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儿科

五十天的宝宝吐奶严重怎么办

时间: 阅读:1057
五十天的宝宝吐奶严重怎么办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食养人

食养人

2025-10-15 16:50:08

50天的宝宝吐奶严重,需要保持侧卧位,避免吐奶时出现误吸。可以将床铺成15度的斜面,保持胃的下垂位,可以起到预防吐奶的发生。喂完奶之后也要将宝宝竖起,拍打背部,可以将胃里多余的气体排出,预防吐奶症状。

宝宝吐奶大多与先天性的胃发育结构有关。

最新回答共有4条回答

  • 半夏
    回复
    2024-03-20 13:13:24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4-03-20 13:13:24

    新生儿吐奶频繁怎么缓解

     新生儿吐奶频繁怎么缓解,很多新生宝宝都有吐奶的问题,通过孩子的表现鉴别是生理性吐奶或病理性吐奶,从而做出合理的应对方法,以下介绍新生儿吐奶频繁怎么缓解。

      新生儿吐奶频繁怎么缓解1

      新生儿吐奶厉害

     如果只是轻微的吐奶、溢奶,则不需要采取什么特别的治疗,只要耐心地帮宝宝拍打嗝,或是调整牛奶的浓稠度就可以了。但如果严重到出现喷射性吐奶情形,那就必须带宝宝去医院检查,在确认了病因之后再进行诊治。

     婴儿溢奶是正常的,婴儿的胃与食管交界处的神经发育尚不完善,食管下端蠕动能力较弱,胃内容物易反流入食管。加上婴儿的胃呈水平位,食管到咽部距离相对较短,婴儿卧位时间长和哭闹时腹压升高,故使婴儿吃奶后易吐奶。其实,喂奶时间掌握不好,哭得太久,吃得太急,吞进太多的空气,吃完奶后,就容易吐奶。妈妈们只要注意改善吐奶的方法,宝宝吐奶的现象会慢慢减少。不过也有到六个月还吐的。

      新生儿吐奶的缓解方法

     1、平躺时发生呕吐,应迅速将婴儿脸侧向一边,以免吐出物向后流入咽喉及气管。

     2、用手帕、毛巾卷在手指上伸入口腔内,甚至咽喉处,将吐、溢出的奶水食物快速的清理出来,以保持上呼吸道顺畅,免得阻碍呼吸。此时,清除口腔要比鼻腔重要!所以平常身边随时要配置小手帕、小毛巾,以备急需(鼻孔则可用小棉花棒来清理)。

     3、婴儿憋气不呼吸或脸色变暗时,表示吐出物可能已进入气管了,使其俯卧在大人膝上或床上,用力拍打背部四五次,使其能咳出。

     4、如果仍无效,马上夹或捏刺激脚底板,使婴儿因疼痛而哭,加大呼吸,此时最重要的是让他吸氧入肺,而不是在浪费时间想如何把异物取出。

      新生儿吐奶频繁怎么缓解2

      新生婴儿老吐奶为什么?新生儿吐奶如何护理?

     新生儿吐奶严重有生理和病理两方面的原因,宝宝的胃容量小,食管肌肉的张力低,食物很容易吐出。也可能是感冒便秘等引起,喂养姿势不对,喂奶过快,过早添加辅食等也是造成新生儿吐奶严重的原因。

      1、生理原因

     宝宝的胃不像大孩子和成人那样垂向下方,而是呈水平位。这样就会使得胃的容量变小,存放食物少。另外,由于宝宝食管肌肉的张力比较低,贲门比较松弛,关闭不紧,所以很容易被食物破门而出,导致吐奶。

     这些生理性的吐奶,等宝宝再长大一点后,胃垂向下、肠道蠕动的`神经调节功能和内分泌胃酸及蛋白分解酶的功能渐渐增强,才不会吐奶。

      2、病理原因

     感冒、细菌感染、便秘、幽门狭窄、食管闭锁、肠闭锁、肠旋转不良、先天性巨结肠等,都会造成宝宝异常吐奶。

      3、喂养、护理不当

     喂奶姿势不当、喂奶过快、奶量过多或两餐间隔时间太短;喂奶时翻动小儿过多;过早添加辅食;以奶瓶喂食时,奶嘴的洞口过大,造成奶汁流出过快,来不及吞咽等等这些喂养不当都会导致宝宝吐奶。

     当宝宝在6 个月大之后,不仅可以很好地掌握吸吮技巧,而且胃肠功能发育也比较成熟,吐奶的次数也就明显减少了。而新生儿经常吐奶,妈妈们一定要分辨是生理原因、病理原因还是自己喂养不当的原因,从而决定如何解决宝宝吐奶的烦恼。正常情况下的吐奶,家长也不用担心,只有宝宝体重增加正常,精神状态好就行。

     一般而言,宝宝从半个月大时开始吐奶,一般在两个月大时最严重,三个月大后慢慢减少吐奶的次数,宝宝半岁后吐奶现象就很少了。新生儿吐奶有些是喝太多的奶了,宝宝会将多余的分量吐掉,有些是把喝入胃里的空气排出来的时候带了奶出来。

      1、上身保持抬高的姿势

     一旦呕吐物进入气管会导致窒息。因此在让孩子躺下时,最好将浴巾垫在孩子身体下面并要保持上身抬高。如果孩子躺着时发生吐奶,我们可以把孩子脸侧向一边。

      2、吐奶后,要多注意观察孩子的状况

     在孩子躺着时要把孩子头部垫高,或者索性把孩子竖着抱起来。吐奶后,孩子的脸色可能会不好,但只要稍后能恢复过来就没有问题。另外,根据情况可以适当地给孩子补充些水分。

      3、补充水分要在呕吐后30分钟进行

     孩子吐奶后,如果马上给孩子补充水分,可能会再次引起呕吐。因此,最好在吐后30分钟左右用勺先一点点地试着给孩子喂些白水。

      4、吐奶后,每次喂奶数量要减少到平时的一半

     在宝宝精神恢复过来,又想吃奶的时候,我们可以再给宝宝喂些奶。但每次喂奶量要减少到平时的一半左右,不过喂奶次数可以增加。在宝宝持续呕吐期间,我们只能给宝宝喂奶,而不能喂其他食物,包括辅食。

      5、新生儿吐奶从鼻子出来

     家长要护理好吐奶的宝宝,尽量避免宝宝吐奶从鼻子里出来,如果奶水从鼻子里出来,也及时把宝宝抱起来,清理宝宝鼻子,让宝宝呼吸通畅。

     以上就是问题的解答,希望能够对大家有一些帮助,孩子吐奶后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需要我们多加留意。在呕吐得到缓解后,如果宝宝还有精神不振、只想睡觉、情绪不安、无法入睡、发烧、肚子胀等现象,则可能是生病了,应该看医生。

      新生儿吐奶频繁怎么缓解3

      一、什么是吐奶?

     当宝宝吃完奶后,偶尔会有奶顺着嘴角流出,或随着打嗝流出,或情绪兴奋、动作幅度较大时,突然从口腔、鼻孔涌出,但是宝宝并没有其他不舒服的表现,生长发育好,精神好,吃奶好,这种情况就是吐奶,或者称为溢奶。

     对于一岁以下的宝宝,生理性吐奶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常见于 4~6 月龄的宝宝,这和宝宝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有关,不需要特别治疗,且会随宝宝长大而减轻,一般在 6~8 月龄后溢奶次数就会减少,在一岁左右溢奶大部分会消失。

      二、新生儿吐奶怎么解决

     以下处理可有助于减少溢奶的发生:

     提倡母乳喂养、顺应喂养,不要强迫喂养、过度喂养;

     不要等宝宝很饿了才喂奶,尽量在宝宝处于平静、愉快的状态下喂奶;

     应该在宝宝清醒的状态下喂奶,取半坐位或斜位喂奶,不要让宝宝平躺着吃奶;

     母乳喂养时应让宝宝含住大部分乳晕,用奶瓶喂奶时应让奶嘴充满奶,奶嘴的大小也要合适,以减少宝宝吞入太多的空气;

     可尝试在每次喂奶 3~5 分钟后,暂停一下,轻拍宝宝背部(拍嗝),再继续喂奶;

     喂完奶后将宝宝竖着抱 20~30 分钟,让宝宝趴在大人的肩膀上,大人可用手轻拍其背部(若能打嗝排出胃内气体更好);

     可尝试少量、多次的喂奶,以防一次性喂奶量过多、太饱而引起的溢奶;

     在宝宝哺乳前更换干净的尿布。

     若喂奶后因宝宝排便一定要更换尿布或清洗屁屁,要注意尽量不要让宝宝的下肢及腹部高于躯干,以减低胃内压;

     添加辅食后,泥糊状辅食可能有助于减少宝宝溢奶,不要过多地喂水和添加果汁、菜汁,会加重溢奶的发生;

     如果宝宝不会频繁吐奶,半夜假如喂奶就没必要特地抱起来拍背;但如果宝宝吐奶频繁,即使是半夜喂奶,也是应该在宝宝清醒的状态下取半坐位或斜位喂奶,不要让宝宝平躺着吃奶,喂完后也要拍背。

      三、做完了以上的措施宝宝还是吐奶怎么办?

     假如宝宝还是吐奶了,也很正常,别慌张,清理现场就好了。

     但如果还伴随着呛咳,也就是呛奶了,可以这么做:

     不要急着把宝宝竖起来,以免奶进入肺部;

     轻微呛奶时,侧过宝宝的脸,然后轻轻拍宝宝的背;

     严重呛奶时,让宝宝俯卧在家长的腿上,用力拍宝宝的背,让奶液流出来。

     新生儿吐奶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情况,在宝宝出现吐奶的情况是也不要过于惊慌,冷静应对。宝宝吐奶的次数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 泠青沼
    回复
    2024-03-20 12:12:14

    宝宝五十天吐奶严重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如喂养姿势不正确、过度喂养、消化系统未发育完全等。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1.调整喂养姿势:确保宝宝在喂奶时头部稍微抬高,以帮助食物顺利通过食道进入胃部。


    2.避免过度喂养:每次喂奶的量不要过多,可以根据宝宝的需求适当增减。


    3.喂奶后适当拍嗝:喂奶后让宝宝竖直抱起,轻轻拍打背部,帮助宝宝排出胃内的气体。


    4.注意观察宝宝的大便情况:如果宝宝的大便颜色、质地正常,说明消化系统功能正常;如果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5.如果以上方法都不能解决问题,或者宝宝吐奶量大、频繁,建议及时带宝宝去医院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


    请注意,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还需要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处理。如果有任何疑问或担忧,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五十天的宝宝拉肚子怎么办

五十天的宝宝消化不良怎么办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