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儿科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什么

时间: 阅读:1761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什么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半枫荷

半枫荷

2025-10-19 12:44:40

临床上对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指的是新生儿在出生不久后出现的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的症状。一般主要是因为肺泡表面缺少活性物质所导致,一般主要发生在出生后的4~12个小时内发生呼吸困难、呻吟、发绀的症状,对于严重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甚至可能会发生呼吸衰竭的情况,因此需要做好及时的观察及治疗,避免意外的发生。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4-03-21 10:10:19

  • 徐长卿
    回复
    2024-03-21 10:10:19

    呼吸窘迫综合症应该如何预防?
    1、产前预防
    指有可能发生早产的孕妇在妊娠后期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al
    hormone,ACH),以预防早产儿出生后发生RDS或减轻RDS的症状。
    ACH预防虽有肯定疗效,但仍有10%孕妇的早产儿发生RDS,因此考虑加用其他激素再提高疗效。甲状腺素有促进肺成熟的作用,但由于不易通过胎盘屏障,临床上无法应用,后来发现动物脑组织中的甲状腺释放激素(thyr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TRH)结构功能与甲状腺素相似,且能通过胎盘,可用为预防制剂。剂量每次0.4mg,每8小时1次,共4次。有的孕妇可能出现副作用,表现有恶心、呕吐和高血压,可减至半量。加用TRH后,RD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更降低。
    2、产后预防
    指出生后半小时内给婴儿肺表面活性和物质以预防RDS的发生或减轻其症状,多用于产前孕母未作预防的婴儿。预防愈早效果愈好,最好在婴儿呼吸开始前或在呼吸机正压呼吸开始前从气管插管内滴入,可使PS在肺内均匀分布,预防的效果表现在RD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降低,发病者的病情较轻。
    3、联合预防
    指产前为孕妇用ACH,产后为新生儿用PS的联合预防,用于(1)产前预防开始比较晚,孕妇未到24小时已分娩;(2)宫内窘迫严重的新生儿,生后发生的RDS也常常严重,此采用联合预防为妥,动物实验证明联合预防比单独预防效果好。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4-03-21 10:10:19

    当心!新生儿呼吸窘迫症候群小龙是32周的早产儿宝宝,出生后6个小时就发现有呼吸急促、鼻翼煽动及费力呼吸合并发绀的情形。经医师评估小龙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症候群」,这种情况让爸妈担心不已,所幸经过医疗团队紧急给予表面张力素处理及细心照顾后,小龙的状况才逐渐恢复稳定。为什么会这样呢?如何防范与治疗? 常发生于早产儿!

    呼吸窘迫症候群(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至今仍是新生儿照护上最常见的问题,而且也是新生儿死亡主要的原因之一。大约占所有新生儿死亡率15?20%。根据2002?2008年的研究统计,出生小于28周的早产儿发生RDS的比率高达93%,31?33周则下降至30%左右,34?36周平均为6%,37周以上发生率则不到1%。虽然目前呼吸治疗的进步已大幅减少直接因RDS而致死的比率,但是其因并发症而导致的死亡率仍维持一定。

    发病原因

    呼吸窘迫症候群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早产儿肺泡发育不成熟,肺泡细胞无法分泌足够的肺表面张力素,因肺泡和空气的交界面具有表面张力,若缺乏表面张力素,肺泡就会塌陷,就像气球吹不起来一样,接着引起换气不足,而导致出生时呼吸窘迫甚至呼吸衰竭之情况!另外,血管壁因缺氧而使渗透性增加,于是血浆内容物外渗,包括蛋白质,其中纤维蛋白的沉积,使渗液形成肺透明膜,故又称作肺透明膜病(hyaline membrane disease)。

    表面张力素的分泌随着怀孕周数而逐渐成熟,正常的胎儿大约是到怀孕36周时才能达到足以应付体外生活的程度。所以RDS大多发生于出生周数小于32周的早产儿。

    除了早产以外,另外有些会增加RDS发病率的诱因,包括:男婴、双胞胎的第二胎、提早选择性的剖腹产、妊娠糖尿病或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的母亲、周产期窒息、母体发生产前出血。

    临床症状

    一般来说,RDS在出生后4?6小时内就会发生,第2?3天最严重,接着就进入恢复期,通常排尿增加时意味着进入恢复期。但是若需要靠呼吸器治疗或是出现并发症时,则恢复期会延后数天甚至数星期。

    呼吸窘迫症候群临床症状包括:

    1.呼吸急促:快速地呼吸,通常每分钟大于60次以上。

    2.吐气 *** 声(grunting):当患童吐气时会尝试使会厌部份关闭,让上呼吸道窄缩来保持吐气的压力,以维持肺泡的扩张,就会出现这种声音,可视为RDS一个重要的先驱症状。

    3.鼻翼煽动、胸骨下肋间及肋下凹陷:表示费力呼吸、呼吸困难。

    4.发绀:低血氧所致。

    当心!新生儿呼吸窘迫症候群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呼吸窘迫症候群的并发症多发生在氧气治疗过程中,或在治疗后的恢复期,包括:

    1.气漏症候群(气胸或纵膈腔积气):由于肺泡壁的损伤,气体溢至肺间质,或由于使用呼吸器时吸气峰压或平均气道压过高,引起间质性肺气肿,气体沿血管到纵隔腔,引起纵膈腔积气。气漏症候群会使呼吸更为困难。

    2.氧中毒:当吸入氧浓度过高,或供氧时间过长,可能发生氧气中毒,以肺支气管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最常见,前者为肺本身的病变,使呼吸器不易撤除,后者表现为水晶体后视网膜增生或视网膜剥离,使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3.脑室周围出血:因缺氧或血压突然改变所致。

    4.肾衰竭:因肾脏血流灌流量不足所致。

    5.恢复期的动脉导管开放:经呼吸器机械呼吸和氧气治疗后,在恢复期约有30%会导致开放性动脉导管;早产儿动脉导管的组织未成熟,不能自发关闭,但在RDS的早期,肺血管阻力增加,血流会从肺动脉经动脉导管流至主动脉(右向左分流),至恢复期肺血管阻力下降,才出现左向右分流,使得动脉导管持续开放;然而,早产儿的心脏较小,若要多一条血管的负担,便很容易心脏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6.感染。

    当心!新生儿呼吸窘迫症候群 治疗与照护方法

    呼吸窘迫症候群若无适当处置,往往在出生后数小时内症状会更恶化;若经适当治疗,一般在3?5天后会进入恢复期,而病童的呼吸状况逐渐改善。

    一般的治疗原则:

    1.防止低血氧及酸血症的发生。

    2.适当的输液治疗。

    3.降低代谢需求。

    护理照护原则(应按早产儿加强护理):

    1.将新生儿置于温度适合的保温箱内或辐射式红外线保暖床上,监控患童心跳、呼吸、体温、血压以及血氧。

    2.环境温度需保持腹部皮肤温度在36.5℃,可以减少氧气的耗损,并降低表面张力素的代谢。相对湿度以50%左右为宜。

    3.经常清除咽部黏液,保持呼吸道通畅。

    4.注意液体进入量和营养,避免过量的静脉输液,可考虑采用静脉高营养液滴注。

    呼吸治疗原则:

    1.尽早使用持续性气道正压呼吸器(CPAP)。

    2.尽早给予人工表面张力素,以预防肺塌陷,降低高氧伤害和肺伤害。对于严重的RDS病人,出生后8?12小时给予第一剂表面张力素可改善氧化情形,大多数病人在6小时之后须再投予第二或第三剂。

    当心!新生儿呼吸窘迫症候群 如何预防?

    1.预防早产:这是最重要的预防方法,孕妇若有早产现象时,宜多卧床休息。

    2.预估胎儿肺部成熟度:

    *羊水内L/S的比值:胎儿肺部的成熟度可由产前抽羊水测量lecithin与 sphingomyelin的比例,如果超过2,表示肺部已成熟,发生RDS的机会只有1.5%。

    *羊水内磷酸甘油(PG):通常在怀孕35?36 周之后才会在羊水中出现并慢慢上升,可以当成肺部成熟很好的指标。若羊水出现PG,则RDS的发生率就会大大的降低。

    *产前使用类固醇:可以加速胎儿肺部的成熟,减少新生儿发生RDS、脑室内出血,也可以减少死亡率。

    结语

    早产儿是指怀孕周数在37周以下出生之婴儿。在还来不及准备妥当之前,他们就必须提早面对一连串艰辛的成长过程。当早产儿一生下来,就必须面临用不成熟的肺脏来呼吸,然而他们的肺部还没有成熟,所分泌的肺部表面张力素也不足,所以肺泡无法维持扩张的状态而很容易塌陷,造成所谓新生儿呼吸窘迫症候群。早产儿出现的并发症常是环环相扣的,所以在照顾时需要更加细心且面面俱到,才能减少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因此不论是父母或医疗团队都需长期耐心地照护这些小脚丫,陪伴这些提早报到的小仙子们一起长大,期望在我们细心照料下,他们都能健康地成长!

    李政翰学历:中国医药大学中西医学士 现任:彰化基督教医院新生儿科主治医师

  • 离亭燕
    回复
    2024-03-21 09:09:09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又称肺透明膜病(HMD)。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PS),致使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窘迫和呼吸衰竭。主要见于早产儿,胎龄愈小,发病率愈高,胎龄37周者母亲婴儿(IDM)、剖宫产儿、双胎的第二婴和男婴,RDS的发生率也较高。

    发病率也与胎龄有关,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体重越轻病死率越高

新生儿吐黄色的奶水是怎么回事

新生儿出生窒息的原因是什么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