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小孩是不是母乳性黄疸比较常用的办法就是,停止母乳喂养以后小孩的黄疸会得到恢复,如果继续母乳喂养,黄疸又会出现增高,这种就是母乳性黄疸
。如果确诊是母乳性黄疸,要马上停止母乳喂养。
期间如果小孩的吃、睡、精神都不错的,可以给孩子多喝水多晒晒太阳,一般会慢慢恢复正常。
「导读」 母乳是婴儿天然的营养食物,对促进宝宝生长发育、强健体质等都有重要的作用。但有经验的妈妈们都知道,在母乳喂养期间,婴儿很容易会患上一种叫做母乳性黄疸的新生儿黄疸疾病。那么母乳性黄疸原因、症状是什么?如果婴儿不幸患上了母乳性黄疸该怎么办?宝妈们又该如何预防婴儿母乳性黄疸呢?接下来,妈妈网百科将详细为你解答。母乳性黄疸症状
从皮肤的变化上能大概能推断出小宝宝是否得了黄疸,原本皮肤是比较 *** 的,不过一段时间后皮肤会发黄,正常的话这种现象会消退,这是生理性黄疸所致所以不用担心。但喂宝宝吃母乳后,生理性的黄疸一直没有减退的,而且2天内不喂奶的话,黄疸又慢慢消退,有可能表明宝宝得的是母乳性黄疸。
其实出现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对宝宝造成较多的伤害,得了母乳性黄疸之后要及时停止喂奶,黄疸会在2-4内减弱,一个星期之后母乳性黄疸的症状基本能完全消退。得了母乳性黄疸,宝宝的大小便也是正常的,也会出现体重增长的情况,肝功能正常,HBsAG为阴性。
停止喂母乳后,黄疸会明显减轻,胆红素也会下降为原来的50%左右。但要是重新喂奶的话,血清胆红素又会回升,当然也只是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会慢慢降低。宝宝出现黄疸的时候,胆红素是会升高的,当黄疸退去后,胆红素会在3个礼拜后逐渐回复到正常的水平。
但是如果宝宝的胆红素一直居高不下的话,母乳性黄疸也是可能会发展成为另一种疾病,也就是核黄疸,这种情况可不太妙,因为宝宝有可能会耳聋、发育迟缓。
如何判断母乳性黄疸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大约有60%的孩子会不同程度地出现这一症状,家长遇到这种情况不要惊慌,可根据黄疸出现的时间、程度、发展速度作一个初步判断,生理性黄疸不必过于担心,如果黄疸程度严重、发展速度快,则有可能是病理性黄疸,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原因有几种: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溶血性黄疸、阻塞性黄疸等。
其中,母乳性黄疸是指因吃母乳而发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由于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可以抑制新生儿肝脏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使血液中的胆红素不能及时进行代谢和排泄,浓度增加,出现新生儿皮肤和巩膜的黄染。
如何判断母乳性黄疸?这成了菜鸟妈妈们的难题。
母乳性黄疸虽然持续时间长,可达1到2个月,但是宝宝一般情况良好,精神发育及食欲无异常,安静无烦躁,这样的黄疸称之为母乳性黄疸。如果妈妈不放心,可以暂时停喂母乳24到48小时,黄疸会明显减轻,再进行哺喂时,黄疸可能再现,但是较前要轻,用这种方法可以排除病理性黄疸。
出现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影响小儿的健康,也无发烧和食欲不好的症状。如及时停止喂母奶,黄疸大约在2-4天内减弱,6-10天内全部消失。出现母乳性黄疸也不必惊慌,停母乳时可用牛奶暂时替代,待黄疸好转后继续用母乳喂养。
母乳性黄疸的原因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临牀主要特征是新生儿母乳喂养后不久即出现黄疸,但无其他全身症状,足月儿多见。有很多妈妈都不明白:为什么宝宝会患上母乳性黄疸呢?下面赶紧跟着妈妈网百科来了解一下吧!
其发生的原因目前认为主要是因为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由于母乳本身造成,主要原因有:
1、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 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亲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抑制了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
2、母乳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 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亲母乳中不饱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增高,对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产生抑制。
3、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高 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大大高于牛奶及配方奶,使已结合的胆红素再分解,小肠重吸收增加,至肠-肝循环增加。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其中起主要作用。
母乳性黄疸会反复吗母乳性黄疸会反复吗?答案是会的!
无论是早发型或迟发型母乳性黄疸,一旦停喂母乳3-5天后,黄疸就减退。若再开始母乳喂养,黄疸又会重新出现.母乳性黄疸比一般生理性黄疸的持续时间长,有的可长达1-2个月,但通过化验可与肝炎区别开。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妈妈们可以暂停母乳喂养3-5天,同时口服退黄药物。暂停母乳期间,可以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以保证乳汁持续分泌,等宝宝黄疸减轻或消退后,再继续母乳喂养。此后,即使有轻度黄疸,也不必再停母乳。如果黄疸严重,还是需要查查胆红素,必要时同样需要蓝光照射。
另外,黄疸的指标很高需要暂停哺乳的,暂停母乳期间,应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以保持乳汁充分分泌,待黄疸消退后可以恢复母乳的,孩子大一些后肝脏的酶系统发育也更完善,就不易再出现黄疸了。
母乳性黄疸怎么办新生儿黄疸发生率约有50%,一般会自动消退。然而,随着母乳喂养率上升,母乳性黄疸的检出率明显增加。据统计,母乳性黄疸可占到新生儿黄疸发生率的20%以上,母乳性黄疸一般可持续2~3个月。那么,黄疸一直不消退,怎么办呢?
1、光疗:蓝光能使血清胆红素下降
对于已经确诊的母乳性黄疸足月儿,如果血清胆红素实在太高,超过220μmol/L的绝对峯值,可先通过光疗把峯值降下来。
研究发现,波长425~475nm的蓝光下能使血清胆红素下降。经这种光线照射后,胆红素会被转化并通过尿和胆汁排出体外。将宝宝置于光箱前应用黑眼罩(纱布裹黑纸)遮盖双目,每小时改变一次 *** 以增加光照面积,并要注意给小儿补充水分以防脱水。一般应连续照24小时,或间隔照10小时,歇半天后再继续照,疗程为两到三天。
而症状不太严重的小儿,每天多晒晒太阳也可以退黄,因为阳光中也有蓝光存在。但晒太阳时不能隔着玻璃,要暴露在日光下,如果温度超过30℃,可考虑让小儿裸体晒,让皮肤尽情接触日光中的蓝光,但要注意遮住眼睛。
2、药治:服用绵茵陈汤助退黄
临牀上常用茵栀黄注射液来退小儿的黄疸症状,但日前因山西某公司生产的茵栀黄注射液致一名新生儿死亡,所以有医院为慎重起见,建议让小儿改服茵栀黄口服液、茵栀黄颗粒或煲绵茵陈汤。不过专家认为,茵栀黄注射液是已用了30多年的老药,疗效得到公认,这次事故是药品质量出了问题,配方应没问题。
3、喂养:母乳喂养应少量多次
另外,是否应该减少甚至停止母乳喂养的问题呢?虽然停喂母乳后黄疸会明显消退,但母乳为小婴儿最理想的食品,还是不要随便断掉奶,也无需过早采取母乳和配方奶粉混合的喂养方法。除非血清胆红素的值实在太高,才建议暂停母乳喂养三五天。
在此期间,妈妈应用吸奶器将乳汁吸出,以保持乳汁的充分分泌,待小儿黄疸减轻后仍应继续哺乳。此后,即使症状出现反复,也不主张多次断奶,但可适当考虑改变喂养方式,如:改用多次少量的母乳喂养法,并适当给孩子多喝点水。一般来说,随着小儿的月龄增高,母乳性的黄疸可逐渐消退,且不会对婴儿的健康发育造成大的影响。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什么是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顾名思义就是因为母乳喂养所引起的黄疸。这种情况多数是婴儿刚出生的时候皮肤红润,但母乳喂养不久后皮肤却变黄,不过宝宝的身体健康完全没有收到影响。
母乳性黄疸一般在生后4-5天出现,正常足月的婴儿,母乳性黄疸情况会在4-6天达到高峯,7-10天消退,早产儿可以持续2-3周,以母乳为主的宝宝,则会持续1-2个月,这是因为婴儿喝下母乳后,会分解母乳中的脂肪,从而产生脂肪酸,脂肪酸会抑止分解胆红素的酸素,造成黄疸的持续情况。
经了解,大约有10%-15%以母乳喂养为主的宝宝,会有母乳性黄疸。不过,宝爸宝妈们可以放心的是,母乳性黄疸对宝宝的发育和成长不会有任何影响,只是在母乳喂养期间肤色会偏黄一些。所以宝妈们可以放心地按照母乳喂养需求,继续给宝宝喂养母乳。
1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多数是婴儿刚出生的时候皮肤红润,但母乳喂养不久后皮肤却变黄,停母乳后,黄疸又减退现象。一般不会影响小儿的健康,宝宝往往吃得好,睡得好,体重增长正常。
2 母乳性黄疸是怎么回事母乳性黄疸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清楚。推测主要原因有:
1、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抑制了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
2、母乳中不饱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增高,对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产生抑制。
3、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多、活性高,使婴儿胆红素在肠道中重吸收增加而引起黄疸。
3 母乳性黄疸有什么症状症状一: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
症状二:小儿的营养发育良好,体重增加,大小便正常,大便颜色正常。
症状三:小儿的肝功能正常,肝、脾不大,无贫血。
症状四: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50%,若再以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亦不会达到原有程度。
4 母乳性黄疸怎么判断母乳性黄疸,最简单判断方式就是,停母乳后看宝宝黄疸程度。如停母乳喂养48~72小时后,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迅速下降为原水平的50%左右。如果接着重新哺乳,黄疸又上升。那基本可以判定为母乳性黄疸了。
1 母乳性黄疸是怎么回事
母乳性黄疸目前对于它的发病机制,还有发病病因不是很明确,一般是需要根据它的临床表现来明确是不是母乳性黄疸,它的诊断标准是缺乏实验室的检测手段,根据临床特点来判断:第一是足月儿多见,纯母乳喂养、以母乳喂养的新生儿;第二母乳性黄疸它的黄疸出现在生理性黄疸期,胆红素水平是高于正常的生理性范围;第三就是病史、查体和各种必要的辅助检查,是可以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病理性黄疸的病因;第四一般情况良好,生长发育正常;第五,停母乳一到三天后,黄疸明显的消退,血胆红素迅速下降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五十左右,母乳性黄疸是需要根据宝宝的一般情况,还有母乳喂养的情况,还有其他可能引起黄疸升高的一些病理因素逐一排除,才能够明确他是不是母乳性黄疸。
2 母乳性黄疸的特征母乳性黄疸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出现黄疸,足月儿多见,黄疸出现在生理性黄疸发生的时间范围内,峰值可高于生理性黄疸,消退时间可以晚于生理性黄疸,一般情况良好,吃奶好,粪便色黄,尿色不黄,不影响生长发育,其他引起黄疸升高一些病理因素可以排除,然后肝脏不大,肝功能正常,无肝病及溶血的表现,然后黄疸如果是升高,持续升高停母乳喂养,一般停母乳三天左右,黄疸可以下降百分之五十,所以母乳性黄疸要排除所有其他可能引起黄疸的病理因素,然后根据他的临床特点,然后还有母乳喂养的关系,来判断他是不是母性黄疸。
3 母乳性黄疸的危害母乳性黄疸它的一般预后是良好的,在国内尚未发现母乳性黄疸有胆红素脑病发生的一些病例的报道,但是在国外是有报道,部分的胆红素脑病是跟母乳喂养是相关的,特别是国外有专家报道,在早期出院的新生儿,是应尽早访视,对于出生后两到三天以内发现有异常,需要及时的干预,对于早发性母乳性黄疸,就是指一周以内的宝宝的黄疸,更应该积极的干预,预防可能发生胆红素脑损伤的情况。有报道称就是在黄疸十五到二十五毫克的母乳性黄疸患儿中,测定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有三分之一显示是异常的,当胆红素正常的时候,此改变很快的消失,提示母乳性黄疸有导致轻微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可能性,所以对于胆红素高的母乳性黄疸,尤其是早期早产儿应注意观察,必要时候是要给予积极处理。
4 母乳性黄疸多久能退目前对于母乳性黄疸,它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它的发病病因也是不是十分明确,是根据它的临床表现,然后跟它的母乳喂养的关系,来明确是不是母乳性黄疸。一般母乳性黄疸,像晚发性母乳性黄疸,一般是在生后一周左右出现黄疸,然后两周左右达到高峰,如果持续母乳喂养,黄疸可以持续时间很长,一般可以持续四到十二周方能够消退。如果是黄疸明显的升高是需要干预的,如果是黄疸大于十五毫克每分升,就需要停母乳三天改人工喂养,黄疸可以下降50%左右,如果是大于二十毫克每分升,则需要光疗退黄,一般母乳性黄疸它的预后是良好的,一般如果是黄疸持续升高,有可能会入颅影响他的听力感觉神经,所以对于母乳性黄疸是建议定期监测黄疸的情况,必要时候是需要干预治疗的。
母乳性黄疸是黄疸疾病的一种,这种疾病可以与普通的黄疸不同,治疗和护理也有差异,那么母乳性黄疸怎么判断?怎么判断是不是母乳性黄疸?其实这种黄疸疾病的判断方法很简单,下面就来详细了解母乳性黄疸的判断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内容吧。
1、停母乳后看黄疸程度
母乳性黄疸,最简单判断方式就是,停母乳后看宝宝黄疸程度。如停母乳喂养48~72小时后,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迅速下降为原水平的50%左右。如果接着重新哺乳,黄疸又上升。那基本可以判定为母乳性黄疸了。
2、看宝宝身体状况
母乳性黄疸的婴儿,除皮肤、粘膜黄染,无其他异常,小儿的营养发育良好,吃奶好、精神好、大小便正常、体重增长满意,而且其他肝功能正常,肝和脾都没增大迹象,查血象也没贫血症状。
3、看黄疸持续时间
母乳性黄疸比一般生理性黄疸的持续时间比较长,一般在生后4-7天出现,2~4周达高峰。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这是因为婴儿喝下母乳后,会分解母乳中的脂肪,从而产生脂肪酸,脂肪酸会抑止分解胆红素的酸素,造成黄疸的持续情况。
4、母乳性黄疸怎么诊断
除了家长自己观察外,母乳性黄疸最好请专业医师诊断:
1、病史:根据黄疸出现时间,单纯母乳喂养史,生长发育良好,无其他任何异常临床表现。
2、检查: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其他检查均正常。
3、诊断性停母乳喂养:由于新生儿黄疸原因十分复杂,要排除所有的病因十分困难,对一般情况良好,高度怀疑为母乳性黄疸的患儿,临床上常予停止哺乳喂养后观察,48小时内血清胆红素可明显下降。即可诊断。
5、母乳性黄疸与生理性黄疸的区别
生理性黄疸的特点
①黄疸一般在生后2-3天开始出现。
②黄疸逐渐加深,在第4-6天达高峰,以后逐渐减轻。
③足月出生的新生儿,黄疸一般在生后2周消退,早产儿一般在生后3周消退。
④黄疸程度一般不深,皮肤颜色呈淡黄色,黄疸常只限于面部和上半身,黄疸时孩子的一般情况良好,体温正常,食欲正常,大小便的颜色正常,生长发育正常。
⑤化验血清胆红素超过正常2mg/dl,但小于12mg/d1。
6、母乳性黄疸的特点
①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
②黄疸2~4周达高峰,孩子吃母乳,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胆红素可达10-30
mg/dl。
③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
④如停止哺乳48小时,黄疸明显下降,若再次哺乳,黄疸又上升。
⑤小儿的营养发育良好,吃奶好、精神好、大小便正常、体重增长满意,而且其他肝功能正常。
7、母乳性黄疸怎么办
母乳性黄疸轻者无需特殊处理,黄疸明显,当胆红素高达256.5μmol/L(15mg/dl)以上时,可暂停母乳喂养2~3天,改用其他乳制品,必要时可以与光疗配合。暂停期间,宜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以保持乳汁分泌,待黄疸减轻或消退后,再继续母乳喂养,此后,即使有轻度黄疸,也不必再停母乳。
8、注意事项
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对婴儿的生长发育并无多大影响,患儿胃纳良好,体重增加正常,不需要特殊的药物治疗,因此一旦确诊为母乳性黄疸,家长可尽管放心,没有必要带着孩子反复去医院求治。
9、母乳喂养的正确方法
(一)孕前积极进行乳房保养
从怀孕第5个月开始,经常用香皂和清水擦洗乳头、乳晕,并在清洗后的乳头及乳晕上涂一层油脂,以使乳房皮肤逐渐坚韧;用热毛巾敷盖乳房并轻轻按住,用指腹在乳房周围以画圈方式进行按摩;戴宽松的胸罩,防止过紧使乳腺发育不良及胸罩上的纤毛阻塞乳腺管;每次洗澡后在乳头上涂上油脂,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抚摩乳头,及早向医生请教矫正内陷或扁平乳头的有效方法。
(二)分娩后尽早给宝宝开奶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新规定,产后30分钟尽可能给宝宝开奶,新生儿与妈咪同室同床,以便以不定时、不定量的哺乳原则按需喂养,使宝宝得到最珍贵的初乳。虽然妈咪可能是身心疲惫,乳房也不感到胀,但一定要及早让宝宝吸吮乳房,以免失去最佳时机。
(三)随时给宝宝喂母乳
一开始不必硬性规定喂母乳的次数、间隔和喂奶量,应该是每当宝宝啼哭或觉得该喂了就抱起喂母乳,宝宝能吃多少就吃多少,这样可使妈咪体内的催乳素的分泌增多,从而使泌乳量增加,并且还可预防妈咪发生乳腺炎,避免影响宝宝吃母乳。如果妈咪身体虚弱或伤口疼痛,可以采用侧卧位喂奶,但日后不宜经常躺着给宝宝喂奶,否则会影响宝宝下颌发育,日后引起畸形。
(四)掌握正确的喂奶技巧
在喂奶的过程中,妈咪要放松、舒适,宝宝要安静。妈咪坐在低凳上或床边上,如果位置较高可把一只脚放在一个脚踏上,或身体靠在椅子上,膝上放一个枕头抬高宝宝;把宝宝放在腿上,头枕着妈咪的胳膊,妈咪用手臂托着他的后背和小屁股,使小脸和小胸脯靠近妈咪,下颌紧贴着乳房;妈咪用手掌托起乳房,先用乳头刺激宝宝口周皮肤,待宝宝一张嘴,趁势把乳头和乳晕一起送入宝宝的嘴里;让宝宝充分含住乳头及乳晕的大部分,这一点非常关键,否则光靠叼住奶头吸吮是不可能得到乳汁的,而且宝宝为得到乳汁会拼命去吸吮乳头,妈咪会感到阵阵钻心的疼痛,乳头也容易被宝宝吮破,如果引起乳腺炎就会使母乳喂养难以顺利进行下去;妈咪一边喂一边用手指按压乳房,以便于宝宝吸吮,又不会使他的小鼻子被堵住。
(五)科学合理摄取丰富的营养
要想乳汁分泌旺盛并营养成分优良,妈咪的热能及营养素的需要也相对增加,所以每日应多吃几餐,以4~5餐较为适合;要特别注意多喝一些能催乳的汤类,如炖排骨汤、炖鸡汤、炖猪蹄、豆腐汤、青菜汤等;在两餐之间最好饮水或其他饮料。如果少奶或无奶,千万不要轻易放弃,不妨请医生推荐一些催乳特餐或药膳。但并非进食得越多就越好,因为在坐月子时卧床时间多而活动减少,而摄入的却主要是高热量或肥甘的食物。如果摄入太多,不仅不能增加泌乳量,反而因造成胃肠不适而使乳汁减少。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