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罐为器,利用燃烧的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以产生负压,使之吸着于皮肤,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肤淤血现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呼吸系统疾病 不仅 发病率高 ,而且许多疾病呈 慢性 病程,加上大气 污染 加重、吸烟等 不良生活习惯 、 社会 人群结构的 老龄化 等多种因素,呼吸系统疾病对人类 健康 的 危害日益 严重,而 拔罐疗法 可以起到很好的 治疗 作用。
感冒 俗称“伤风”,是指外感 风邪 或时行 病毒 ,出现鼻塞、 流涕、 喷嚏、 咳嗽、 头痛、恶寒、 发热、 咽喉肿痛、 全身不适 等症状的多发病。
感冒根据症状分为两种类型:一是 发热型 ,二是 不发热型 ,如果高热 全身酸痛 ,上呼吸道症状轻如 治疗不及时 很容易继发其他病症。
拔罐方法: 感冒患者可以在 大椎区、腰中区 拔罐;发热者加拔神道区、 肝区、 肺区、 脾区 等穴区。
常规拔罐法每天 拔罐1 2次 ,对于 顽固性 高烧的病人,根据情况 一日拔罐 3 5次,时间为 10 15分钟 。
大椎区 可采用 发疱排毒 拔罐疗法,起水疱后,起罐用 消毒针 或消毒后的细牙签挑破,放水处理后再拔 10 15分钟 ,疗效更显著,发疱排毒拔罐时间为 30 40分钟 。
大椎区具有 清热解毒 ,疏风散寒的作用,是全身 退热 之要穴,具有双向 调节 作用,所以大椎区是一个必须 吸拔 的重要部位。
神道区包含 身柱、 神道两穴,具有 清热通络 、宣肺止咳的作用;肺区具有 祛风解表 、宣肺 降逆 的作用;脾区具有运化 水谷 精微和 水湿 的作用,对于治疗 咳喘 有良好的效果。
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当 呼吸道黏膜 受到异物、 炎症、 分泌物或 变应性 因素等刺激时,即 反射性 地引起咳嗽,有助于排出外部侵入 呼吸道 的异物或分泌物,以消除对呼吸道的 刺激 。
咳嗽分为 外感 和 内伤 两类,外感咳嗽起初有 咽喉痒 、干咳、 发热 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发病 1 2 天后,可见 少量黏痰 ,往后可转为黄稠痰、白黏痰,病程可持续 2 3周 。
拔罐方法1: 选取 大椎区、 神道区、 肝区、 脾区、腰中区、 左右肺区、 华盖区、胃区等穴区拔罐,留罐时间为 15 30分钟 。
内伤咳嗽表现为 早晚 咳嗽加重,痰呈 稀薄 ,白色或呈 黏性 ,泡沫状, 反复发作 ,经久不愈,寒冷季节 加重 ,病程可持续 2 3个月 ,甚至2年以上。
拔罐方法2: 选取 华盖区 、胃区、 腰中区、 肝区、 脾区、 大椎区、 前肺区、 神阙区、肠区、 命门区、 肾区、 后肺区 等穴区拔罐,留罐时间为 15 30分钟 。
操作原理大椎区具有 清热解毒、 疏风散寒、 熄风止痉、 肃肺宁心的作用;肺区具有祛风解表、 宣肺降逆 的作用; 华盖区 含有华盖、紫宫、 玉堂三穴 ,具有宽胸理气、止咳化痰的作用,对于治疗 肺部、 气管、 食道疾患 有特效,尤其对咳嗽作用明显。
肾区, 具有 补肾、益气 等作用,对于 久咳、久喘 必累及肾,所以 调理 肾区很重要;脾区具有运化 水谷精微 和 水湿 的作用,对于 咳喘治疗 有良好的效果。
肠区、 胃区 有健脾和胃、 理气降逆、 祛湿化痰的作用。
(1.拔罐疗法对急性 支气管炎 (外感咳嗽)疗效较好,但必须进行 及时 彻底的治疗,防止其转为 慢性炎症 。
(2.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要注意 加强锻炼 ,增强体质,提高机体 免疫力 ,防止感冒。
(3.发病期间饮食宜清淡,不宜食用肥甘油腻之品。
(4.拔罐疗法效果 不明显者 ,应配合 其他疗法 , 防止延误治疗 。
伤风咳嗽中医可采用拔罐进行治疗,常用方法如下:
一.走罐法选取背部督脉或膀胱经循行部位,局部涂抹凡士林膏,将罐体吸附于背上,沿着膀胱经背部第一和第二侧线的循行上下推动火罐,左右交替进行,留罐约10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充血为度。
二.闪罐法1.选取大椎、风门、肺俞、印堂、太阳、曲池、合谷进行连续闪罐,以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每次10~15分钟。
2.选取背部夹脊穴、命门、至阳、身柱、大椎、肺俞、脾俞、肾俞,先采用走罐法沿背部夹脊穴进行治疗,待皮肤潮红后,用闪火法在其余各穴留罐5~8分钟即可。
三.刺络拔罐法1.选取大椎进行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在大椎穴上及其周围点刺数针,然后采用投火法拔罐,留罐10~15分钟,起罐后以消毒棉球擦去血迹即可。
2.选取大椎、肺俞、风。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