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儿科

儿童川崎病传染吗

时间: 阅读:7512
儿童川崎病传染吗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金樱子

金樱子

2025-10-21 12:27:47

你好,川崎病并不是具有传染性,所以是可以正常的解除川崎病的患者。对于川崎病的患者主要是采取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口服、激素等药物进行治疗。而且患者在病发时会出现高热、发烧的情况,所以患者还需要采取退烧的药物、降温药物进行降温。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4-03-17 08:08:20

    川崎病脱皮疼吗

    川崎病脱皮疼吗,相信大家都有过手指脱皮的经历吧,因为它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常见的。脱完表面一层皮后,手又恢复原状,不痛不痒的。但是有一些疾病也是会脱皮的,下面看看川崎病脱皮疼吗。

    川崎病脱皮疼吗1

    川崎病是全身皮肤粘膜的免疫性血管炎性的病变,那么皮肤容易出现多发的皮疹,疼痛因个人而已,在病情好转时皮疹消退容易导致皮肤的脱皮现象。这是符合病情治疗经过的。

    川崎病 多久后手指脱皮是什么原因

    脱皮是川崎病的一种表现, 但没有关系,会有一段时间,不必担心。现在我就来讲讲相关知识。川崎病出院后手指脱皮治疗方法:

    (1)加强护理,防止继发感染及并发症。

    (2)首选阿司匹林。加用能量合剂,肌苷,1~2疗程。

    (3)中医药:根据本病的特点当属中医“温毒发疹”之范畴。其病理变化具有两个特点:

    ①病势传变迅速,发病急,卫分证候阶段极短,瞬间即见气营两燔之证;

    ②伤阴明显,发病后很快出现舌绛少津,口唇干红破裂。这是因为小儿“纯阳之体”,腠理不密,一旦感受邪毒极易化燥化火迅速传变,使温热邪毒充斥气营,耗伤阴津,出现危险的局面。因此用白虎汤清气凉营,解毒救阴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

    川崎病脱皮疼吗2

    川崎病脱皮是什么样子

    川崎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确,然后发病机制也不明确的一种自身免疫系统的疾病,它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性血管炎,好发于冠状动脉,在起病的时候,手足的症状是,急性期是手足硬性的水肿和长跖红斑,恢复期,指、趾甲端下和皮肤交界处出现膜状的脱皮,指、趾甲有横沟,重者指、趾甲亦可以出现脱落,然后它的皮肤表现就是多形性皮斑和猩红热样的皮疹,常在发病的第一周出现,肛周皮肤有发红和蜕皮。

    川崎病蜕皮治疗方法

    川崎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它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然后它的病因也是不明确的,主要的.病理变化是全身性的血管炎,好发于冠状动脉,它的临床表现就是有一个发热,高热,抗生素治疗无效,然后手足急性期会出现硬性的水肿和长出红斑,恢复期就会出现了指、趾甲下和皮肤交接处出现膜状脱皮,指、趾甲有横沟,重者指、 趾甲亦可以出现脱落。皮肤多呈多形性的红斑和猩红热样的皮疹,常在第一周出现,肛周皮肤发红和蜕皮。一般川崎病它的主要治疗就是抑制全身的炎症,一般急性期是建议使用丙球,再需要使用一些抗炎的药物,像阿司匹林,或双嘧达莫等一些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另外就是对症处理,他的蜕皮是疾病的一个发展趋势,所以蜕皮,川崎病大部分都会出现,一般就是及时的治疗,抗炎的治疗。

    川崎病通过什么传染吗

    川崎病又被称作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类全身血管炎性急性发热,为儿科常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川崎病它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国内外关于该病的病因主要集中在免疫反应,遗传易感性,病原微生物感染学说等。川崎病它的发病可能跟年龄,还有他的种族,还有遗传易感性是关系的,一般是小孩多发,五岁以下的儿童的发病率会偏高,男性多发,还有具有一定的地区性,城市的发病率比农村会高一些,另外还有一定的种族差异,一般是亚裔发病率最高,目前对于它的疾病病因是没有明确的机制的,一般它没有明显的传染的临床表现、依据,所以川崎病不属于传染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系统的疾病。

    川崎病如何预防措施

    川崎病又称为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一般发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发病是具有明显的年龄趋势的,80%的在五岁以下的婴幼儿多见,男女的发病比例是1.5:1,然后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还有它的种族发病率也有明显的差异,以亚裔发病率最高,另外也有研究表明,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的感染,也有可能是川崎病常见的前驱症状,可能跟感染有关系,但是目前没有发现有传染的现象。川崎病是属于自身免疫系统一类的疾病,它没有一定的预防措施,一般小孩子注意增强抵抗力,然后适当的休息,有可能对于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但是它还有一些是跟遗传易感性是有关系的,所以川崎病得病是没有明显的流行性的趋势,和预防的措施的。

    川崎病脱皮疼吗3

    川崎病手指脱皮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好发于五岁以下的婴幼儿,成人和三个月以下小还则少见。川崎病临床多表现可有发热、皮疹、手足硬性水肿以及手指脱皮等。这类疾病可并发严重心血管,因此需要严重重视。

    川崎病好发于春秋或者是秋冬交替季节。脱皮是川崎病的一种表现,注意是因为血管发生炎症,从而导致手脱皮。川崎病在急性期存在明显的免疫失调,这样是在发病机理上起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急性期外周血T细胞亚群失衡,CD4增多,CD8减少,CD4/CD8比值增加。以及一些淋巴因子、活性介素产生新抗原,或者是促进B细胞分泌自身抗体,从而导致内皮细胞溶细胞毒性作用,内皮细胞损伤故发生血管炎。

    再谈谈川崎病手指脱皮治疗方法吧。首先最重要的是加强护理,防止继发感染及并发症。还可以使用阿司匹林或者中医药。

    川崎病是一个可大可小的疾病,易出现在小孩身上,因此家长要多注意,好比发现孩子在川崎病多久后出现手指脱皮,就要及时注意,如果情况比较严重,需要及时去医院看一下医生。川崎病可能诱发严重的病发症,需要及时到医院诊治,切勿不把其当回事,以免追悔莫及。

  • 木槿
    回复
    2024-03-17 08:08:20

      中文名称:川崎病英文名称:Kawasaki’s disease其他名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定义:以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发病可能与多种病毒、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等感染所致免疫异常有关。应用学科:免疫学(一级学科);免疫病理、临床免疫(二级学科);感染免疫(三级学科)
      川崎病是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师首选报道,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疾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临床多表现:发热、皮疹、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眼结合膜充血、口腔黏膜弥漫充血、杨梅舌、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等。
      西医学名:川崎病
      英文名称: Kawasaki’s disease
      其他名称: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所属科室: 内科 -
      主要症状:发热,皮疹,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眼结合膜充血,口腔黏膜弥漫充血,杨梅舌
      主要病因: 病因不明
      多发群体: 婴幼儿

      目录

      疾病简介
      发病原因
      临床表现
      诊断鉴别
      疾病治疗
      疾病预后
      专家观点
      展开
      疾病简介

      川崎病是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师首选报道,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疾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临床多表现:发热、皮疹、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眼结合膜充血、口腔黏膜弥漫充血、杨梅舌、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等。
      日本曾有三次发病高峰,1979年15519例,1982年15519例,1986年12847例,1973年首先在日本国土以外的朝鲜半岛、中国及美、澳、欧洲相继发现;亚裔人发病较多,日本民族尤多见;多发生于婴幼儿,6-11月为发病高峰,男性发病率较女性为高(1.35-1.5:1),复发率约1-3%,四季皆有发病,我国以春夏之交稍多发。[1]
      发病原因

      川崎病的发病原因至今未明。根据以往数次小流行中,曾有家庭发病情况,临床上又有许多表现酷似急性感染,提示似有病原体存在。但男婴较多,日本发生率高和至今未找到直接致病病原体的现状,感染的说法不能完全确立。在所有病原菌中最受关注的是链球菌,但至今从未由患儿体内分离到链球菌。也有人提到一种在禽兽间致病的耶尔森(Yersinia)菌中的假结核型株感染?似与川崎病相关,但也无法找到确实的证据。[2]
      临床表现

      疾病症状
      临床常以高热(39℃以上)为最初表现,热程在5天以上,一般为一、二周,有的热退一、二天又高,热程长的可达三、四周,退热药仅短暂稍降。发热数日后掌跖面红肿且痛,躯干部出现大小不一的斑丘疹,形态无特殊,面部四肢亦有,不痒,无疱疹或结痂。发热数日两侧眼结膜充血,球结膜尤重,仅少数并发化脓性结膜炎,用裂隙灯可能查到前虹膜睫状体炎。唇面红肿、干燥和皲裂,甚至有出血;舌常呈杨梅舌,口腔粘膜充血,但无溃疡。当有发热并且看到眼、唇及皮疹表现时,基本可诊断川崎病。
      此外,50%~70%的川崎病早期有淋巴结肿大,一侧或双侧,非化脓性,数日后消退,有时肿胀波及颌下,甚至有误诊为腮腺炎,淋巴结肿仅限于颈部前三角,不痛,波及其他部位很少。病程第二周80%手、足部脱皮,为从甲床移行处开始,部分婴幼儿可先表现为肛周脱屑,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
      疾病分期
      川崎病的病程大约可分以下四期:
      ①急性期1-11天;
      ②亚急性期:11-21天;
      ③恢复期:21-60天;
      ④慢性期:60天以后。
      分期症状
      急性期:高热、眼结合膜充血、皮疹、口腔改变、淋巴结肿大、烦躁、血沉快、CRP增高、白细胞高;
      亚急性期:体温仍可有波动,继续烦躁,较前减轻,眼结合膜充血未痊愈,指趾端脱皮,血小板增高;
      恢复期:症状完全消失,眼结合膜稍留充血,淋巴结消肿,血沉、白细胞总数渐正常;
      慢性期:临床表现大多正常。[1][3]
      诊断鉴别

      疾病诊断
      川崎病实验室诊断方面主要依靠血清学检查如白细胞升高、血小板增加、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加快等等,同时注意是否伴有肝肾功能损害和DD-二聚体的升高。辅助检查中尤其要注意心超和心电图的表现,提示是否存在心血管并发症如冠状动脉扩张和心肌损害。
      诊断可以从以下要点进行参考:
      1.发热五天以上,如有其他征象,五天之内已可确诊,加上:
      2.具有下列四条:
      (1)双侧眼结膜充血,无渗出物。
      (2)口腔及咽部粘膜有充血,口唇干燥皲裂,杨梅舌。
      (3)急性期手足红肿,亚急性期甲周脱皮。
      (4)出疹主要在躯干部,斑丘疹,多形红斑样或猩红样。
      (5)颈淋巴结肿,直径超过1.5cm。
      3.无其他病种可解释上列表现。
      如有发热只伴有其他三条,但见冠状动脉瘤者亦可诊断。
      鉴别诊断
      ⑴ 特异性炎症疾病(感染性):耶尔森菌感染,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猩红热、暴发性),葡萄球菌感染(中毒性休克综合征),肺炎衣原体感染,病毒感染(麻疹、流感、EBV、HIV),白色念珠菌感染、钩端螺旋体病。
      ⑵ 非特异性炎症疾病:Stills病,Stevons-Johnson综合征,药物过敏,疫苗接种后,烧伤后。[1][2]
      疾病治疗

      川崎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急性期明确诊断后口服肠溶阿司匹林30-50mg/Kg.日,分2-3次口服,热退后调整为3-5mg/Kg.日。在病程10天内(多主张7天内)及时进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滴,目前国际上多主张2g/kg单次运用。使用原则参照美国心脏协会(AHA)方案,建议川崎病急性期患儿均采用丙种球蛋白静滴;而日本川崎病研究组则认为丙种球蛋白静滴适应症为冠状动脉瘤高危患者,多采用原田计分法:
      ①白细胞数>12×109;
      ②血小板计数<350×109;
      ③C-反应蛋白强阳性(>4.0mg/dl);
      ④红细胞压积<0.35;
      ⑤血浆白蛋白<35g/l;
      ⑥年龄≤12个月;
      ⑦性别,男性。
      以上计分方法在发病7天内计分,每项为1分,计分为4分以上为丙种球蛋白静滴疗法的适应症。[1]
      疾病预后

      川崎病的预后大多良好,大部分的患儿可自行恢复,症状类似普通感冒,这也是早期此病极易被忽视的主要原因,少数可产生并发症,特别是心血管并发症:冠状动脉扩张,严重的产生动脉瘤迁延数年。
      预防接种
      川崎病患儿的预防接种存在两个重要问题:
      其一, 丙种球蛋白阻滞活的病毒疫苗复制及后天获得性免疫建立;
      其二,川崎病恢复期儿童在接种活的或其他疫苗后的安全性问题。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系统性血管炎,在应用活的或死的疫苗后病情可能会突然恶化,因此川崎病后全部预防接种推迟至少3 个月(一般建议6月以后)。AHA 建议非肠道的活病毒疫苗预防接种(麻疹、腮腺炎和风疹) 应在丙种球蛋白后延迟至少5 个月(一般建议6月以后),因为被动免疫抗体可能干扰免疫制剂免疫功能。但麻疹爆发期间,对于以前没有进行被动免疫的儿童,应早期谨慎应用麻疹疫苗,并且以后应复种疫苗。[2][3]
      专家观点

      川崎病的典型病例诊断较明确,对于不典型的患儿如何进行确定非常重要,忽视则容易漏诊,生搬硬套则容易误诊。因此对于此类情况需要结合其他实验室检查慎重考虑,如通过血清学中的血BNP、尿LDH等,最重要的一点,严格注意心超中冠状动脉的变化。
      对于患儿的家长要重视川崎病孩子的随访,及时一切正常,也要保持每年一次的健康体检,及时孩子成年后也要保持下去。目前,很多国外的报道提示,青壮年期的冠心病发生者都与儿时的类似川崎病的患病历史有关。
      参考资料
      1
      杜忠东,梁璐,孟晓萍,李棠,张拓红,川崎富作,柳川洋,北京小儿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1995~1999年北京住院小儿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中华医学杂志,2003年83卷21期
      2
      胡静,王大为,秦玉明。 川崎病病因的研究进展。 国际儿科学杂志,2007年34卷 第03期
      3
      沈捷 李锦康 黄敏 杨晓东 徐萌 张永为,刘家应。川崎病患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变化的意义。中华全科医学,2010年8卷06期。
      开放分类: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4-03-17 08:08:20

    宝宝川崎病有传染吗

    川崎病不传染。

    川崎病是一种人体变态反应性疾病,没有传染性。它的发病因素是各种感染之后造成的机体免疫反应或者叫变态反应。表现为持续的高烧,眼结膜及周身皮肤明显发红,有的伴有皮疹,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随着病情的进展,会影响到心血管,主要表现在心脏的冠状动脉会增宽,严重的可以产生动脉瘤的改变,会危及生命。同时化验血小板有明显升高。

    川崎病能预防吗

    据推测,川崎病可能是由感染引起。所以尽量不要带易感儿童去人多、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然后就是在宝宝平时饮食上注意营养均衡,保证其充足睡眠、适当加强运动,好体质可以把疾病拒之千里。

    注意事项

    宝宝发热的话,要4小时左右测一次体温,超过38.5℃需服用退热药。

    发热的宝宝消化功能也会受到影响,所以要注意补充水分,给以清淡、易消化的饮食。

    家居环境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溼度,并多通风。

    做好宝宝的个人卫生,即使他有皮疹或蜕皮症状,也一样可以正常频次洗澡。

    川崎病好发于6月龄到5岁的宝宝,属于自限性疾病。虽然患者表现出来的症状很明显,看似很猛烈,但家长其实不必过于担心,此病一般12天左右可以自行痊愈。但是要警惕其可能引发的一些严重并发症!

    川崎病以前很少有人知道,现在却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其实并不是因为发病率越来越高,而是因为相较之前,现在的检测条件、检测仪器和设备越来越先进,如心脏超声以及一些血液方面的检查,使其检出率相对而言有所提高。另外,还有一些不典型症状的疾病也经常被归为川崎病,这也是此病越来越多地被提及的原因。

    而川崎病之所以在6月龄到5岁的宝宝中更易发,有一种理论是:假设川崎病由感染引起的推测成立,患儿感染的病原体主要在适龄儿童中可以引起血管性疾病,对成人则影响不大。而婴儿出生时会从母体得到一些免疫球蛋白,其保护力可以持续大约6个月,所以6个月以下的孩子也不容易患此病。

    至于川崎病的具体病因,到现在尚未完全明确。但据统计,川崎病在东亚人羣以及亚裔美国人当中发病率比较高,所以推测其致病原因与遗传因素也可能存在关联。

    小儿川崎病的治疗方法

    1、首先检查是否合并其他感染,如有感染按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2、没有感染,可口服阿司匹林、静注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丙种球蛋白的用量较大,根据孩子的个体情况进行用药;

    3、按中医瘟病的治疗方法,如运用清营汤、清瘟败毒饮加减等方法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效果也较好。

    具体药请结合临牀,由医生面诊指导为准。

  • 空青
    回复
    2024-03-17 07:07:10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尤其是小孩子的眼睛,水汪汪的清澈干净。孩子来到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用自己的双眼去认识了解学习,你怎能让疾病影响孩子的双眼。
    ?德国麻疹
    德国麻疹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疾病,多见于儿童,这种疾病可引起结膜炎。
    ??水痘
    水痘不再是要人命的病了,但它对眼睛的危害依旧很大,会引起结膜、角膜的出疹疾患。
    ??发热性川崎病
    发热性川崎病又称作皮肤黏膜淋巴结,症状是发热,皮疹,此病多见2岁以内小儿,会引起结膜充血。
    ?白血病
    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异常的疾病,会造成眼底出血。
    ?少年风湿
    患少年风湿要注意了,这种病会引发虹彩炎葡萄膜炎,应定时到医院做眼部检查。
    ?少年性糖尿病
    少年性糖尿病是 儿童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很容易导致合并眼白内障及视网膜症。
    ?全身疾病
    全身疾病而引起眼部病变并不罕见,因为人体的器官之间都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因此,我们要从各个角度去关心、爱护孩子的“心灵窗口”。

接种卡介苗后的反应有什么特征?

儿童环酯红霉素吃3停4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