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异常的表现有比较安静,不喜欢运动,孤僻,胆小,不敢跟别人进行正常的交流,或者是情绪比较激动,身体不自觉的抽动等,具体的表现每个孩子也会有所不同的,当发现孩子有一些不正常的行为时,一定要注意耐心教导,不要打骂,从心理了解孩子的具体需求,必要的时候找专业的医院进行训练和治疗。
孩子和成人一样,时常会感觉到压力和紧张,成人有许多减轻压力的方式,孩子也有放松的方法,比如咬指甲、眨眼睛等看起来怪异的行为。因此,要想改善孩子怪异行为,首先要舒解孩子的情绪。
不同年龄段孩子紧张的发泄方式也不一样。
三岁:吸拇指、吐口水、呕吐、口吃、挖鼻孔、咬指甲、哭泣、睡梦中惊醒、依恋宠物、粘人、梦魇、玩生殖器、尿床。
四岁:踢人、吐口水、扮鬼脸、骂人、吹牛、揪头发、上厕所频繁、扯衣服等。
五岁:眨眼睛、咳嗽、清喉咙、抽动鼻子、面部抽搐、耸肩、喜欢亲人、口吃、抓头、扯拽钮扣、恶作剧。
六岁:坐立不安、经常打破东西、摇晃身体或双腿、呼吸声沉重、喘气、伸舌头、愁眉苦脸、揉眼睛、叹气。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方法来发泄情绪上的紧张,并且在不同的年龄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或一种行为延续好几年,甚至到长大成人。但比较特殊的一点是,孩子在某一个阶段特别容易紧张,我们称之为情绪不稳定期,尤其是两岁半、三岁半、四岁半到五岁的年龄段。
当孩子情绪紧张做出怪异行为时,家长不要为之过分担心,只要把造成紧张的因素除掉,帮助孩子放松,一般来说,等孩子长大一点,这些不好的习惯就会自然消失了。
如何处理孩子的怪异行为
当孩子做出怪异行为时,成人不要太直接地干涉,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要想一些巧妙的方法来处理。
1.了解行为特征。了解孩子出现的怪动作有哪些,有什么特征,并设法了解这些动作产生的特定环境。
2.进行系统观察。观察时要注意怪异行为出现的时间,时间的长短,行为状况。
3.找出问题的原因。在观察中研究一下,他的这种行为的讯号是什么?孩子的焦虑和烦恼是什么?是学校还是家里的因素?
4.使用行为技巧辅导。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家里,有时候只要对环境做出一点点小的改变,就可以使孩子感到轻松,从而有利于改善孩子的怪异行为。
行为辅导的步骤
1.确定行为目标,清楚地了解要辅导和改善的目标是什么。
2.分析目前的行为状况,行为辅导前要制定一个基本标准,也就是改变的基本起点。
3.安排有利的情境,设法安排对改善行为有利的环境,比如简化孩子反复的生活作息,安排孩子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4.选择适当的增强物,从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入手,作为改善孩子行为的诱因。
5.逐步改善。只要辅导方法运用得当,并多加督导,孩子的不良行为很快就可以得到改善,但有的可能要持续好几个月,所以耐心地给孩子时间和空间是必须的。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适以及成人的关心和成长的改变后,孩子的不良动作或行为就会渐渐消失,很少会造成真正的伤害。但如果孩子的紧张情绪非常持久,一般的处理方法对他来说没有任何效果,以致影响生活、学习、社会化。这表示孩子缺乏良好的调整机制来调整自己的情绪,可能要寻找儿童心理医生或精神专家的帮忙,利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来帮助他。
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其特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跃、冲动行为等。本文将深入探讨多动症儿童的五大特征,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注意力不集中
多动症儿童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很难长时间保持专注,总是容易被环境因素分散注意力。这会影响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
???过度活跃
多动症儿童表现出格外活泼好动的特点,尤其在需要安静的环境中,他们的活动量明显增加。这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冲动行为
多动症儿童常常对不愉快的刺激反应过度,做出冲动的行为,不考虑后果。他们可能会显得任性、自我克制力差,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兴奋,并且容易感到挫折。
?学习困难
多动症儿童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和过度活跃,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影响了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和完成作业的速度与质量,导致学业成绩不佳。
?神经系统异常
大约有一半的多动症儿童表现出精细动作、协调运动和空间位置觉功能的缺陷。他们在完成某些动作时显得笨拙,例如翻手、对指运动、系鞋带和扣纽扣等,而且难以区分左右方向。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应从哪几个方面来识别如下:
1、情绪表现
如:烦躁、易生气、易怒、爱哭、兴趣减少或变幻不定、情绪低落等。
2、行为表现
如:不合群、沉默寡言、自我中心、注意力不集中或过分活跃、破坏、敌对、撒谎等。
3、生理表现
如:厌食或贪食、入睡困难、早醒、尿频、尿床、头部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甚至是全身不适,但躯体检查以及生化检查等又没有发现躯体疾病。儿童期恐惧是指儿童对某些物体、情境,或是参与某项活动产生过分激烈的情感回避反应——恐惧强烈、持久。
影响正常的情绪和生活,特别是到了某个年龄本该不再惧怕的事或物,仍表现惧怕。儿童在父母没有满足他的欲望时大声哭闹、在地上打滚,或撕扯自己头发、衣服,或抱着大人的腿赖着不走等,这种行为称为暴怒发作。暴怒发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暴怒发作。
学前儿童心理问题的识别:
1、从常模看行为表现
如果同龄大多数儿童都这样表现,而他不这样表现,或大部分儿童都不这样表现,他却这样表现,这些都可能是不正常的。
2、从程度看行为表现
如果某些心理活动的行为表现严重超出了大多数学前儿童的表现程度,那也属于不正常。
3、从特定环境看行为表现
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学前儿童的某些行为看起来好像不正常,但仔细观察分析,却不难发现这种行为表现是特定环境下的正常反应。
4、从发展规律看行为表现
正常的学前儿童,其身体和心理都处于发展之中,发展也许时快时慢,时明了时模糊,但其总的趋势是向前发展的。但是如果学前儿童在身心发展的某个方面表现出停滞不前,甚至不进反退的现象,那自然是异常现象。
偏异行为的表现一般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1、行为不足 行为不足指人们所期望的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如幼儿很少讲 话或不愿和同伴接触、交往,智力迟滞,不会自己穿衣服和吃饭等,都是行为不足的表现。
2、行为过度 行为过度是指某一类行为发生太多。幼儿上课时经常思想不集中。 做小动作,走来走去;一天要洗许多次手或经常咬手指甲都是行为过度的表现。有些正常行为如果发生次数太多也会成为问题行为。
3、不适当行为 不适当行为是指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景中产生,但在适宜的 条件下却不发生。如幼儿将玩具放在垃圾堆里;或在悲伤时大笑,在欢乐时却大哭等。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