,每天坚持做仰卧起坐,以增强腹肌张力。

4. 对症治疗 ①每餐前皮下注射正规胰岛素4-8单位;或用甲苯磺丁脲0.5克,每天3次,饮前半小明服用,以促时食欲。

②苯丙酸诺龙25毫克肌内注射,每周2次。

5. 中药 补中益气丸或补中益气汤。

6. 外敷法 五倍子10克,蓖麻子仁克,捣烂后以纱布包裹,敷贴脐区西药治疗: 腹痛者口服普鲁苯辛15毫克,每日3次。

泛酸、胃酸分泌较高者用氢氧化铝凝胶10毫升或碳酸钙0.5克,每日3次。

胃酸低或缺乏者用胃蛋白酶合剂10毫升,每日3次。

上腹饱胀者口服胃复安10毫克,每日3次。

中药治疗:1.中气下陷表现:脘腹坠胀痞满,食后则甚,平卧减轻,饮食减少,面色萎黄,气短乏力,头晕眼花。

舌质淡,脉沉弱

中成药: ①补气升提片,每次4~6片,每日2次,淡姜汤或温开水送服。

②补中益气丸,每次9克,每日2~3次,空腹时温开水送服。

食疗: ①猪肚1具,内外洗净,黄芪200克,陈皮30克,用纱布包好,放入猪肚中,用线扎紧,加水文火炖煮,熟后去掉药包。

趁热食肚饮汤,分作4~6次食完,2具肝为1疗程。

②猪脾、猪肚各100克,漂洗干净,切成条块,加水煮至八成熟,再入粳米100克煮成粥,加糖适量,分顿随意食用。

以上为1疗程,间隔3~5天,再进行下1疗程。

2.饮停肠胃表现:脘腹胀满,胃中有振水音,或腹部有水声漉漉,恶心,呕吐清水痰涎,或不欲饮水,或饮水后马上吐出,心悸气短,头晕眼花。

舌苔白滑,脉弦细滑

中成药: ①五苓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肥。

②六君子丸,每次6~9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食疗: ①砂仁5克,生姜汁1汤匙,同置盅内,加清水半碗,隔水炖半小时,去渣缓缓饮用。

②橘皮10克(新鲜30克),粳米50~100克,生姜汁少许。

先将橘皮煎取药汁,去渣,加入粳米煮粥,待粥将成之时,加姜汁,粥成食用。

3.肝胃不和表现:胸胁、胃脘胀满疼痛,情志不舒则加重,呃逆,嗳气,胃脘嘈杂,吐酸水,性情郁闷或烦躁易怒,喜长叹气。

舌边红,苔薄黄,脉弦

中成药: ①调胃舒肝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②开郁顺气丸,每次9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食疗: ①食盐腌杨梅备用,越久越佳,用时取数颗,开水泡服。

②砂仁1.5克,木香1克。

共研细末,加适量藕粉、白糖,开水冲调服食。

家庭自疗:1.按摩:用拇指点按百会、中脘、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每穴半分钟。

然后患者平卧,用手掌在腹部外缘作逆时针方向按揉摩擦,约5分钟。

紧接着患者双手十指交叉,用小指侧着力上托小腹部,呼气时,由下向上托起至脐部,吸气时慢慢放下,重新托起,反复操作10次。

最后,施术者提拿患者脾俞、胃俞处5次。

2.灸法:①取梁门、中脘、关元、气海、足三里穴,按艾条灸法常规操作,每日施灸2次,每穴15~20分钟,10天为1疗程。

各型均可用本法

②取百会、足三里、关元、脾俞、胃俞、中脘穴,按艾条灸法常规操作,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每次施灸10~15分钟,每日灸治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7天。

3.刮痧:重刮大椎、膏盲、神堂、大杼经穴部位,中等强度刮拭中脘,内关、足三里经穴部位,轻刮脾俞、胃俞、章门经穴部位各3~5分钟。

4.拔罐:取中脘、天枢、关元穴,每穴施行闪罐20~30下,然后留罐10分钟,每日1次,症状缓解后改为隔1~2日施术1次。

5.敷贴:①将蓖麻仁10克、五倍子5克共捣为泥糊状,敷于脐部,每天早、中、晚各热敷1次,隔4天换药1次。

孕妇及吐血者忌用

一般敷药6次可愈

②五倍子、升麻、枯矾、五味子各等量,研细末,水调敷贴于鸠尾穴、第二反应点(从鸠尾沿任脉往下摸到圆形或条索状阳性反应点)。

每天换药1次,连用20~30次。

6.保健功法:仰卧位,双下肢伸直,双上肢放于身体两侧,腹部用力,使上身和双下肢离开床面,仅臀部着床,坚持一会儿,再慢慢恢复到平卧位,反复作20次。

然后双膝屈曲,双足踏床面,将臀部抬起,越高越好,使背部和双足着床,坚持1分钟,恢复原姿势,休息一会再做,反复10次。

生活提示:胃下垂患者切勿暴饮暴食,宜少吃多餐。

戒烟酒,禁肥甘、辛辣刺激之品,宜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品。

不要参加重体力劳动和剧烈活动,特别是进食后。

饭后散步,有助本病的康复。

保持乐观情绪,勿暴怒,勿郁闷。

要耐心坚持治疗、食物调理和康复锻炼,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

3.为什么说三穴齐攻治疗胃下垂?

每次饭后总觉得胃胀、胃痛,或者反胃、烧心、有下坠感。

时间一长,就更不想吃东西,常常几天都不大便。

这些都是胃下垂的典型症状。

祖国医学虽无“胃下垂”病名的记载,但认为此病是由于中气不足、气虚下陷造成的。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胃主受纳,以降为顺;脾主运化,以升为和。

两者一纳一运,一升一降,互相配合,在心肺的作用下,将水谷精微输布于全身,以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活动。

由于禀赋不足、机体素弱、七情内伤、饮食劳倦等,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升降失调,脾气不升,反而下陷,从而导致胃下垂和其他脏器下垂。

因此,治疗此病的最好方法就是补中气,在人体经络系统中,足三里、脾腧、胃腧是补中气的特效之穴。

我们知道,足三里是胃经上的要穴,脾腧则是补脾的要穴,胃腧虽属足太阳膀胱经,却是胃的背腧穴,具有和胃健脾、理中降逆的功效。

所以,治疗胃下垂从这3个穴位上找出路是最好不过了。

具体操作方法:每天要坚持按揉足三里至少两次,每次不低于3分钟,两侧都要进行,力量由轻到重,一定要按到有酸、胀、疼的感觉才行。

两侧脾腧、胃腧则用拔罐的方法,每天晚饭后半小时给脾腧和胃腧同时拔罐,每次不少于10分钟。

这样三穴齐攻,坚持3个月,胃下垂就能有根本性的好转。

胃下垂还可以采用药物治疗的方法,补中益气九是针对病因治疗的,所以吃这个药是不会错的。

内脏下垂还要在生活中各个方面注意调养。

首先,饮食一定要清淡,少吃生冷油腻的东西;注意休息,工作或者活动时间不要太长,本来脾气就虚弱了,一定要给它休养恢复的机会和时间;如果是产妇,一定要注意多休息,不要劳累。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