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儿科

新生儿颈椎损伤表现

时间: 阅读:4194
新生儿颈椎损伤表现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过山龙

过山龙

2025-10-19 20:04:31

新生儿颈椎损伤之后会导致颈部出现疼痛的状况,这个时候也就会引起孩子哭闹不止,也会导致颈椎的活动减少,还会导致肢体出现感觉异常、肢体麻木等情况。

新生儿颈椎损伤之后需要及时的给孩子进行拍片检查,如果是由于脊髓损伤所导致的,要选择营养的药物进行治疗。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空青
    回复
    2024-03-16 11:11:41

  • 远志
    回复
    2024-03-16 11:11:41

    新生儿产伤是指分娩过程中因机械因素对胎儿或新生儿造成的损伤。产伤可发生在新生儿身体的任何部位,多数程度轻、 预后好, 但少数产伤也有可能发生严重后遗症, 甚至死亡。因此, 要重视预防,防止产伤的发生。在发生新生儿产伤后要能够识别, 同时找相关专科医生治疗。

    一、头皮损伤包括产瘤、 头皮血肿、腱膜下出血。产瘤肿胀范围不受骨缝限制, 一般2~3 d消退。头皮血肿是由于胎儿娩出时颅骨和母体骨盆相互摩擦或受挤压致颅骨骨膜损伤和骨膜下血管破裂, 血液积聚在颅骨与骨膜之间而形成,它可以发生于颅骨任何部位, 但只局限于单一骨缝内, 不会超越头骨中线, 一般在产后2~3 d出现, 大部分血肿在几周内自然消失,少部分会发生钙化。帽状腱膜与颅骨外膜之间有疏松组织间隙, 间隙内有小动脉和静脉, 腱膜下出血是由于胎头在通过骨盆腔时,外力的压迫和牵拉造成出血, 触诊时有波动感, 临床上需注意其可能导致失血性休克、黄疸等并发症。头皮血肿和腱膜下出血较常发生于应用产钳助产的新生儿。

    ?二、软组织损伤包括皮肤擦伤、淤血、 皮下脂肪坏死及胸锁乳突肌损伤等。擦伤淤血常见于产程延长、 难产或胎位异常者, 1周内自行消退。皮下脂肪坏死常因分娩损伤、缺氧、 过度寒冷引起, 出生后3~4 d可见新生儿背、 臀部、 面颊及大腿部出现局部变硬, 皮肤颜色发红或正常, 触之有热感及压痛,边缘清晰, 6~8周逐渐消失。一般均不用特殊治疗。但继发感染者需及时控制感染。胸锁乳突肌损伤则由于过度牵拉或胎头过度旋转所致,局部可触及1~2 cm大小包块, 可能导致斜颈。有些需手术矫正。

    三、颅骨骨折 包括线性骨折、 凹陷性骨折、枕骨分离 。线性骨折在临床最为常见, 除非合并颅内出血, 一般不需要治疗。颅骨凹陷性骨折又称为乒乓球骨折, 其发生可能与产道挤压、产钳使用不当及出生后头部外伤等有关, 严重者可导致颅内出血,常需要神经外科手术矫正。枕骨分离少见,但常合并后脑部硬膜下血肿及颅内损伤。

    四、锁骨及长骨骨折多因胎儿体重过重、 臀位产、剖宫产以及其他难产所致。骨折的好发部位依次为锁骨、 肱骨干、 股骨干、 肱骨或股骨的骨骺分离。其中锁骨骨折最多见,约占产伤骨折的90%, 可见患侧肢体自主动作减少, 非神经损伤所致的拥抱反射消失。有些病例锁骨骨折症状不明显,意外摄片或直到骨折已愈合,在锁骨处出现橄榄大小的肿物时才发现。如发生多发性骨折要注意是否为先天性成骨不全等引起的病理性骨折。

    五、臂神经丛损伤 胎儿娩出时过度牵拉头或手臂引起。常发生于巨大儿。依受伤部位可分为上臂型(Erb's palsy), 下臂型 (Klumpke's palsy) 及全臂型。上臂型损伤第5、 6颈神经根,主要影响肩膀和手臂使患儿上臂无法外展及外旋, 出现患侧肢体下垂、 内收, 肩部内旋, 肘部旋前, 腕、 指关节屈曲,拥抱反射不对称。下臂型主要损伤第8颈神经根和第1胸椎, 导致腕部屈肌及手部肌肉无力,握持反射弱。全臂型主要损伤第5颈神经根至第1胸椎, 手上臂和前臂皆受影响, 颈交感神经受累者可出现霍纳综合征。大多数患者可以复原,少部分患儿若无法恢复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六、其他常见周围神经损伤如正中神经损伤表现为拇指、食指的抓握力变差。坐骨神经损伤表现为髋部外展变差及膝部以下关节不能活动。桡神经受伤常合并肱骨骨折,表现为手腕无力。面神经麻痹及损伤可能与产钳使用有关, 患侧鼻唇沟浅、 口角歪向健侧, 眼裂大、 受伤的眼睛无法闭眼,患侧的脸部无表情变化。咽神经损伤可与面神经损伤合并发生, 临床表现为吞咽、 呼吸和发声困难。膈肌神经损伤常合并臂丛神经损伤,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 紫绀、 腹式呼吸受限, 患侧膈肌活动消失, 呼吸音减低, 需辅助呼吸改善症状,严重者需手术治疗。

    七、颅内出血分娩过程中胎头所受的压力过大、局部受压不均及头颅变形过速者均可导致。可有硬脑膜上出血、 硬脑膜下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脑膜上出血颅压增加, 前囟门膨出,新生儿出现抽搐、 眼球偏向一侧。硬脑膜下出血临床可见脑干压迫症状, 如眼球偏向一侧、 昏迷、 瞳孔不等大、角弓反张等。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新生儿最常见的颅内出血, 除外伤外, 缺氧也可造成, 临床表现有抽搐、 神智不清、 焦躁不安、呼吸暂停等。需外科手术治疗。

    八、脊柱损伤通常发生于颈胸椎,常见于复杂性臀位分娩。高位脊柱伤害可能造成新生儿呼吸衰竭、 脊髓休克综合征, 甚至死亡, 低位脊柱伤害可能会造成四肢或下肢无力、括约肌无力、 感觉消失等症状。

    ?一 分娩方式

    ?1、人工辅助器械助产 出口产钳及低位产钳术危险性明显低于中高位产钳,在国内应用较广泛, 但仍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否则仍有可能对母儿造成多种损伤。

    2、 剖宫产 Alexander等的研究中, 新生儿产伤的发生率为1.1%, 最常见的是皮肤刀割伤。与选择性剖宫产相比,产钳助产及胎头吸引术失败后所行剖宫产并发新生儿产伤的概率更高。

    3、其他 阴道分娩时不恰当的会阴侧切亦有可能造成新生儿产伤。产程进展异常是新生儿产伤发生的危险信号。

    二 胎儿因素

    1、出生体重 巨大儿是导致难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同时并发肩难产, 则更容易发生产伤。在体重>4500 g的胎儿中肩难产、 锁骨骨折及上肢麻痹的发生率升高。也有文献报道,胎儿出生体重<2800 g的新生儿发生骨折的概率较出生体重为2800~3500 g的新生儿高。

    2、胎先露异常各种胎先露异常均可导致难产。难产处理不当则可导致产伤。

    ?3、 其他因素遗传、 早产等均与新生儿产伤的发生有关。早产儿大脑、 血管等发育不成熟, 其颅内出血、 脑性麻痹、痉挛性麻痹的发生率远较足月儿高。

    三 母体因素

    1、 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增加 研究表明,无论孕妇孕前体重是否超重, 孕期体重增加超标是巨大儿及新生儿产伤发生的危险因素。有研究发现,孕期体重增加者新生儿产伤发生率增加的原因并非单纯由巨大儿出生率的增加引起, 因为孕期体重增加超标, 但并未分娩巨大儿者,其新生儿产伤发生率仍较正常者高。

    ?2、 妊娠期并发症母亲存在妊娠期糖尿病、过期妊娠等,其新生儿产伤发生率增高。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易致胎儿生长受限从而导致胎儿分娩时耐受力下降导致产伤。

    新生儿产伤病因大多是可以预防或避免的。产前全面评估母胎情况,对难产的发生提高警惕;严密观察产程进展, 慎重选择分娩方式; 提高阴道分娩助产技术, 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均是预防新生儿产伤的重要措施。

    一预防和识别巨大儿预防巨大儿要从孕前开始,孕前检查发现超重的妇女应尽量使体重达到正常范围再受孕。孕期指导孕妇适度运动, 适当补充营养, 减少高热量、 高脂肪、高糖食品的摄入,保持自身体重和胎儿体重的匀速增长。常规进行糖耐量检测和营养咨询, 防治妊娠期糖尿病。正确核对好预产期, 适时终止妊娠,避免过期妊娠。提高产前诊断率, 识别巨大儿。密切关注胎儿的生长发育进程, 关注胎儿双顶径、 头围、 腹围、胸围及股骨长度。正确估计胎儿体重。

    二 预防早产

    1 积极治疗泌尿生殖道感染感染是胎膜早破和早产的病因。故常规孕前感染性疾病检查,及早发现和治疗感染性疾病。注意个人及性伴侣卫生, 以免影响胎儿健康,减少早产的发生率。

    ?2 避免劳累和不良刺激孕妇最好不要长途旅行,避免劳累; 最好不要到人多拥挤的地方, 以免外伤导致早产; 不要长时间站立或下蹲, 穿着的鞋子要舒适; 同时适度性生活,有医学指征者避免性生活。

    ?3 创造良好生活环境和健康心态孕妇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关注自身健康, 保持良好的心态。如果患有高血压、 心脏病、 糖尿病等合并症时,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4 针对特殊病因积极治疗如宫颈松弛可适时进行宫颈内口环扎术; 发现子宫肌瘤需进行评估决定是否孕前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等。

    三高危孕妇的管理加强高危妊娠管理, 积极治疗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 识别导致产伤的高危因素,防患于未然。

    四正确认识产程变化严密观察产程变化, 若发现产程停滞, 应及时找出原因,采取正确的措施结束分娩, 避免胎头长时间受压。慎重选择分娩方式可明显降低难产及与器械助产相关的新生儿产伤的发生。

    ?五 增强责任心、提高助产技术对新生儿产伤提高警惕。医务人员心理及医疗行为可影响新生儿产伤的发生率 。平时要勤练基本功, 学习和总结经验,杜绝可避免的产伤发生。

    1 高度的责任感和耐心面对难产时,医务工作者应有积极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医疗技术, 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耐心。例如臀位和足位分娩时宫口常不易开全或产道扩张不充分, 如胎心好,无其他即刻结束产程的指征时, 我们需耐心等待, 不要过早牵引, 采用 “堵” 的办法待产道充分扩张,以利胎儿下降。第二产程时助产人员不要急躁,不要过早用力协助胎头俯屈, 特别是早产儿, 以免造成颅骨骨折。

    2 娴熟的助产技术和临床经验 助产时动作要轻柔到位。正确掌握难产分娩技巧和经验。如会阴部伸展性差或阴道助产手术前, 应做会阴切开术。行胎头吸引器助产时, 负压不可过高, 吸引和牵拉时间不应超过20 min,滑脱次数不宜超过2次。胎儿有出血倾向者如早产、 胎儿生长受限等不宜选用胎头吸引及产钳助产。目前, 仅采用低位产钳而禁止使用中高位产钳术。使用产钳时为防止牵引时因用力过度而造成损伤, 术者应坐着牵引, 慢慢用力, 一般情况下, 应随宫缩做牵引, 牵引时可在两柄间夹入小块纱布, 以减少对胎头的压迫, 切忌强行牵引, 必要时可改行剖宫产术。术后仔细检查新生儿, 给予止血药并预防感染。臀位阴道助产者应严格按照分娩机制操作, 避免后娩出的胎头娩出困难。熟练掌握肩难产分娩技巧如屈大腿法、 耻骨联合上方压前肩、 旋肩法、 牵后臂娩出后肩法等。臀位剖宫产应严格按照臀位助产步骤娩出胎儿, 头位剖宫产若胎头位置过低时,可用手指伸直并拢沿子宫切口下缘 (与母体纵轴平行) 滑入胎头颅骨最低点, 先用手指关节用力向上托胎头, 边上托边旋转, 待胎头双顶径达子宫切口水平时, 再固定宫底, 继续向上向外托出胎头,禁忌指尖用力, 以免造成颅骨凹陷性骨折。

    六预防胎儿宫内缺氧胎儿宫内缺氧是引起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原因,早产儿是产伤的高危群体。故出生前应防止早产及避免宫内缺氧。产程中对胎儿进行监护,如出现宫内缺氧及时抢救。必要时行剖宫产术。对可能早产的孕妇, 宜在分娩前2 d内应用地塞米松促进胎肺成熟。

    七胎位不正的预防方法妊娠28周后原为臀位者多能自转成为头位, 如仍臀位, 应矫正其为头位,常用的方法有膝胸卧、 外倒转术。但是, 目前对外倒转术尚持有不同意见。有学者认为, 外倒转可导致胎盘早剥、 早产、 胎膜早破、甚至胎儿死亡。因此, 选择外倒转术应特别谨慎。

    总之, 预防较治疗产伤更为重要,良好的预防可减少孕产妇的身心创伤。


    ?摘自:《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6年8月 第32卷第8期

    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4-03-16 11:11:41

    本号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任何平台不得转载,违法必究。

    大家都知道,刚出生的宝宝由于还没有发展肌张力,所以一切都是软软的,这也让很多新手妈妈望而生畏,不敢去抱宝宝。

    虽然说抱宝宝这件事情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却有很多讲究。因为错误的抱姿不仅会让宝宝感到难受,还会给未来的宝宝造成驼背、脊柱侧弯等疾病埋下隐患。

    出生不久的宝宝看上去软绵绵的,头也抬不起来,这主要是因为宝宝的颈部和背部的肌肉发育还不完善。

    因此,新手妈妈抱宝宝的时候,可以用一只手托住宝宝的头颈部,另一只手则托住宝宝的腰部和臀部,这样就可以让宝宝的头部和肢体得到很好的支撑。

    如果你还不知道怎样抱宝宝,就和芽芽妈一起了解一下吧!

    抱在怀里

    01

    抱之前冷静自信

    如果你不舒服或者很不安,婴儿是会察觉到的。

    放松,信心是关键。对有的人而言,第一次抱婴儿可能会令人望而生畏,你需要做到的就是相信自己完全可以做到。

    而且抱婴儿的乐趣远远超过一切的担心!尽管要非常小心,但是婴儿也不像你想象中的那么娇弱。

    02

    注意托好头和屁股

    新生儿的头部是身体最重的部位,婴儿的头和脖子需要小心的托住。

    通常你需要用一只手轻轻地托住头部,然后右手臂像勺子一样托住婴儿的臀部。

    03

    贴脸亲热

    把婴儿移近自己的脸颊,这样他/她就可以把头部抵在你的脸上。听到你的心跳时,婴儿会本能地感到很舒服。

    你的右手和右手臂应该支撑住婴儿身体大部分的重量,你的左手负责支撑和保护头部和颈部。

    妈妈们需要注意,要确保婴儿的头朝向可以顺畅呼吸的一侧。

    04

    要享受抱婴儿的过程

    抱着婴儿可以让你和婴儿都感觉非常好,你可以唱歌给他听,也可以读故事,一直到需要喂他喝奶或者换尿布、睡觉的时间。

    你需要不时的交换两只手,在换手的时候,要确保有一只手托着婴儿的头部。

    听婴儿发出的声音:每一个婴儿都有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的被抱的方式,如果一个婴儿开始哭闹或者发出烦躁的声音,那你就要试着换一种姿势抱他。

    掌握其他的抱婴儿的技巧

    1

    摇篮式抱婴儿


    这大概是最常见的抱婴儿的方式,也是能够看到婴儿眼睛的很好方式,同时还是最自然、最容易的抱婴儿的方式。

    当婴儿还在襁褓中的时候,用这种方式抱他很容易,下面是你需要做的:

    襁褓式的抱婴儿:首先要让婴儿平躺,然后一只手滑到他的头部和颈部下,另一只手滑到他的身体下。

    在你把他举到你的胸前的时候,尽量展开你的五指,这样你就能尽可能多地支撑住他。

    将你支撑他的头和颈部的手动作轻柔地沿着他的背部滑动,这样他的头部和颈部就可以沿着你的前臂到达你的臂弯处。

    另一只手要抱住婴儿的臀部,将婴儿抱起贴近你的身体。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前后轻轻地摇晃。

    2

    面对面地抱

    这是有利于和婴儿交流的好姿势,下面是正确的做法:

    把一只手放在婴儿头部和颈部后, 另一只手放在他的臀部。

    把婴儿抱到面前,到胸部下方的位置,对婴儿微笑并且做鬼脸。

    3

    飞机式抱法

    在婴儿很烦躁的时候,这是让他平静下来的很好的姿势。

    下面是这种姿势的做法:

    把婴儿的头部和颈部放在你的前臂上。

    确保婴儿的头部是向外的,并且接近你的臂弯。

    用另一只手轻拍或者摩擦婴儿的背部。

    要仔细检查婴儿的头部和颈部是不是一直被托着。

    4

    足球式抱法

    这种姿势很适合喂食,而且无论你是坐着还是站着都适用。

    把一只手放在婴儿的头部和颈部下,并且把婴儿的背部放在同侧手臂的前臂上。

    在你调整的过程中,可以把婴儿的头部和颈部暂时放在另一只手上,但是必须确保头部和颈部一直被支撑着。

    让婴儿的身体朝向你的身体,他的腿伸向你身体的外面。把婴儿放在你的胸部或者腰部,用另一只手喂婴儿或者支撑他的头部。

    5

    “看世界”式的抱法

    如果婴儿很好奇,你想让他看到周围发生了什么,这是一个很好的姿势。

    让婴儿的背部靠在你的胸前,这样他的头部就有了支撑。把一个手臂放在他身体的下面,另一个手臂环绕他的胸腔抱住他。

    保证你的胸部支撑着他的头部,如果你是坐着的,你可以把婴儿放在你的膝上,这样就不要把一只手放在他身体的下面了。

    6

    “跨”抱

    当婴儿长大一点的时候,大约是四到六个月,他就可以自己支撑住头部。到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把他抱在胯部的位置了。

    下面是具体做法:

    把婴儿放在胯部的位置。比如可以把婴儿身体的右侧放在你胯骨左侧的位置,反过来那就把婴儿身体的左侧放在你胯骨右侧的位置,这样他就可以随时看到外面。

    用放婴儿一侧的手臂去撑住他的背部和臀部。用另一只手抱住婴儿的腿、背部或臀部以及其他需要支撑的部位。你也可以用这只手给婴儿喂食,或者完成其他的事情(只要婴儿不需要额外的支撑,并且这种姿势不会让你感到不舒服)。

    这种抱法很常用而且也很方便,特别是当你手头有别的事情时。确保花些时间来掌握这种抱法,你一定会体会到它的好处。

    第一次抱婴儿的时候要坐着,这是最容易开始的方式。

    在抱婴儿之前,要和他玩耍或者交流,这样他会熟悉你的声音、气味和长相。

    如果你能注意婴儿的头部并且做到很小心,动作很轻柔,你会做得很好。

    在你抱婴儿之前先看别人做几次。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用右手的肘部支撑婴儿的头部,这样就可以用左手去支撑婴儿的身体。

    婴儿喜欢被抱着,你会发现你需要经常抱着他。婴儿车可以解放你的双手,让婴儿感到舒服,并使这一切都变得更容易。

    不支撑住婴儿的头部会导致永久性的伤害。

    在拿着热的液体、食物或者做饭的时候不能抱婴儿。

    如果以面对面的姿势竖着抱宝宝时没支撑好宝宝的头部,导致宝宝的颈部弯曲、没法坐直,会让他的脊柱受到损伤。

    震动或其他很突然的动作会伤害到婴儿。

    参考文献

    1./articles/learn-how-to-hold-a-newborn-baby/
    2./article/how-to-hold-a-baby
    3./2_how-to-hold-a-baby_10368219.bc
    4./2013/12/11/new-dad-survival-guide-the-skillset/

  • 离亭燕
    回复
    2024-03-16 10:10:31

    小儿斜颈,医学称先天性肌性斜颈(俗称“歪脖子”),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性挛缩 ,导致缩短,颈部向一侧编斜畸形,同时伴有脸部发育受影响,小于对侧,严重者导致颈椎侧凸畸形。 斜颈是指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的肌性斜颈,临床多表现为头向患侧斜、前倾及面部变形。斜颈发生与损伤有关,如臀位产和胎位不正,颈部胸锁乳突肌受压,血管受压缺血,患侧胸锁乳突肌的动脉管腔均栓塞不通,而致肌肉发育不良,或肌肉出现水肿、炎症使肌细胞退化,产生纤维变性,最终为结缔组织所代替而造成挛缩。

    小儿先天性斜颈早期症状有:患有先天性斜颈的小儿,其头部会向病侧偏斜,下颏转向对侧,在生后即可存在,但一般在生后2~3周出现。触诊时在患侧胸锁乳突肌内可发现硬而无疼痛的梭形肿物,在2~4周内逐渐增大如成人拇指末节那么大,然后开始退缩,在2~6个月内逐渐消失。

      大部分病人不遗留斜颈,少数病儿肌肉远段为纤维索条所代替,头部因挛缩肌肉的牵拉向患侧偏斜。头与面部因不正常的位置可产生继发性畸形,肌肉缩短的一侧,患侧面部长度变短,面部增宽,可能由于地心引力和随着骨的生长发育,面部更加不对称健侧面部明显肥大,患侧眼外眦至口角间的距离比对侧变短,两眼和两耳不在同一平面。这些缺陷在头倾斜时,不甚明显,而头和颈摆正时畸形反而突出。两眼不平行可引起视觉疲劳。
      随着患儿骨骼的发育,面部的不对称加重。颈深筋膜、颈阔肌、斜方肌均可挛缩,颈动脉鞘与血管也可挛缩。最后颅骨发育不对称,颈椎及上胸椎出现侧弯畸形,弧度的凹侧朝向患侧。畸形如不矫正,患侧软组织随生长发育而缩短。颈部深筋膜增厚并紧缩。
      随着时间的推移,患儿的颈动脉鞘及鞘内的血管也变短。此时即使松解挛缩的胸锁乳突肌以后,上述后果又变成斜颈的原因,使畸形纠正不满意。偶有不是因为胸锁乳突肌纤维化而致斜颈,有文献报道因前斜角肌挛缩和肩胛舌骨肌短缩所致的斜颈。后者可伴有喉头和气管拉向患侧。
      双侧性斜颈罕见,颈部在中线显得缩短,下颏抬起,面部向上倾斜。
    上海南山医院

新生儿颈椎发育情况

新生儿卡介苗多久化脓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