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卵圆孔未闭危害会引起心脏扩大,还有可能出现缺氧的情况,从而引起心力衰竭。新生儿卵圆孔一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闭合,如果出现了年龄增长仍然没有闭合的情况,就有可能会产生一些危害,因此要引起重视,及时就诊,可以通过心脏超声检查的方式明确诊断。
等孩子6个月-1岁的时候再做一次超声,如果是单纯的
卵圆孔未闭
目前暂时不需要治疗。
新生儿
出生的时候,
卵圆孔
都是开放的,以后逐渐会闭合。也有
部分
小孩持续的卵圆孔未闭,一般不影响小孩的生长发育。所以在
儿童期
可以随访观察。在成年当中如果有卵圆孔未闭部分会引起
脑栓塞
,这需要治疗。
成人
卵圆孔未闭发生脑栓塞是完全有可能的。
其
病理
机制为脑的矛盾
栓塞
,即
静脉系统
的
栓子
通过动静脉系统之间的异常通道进入
动脉
系统,造成动脉系统栓塞。众所周知,正常人在
左右心房
之间有压力差,
左房
压力略高于右房压,在有些(Valsalva动作、咳嗽等)情况下右房压有可能高于左房压而出现右
向左
分流,由此可见卵圆孔未闭是形成脑的矛盾栓塞的潜在条件。卵圆孔未闭是否与脑栓塞事件发生有关,早在1877年Cohnheim首次描述PFO患者存在矛盾
血栓
(脑栓塞),无
左心
系统栓子的来源,有潜在右向左分流的可能,静脉系统或
右心房
内检测到血栓时,卵圆孔是脑栓塞事件发生的原因。
卵圆孔是胎儿发育必需的一个生命通道,来自母亲的脐静脉血也正是经此通道进入胎儿的左侧心腔,然后分布到全身,以此提供胎儿发育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孩子出生时,随着第一声啼哭,左心房压力升高,卵圆窝瓣被压在卵圆窝边缘上形成功能性闭合,而解剖上的完全闭合一般要到出生后5―7个月。因此在一岁以内有可能保持开放,可能会有少量分流,甚至有5%―10%的人卵圆孔终生保持开放而不闭合,但对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并无影响。因此婴儿时期的卵圆孔未闭属正常生理现象,不是先心病,一般不需要做手术。但是,如果房间隔中央的缺损较大,大于8―10毫米,分流量大,则称为中央型房间隔缺损,需要手术修补。手术时机应争取在幼儿2―4岁时完成。 如果妈妈在怀孕期间感染病毒,接触过射线或吃过一些有损胎儿发育的药物,就可能会增加卵圆孔不闭合的机会。因此孕妇应该避免上述情况发生。超声在诊断新生儿卵圆孔未闭方面有方便、无创、准确性高、可反复检查的优点,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准确的依据。 近年发现,卵圆孔未闭与不明原因脑栓塞、潜水减压病、偏头痛等疾病的关系密切,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对于具有不明原因脑栓塞病史者、潜水员、航天员及顽固性偏头痛者合并卵圆孔未闭时应该进行修补治疗。▲
由于左心房压力1.07~1.30kPa(8-10mmHg)比右心房0.4-0.67kPa(3~5mmHg)高,房间隔存在缺损将使左心房血流向右心房分流,分流量的多少决定于心房压力阶差和缺损大小。幼儿期,两侧心房压力比较接近,分流量不大,临床症状也不明显。
随着年龄增长,房压差增大,左向右分流量逐渐增多,可达到体循环血流量的2-4倍。右心负荷加重,使右心房、右心室和肺动脉逐渐扩大,肺动脉压力上升。初期肺小动脉痉挛,以后管壁内膜增生和中层增厚,管腔狭小和阻力增加,终于导致梗阻性肺动脉高压。右心房、右心室压力随之增高,分流量减少,甚至发生右房向左房逆流。
有些病例则因出生后胎儿期的肺小动脉管壁肥厚未能完全消退而造成不同程度梗阻性肺动脉高压。原发孔缺损伴有大瓣裂损时,二尖瓣的返流使左向右分流量增多,肺动脉高压出现较早卵圆孔未闭无分流时对人体是没有影响的,但出现明显分流时会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卵圆孔未闭有可能引起不明原因的脑缺血,其病理机制为脑的矛盾栓塞,即静脉系统的栓子通过动静脉系统之间的异常通道进入动脉系统,造成动脉系统栓塞。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