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儿科

宝宝有时对眼怎么办

时间: 阅读:11729
宝宝有时对眼怎么办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半枫荷

半枫荷

2025-04-06 20:53:07

宝宝有时对眼的治疗方法,如果是由于玩具与眼睛的距离较近导致,可以通过移动玩具的方式,缓解对眼。如果是由于肌肉发育不完善所导致,就不需要进行治疗,等长大后肌肉发育完善就会改善对眼的情况。

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多带宝宝去室外玩耍,锻炼眼部肌肉。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南絮
    回复
    2024-03-11 14:14:12

    宝宝是父母的心肝宝贝,一旦发现宝宝有什么问题的时候,妈妈们肯定担心不已,而妈妈在照顾宝宝时候发现宝宝有对眼,那么一岁宝宝对眼怎么办?针对这个问题,下面跟着小编一起了解一下。
    ?内斜视
    对眼也叫做内斜视,一般治疗可以用针灸,不过在带宝宝治疗的同时,需要先带宝宝去散瞳验光,而且要佩戴眼镜纠正屈光的不正,这样可以提高视力。而且妈妈们发现宝宝眼睛有不对劲的地方,千万不能乱给宝宝使用眼药水。
    ?手术治疗
    一般来说,随着宝宝的长大,视力会有所增强,但是宝宝有天生斗鸡眼,那么是需要及早的进行手术治疗的。
    ?眼部卫生
    另外妈妈们一定要注意给宝宝做好眼部的卫生,要防止宝宝眼部出现感染,平时需要多带宝宝出去走走,晒晒太阳,对宝宝眼睛保健也是有帮助的。
    ?眼睛保健
    其实对于1-3岁宝宝来说,妈妈们不需要担心宝宝对眼的情况,因为随着宝宝慢慢地长大,宝宝对眼的问题是会好起来的,不过也不可以忘记对宝宝眼睛的护理,如果宝宝眼睛有感染,不要乱使用药物,最好去看医生。

  • 木槿
    回复
    2024-03-11 14:14:12

    如果您发现宝宝的眼睛有点对眼,建议及时带宝宝去眼科医院进行检查。


    在一岁左右的宝宝中,有些会出现轻度斜视或对眼的情况,这通常是由于眼睛肌肉发育不完全或者视觉系统发育不成熟所引起的。这种情况一般不需要治疗,只需要定期观察和检查即可。


    如果宝宝的斜视或对眼情况比较严重,可能需要进行一些治疗,如眼罩矫正、眼部肌肉训练等。具体治疗方法需要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而定,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此外,家长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宝宝预防斜视或对眼的发生,如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盯着电视或手机屏幕、多进行户外活动等。

  • 离亭燕
    回复
    2024-03-11 14:14:12

    对眼,即俗称的斗鸡眼,由于眼球上的六条肌肉控制能力不够完善,用双眼注视物体的能力掌握不足。出生几个月的宝宝一般都会出现对眼的情况。那么对眼该如何纠正呢?十个月宝宝假如对眼,该怎么办呢?
    ?保持距离
    在和宝宝对视的时候,不要靠得太过接近。和宝宝说话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至少距离三十厘米或以上,以免眼球长时间定在某处。
    ?改变睡姿
    多改变宝宝睡觉的姿势,同时也要多改变光线的投射角度,比如今天偏右侧睡,明天偏左侧睡。如此一来,可使宝宝眼球不局限于某一边,缓解对眼的情况。
    ?多样化玩具
    多加改变玩具的摆放地方,不宜放至离宝宝太近或太偏的地方。也不应使宝宝睡在离光源太近的位置。玩具、物件要置于离宝宝至少一米五的地方,并且不要仅仅摆一样,而应多放几样,玩具之间要相隔一定距离,如此一来,宝宝在看玩具的时候,可以使其眼珠不停转动。
    ???多走动
    让宝宝眼珠多些转动,不要使宝宝待在床上太长时间,而应时不时抱起宝宝到外面逛一逛,让宝宝看看周围的景物,增加眼球转动的频率。

  • 冉冉云
    回复
    2024-03-11 13:13:02

      尽管大多数宝宝的对眼是生理性的,但也有少部分宝宝是真的对眼,而且这跟孩子的护理也有着很大的关系。例如长期让孩子盯着某一处看,也有可能会造成斗鸡眼。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避免和改善宝宝对眼。

       1、多角度悬挂玩具

      不要在婴儿床的固定一点悬挂玩具,要经常变换位置。婴儿房里的鲜艳摆设也要经常变换位置,避免孩子总是盯着一处看。

       2、经常变换睡觉体位

      你要让宝宝总朝着一侧睡,妈妈应该经常帮助宝宝变换体位,可有时向左有时向右,这样可使光线投射的方向经常改变,能使宝宝的眼球不只转向一侧,从而避免斜视。

       3、让宝宝经常转动眼珠

      不要将宝宝一整天放在婴儿床或婴儿车中,最好经常抱到户外多走动,让宝宝看看不一样的事物,充满好奇的宝宝会不停转动眼珠,这有利于增强眼肌和神经的协调能力,避免产生斜视。

      二、六个月的宝宝对眼儿正常吗

      原来宝宝在出生最初几个月内,眼肌尤其是调节眼球活动的一些肌肉发育不完善,双眼的共同协调运动能力较差,而宝宝通常又非常习惯用深沉和目不转睛的凝视来观察周围事物,与自己的父母交流。再加上婴幼儿时期宝宝的鼻骨不发育,两眼距离较近,年轻的父母在与自己孩子对视时总觉得宝宝好像是对眼。其实,这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属于暂时的'正常生理现象,一般2~3个月后宝宝双眼的共同注视能力就可以发育良好。

      在这个时期,如果父母在护理上不尽心,就有可能诱发或加重宝宝斜视和对眼。如经常只让宝宝看一侧光线,不注意经常变换体位;或者把婴儿床上的玩具挂得太近,使宝宝两眼经常注视近物等等。所以,父母要注意变换宝宝睡眠的体位,使光线投射方向经常改变,今天头睡左边,明天睡右边,隔日调换,这样就能使孩子的眼球不再经常只转向一侧;小床上彩色玩具不能挂得太近,至少距离1米以上,也可在各个角度多挂几个,以免宝宝只注意一点,这样就可避免宝宝发生斜视或对眼了。当然随着宝宝面部骨骼的发育,尤其是眼眶及鼻骨的发育,假性内视是会逐步消失的。

      区别真假“对眼”的办法很简单,只要将鼻梁处的皮肤捏起用电筒照射鼻梁处灯光落在双眼瞳孔中央就为假性“对眼”,落在眼球角膜的外侧部分就为真性“对眼”。假性“对眼”因为眼球的位置是正的,所以不需要医治。随着年龄长大鼻骨发育,内眦皮肤被鼻骨撑起提上去。“对眼”的感觉也就消失了,民间有种说法,小孩的“对眼”不用治长大就好了。实际上就是指的假性“对眼”。真性“对眼”则一定要治疗,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假性近视“对眼”具备正常眼的重合、融合、立体三级视功能。真性“对眼”则不具备这三级视功能,必须及早治疗以建立这三级视功能,否则年龄大了再治仅仅起到美容的效果,影响孩子从事某些精细的工作及驾驶机动车。

      如果宝宝已有对眼或斜视就更要引导宝宝向多个方向注视来加以矫正。

      三、新生幼儿怎么会有“斗鸡眼”

      原来宝宝在出生最初几个月内,眼肌尤其是调节眼球活动的一些肌肉发育不完善,双眼的共同协调运动能力较差,而宝宝通常又非常习惯用深沉和目不转睛的凝视来观察周围事物,与自己的父母交流。再加上婴幼儿时期宝宝的鼻骨不发育,两眼距离较近,年轻的父母在与自己孩子对视时总觉得宝宝好像是对眼。

      其实,这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属于暂时的正常生理现象,一般2—3个月后宝宝双眼的共同注视能力就可以发育良好。

      在这个时期,如果父母在护理上不尽心,就有可能诱发或加重宝宝斜视和对眼。如经常只让宝宝看一侧光线,不注意经常变换体位;或者把婴儿床上的玩具挂得太近,使宝宝两眼经常注视近物等等。

      所以,父母要注意变换宝宝睡眠的体位,使光线投射方向经常改变,今天头睡左边,明天睡右边,隔日调换,这样就能使孩子的眼球不再经常只转向一侧;小床上彩色玩具不能挂得太近,至少距离1米以上,也可在各个角度多挂几个,以免宝宝只注意一点,这样就可避免宝宝发生斜视或对眼了。当然随着宝宝面部骨骼的发育,尤其是眼眶及鼻骨的发育,假性内视是会逐步消失的。

      如果宝宝已有对眼或斜视就更要引导宝宝向多个方向注视来加以矫正,到了3岁仍不见好转,应找眼科医生诊治。

      四、斗鸡眼不会自愈要及时治疗

      正常人的双眼注视同一物体,物体分别在两眼视网膜处成像,并在大脑视中枢重叠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具有立体感的单一物体,这个功能叫双眼单视。但是,婴幼儿在双眼单视形成过程中,很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致使一眼注视目标,另一眼偏斜而不能往同一目标上看,于是就产生了斜视。医学上将眼球注视物体时向内侧斜视,称为内斜,也就是人们俗称的“斗鸡眼”。

      为什么“斗鸡眼”不会自愈呢?专家说,这得从主管眼球运动的肌肉和神经谈起。在眼球的外面有六条眼外肌,正常情况下,人们看东西时,无论朝哪个方向,双眼的运动都是平行一致的。由于肌肉的收缩是在神经的调节下进行的,看右边的目标双眼都往右转,看左边的目标双眼都往左边转,不会出现右眼往右,左眼不往右的现象。若孩子两只眼睛发育不一样,一只眼正常,另一只眼为高度近视或散光;或两只眼睛远视度数差得太远;或幼儿从小就喜欢玩细小的玩具以及常在光线较弱的条件下玩游戏,致使眼肌平衡失调,神经肌肉麻痹,这样就很可能发生“斗鸡眼”。

      所以,“斗鸡眼”若不及时治疗,神经肌肉的麻痹是无法自愈的。而且,因为一只眼睛长期内斜,患者不能使用这只斜眼,久而久之,就会影响眼睛发育,甚至发生弱视。若不及时治疗,将来视力也难以恢复。“斗鸡眼”的孩子只用一只眼睛看东西,所以看东西没有立体感,不能分辨东西的远近。例如在做针线活时,线穿不进针眼;灌墨水时,笔插不进墨水瓶;拿细小的东西老是够不着等等,影响今后的工作和学习。

      因此,家长发现孩子患有“斗鸡眼”时,一定要抓住时机及时治疗。

宝宝有口吃能矫正吗

宝宝有时候吐奶正常吗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